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回 質平原秦王索魏齊敗長平白起坑趙卒
關燈
小
中
大
遣之,今出關矣。
歇本欺君之罪,請伏斧鑕!”秦王大怒曰:“楚人乃多詐如此!”叱左右囚黃歇,将殺之。
丞相範睢谏曰:“殺黃歇不能複還太子,而徒絕楚歡,不如嘉其忠而歸之。
楚王死,太子必嗣位,太子嗣位,歇必為相,楚君臣俱感秦德,其事秦必矣。
”秦王以為然,乃厚賜黃歇,遣之歸楚。
史臣有詩雲: 更衣執辔去如飛,險作鹹陽一布衣。
不是春申有先見,懷王餘涕又重揮。
歇歸三月,而楚頃襄王薨,太子熊完立,是為考烈王。
進太傅黃歇為相國,以淮北地十二縣封春申君。
黃歇曰:“淮北地邊齊,請置為郡,以便城守。
臣願遠封江東。
”考烈王乃改封黃歇于故吳之地。
歇修阖闾故城,以為都邑;河于城内,四縱五橫,以通太湖之水;改破楚門為昌門。
時孟嘗君雖死,而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以養士相尚。
黃歇慕之,亦招緻賓客,食客常數千人。
平原君趙勝常遣使至春申君家,春申君館之于上舍。
趙使者欲誇示楚人,用玳瑁為簪,以珠玉飾刀劍之室。
及見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以明珠為履,趙使大慚。
春申君用賓客之謀,北兼鄒、魯之地,用賢士荀卿為蘭陵令,修舉政法,練習兵士,楚國複強。
話分兩頭。
再說秦昭襄王已結齊、楚,乃使大将王龁帥師伐韓,從渭水運糧,東入河洛,以給軍饷。
拔野王城,上一黨一往來路絕。
上一黨一守臣馮亭,與其吏民議曰:“秦據野王,則上一黨一非韓有矣。
與其降秦,不如降趙。
秦怒趙得地,必移兵于趙。
趙受兵,必親韓。
韓、趙同患,可以禦秦。
”乃遣使持書并上一黨一地圖,獻于趙孝成王。
時孝成王之四年,周赧王之五十三年也。
趙王夜卧得一夢,夢衣偏衣①之衣,有龍自天而下。
王乘之,龍即飛去,未至于天而墜。
見兩旁有金山、玉山二座,光輝奪目、王覺,召大夫趙禹,以夢告之。
趙禹對曰:“偏衣者,合也;乘龍上天,升騰之象;墜地者,得地也;金玉成山者,貨财充溢也。
大王目下必有廣地增财之慶,此夢大吉。
”趙王喜,複召筮史敢占之。
敢對曰:“偏衣者,殘也;乘龍上天,不至而墜者,事多中變,有名無實也;金玉成山,可觀而不可用也。
此夢不吉,王其慎之!”趙王心惑趙禹之言,不以筮史為然。
後三日,上一黨一太守馮亭使者至趙。
趙王發書觀之,略曰: 秦攻韓急,上一黨一将入于秦矣!其吏民不願附秦,而願附趙,臣不敢違吏民之欲,謹将所轄十七城,再拜獻之于大王。
惟大王辱收之! 趙王大喜曰:“禹所言廣地增财之慶,今日驗矣!”平陽君趙豹谏曰:“臣聞無故之利,謂之禍殃,王勿受也。
”趙王曰:“人畏秦而懷趙,是以來歸,何謂無故?”趙豹對曰:“秦蠶食韓地,拔野王,絕上一黨一之道,不令相通,自以為掌握中物,坐而得之。
一旦為趙所有,秦豈能甘心哉?秦力其耕,而趙收其獲,此臣所謂‘無故之利’也。
且馮亭所以不入地于秦,而入之于趙者,将嫁禍于趙,以舒韓之困也。
王何不察耶?”趙王不以為然,再召平原君趙勝決之。
勝對曰:“發百萬之衆,而攻人國,逾年曆歲,未得一城。
今不費寸兵鬥糧,得十七城,此莫大之利,不可失也。
”趙王曰:“君此言,正合寡人之意。
”乃使平原君率兵五萬,往上一黨一受地,封馮亭以三萬戶,号華陵君,仍為守。
其縣令十七人,各封以三千戶,皆世襲稱侯。
馮亭閉門而泣,不與平原君相見。
平原君固請之,亭曰:“吾有三不義,不可以見使者。
為主守地不能死,一不義也;不由主命,擅以地入趙,二不義也;賣主地以得富貴,三不義也。
”平原君歎曰:“此忠臣也!”候其門,三日不去。
馮亭感其意,乃出見,猶垂涕不止;願交割地面,别選良守。
平原君再三撫一慰曰:“君之心事,勝已知之,君不為守,無以慰吏民之望。
”馮亭乃領守如故,竟不受封。
平原君将别,馮亭謂曰:“上一黨一所以歸趙者,以力不能獨抗秦也。
望公子奏聞趙王,大發士卒,急遣名将,為禦秦計。
”平原君回報趙王。
趙王置酒賀得地,徐議發兵,未決。
秦大将王龁進兵圍上一黨一。
馮亭堅守兩月,趙援兵猶未至,乃率其吏民奔趙。
時趙王拜廉頗為上将,率兵二十萬來援上一黨一。
行至長平關,遇馮亭,方知上一黨一已失,秦兵日近。
乃就金門山下,列營築壘,東西各數十,如列星之狀。
别分兵一萬,使馮亭守光狼城城,又分兵二萬,使都尉負、蓋同分領之,守東西二鄣城,又使裨将趙茄遠探秦兵。
卻說趙茄領軍五千,哨探出長平關外,約二十裡,正遇秦将司馬梗,亦行探來到。
趙茄欺司馬梗兵少,直前搏戰。
正在交鋒,秦
歇本欺君之罪,請伏斧鑕!”秦王大怒曰:“楚人乃多詐如此!”叱左右囚黃歇,将殺之。
丞相範睢谏曰:“殺黃歇不能複還太子,而徒絕楚歡,不如嘉其忠而歸之。
楚王死,太子必嗣位,太子嗣位,歇必為相,楚君臣俱感秦德,其事秦必矣。
”秦王以為然,乃厚賜黃歇,遣之歸楚。
史臣有詩雲: 更衣執辔去如飛,險作鹹陽一布衣。
不是春申有先見,懷王餘涕又重揮。
歇歸三月,而楚頃襄王薨,太子熊完立,是為考烈王。
進太傅黃歇為相國,以淮北地十二縣封春申君。
黃歇曰:“淮北地邊齊,請置為郡,以便城守。
臣願遠封江東。
”考烈王乃改封黃歇于故吳之地。
歇修阖闾故城,以為都邑;河于城内,四縱五橫,以通太湖之水;改破楚門為昌門。
時孟嘗君雖死,而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以養士相尚。
黃歇慕之,亦招緻賓客,食客常數千人。
平原君趙勝常遣使至春申君家,春申君館之于上舍。
趙使者欲誇示楚人,用玳瑁為簪,以珠玉飾刀劍之室。
及見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以明珠為履,趙使大慚。
春申君用賓客之謀,北兼鄒、魯之地,用賢士荀卿為蘭陵令,修舉政法,練習兵士,楚國複強。
話分兩頭。
再說秦昭襄王已結齊、楚,乃使大将王龁帥師伐韓,從渭水運糧,東入河洛,以給軍饷。
拔野王城,上一黨一往來路絕。
上一黨一守臣馮亭,與其吏民議曰:“秦據野王,則上一黨一非韓有矣。
與其降秦,不如降趙。
秦怒趙得地,必移兵于趙。
趙受兵,必親韓。
韓、趙同患,可以禦秦。
”乃遣使持書并上一黨一地圖,獻于趙孝成王。
時孝成王之四年,周赧王之五十三年也。
趙王夜卧得一夢,夢衣偏衣①之衣,有龍自天而下。
王乘之,龍即飛去,未至于天而墜。
見兩旁有金山、玉山二座,光輝奪目、王覺,召大夫趙禹,以夢告之。
趙禹對曰:“偏衣者,合也;乘龍上天,升騰之象;墜地者,得地也;金玉成山者,貨财充溢也。
大王目下必有廣地增财之慶,此夢大吉。
”趙王喜,複召筮史敢占之。
敢對曰:“偏衣者,殘也;乘龍上天,不至而墜者,事多中變,有名無實也;金玉成山,可觀而不可用也。
此夢不吉,王其慎之!”趙王心惑趙禹之言,不以筮史為然。
後三日,上一黨一太守馮亭使者至趙。
趙王發書觀之,略曰: 秦攻韓急,上一黨一将入于秦矣!其吏民不願附秦,而願附趙,臣不敢違吏民之欲,謹将所轄十七城,再拜獻之于大王。
惟大王辱收之! 趙王大喜曰:“禹所言廣地增财之慶,今日驗矣!”平陽君趙豹谏曰:“臣聞無故之利,謂之禍殃,王勿受也。
”趙王曰:“人畏秦而懷趙,是以來歸,何謂無故?”趙豹對曰:“秦蠶食韓地,拔野王,絕上一黨一之道,不令相通,自以為掌握中物,坐而得之。
一旦為趙所有,秦豈能甘心哉?秦力其耕,而趙收其獲,此臣所謂‘無故之利’也。
且馮亭所以不入地于秦,而入之于趙者,将嫁禍于趙,以舒韓之困也。
王何不察耶?”趙王不以為然,再召平原君趙勝決之。
勝對曰:“發百萬之衆,而攻人國,逾年曆歲,未得一城。
今不費寸兵鬥糧,得十七城,此莫大之利,不可失也。
”趙王曰:“君此言,正合寡人之意。
”乃使平原君率兵五萬,往上一黨一受地,封馮亭以三萬戶,号華陵君,仍為守。
其縣令十七人,各封以三千戶,皆世襲稱侯。
馮亭閉門而泣,不與平原君相見。
平原君固請之,亭曰:“吾有三不義,不可以見使者。
為主守地不能死,一不義也;不由主命,擅以地入趙,二不義也;賣主地以得富貴,三不義也。
”平原君歎曰:“此忠臣也!”候其門,三日不去。
馮亭感其意,乃出見,猶垂涕不止;願交割地面,别選良守。
平原君再三撫一慰曰:“君之心事,勝已知之,君不為守,無以慰吏民之望。
”馮亭乃領守如故,竟不受封。
平原君将别,馮亭謂曰:“上一黨一所以歸趙者,以力不能獨抗秦也。
望公子奏聞趙王,大發士卒,急遣名将,為禦秦計。
”平原君回報趙王。
趙王置酒賀得地,徐議發兵,未決。
秦大将王龁進兵圍上一黨一。
馮亭堅守兩月,趙援兵猶未至,乃率其吏民奔趙。
時趙王拜廉頗為上将,率兵二十萬來援上一黨一。
行至長平關,遇馮亭,方知上一黨一已失,秦兵日近。
乃就金門山下,列營築壘,東西各數十,如列星之狀。
别分兵一萬,使馮亭守光狼城城,又分兵二萬,使都尉負、蓋同分領之,守東西二鄣城,又使裨将趙茄遠探秦兵。
卻說趙茄領軍五千,哨探出長平關外,約二十裡,正遇秦将司馬梗,亦行探來到。
趙茄欺司馬梗兵少,直前搏戰。
正在交鋒,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