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犬戎主大鬧鎬京周平王東遷洛邑
關燈
小
中
大
侯爵。
衛武公又奏曰:“褒姒母子恃一寵一亂一倫,虢石父、尹球等欺君誤國,雖則身死,均當追貶。
”平王一一準奏。
衛侯和進爵為公。
晉侯仇加封河内附庸之地。
鄭伯友死于王事,賜谥為桓。
世子掘突襲爵為伯,加封祊田千頃。
秦君原是附庸,加封秦伯,列于諸侯。
小周公咺拜太宰之職。
申後号為太後。
褒姒與伯服,俱廢為庶人。
虢石父、尹球、祭公,姑念其先世有功,兼死于王事,止削其本身爵号,仍許子孫襲位。
又出安民榜,撫一慰京師被害百姓。
大宴群臣,盡歡而散。
有詩為證: 百官此日逢恩主,萬姓今朝喜太平。
自是累朝功德厚,山河再整望中興。
次日,諸侯謝恩,平王再封衛侯為司徒,鄭伯掘突為卿士,留朝與太宰咺一同輔政。
惟申、晉二君,以本國迫近戎狄,拜辭而歸。
申侯見鄭世子掘突英毅非常,以女妻之,是為武姜。
此話擱過不提。
卻說犬戎自到鎬京擾亂一番,識熟了中國的道路,雖則被諸侯驅逐出城,其鋒未曾挫折,又自謂勞而無功,心懷怨恨。
遂大起戎兵,侵占周疆,岐、豐之地,半為戎有。
漸漸一逼一近鎬京,連月烽火不絕。
又宮阙自一焚燒之後,十不存五,頹牆敗棟,光景甚是凄涼。
平王一來府庫空虛,無力建造宮室;二來怕犬戎早晚入寇,遂萌遷都洛邑之念。
一日,朝罷,謂群臣曰:“昔王祖成王,既定鎬京,又營洛邑,此何意也?”群臣齊聲奏曰:“洛邑為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适均,所以成王命召公相宅,周公興築,号曰東都,宮室制度,與鎬京同。
每朝會之年,天子行幸東都,接見諸侯,此乃便民之政也。
”平王曰:“今犬戎一逼一近鎬京,禍且不測,朕欲遷都于洛何如?”太宰咺奏曰:“今宮阙焚毀,營建不易,勞民傷财,百姓嗟怨。
西戎乘釁而起,何以禦之?遷都于洛,實為至便。
”兩班文武,俱以犬戎為慮,齊聲曰:“太宰之言是也。
”惟司徒衛武公低頭長歎。
平王曰:“老司徒何獨無言?”武公乃奏曰:“老臣年逾九十,蒙君王不棄老耄,備位六卿。
若知而不言,是不忠于君也;若違衆而言,是不和于友也。
然甯得罪于友,不敢得罪于君。
夫鎬京左有瑴函,右有隴蜀,披山帶河,沃野千裡,天下形勝,莫過于此。
洛邑雖天下之中,其勢平衍,四面受敵之地。
所以先王雖并建兩都,然宅西京,以振天下之要,留東都以備一時之巡。
吾王若棄鎬京而遷洛,恐王室自是衰弱矣!”平王曰:“犬戎侵奪岐、豐,勢甚猖獗。
且宮阙殘毀,無以壯觀。
朕之東遷,實非得已。
”武公奏曰:“犬戎豺狼之一性一,不當引入卧闼。
申公借兵失策,開門揖盜,使其焚燒宮阙,戮及先王,此不共之仇也。
王今勵志自強,節用一愛一民,練兵訓武,效先王之北伐南征,俘彼戎主,以獻七廟,尚可湔雪①前恥。
若隐忍避仇,棄此适彼,我退一尺,敵進一尺,恐蠶食之憂,不止于岐、三豐已。
昔堯舜在位,茅茨土階,禹居卑宮,不以為陋。
京師壯觀,豈在宮室?惟吾王熟思之!”太宰咺又奏曰:“老司徒乃安常之論,非通變之言也。
先王怠政滅倫,自招寇賊,其事已不足深咎。
今日掃除煨燼,僅正名号,而府庫空虛,兵力單弱。
百姓畏懼犬戎,如畏豺虎。
一旦戎騎長驅,民心瓦解,誤國之罪,誰能任之?”武公又奏曰:“申公既能召戎,定能退戎。
王遣人問之,必有良策。
”正商議間,國舅申公遣人赍告急表文來到。
平王展開看之,大意謂:犬戎侵擾不已,将有亡國之禍。
伏乞我王憐念瓜葛,發兵救援。
平王曰:“舅氏自顧不暇,安能顧朕?東遷之事,朕今決矣。
”乃命太史擇日東行。
衛武公曰:“臣職在司徒,若主上一行,民生離散,臣之咎難辭矣。
”遂先期出榜示谕百姓,如願随駕東遷者,作速準備,一齊起程。
祝史作文,先将遷都緣由,祭告宗廟。
至期,大宗伯抱著七廟神主,登車先導。
秦伯嬴開聞平王東遷,親自領兵護駕。
百姓攜老扶幼,相從者不計其數。
當時宣王大祭之夜,夢見美貌女子,大笑三聲,大哭三聲,不慌不忙,将七廟神主,捆著一束,冉冉望東而去。
大笑三聲,應褒姒骊山烽火戲諸侯事。
大哭三聲者,幽王、褒姒、伯服三命俱絕。
神主捆束往東,正應今日東遷,此夢無一不驗。
又太史伯陽父辭雲:“哭又笑,笑又哭,羊被鬼吞,馬逢犬逐。
慎之慎之!壓弧箕箙。
”羊被鬼吞者,宣王四十六年遇鬼而亡,乃己未年。
馬逢犬逐,犬戎入寇,幽王十一年庚午也。
自此西周遂亡,天數有定如此,亦見伯陽父之神占矣。
東遷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赍書:赍,攜帶;書,信。
攜帶信函。
①著手:着手,到手之意。
②暗君:暗,昏黑;愚昧;暗君即昏君。
①慝:邪念;王慝,帝王的邪惡。
①禮不反兵:禮、規則;反返;意為按規則不能返回。
①腥膻:意為臭氣;這裡是對少數部族的貶稱。
②劃馬:劃,光身之意;劃馬即不加馬鞍的馬。
①法駕:帝王的車馬。
②衮冕:帝王的禮服。
告廟:帝王向祖廟祭告。
①宗祧:祖廟;獲承宗祧,即繼承祖業,即王位。
①湔雪:招雪。
湔,洗。
衛武公又奏曰:“褒姒母子恃一寵一亂一倫,虢石父、尹球等欺君誤國,雖則身死,均當追貶。
”平王一一準奏。
衛侯和進爵為公。
晉侯仇加封河内附庸之地。
鄭伯友死于王事,賜谥為桓。
世子掘突襲爵為伯,加封祊田千頃。
秦君原是附庸,加封秦伯,列于諸侯。
小周公咺拜太宰之職。
申後号為太後。
褒姒與伯服,俱廢為庶人。
虢石父、尹球、祭公,姑念其先世有功,兼死于王事,止削其本身爵号,仍許子孫襲位。
又出安民榜,撫一慰京師被害百姓。
大宴群臣,盡歡而散。
有詩為證: 百官此日逢恩主,萬姓今朝喜太平。
自是累朝功德厚,山河再整望中興。
次日,諸侯謝恩,平王再封衛侯為司徒,鄭伯掘突為卿士,留朝與太宰咺一同輔政。
惟申、晉二君,以本國迫近戎狄,拜辭而歸。
申侯見鄭世子掘突英毅非常,以女妻之,是為武姜。
此話擱過不提。
卻說犬戎自到鎬京擾亂一番,識熟了中國的道路,雖則被諸侯驅逐出城,其鋒未曾挫折,又自謂勞而無功,心懷怨恨。
遂大起戎兵,侵占周疆,岐、豐之地,半為戎有。
漸漸一逼一近鎬京,連月烽火不絕。
又宮阙自一焚燒之後,十不存五,頹牆敗棟,光景甚是凄涼。
平王一來府庫空虛,無力建造宮室;二來怕犬戎早晚入寇,遂萌遷都洛邑之念。
一日,朝罷,謂群臣曰:“昔王祖成王,既定鎬京,又營洛邑,此何意也?”群臣齊聲奏曰:“洛邑為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适均,所以成王命召公相宅,周公興築,号曰東都,宮室制度,與鎬京同。
每朝會之年,天子行幸東都,接見諸侯,此乃便民之政也。
”平王曰:“今犬戎一逼一近鎬京,禍且不測,朕欲遷都于洛何如?”太宰咺奏曰:“今宮阙焚毀,營建不易,勞民傷财,百姓嗟怨。
西戎乘釁而起,何以禦之?遷都于洛,實為至便。
”兩班文武,俱以犬戎為慮,齊聲曰:“太宰之言是也。
”惟司徒衛武公低頭長歎。
平王曰:“老司徒何獨無言?”武公乃奏曰:“老臣年逾九十,蒙君王不棄老耄,備位六卿。
若知而不言,是不忠于君也;若違衆而言,是不和于友也。
然甯得罪于友,不敢得罪于君。
夫鎬京左有瑴函,右有隴蜀,披山帶河,沃野千裡,天下形勝,莫過于此。
洛邑雖天下之中,其勢平衍,四面受敵之地。
所以先王雖并建兩都,然宅西京,以振天下之要,留東都以備一時之巡。
吾王若棄鎬京而遷洛,恐王室自是衰弱矣!”平王曰:“犬戎侵奪岐、豐,勢甚猖獗。
且宮阙殘毀,無以壯觀。
朕之東遷,實非得已。
”武公奏曰:“犬戎豺狼之一性一,不當引入卧闼。
申公借兵失策,開門揖盜,使其焚燒宮阙,戮及先王,此不共之仇也。
王今勵志自強,節用一愛一民,練兵訓武,效先王之北伐南征,俘彼戎主,以獻七廟,尚可湔雪①前恥。
若隐忍避仇,棄此适彼,我退一尺,敵進一尺,恐蠶食之憂,不止于岐、三豐已。
昔堯舜在位,茅茨土階,禹居卑宮,不以為陋。
京師壯觀,豈在宮室?惟吾王熟思之!”太宰咺又奏曰:“老司徒乃安常之論,非通變之言也。
先王怠政滅倫,自招寇賊,其事已不足深咎。
今日掃除煨燼,僅正名号,而府庫空虛,兵力單弱。
百姓畏懼犬戎,如畏豺虎。
一旦戎騎長驅,民心瓦解,誤國之罪,誰能任之?”武公又奏曰:“申公既能召戎,定能退戎。
王遣人問之,必有良策。
”正商議間,國舅申公遣人赍告急表文來到。
平王展開看之,大意謂:犬戎侵擾不已,将有亡國之禍。
伏乞我王憐念瓜葛,發兵救援。
平王曰:“舅氏自顧不暇,安能顧朕?東遷之事,朕今決矣。
”乃命太史擇日東行。
衛武公曰:“臣職在司徒,若主上一行,民生離散,臣之咎難辭矣。
”遂先期出榜示谕百姓,如願随駕東遷者,作速準備,一齊起程。
祝史作文,先将遷都緣由,祭告宗廟。
至期,大宗伯抱著七廟神主,登車先導。
秦伯嬴開聞平王東遷,親自領兵護駕。
百姓攜老扶幼,相從者不計其數。
當時宣王大祭之夜,夢見美貌女子,大笑三聲,大哭三聲,不慌不忙,将七廟神主,捆著一束,冉冉望東而去。
大笑三聲,應褒姒骊山烽火戲諸侯事。
大哭三聲者,幽王、褒姒、伯服三命俱絕。
神主捆束往東,正應今日東遷,此夢無一不驗。
又太史伯陽父辭雲:“哭又笑,笑又哭,羊被鬼吞,馬逢犬逐。
慎之慎之!壓弧箕箙。
”羊被鬼吞者,宣王四十六年遇鬼而亡,乃己未年。
馬逢犬逐,犬戎入寇,幽王十一年庚午也。
自此西周遂亡,天數有定如此,亦見伯陽父之神占矣。
東遷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赍書:赍,攜帶;書,信。
攜帶信函。
①著手:着手,到手之意。
②暗君:暗,昏黑;愚昧;暗君即昏君。
①慝:邪念;王慝,帝王的邪惡。
①禮不反兵:禮、規則;反返;意為按規則不能返回。
①腥膻:意為臭氣;這裡是對少數部族的貶稱。
②劃馬:劃,光身之意;劃馬即不加馬鞍的馬。
①法駕:帝王的車馬。
②衮冕:帝王的禮服。
告廟:帝王向祖廟祭告。
①宗祧:祖廟;獲承宗祧,即繼承祖業,即王位。
①湔雪:招雪。
湔,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