第五十八回 漢主謀殺史弘肇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劉知遠封為北平王,鎮守河東,卻有諸将勸知遠稱尊,以号令四方,知遠不從。
及聞晉主北遷,又稱說欲出兵井陉,迎歸晉陽,命指揮使史弘肇,集諸軍商議,告以出師之期。
軍士皆曰:“今天下無主,平天下者,非我主而誰?宜先正位号,然後出師!”于是,衆軍山呼不已。
知遠曰:“虜勢尚強,吾之軍威未振,當建功恢複主室,迎立新君,汝士卒何知天命有在耶?”郭威與都押衙楊鄰入說知遠曰:“此天意也!大王不乘此以取中原,人心一移,則反受他人所制矣!”知遠從之。
是時契丹遣将劉願為保義節度副使,陝人苦其暴虐。
都頭王晏,與指揮使趙晖、侯章謀曰:“劉公威德遠著,吾輩若殺劉願,舉陝城以歸之,為天下首倡,取富貴如反掌耳!”晖等皆言:“此計甚妙!可速行之。
”至是,王晏、趙晖、侯章等,持刀直入帥府,共斬劉願,舉城降于知遠。
知遠乃即帝位于晉陽,複遷于大梁,諸鎮多降,國号曰漢,改元乾祐,更名曰杲。
封楊邠為同平章事,封郭威為邺都留守。
威辭行之時,言于帝曰:“親近忠直,放遠奸邪,善惡之間,所宜明審。
蘇逢吉、楊鄰、史弘肇,皆先帝之舊臣,願陛下推心任之。
至于疆場之事,臣願盡心以報陛下。
”漢主斂容謝之。
威至邺都,以河北人民困弊,乃号令邊将謹守疆場,嚴加巡警,勿得侵掠。
契丹入寇,則堅壁清野以待之。
漢主在位方二年,忽染暴疾,崩于正寝。
群臣發喪舉哀,遂迎立太子劉承祐即皇帝位,稱号隐帝。
承祐年方十八,即位之後,谥漢主為高帝,尊母李氏為皇太後,葬高祖于睿陵。
卻說隐帝自即位以來,日益驕縱,政非已出。
是時,樞密副使楊邠掌機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與宿衛王章掌财賦。
鄰性忠直,門無私谒,雖不卻四方饋遺,然有餘辄獻之。
弘肇督察京城,道不拾遺。
王章捃摭遺利,供饋不乏,國家粗安。
弘肇嘗謂:“治天下,須用長槍大劍,安用毛錐子?”王章曰:“若無毛錐子,财賦從何而出?”于是,将相始為仇隙。
時隐帝左右,盡皆寵幸之人用事,太後親戚執政,鄰等屢裁抑之。
太後之弟李業,求為宣徽使不得,心甚怨望。
與閻晉卿、聶文進、郭允明、劉铢數人,皆有寵而久不遷官,各懷不忿之心,恨着執政之人。
時隐帝除喪聽樂,厚賜伶人以錦袍玉帶。
弘肇怒曰:“士卒守邊苦戰,受盡汗馬之勞,猶未有以賜之,汝曹何功而得此乎?”即命盡奪之。
隐帝年益壯,厭為大臣所制。
忽日,邠與弘肇議事于殿前日:“陛下但禁聲勿語,凡百事,臣等自有公道,處之必合于理,豈勞聖慮乎?”隐帝每聽之,憂悶不已,積恨在心。
于是左右之人,相共讒之雲:“邠等執法自恣,終當為亂!”隐帝從之,遂與李業、聶文進、匡贊、郭允明謀誅邠等,以此事入奏太後。
太後曰:“此事何可輕發,更宜與宰相共議。
”業曰:“先帝嘗言,朝廷大事,不可謀及書生,恐其懦怯誤人故也!”太後堅執不可。
隐帝怒曰:“國家之事,非閨門所知。
”遂拂衣而出,複與數人商議,定下計策,先埋伏甲士數千于廣政殿。
正
及聞晉主北遷,又稱說欲出兵井陉,迎歸晉陽,命指揮使史弘肇,集諸軍商議,告以出師之期。
軍士皆曰:“今天下無主,平天下者,非我主而誰?宜先正位号,然後出師!”于是,衆軍山呼不已。
知遠曰:“虜勢尚強,吾之軍威未振,當建功恢複主室,迎立新君,汝士卒何知天命有在耶?”郭威與都押衙楊鄰入說知遠曰:“此天意也!大王不乘此以取中原,人心一移,則反受他人所制矣!”知遠從之。
是時契丹遣将劉願為保義節度副使,陝人苦其暴虐。
都頭王晏,與指揮使趙晖、侯章謀曰:“劉公威德遠著,吾輩若殺劉願,舉陝城以歸之,為天下首倡,取富貴如反掌耳!”晖等皆言:“此計甚妙!可速行之。
”至是,王晏、趙晖、侯章等,持刀直入帥府,共斬劉願,舉城降于知遠。
知遠乃即帝位于晉陽,複遷于大梁,諸鎮多降,國号曰漢,改元乾祐,更名曰杲。
封楊邠為同平章事,封郭威為邺都留守。
威辭行之時,言于帝曰:“親近忠直,放遠奸邪,善惡之間,所宜明審。
蘇逢吉、楊鄰、史弘肇,皆先帝之舊臣,願陛下推心任之。
至于疆場之事,臣願盡心以報陛下。
”漢主斂容謝之。
威至邺都,以河北人民困弊,乃号令邊将謹守疆場,嚴加巡警,勿得侵掠。
契丹入寇,則堅壁清野以待之。
漢主在位方二年,忽染暴疾,崩于正寝。
群臣發喪舉哀,遂迎立太子劉承祐即皇帝位,稱号隐帝。
承祐年方十八,即位之後,谥漢主為高帝,尊母李氏為皇太後,葬高祖于睿陵。
卻說隐帝自即位以來,日益驕縱,政非已出。
是時,樞密副使楊邠掌機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與宿衛王章掌财賦。
鄰性忠直,門無私谒,雖不卻四方饋遺,然有餘辄獻之。
弘肇督察京城,道不拾遺。
王章捃摭遺利,供饋不乏,國家粗安。
弘肇嘗謂:“治天下,須用長槍大劍,安用毛錐子?”王章曰:“若無毛錐子,财賦從何而出?”于是,将相始為仇隙。
時隐帝左右,盡皆寵幸之人用事,太後親戚執政,鄰等屢裁抑之。
太後之弟李業,求為宣徽使不得,心甚怨望。
與閻晉卿、聶文進、郭允明、劉铢數人,皆有寵而久不遷官,各懷不忿之心,恨着執政之人。
時隐帝除喪聽樂,厚賜伶人以錦袍玉帶。
弘肇怒曰:“士卒守邊苦戰,受盡汗馬之勞,猶未有以賜之,汝曹何功而得此乎?”即命盡奪之。
隐帝年益壯,厭為大臣所制。
忽日,邠與弘肇議事于殿前日:“陛下但禁聲勿語,凡百事,臣等自有公道,處之必合于理,豈勞聖慮乎?”隐帝每聽之,憂悶不已,積恨在心。
于是左右之人,相共讒之雲:“邠等執法自恣,終當為亂!”隐帝從之,遂與李業、聶文進、匡贊、郭允明謀誅邠等,以此事入奏太後。
太後曰:“此事何可輕發,更宜與宰相共議。
”業曰:“先帝嘗言,朝廷大事,不可謀及書生,恐其懦怯誤人故也!”太後堅執不可。
隐帝怒曰:“國家之事,非閨門所知。
”遂拂衣而出,複與數人商議,定下計策,先埋伏甲士數千于廣政殿。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