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回 死範睢計逃秦國假張祿延辱魏使
關燈
小
中
大
者。
過半歲,秦谒者王稽奉昭襄王之命,出使魏國,居于公館。
鄭安平詐為驿卒,伏侍王稽,應對敏捷,王稽一愛一之。
因私問曰:“汝知國有賢人,未出仕者乎?”安平曰:“賢人何容易言也!向有一範睢者,其人智謀之士,相國錘之至死。
……”言未畢,王稽歎曰:“惜哉!此人不到我秦國,不得展其大才!”安平曰:“今臣裡中有張祿先生,其才智不亞于範睢,君欲見其人否?”王稽曰:“既有此人,何不請來相會?”安平曰:“其人有仇家在國中,不敢晝行。
若無此仇,久已仕魏,不待今日矣。
”王稽曰:“夜至不妨,吾當候之。
”鄭安平乃使張祿亦扮做驿卒模樣,以深夜至公館來谒。
王稽略叩以天下大勢。
範睢指陳了了,如在目前。
王稽喜曰:“吾知先生非常人,能與我西遊于秦否?”範睢曰:“臣祿有仇于魏,不能安居,若能挈行,實乃至願。
”王稽屈指曰:“度吾使事畢,更須五日。
先生至期,可待我于三亭岡無人之處,當相載也。
”過五日,王稽辭别魏王,群臣俱餞送于郊外,事畢俱别,王稽驅車至三亭岡上,忽見林中二人趨出,乃張祿、鄭安平也。
王稽大喜,如獲奇珍,與張祿同車共載。
一路飲食安息,必與相共,談論投機,甚相親一愛一。
不一日,已入秦界。
至湖關,望見對面塵頭起處,一群車騎自西而來。
範睢問曰:“來者誰人?”王稽認得前驅,曰:“此丞相穰侯,東行郡邑耳。
”原來穰侯名魏冉,乃是宣太後之弟。
宣太後芈氏,楚女,乃昭襄王之母。
昭襄王即位時,年幼未冠,宣太後臨朝決政,用其弟魏冉為丞相,封穰侯。
次弟芈戎,亦封華陽君,并專國用事。
後昭襄王年長,心畏太後,乃封其弟公子悝為泾陽君,公子市為高陵君,欲以分芈氏之權。
國中謂之“四貴”,然總不及丞相之尊也。
丞相每歲時,代其王周行郡國,巡察官吏,省視城池,較閱車馬,撫循百姓,此是舊規。
今日穰侯東巡,前導威儀,王稽如何不認得。
範睢曰:“吾聞穰侯專秦權,妒賢嫉能,惡納諸侯賓客。
恐其見辱,我且匿車箱中以避之。
” 須臾,穰侯至,王稽下車迎谒。
穰侯亦下車相見,勞之曰:“谒君國事勞苦!”遂共立于車前,各叙寒溫。
穰侯曰:“關東近有何事?”王稽鞠躬對曰:“無有。
”穰侯目視車中曰:“谒君得天與諸侯賓客俱來乎?此輩仗口舌遊說人國,取盎貴,全無實用!”王稽又對曰:“不敢。
”穰侯既别去,範睢從車箱中出,便欲下車趨走。
王稽曰:“丞相已去,先生可同載矣。
”範睢曰:“臣潛窺穰侯之貌,眼多白而視邪,其人一性一疑而見事遲。
向者目視車中,固已疑之。
一時未即搜索,不久必悔,悔必複來,不若避之為安耳。
”遂呼鄭安平同走。
王稽車仗在後,約行十裡之程,背後馬鈴聲響,果有二十騎從東如飛而來,趕著王稽車仗,言:“吾等奉丞相之命,恐大夫帶有遊客,故遣複行查看,大夫勿怪。
”因遍索車中,并無外國之人,方才轉身。
王稽歎曰:“張先生真智士,吾不及也!”乃命催車前進,再行五六裡,遇著了張祿、鄭安平二人,邀使登車,一同竟入鹹陽。
髯翁有詩詠範睢去魏之事雲: 料事前知妙若神,一時智術少俦倫①。
信陵空養三千客,卻放高賢遁入秦! 王稽朝見秦昭襄,王複命已畢,因進曰:“魏有張祿先生,智謀出衆,天下奇才也。
與臣言秦國之勢,危于累一卵一,彼有策能安之,然非面對不可。
臣故載與俱來。
”秦王曰:“諸侯客好為大言,往往如此。
姑使就客舍。
”乃館于下舍,以需召問。
逾年不召,忽一日,範睢出行市上,見穰侯方征兵出征,範睢私問曰:“丞相征兵出征,将伐何國?”有一老者對曰:“欲伐齊綱壽也。
”範睢曰:“齊兵曾犯境乎?”老者曰:“未曾。
”範睢曰:“秦與齊東西懸絕,中間隔有韓、魏;且齊不犯秦,秦奈何涉遠而伐之?”老者引範睢至僻處,言曰:“伐齊非秦王之意。
因陶山在丞相封邑中,而綱壽近于陶,故丞相欲使武安君為将,伐而取之,以自廣其封耳。
”範睢回舍,遂上書于秦王。
略曰: 羁旅臣張祿,死罪,死罪!奏聞秦王殿下:臣聞“明主立政,有功者賞,有能者官,勞大者祿厚,才高者爵尊。
”故無能者不敢濫職,而有能者亦不得遺棄。
今臣待命于下舍,一年于茲矣。
如以臣為有用,願借寸陰之暇,悉臣之說。
如以臣為無用,留臣何為?夫言之在臣①,聽之在君;臣言而不當,請伏斧鑕之誅未晚。
毋以輕臣故,并輕舉臣之人也。
秦王已忘張祿,及見其書,即使人以傳車召至離宮相見。
秦王猶未至。
範睢先到,望見秦王車騎方來,佯為不知,故意趨入永巷。
宦者前行逐之,曰:“王來。
”範睢謬言曰:“秦獨有太後穰侯耳,安得有王!”前行不顧。
正争嚷間,秦王随後至,問宦者:“何為與客争論?”宦者述範睢之語。
秦王亦不怒,遂迎之入于内宮,待以上客之禮。
範睢遜讓。
秦王屏去左右,長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睢曰:“唯唯。
”少頃,秦王又跪請如前。
範睢又曰:“唯唯。
”如此三次。
秦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豈以寡人為不足語耶?”範睢對曰:“非敢然也。
昔者呂尚釣于渭濱,及遇文王,一言而拜為尚父,卒用其謀,滅商而有天下。
箕子、比幹,身為貴戚
過半歲,秦谒者王稽奉昭襄王之命,出使魏國,居于公館。
鄭安平詐為驿卒,伏侍王稽,應對敏捷,王稽一愛一之。
因私問曰:“汝知國有賢人,未出仕者乎?”安平曰:“賢人何容易言也!向有一範睢者,其人智謀之士,相國錘之至死。
……”言未畢,王稽歎曰:“惜哉!此人不到我秦國,不得展其大才!”安平曰:“今臣裡中有張祿先生,其才智不亞于範睢,君欲見其人否?”王稽曰:“既有此人,何不請來相會?”安平曰:“其人有仇家在國中,不敢晝行。
若無此仇,久已仕魏,不待今日矣。
”王稽曰:“夜至不妨,吾當候之。
”鄭安平乃使張祿亦扮做驿卒模樣,以深夜至公館來谒。
王稽略叩以天下大勢。
範睢指陳了了,如在目前。
王稽喜曰:“吾知先生非常人,能與我西遊于秦否?”範睢曰:“臣祿有仇于魏,不能安居,若能挈行,實乃至願。
”王稽屈指曰:“度吾使事畢,更須五日。
先生至期,可待我于三亭岡無人之處,當相載也。
”過五日,王稽辭别魏王,群臣俱餞送于郊外,事畢俱别,王稽驅車至三亭岡上,忽見林中二人趨出,乃張祿、鄭安平也。
王稽大喜,如獲奇珍,與張祿同車共載。
一路飲食安息,必與相共,談論投機,甚相親一愛一。
不一日,已入秦界。
至湖關,望見對面塵頭起處,一群車騎自西而來。
範睢問曰:“來者誰人?”王稽認得前驅,曰:“此丞相穰侯,東行郡邑耳。
”原來穰侯名魏冉,乃是宣太後之弟。
宣太後芈氏,楚女,乃昭襄王之母。
昭襄王即位時,年幼未冠,宣太後臨朝決政,用其弟魏冉為丞相,封穰侯。
次弟芈戎,亦封華陽君,并專國用事。
後昭襄王年長,心畏太後,乃封其弟公子悝為泾陽君,公子市為高陵君,欲以分芈氏之權。
國中謂之“四貴”,然總不及丞相之尊也。
丞相每歲時,代其王周行郡國,巡察官吏,省視城池,較閱車馬,撫循百姓,此是舊規。
今日穰侯東巡,前導威儀,王稽如何不認得。
範睢曰:“吾聞穰侯專秦權,妒賢嫉能,惡納諸侯賓客。
恐其見辱,我且匿車箱中以避之。
” 須臾,穰侯至,王稽下車迎谒。
穰侯亦下車相見,勞之曰:“谒君國事勞苦!”遂共立于車前,各叙寒溫。
穰侯曰:“關東近有何事?”王稽鞠躬對曰:“無有。
”穰侯目視車中曰:“谒君得天與諸侯賓客俱來乎?此輩仗口舌遊說人國,取盎貴,全無實用!”王稽又對曰:“不敢。
”穰侯既别去,範睢從車箱中出,便欲下車趨走。
王稽曰:“丞相已去,先生可同載矣。
”範睢曰:“臣潛窺穰侯之貌,眼多白而視邪,其人一性一疑而見事遲。
向者目視車中,固已疑之。
一時未即搜索,不久必悔,悔必複來,不若避之為安耳。
”遂呼鄭安平同走。
王稽車仗在後,約行十裡之程,背後馬鈴聲響,果有二十騎從東如飛而來,趕著王稽車仗,言:“吾等奉丞相之命,恐大夫帶有遊客,故遣複行查看,大夫勿怪。
”因遍索車中,并無外國之人,方才轉身。
王稽歎曰:“張先生真智士,吾不及也!”乃命催車前進,再行五六裡,遇著了張祿、鄭安平二人,邀使登車,一同竟入鹹陽。
髯翁有詩詠範睢去魏之事雲: 料事前知妙若神,一時智術少俦倫①。
信陵空養三千客,卻放高賢遁入秦! 王稽朝見秦昭襄,王複命已畢,因進曰:“魏有張祿先生,智謀出衆,天下奇才也。
與臣言秦國之勢,危于累一卵一,彼有策能安之,然非面對不可。
臣故載與俱來。
”秦王曰:“諸侯客好為大言,往往如此。
姑使就客舍。
”乃館于下舍,以需召問。
逾年不召,忽一日,範睢出行市上,見穰侯方征兵出征,範睢私問曰:“丞相征兵出征,将伐何國?”有一老者對曰:“欲伐齊綱壽也。
”範睢曰:“齊兵曾犯境乎?”老者曰:“未曾。
”範睢曰:“秦與齊東西懸絕,中間隔有韓、魏;且齊不犯秦,秦奈何涉遠而伐之?”老者引範睢至僻處,言曰:“伐齊非秦王之意。
因陶山在丞相封邑中,而綱壽近于陶,故丞相欲使武安君為将,伐而取之,以自廣其封耳。
”範睢回舍,遂上書于秦王。
略曰: 羁旅臣張祿,死罪,死罪!奏聞秦王殿下:臣聞“明主立政,有功者賞,有能者官,勞大者祿厚,才高者爵尊。
”故無能者不敢濫職,而有能者亦不得遺棄。
今臣待命于下舍,一年于茲矣。
如以臣為有用,願借寸陰之暇,悉臣之說。
如以臣為無用,留臣何為?夫言之在臣①,聽之在君;臣言而不當,請伏斧鑕之誅未晚。
毋以輕臣故,并輕舉臣之人也。
秦王已忘張祿,及見其書,即使人以傳車召至離宮相見。
秦王猶未至。
範睢先到,望見秦王車騎方來,佯為不知,故意趨入永巷。
宦者前行逐之,曰:“王來。
”範睢謬言曰:“秦獨有太後穰侯耳,安得有王!”前行不顧。
正争嚷間,秦王随後至,問宦者:“何為與客争論?”宦者述範睢之語。
秦王亦不怒,遂迎之入于内宮,待以上客之禮。
範睢遜讓。
秦王屏去左右,長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睢曰:“唯唯。
”少頃,秦王又跪請如前。
範睢又曰:“唯唯。
”如此三次。
秦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豈以寡人為不足語耶?”範睢對曰:“非敢然也。
昔者呂尚釣于渭濱,及遇文王,一言而拜為尚父,卒用其謀,滅商而有天下。
箕子、比幹,身為貴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