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回 蔺相如兩屈秦王馬服君單解韓國
關燈
小
中
大
受璧,左右傳觀,複使後宮美人玩一弄,亵渎殊甚。
以此知大王無償城之意矣,臣所以複取璧也。
大王必欲迫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甯死不使秦得璧!”于是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秦王惜璧,恐其碎之,乃謝曰:“大夫無然①,寡人豈敢失信于趙!”即召有司取地圖來,秦王指示,從某處至某處,共十五城予趙。
相如心中暗想:“此乃秦王欲诳取璧,非真情。
”乃謂秦王曰:“寡君不敢一愛一希世之寶,以得罪于大王,故臨遣臣時,齋戒五日,遍召群臣,拜而遣之。
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陳設車辂文物,具左右威儀,臣乃敢上璧。
”秦王曰:“諾。
”乃命齋戒五日,送相如于公館安歇。
相如抱璧至館,又想道:“我曾在趙王面前誇口:‘秦若不償城,願完璧歸趙。
’今秦王雖然齋戒,倘得璧之後,仍不償城,何面目回見趙王?”乃命從者穿粗褐衣,裝作貧人模樣,将布袋纏璧于腰,從徑路竊走。
附奏于趙王曰:“臣恐秦欺趙,無意償城,謹遣從者歸璧大王。
臣待罪于秦,死不辱命!”趙王曰:“相如果不負所言矣。
” 再說秦王假說齋戒,實未必然,過五日。
升殿陳設禮物,令諸侯使者皆會,共觀受璧,欲以誇示列國。
使贊禮引趙國使臣上殿。
蔺相如從容徐步而入。
谒見已畢,秦王見相如手中無璧,問曰:“寡人已齋戒五日,敬受和璧,今使者不持璧來,何故?”相如奏曰:“秦自穆公以來,共二十餘君,皆以詐術用事。
遠則杞子欺鄭,孟明欺晉;近則商鞅欺魏,張儀欺楚。
往事曆曆,從無信義。
臣今者惟恐見欺于王,以負寡君,已令從者懷璧從間道還趙矣。
臣當死罪!”秦王怒曰:“使者謂寡人不敢,故寡人齋戒受璧。
使者以璧歸趙,是明欺寡人也!”叱左右前縛相如。
相如面不改色,奏曰:“大王請息怒,臣有一言。
今日之勢,秦強趙弱,但有秦負趙之事,決無趙負秦之理。
大王真欲得璧,先割十五城予趙,随一介之使,同臣往趙取璧,趙豈敢得城而留璧,負不信之名,以得罪于大王哉?臣自知欺大王之罪,罪當萬死,臣已寄奏寡君,不望生還矣。
請就鼎镬之烹,令諸侯皆知秦以欲璧之故,而誅趙使,曲直有所在矣。
”秦王與群臣面面相觑,不能吐一語。
諸侯使者旁觀,皆為相如危懼。
左右欲牽相如去,秦王喝住,謂群臣曰:“即殺相如,璧未可得,徒負不義之名,絕秦、趙之好。
”乃厚待相如,禮而歸之。
髯翁讀史至此,論秦人攻城取邑,列國無可奈何,一璧何足為重?相如之意,隻恐被秦王欺趙得璧,便小觑了趙國,将來難以立國。
倘索地索貢,不可複拒,故于此顯個力量,使秦王知趙國之有人也。
蔺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拜上大夫。
其後秦竟不予趙城,趙亦不與秦璧。
秦王心中終不釋然于趙,複遣使約趙王于西河外渑池之地,共為好會。
趙王曰:“秦以會欺楚懷王,锢之鹹陽,至今楚人傷心未已。
今又來約寡人為會,得無以懷王相待乎?”廉頗與蔺相如計議曰:“王若不行,示秦以弱。
”乃共奏曰:“臣相如願保駕前往。
臣頗願輔太子居守。
”趙王喜曰:“相如且能完璧,況寡人乎?”平原君趙勝奏曰:“昔宋襄公以乘車赴會,為楚所劫。
魯君與齊會于夾谷,具左右司馬以從。
今保駕雖有相如,請一精一選銳卒五千扈從,以防不虞。
再用大軍,離三十裡屯劄,方保萬全。
”趙王曰:“五千銳卒,何人為将?”趙勝對曰:“臣所知田部吏李牧者,真将才也。
”趙王曰:“何以見之?”趙勝對曰:“李牧為田部吏,取租稅,臣家過期不納,牧以法治之,殺臣司事者九人。
臣怒責之,牧謂臣曰:‘國之所恃者,法也。
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
法削則國弱,而諸侯加兵,趙且不保其國,君安得保其家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法立而國強,長保富貴,豈不善耶?’此其識慮非常,臣是以知其可将也。
”趙王即用李牧為中軍大夫,便率一精一兵五千扈從同行。
平原君以大軍繼之。
廉頗送至境上,謂趙王曰:“王人虎狼之秦,其事誠不測!今與王約:度往來道路,與夫會遇之禮畢,為期不過三十日耳。
若過期不歸,臣請如楚國故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人之望。
”趙王許諾。
遂至渑池,秦王亦到,各歸館驿。
至期,兩王以禮相見,置酒為歡。
飲至半酣,秦王曰:“寡人竊聞趙王善于音樂,寡人有寶瑟在此,請趙王奏之。
”趙王面赤,然不敢辭。
秦侍者将寶瑟進于趙王之前,趙王為奏《湘靈》一曲,秦王稱善不已。
鼓畢,秦王曰:“寡人聞趙之始祖烈
以此知大王無償城之意矣,臣所以複取璧也。
大王必欲迫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甯死不使秦得璧!”于是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秦王惜璧,恐其碎之,乃謝曰:“大夫無然①,寡人豈敢失信于趙!”即召有司取地圖來,秦王指示,從某處至某處,共十五城予趙。
相如心中暗想:“此乃秦王欲诳取璧,非真情。
”乃謂秦王曰:“寡君不敢一愛一希世之寶,以得罪于大王,故臨遣臣時,齋戒五日,遍召群臣,拜而遣之。
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陳設車辂文物,具左右威儀,臣乃敢上璧。
”秦王曰:“諾。
”乃命齋戒五日,送相如于公館安歇。
相如抱璧至館,又想道:“我曾在趙王面前誇口:‘秦若不償城,願完璧歸趙。
’今秦王雖然齋戒,倘得璧之後,仍不償城,何面目回見趙王?”乃命從者穿粗褐衣,裝作貧人模樣,将布袋纏璧于腰,從徑路竊走。
附奏于趙王曰:“臣恐秦欺趙,無意償城,謹遣從者歸璧大王。
臣待罪于秦,死不辱命!”趙王曰:“相如果不負所言矣。
” 再說秦王假說齋戒,實未必然,過五日。
升殿陳設禮物,令諸侯使者皆會,共觀受璧,欲以誇示列國。
使贊禮引趙國使臣上殿。
蔺相如從容徐步而入。
谒見已畢,秦王見相如手中無璧,問曰:“寡人已齋戒五日,敬受和璧,今使者不持璧來,何故?”相如奏曰:“秦自穆公以來,共二十餘君,皆以詐術用事。
遠則杞子欺鄭,孟明欺晉;近則商鞅欺魏,張儀欺楚。
往事曆曆,從無信義。
臣今者惟恐見欺于王,以負寡君,已令從者懷璧從間道還趙矣。
臣當死罪!”秦王怒曰:“使者謂寡人不敢,故寡人齋戒受璧。
使者以璧歸趙,是明欺寡人也!”叱左右前縛相如。
相如面不改色,奏曰:“大王請息怒,臣有一言。
今日之勢,秦強趙弱,但有秦負趙之事,決無趙負秦之理。
大王真欲得璧,先割十五城予趙,随一介之使,同臣往趙取璧,趙豈敢得城而留璧,負不信之名,以得罪于大王哉?臣自知欺大王之罪,罪當萬死,臣已寄奏寡君,不望生還矣。
請就鼎镬之烹,令諸侯皆知秦以欲璧之故,而誅趙使,曲直有所在矣。
”秦王與群臣面面相觑,不能吐一語。
諸侯使者旁觀,皆為相如危懼。
左右欲牽相如去,秦王喝住,謂群臣曰:“即殺相如,璧未可得,徒負不義之名,絕秦、趙之好。
”乃厚待相如,禮而歸之。
髯翁讀史至此,論秦人攻城取邑,列國無可奈何,一璧何足為重?相如之意,隻恐被秦王欺趙得璧,便小觑了趙國,将來難以立國。
倘索地索貢,不可複拒,故于此顯個力量,使秦王知趙國之有人也。
蔺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拜上大夫。
其後秦竟不予趙城,趙亦不與秦璧。
秦王心中終不釋然于趙,複遣使約趙王于西河外渑池之地,共為好會。
趙王曰:“秦以會欺楚懷王,锢之鹹陽,至今楚人傷心未已。
今又來約寡人為會,得無以懷王相待乎?”廉頗與蔺相如計議曰:“王若不行,示秦以弱。
”乃共奏曰:“臣相如願保駕前往。
臣頗願輔太子居守。
”趙王喜曰:“相如且能完璧,況寡人乎?”平原君趙勝奏曰:“昔宋襄公以乘車赴會,為楚所劫。
魯君與齊會于夾谷,具左右司馬以從。
今保駕雖有相如,請一精一選銳卒五千扈從,以防不虞。
再用大軍,離三十裡屯劄,方保萬全。
”趙王曰:“五千銳卒,何人為将?”趙勝對曰:“臣所知田部吏李牧者,真将才也。
”趙王曰:“何以見之?”趙勝對曰:“李牧為田部吏,取租稅,臣家過期不納,牧以法治之,殺臣司事者九人。
臣怒責之,牧謂臣曰:‘國之所恃者,法也。
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
法削則國弱,而諸侯加兵,趙且不保其國,君安得保其家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法立而國強,長保富貴,豈不善耶?’此其識慮非常,臣是以知其可将也。
”趙王即用李牧為中軍大夫,便率一精一兵五千扈從同行。
平原君以大軍繼之。
廉頗送至境上,謂趙王曰:“王人虎狼之秦,其事誠不測!今與王約:度往來道路,與夫會遇之禮畢,為期不過三十日耳。
若過期不歸,臣請如楚國故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人之望。
”趙王許諾。
遂至渑池,秦王亦到,各歸館驿。
至期,兩王以禮相見,置酒為歡。
飲至半酣,秦王曰:“寡人竊聞趙王善于音樂,寡人有寶瑟在此,請趙王奏之。
”趙王面赤,然不敢辭。
秦侍者将寶瑟進于趙王之前,趙王為奏《湘靈》一曲,秦王稱善不已。
鼓畢,秦王曰:“寡人聞趙之始祖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