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新。

    勉勵向善耶。

    嗣後宗室等、務期革面革心。

    發奮自修悔過遷善。

    庶幾共享無疆之福。

    着将此由該衙門、詳細通谕各宗室知之。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辦理苗疆事務王大臣。

    黔苗肆逆。

    百姓被其擾害。

    前已欽奉皇考谕旨。

    将今年黔省錢糧。

    通行蠲免。

    其被賊殘害之州縣。

    蠲免三年錢糧在案。

    今朕思該省本年額徵米石。

    雖無蠲免之例。

    而被賊殘害之州縣。

    由土已經抛荒。

    漸次複業之民。

    尚在加恩赈恤。

    所有該州縣本年應徵糧米。

    着并予蠲免。

    其未經被擾之州縣民人。

    現俱團練鄉勇。

    保固地方。

    并運送軍糧軍裝等項。

    實屬勞苦。

    所有本年應徵糧米。

    着停止徵比。

    以纾民力。

    再朕聞黔省州縣。

    有豐收之處。

    今應徵額糧。

    既行緩徵。

    則該州縣米糧充裕。

    而被擾地方。

    現需米石赈恤。

    且各省協剿官兵。

    現需供支口糧。

    着該撫即行發帑。

    于豐收州縣。

    按照時價。

    采買備用。

    仍嚴饬該州縣官。

    公平收買。

    無任胥吏抑勒滋擾。

     ○又谕、朕聞黔省逆苗。

    奸狡異常。

    官兵來則暫行退避。

    過則仍複肆逆。

    緩則恣為焚劫。

    急則求讨招安。

    以叛逆為尋常。

    視招撫為得計。

    乃系逆苗實在情形。

    所當痛加剿除。

    不容稍有姑息者。

    其地大苗衆。

    兇頑之寨。

    及首惡之人。

    定應剿洗擒獲。

    務盡根株。

    其餘附和迫脅之苗。

    分别料理。

    必令盡繳器械。

    方許投誠。

    從前王大臣等所議。

    原令哈元生等照此辦理。

    可傳谕張廣泗等知之。

    其雲貴等省苗疆。

    有應行彈壓者。

    亦先經王大臣等、議令該督撫等留心彈壓。

    現今古州等處用兵。

    各省苗疆。

    正不可因現在甯靜。

    而稍為疎懈。

    可再行傳谕雲貴廣西督撫。

    密饬各地方官。

    不時稽察加謹防範。

    無緻疎虞。

     ○禮部議覆、江南總督趙宏恩等、請定壽州新分鳳台縣。

    酌撥廪增。

    及新進文武生童額。

    嗣後縣額設廪生十二名。

    三年一貢。

    增生十二名。

    額進文童八名。

    武童六名。

    應如所請。

    從之。

     ○命多羅履郡王允祹、暫管禮部事務。

     ○辛酉。

    上詣田村孝敬皇後梓宮前緻祭。

     ○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太祖太宗子孫。

    從前或因本支無人。

    未經賜爵。

    或因别有事故革退。

    未經承襲者。

    着宗人府一一查明具奏。

     ○又谕、恩诏條款。

    原應遍行傳谕。

    恐無知小民。

    刊刻售賣。

    其間或有增減舛錯之處。

    甚有關系。

    着該部另刻小本。

    刷印多張。

    遍行頒發。

    其外間售賣者。

    亦令赴部刷印。

    并令順天府、步軍統領衙門、出示曉谕。

    務令人人知悉。

    以部闆為準。

     ○谕吏部、凡有虧欠錢糧未完之人。

    定例不準铨選。

    至于有恩免銀兩之人。

    與虧欠未完者有别。

    若亦照例不準铨選。

    實為可憫。

    前因範時繹都統任内。

    參劾旗員之奏。

    遂将候補候選諸員。

    概停選補。

    今年皇考本欲開恩。

    未及降旨。

    今朕仰承聖意。

    着将恩免銀兩人員。

    及其子孫應選應補者。

    俱準入伊等班次铨用。

    爾部即遵谕行。

     ○壬戌。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從來帝王撫育區夏之道。

    惟在教養兩端。

    蓋天生民而立之君。

    原以代天地左右斯民。

    廣其懷保。

    人君一身。

    實億兆群生所托命也。

    書稱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又雲唯土物愛厥心臧。

    蓋恒産恒心。

    相為維系。

    倉廪實而知禮義。

    理所固然。

    則夫教民之道。

    必先之以養民。

    惟期順天因地。

    養欲給求。

    俾黎民飽食暖衣。

    太平有象。

    民氣和樂。

    民心自順。

    民生優裕。

    民質自馴。

    返樸還淳之俗可緻。

    庠序孝弟之教可興。

    禮義廉恥之行可敦也。

    我朝列聖。

    敬天勤民。

    垂統萬世。

    皇祖聖祖仁皇帝。

    六十餘年。

    久道化成。

    重熙累洽。

    所以惠養元元。

    禮陶樂淑者。

    至周至備。

    惟是國家承平日久。

    生齒日繁。

    在京八旗及各省人民。

    滋生繁衍而地不加廣。

    此民用所以難充。

    民産所以難制也。

    我皇考宵旰孜孜。

    勤求治理。

    惟恐一夫不獲其所。

    重農貴粟之教屢頒。

    撫循蠲赈之惠頻下。

    南北之營田水利。

    無不興修。

    内外之開懇種植。

    無不綜理。

    凡此實政實心。

    一以誠敬貫徹始終。

    十三年有如一日。

    皆朕所親承目睹。

    拳拳服膺者也。

    朕生長深宮。

    瞻依皇考慈顔。

    惟知承歡膝下。

    懋學書齋。

    即如日用飲食之需。

    悉由恩賜。

    豐贍饒裕。

    不煩問所從來。

    此固皇考昊天罔極之恩。

    難于名言。

    而為君之難。

    亦惟身履其地者。

    然後知聖人之言為至當也。

    今朕缵承大統。

    身為人主。

    衣租食稅。

    則自今伊始。

    一絲一粟。

    皆四海小民所經營供禦者矣。

    朕思飲馔被服。

    皆出于海内脂膏。

    宮室器用。

    皆取自闾閻拮據。

    尚安忍少有糜費侈用之心。

    以傷民力而耗民财乎。

    又安忍已垂裳而聽天下之民之有寒不得衣。

    已玉食而聽天下之民之有饑不得食者乎。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

    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已饑之。

    自古聖君賢臣。

    自任之重者。

    皆動于至誠。

    迫于至理。

    有萬不容已者也。

    朕日夜兢兢。

    時廑本固邦甯之至慮。

    以皇考之實心為心。

    以皇考之實政為政。

    凡供饍品味之類。

    無所加增。

    衣服器用之屬。

    無所濫費。

    宮室苑囿之區。

    無所改營。

    爰賴中外諸臣。

    共體朕心。

    以成朕志。

    于民生日用所由阜成。

    民生樂利所由豐豫之處。

    在在求其實際。

    事事謀其久遠。

    勿以虛文而澤不下逮。

    勿以小利而計不圖全。

    勿作無益以害有益。

    勿朘民生以厚已生。

    果能恒産有資。

    将見恒心自啟。

    我皇考聖訓。

    所謂三代之治必可複。

    堯舜之道必可行者。

    庶能繼述萬一。

    此朕中心乾惕之誠。

    并非因即位之初。

    為此邀譽近名之語。

    以博天下臣民之感頌。

    朕心務收實效。

    豈肯徒托空言。

    但天下至大。

    兆民至衆。

    非朕一人所能獨理。

    内而閣部八旗大臣。

    外而督撫藩臬有司。

    均受國家深恩。

    有惠養斯民之責者。

    當共思黾勉。

    崇儉戒奢。

    視國事如家事。

    以民身為已身。

    痌瘝一體。

    休戚相關。

    各殚誠心。

    期登斯民于衽席。

    則賞功酬庸之典。

    朕心從優舉行。

    若苟且因循。

    視同膜外。

    律以溺職。

    更複何辭。

    勉之勉之。

     ○又谕、本年順天鄉試。

    弊窦甚多。

    解元許秉智。

    系革職戶部員外郎許秉義胞弟。

    家赀甚富。

    情斃顯然。

    着将考試官顧祖鎮戴瀚革職。

    拏交刑部。

    請旨派大臣嚴審。

    按律究拟。

    朕當皇考大事。

    正哀痛迫切之時。

    豈複能留心文字。

    是以今年鄉試十魁卷。

    特旨命徐本、福敏、方苞、楊超曾、四人覆閱。

    伊等毫未經心。

    漫無覺察。

    亦着交部嚴察議奏。

    原參一摺發出。

    着原派之大臣按款審訊。

    務在秉公辦理。

    得其實情。

    亦不必以朕降旨在先。

    有意迎合。

     ○大學士馬齊、年老乞休。

    得旨、卿年八旬有餘。

    效力多年。

    着原品休緻。

     ○癸亥。

    孝慈高皇後忌辰。

    遣官祭福陵。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西路軍需。

    從前嶽鐘琪辦理之時。

    草率從事。

    于一切物件。

    定價太減。

    本不敷用。

    又因用兵日久。

    兵馬加增。

    以緻物價日益昂貴。

    而甘涼肅等處尤甚。

    皇考聖心轸念。

    欲周知地方情形。

    特命該處大臣。

    将米谷草豆時價。

    兩月一奏。

    交戶部軍需房。

    以備稽察。

    近年陝甘督撫等。

    奏銷軍需本章内。

    有照定價者。

    有照時價者。

    更有多于時價之外者。

    業經該部将不符定價各款。

    駁令查核。

    朕思各案軍需。

    若概照定價核銷。

    則官員不免受累。

    若但據承辦官開報。

    竟照時價準銷。

    恐地主方有司、于開報時價之時。

    即預留餘步。

    以為冒銷之地二者均非公平之道。

    現在奏銷案件。

    若不斟酌定價。

    則内部查核。

    既無準則。

    而外省奏報。

    亦無所适從。

    徒為文移往返。

    駁诘咨查。

    于事無益。

    其如何按照地方。

    折中定價。

    斟酌合宜。

    俾官吏無賠累之苦。

    國帑無浮冒之斃。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

    會同九卿、悉心确議具奏。

    其從前駁查案件。

    或竟照時價。

    或即照現議之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