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晏蛾兒逾牆殉節群公子大鬧朝堂

關燈
何處而來?”桓公曰:“汝如何得至于此?”蛾兒對曰:“妾曾受主公一幸之恩,是以不顧一性一命,逾牆而至,欲以視君之暝也。

    ”桓公曰:“太子昭安在?”蛾兒對曰:“被二人阻擋在外,不得入宮。

    ”桓公歎曰:“仲父不亦聖乎?聖人所見,豈不遠哉!毖人不明,宜有今日。

    ”乃奮氣大呼曰:“天乎,天乎!小白乃如此終乎?”連叫數聲,吐血數口。

    謂蛾兒曰:“我有一寵一妾六人,子十餘人,無一人在目前者。

    單隻你一人送終,深愧平日未曾厚汝。

    ”蛾兒對曰:“主公請自保重。

    萬一不幸,妾情願以死送君!”桓公歎曰:“我死若無知則已,若有知,何面目見仲父于地下?”乃以衣袂自掩其面,連歎數聲而絕。

    計桓公即位于周莊王十二年之夏五月,死于周襄王九年之冬十月,在位共四十有三年,壽七十三歲。

    潛淵先生有詩單贊桓公好處: 姬轍東遷綱紀亡,首倡列國共尊王。

     南征僭楚包茅貢,北啟頑戎朔漠疆。

     立衛存邢仁德著,定儲明禁義聲揚。

     正而不谲《春秋》許,五伯之中業最強。

     髯仙又有一絕,歎桓公一生英雄,到頭沒些結果。

    詩雲: 四十餘年号方伯,南摧西抑雄無敵。

     一朝疾卧牙刁狂,仲父原來死不得! 晏蛾兒見桓公命絕,痛哭一場。

    欲待叫喚外人,奈牆高聲不得達。

    欲待逾牆而出,奈牆内沒有襯腳之物。

    左思右想,歎口氣曰:“吾曾有言:‘以死送君’。

    若殡鹼之事,非婦人所知也!”乃解一衣以覆桓公之一屍一,複肩負窗槅二扇以蓋之,權當掩覆之意。

    向一床一下叩頭曰:“君魂且勿遠去,待妾相随!”遂以頭觸柱,腦裂而死。

    賢哉此婦也! 是夜,小内侍鑽牆一穴一而入,見寝室堂柱之下,血泊中挺著一個一屍一首,驚忙而出,報與巫、刁二人曰:“主公已觸柱自盡矣!”巫、刁二人不信,使内侍輩掘開牆垣,二人親自來看。

    見是個婦人一屍一首,大驚。

    内侍中有認得者,指曰:“此晏蛾兒也。

    ”再看牙一床一之上,兩扇窗槅,掩蓋著個不言不動,無知無覺的齊桓公。

    嗚呼哀哉,正不知幾時氣絕的。

     豎刁便商議發喪之事。

    雍巫曰:“且慢,且慢,必須先定了長公子的君位,然後發喪,庶免争競。

    ”豎刁以為然。

    當下二人同到長衛姬宮中,密奏曰:“先公已薨逝矣!以長幼為序,合當夫人之子。

    但先公存日,曾将公子昭囑托宋公,立為太子,群臣多有知者;倘聞先公之變,必然輔助太子。

    依臣等之計,莫若乘今夜倉卒之際,即率本宮甲士,逐殺太子而奉長公子即位,則大事定矣!”長衛姬曰:“我婦人也,惟卿等好為之!”于是雍巫、豎刁各率宮甲數百,殺入東宮,來擒世子。

     且說世子昭不得入宮問疾,悶悶不悅。

    是夕方挑燈獨坐。

    恍惚之間,似夢非夢,見一婦人前來謂曰:“太子還不速走,禍立至矣!妾乃晏蛾兒也,奉先公之命,特來相報。

    ”昭方欲叩之,婦人把昭一推,如墜萬丈深淵。

    忽然驚醒,不見婦人。

    此兆甚奇,不可不信。

    忙呼侍者取行燈相随,開了便門,步至上卿高虎之家,急扣其門。

    高虎迎入,問其來意。

    公子昭訴稱如此。

    高虎曰:“主公抱病半月,被一奸一臣隔絕内外,聲息不通。

    世子此夢,兇多吉少。

    夢中口稱先公,主公必已死逝了。

    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世子且宜暫出境外,以防不測。

    ”昭曰:“何處可以安身?”高虎曰:“主公曾将世子囑咐宋公,今宜适宋,宋公必能相助。

    虎乃守國之臣,不敢同世子出奔。

    吾有門下士崔夭,見管東門鎖鑰。

    吾使人吩咐開門,世子可乘夜出城也。

    ”言之未已,阍人傳報:“宮甲圍了東宮。

    ”吓得世子昭面如土色。

    高虎使昭變服,與從人一般,差心腹人相随,至于東門,傳谕崔夭,令開鑰放出世子。

    崔夭曰,“主公存亡未知,吾私放太子,罪亦不免。

    太子無人侍從,如不棄崔夭,願一同奔宋。

    ”世子昭大喜曰:“汝若同行,吾不願也!”當下開了城門,崔夭見有随身車仗,讓世子登車,自己執辔,望宋國急急而去。

     話分兩頭。

    卻說巫、刁二人率領宮甲,圍了東宮,遍處搜尋,不見世子昭的蹤影。

    看看鼓打四更,雍巫曰:“吾等擅圍東宮,不過出其不意。

    若還遲至天明,被他公子知覺,先據朝堂,大事去矣。

    不如且歸宮擁立長公子,看群情如何,再作道理。

    ”豎刁曰:“此言正合吾意。

    ”二人收甲,未及還宮,但見朝門大開,百官紛紛而集。

    不過是高氏、國氏、管氏、鮑氏、陳氏、隰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