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士傳 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

關燈
可概望諸餘總兵?他将本求利,怎肯相讓?”董聞道:“這不妨。

    我自有說話對付他。

    ”當下别過丁公子,自去問親友處挪借銀兩。

    這些親友不比前番了,見他今日已得小小富貴,便不敢不借與他,又料他不久的,不妨借與。

    因此二百兩銀子,不勾幾日,都借到手。

    董聞湊足了五百之數,即往見餘總兵,且不把銀子拿出,先說丁推官死後,他公子貧苦異常,幾不能自存。

    餘總兵道:“丁司李雖然做了清官,他公郎何足一寒至此?”董聞道:“自古道:廉吏可為而不可為。

    昔日孫叔敖做了楚相,身死之後,其子猶然負薪而食,何況丁司李乎?”餘總兵道:“若果如此,所欠債銀,将若之何?”董聞道:“近蒙撫、按兩台,念其貧苦,發助喪銀共四百兩。

    公子用去百金,隻剩得三百兩。

    學生不合當初多了口,今隻得替他賠補二百兩,湊足本銀奉還。

    所有利銀若幹,沒奈何,要仰求老總台相讓了。

    ”餘總兵道:“這宗銀子若是小弟的,不妨相讓。

    今其實是内司相公的。

    他有本必須有利。

    若論三分起息,十個月便該一百五十兩。

    今過二年有餘,幾過二百金之數了。

    隻怕讓不得這許多。

    ”董聞道:“有本自有利,原不當冒昧求讓。

    無奈丁公子正在窘中,連本銀也不足數,還要學生代賠,那利銀決然措處不出。

    我想老總台是極高儀的,那内司相公必然也是高儀的,自能敬恤廉吏,決不做世俗瑣屑态。

    所以學生适間來時,已在丁年兄靈前告過了。

    我告他說:‘你生前為官,一清如水,今又死于公事。

    餘總台與内司相公都是高明人,定然見諒。

    所欠之債,本銀我已代為補之。

    其餘銀兩,總台與内司相公在你面上,必肯兩讓。

    你可于冥冥中保他年壽延長,子孫昌盛。

    我聞你在河邊顯靈,已得為神,料必靈通有感,須聽吾言。

    ’學生如此告過,方敢來相懇。

    ”餘總兵聽罷,沉吟半晌,道:“先生怎便先許了他?從來人可欺,鬼神不可欺。

    如今沒奈何,待我去勸内司相公,要他勉強相讓罷。

    ”董聞大喜,即将本銀五百兩交還。

    餘總兵收銀入内。

    少頃,拿着原借契出來,說道:“内司相公說:‘董爺既不合先許了他,我這裡不冒與鬼神計較。

    所有利銀隻得都讓了!原契奉還。

    ’”董聞再三稱謝。

    餘總兵道:“這借契,先生可收好。

    先生既待賠二百金,翌日待丁公子還了先生這宗銀子,方還他此契便了。

    ”董聞答道:“學生為義氣上,故代他賠補,已不要他還的了。

    若要他還,便不是代賠之意。

    今學生即将此契去交還丁公子,乞老總台差一個貴役前去看看。

    ”餘總兵道:“先生恁般仗儀,真是可敬。

    但還契,先生自還變了,何必要小弟差人随去?”董聞道:“借得明白,還得明白,必要貴役同去的。

    ”餘總兵依言,即差家丁二人,随着董聞,一齊到丁公子衙中。

    董聞命于丁推官靈座前焚起一炷香來,明晃晃點上兩隻蠟燭,躬身下拜,祝告道:“治年弟與年公祖交情不薄。

    舊年所欠餘總台之銀,念令公郎還不起,治年弟已代賠二百金,湊足本銀還訖。

    其利銀若幹,蒙總台與内司相公概然相讓,可稱高儀。

    年公祖須保他長命富貴。

    至于借契一紙,總台交付治年弟。

    今治年弟得此契焚化靈前,以慰年公之意。

    治年弟所賠銀兩,隻算助喪之敬,決不忍向令公郎取索。

    年公祖陰靈不遠,乞鑒微忱。

    ”祝罷,把原契焚于爐中。

    丁公子哭拜于地道:“難得老年伯如此仗義,真是今之古人。

    此恩何以為報?”旁邊看的家人,并餘家的家丁見了,無不感而下淚。

    有詩為 矯俗猶存耐久朋,交情誓死不殊生。

     已憐亡友寒如水,更念孤兒冰似清。

     巧托鬼神非弄舌,公焚契券豈邀名? 悠悠行路今皆是,如此高風莫與京。

     餘總兵聞說董聞如此高義,亦為感動,也差人送助銀三十兩。

    虞同知聞知此事,也送助喪銀一百兩。

    此真是一人為善,能感衆人。

    董聞與丁公子商議,教他擇日治喪開吊,或者府中士紳,再有助喪的,可湊作扶柩回鄉之用。

    那知丁推官平日執法不阿,在士紳面上不肯徇情,所以今日來吊的,不過香帛表意要他們捐資助喪,都不能夠。

    至若那些感恩念德的窮百姓,卻又力不從心,隻辦得一副眼淚相送。

    公子開吊數日,所受赙儀絕少。

    正是: 早上不做官,晚上不作揖。

     生前尚如此,何況死之日? 董聞見人情如此,不勝嗟歎。

    那府、廳、州、縣各官,都隻随例少盡吊奠之禮。

    惟有虞同知于未治喪之前,先送過助喪百金,到得治喪之日,又送奠金十二兩,親來拜祭。

    丁公子十分感激。

    董聞道:“也難得這虞二府奸情。

    他與令先尊平日性格不同。

    令先尊性好清素,他性好豪華,各自一樣。

    不想他今日在令先尊面上如此用情。

    待不佞明日見他,着實标頌他一番。

    ”隻因董聞這一句話,有分教:良朋伏義,更表孝子至情。

    豪客忽逢,益見智人權變。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