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拟媾和河間殺張方 啟紛争李成即帝位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呂朗率領五千兵馬,耀武揚威,殺奔洛陽而來。
吓得洛陽百姓,雞飛狗走,又不知何處兵來。
劉暾得信,星夜逃往青州,投高密王去了。
呂朗追之不及,遂提兵回到荥陽屯住。
成都王聞之,默念:&ldquo邺城彈丸小郡,不足有為。
洛陽乃根據之地。
今呂朗屯兵荥陽,不還灞上,倘被其回兵據住,一旦事變,則我四面受敵矣。
&rdquo于是親提三千兵馬,徑入洛陽據住,以觀動靜。
且說範陽王自許昌兵敗,由劉輿、劉琨保住,奔入河北,在路十分狼狽,不覺歎曰:&ldquo四海茫茫,一身無寄,轉不如百姓之安居樂業,【眉】此時百姓未必能安居樂業。
耕鑿自給也。
&rdquo劉琨曰:&ldquo殿下勿憂,此去冀州不遠,冀州刺史溫羨,與某有舊,某請往說之,管教溫羨來迎殿下也。
&rdquo說罷策馬先行,徑到冀州,求見溫羨。
溫羨迎入,問曰:&ldquo久未見公,今從何來?&rdquo劉琨曰:&ldquo現随範陽王,許昌兵敗,道出貴治,拟求足下代設一公館,信宿即行。
&rdquo溫羨曰:&ldquo範陽王将何往?&rdquo劉琨曰:&ldquo将往幽州王浚處,相與立功。
&rdquo溫羨曰:&ldquo王與王浚有舊乎?&rdquo曰:&ldquo非也。
範陽王痛張方專權,朝政颠倒,欲入清君側,不幸許昌兵敗,而王貞忠之心,不曾少懈。
嘗曰:&lsquo有以兵馬糧饷資我成事者,事定之後,當錄為首功。
&rsquo有人告王,言王浚以忠義聞于天下,當有所資助,故欲往投之。
&rdquo溫羨投袂而起曰:&ldquo忠義之士,豈獨一王浚耶?某願佐範陽王,乞公為我先導。
&rdquo劉琨笑曰:&ldquo足下勿如此。
範陽王之往幽州,非徒欲王浚之資助,兼欲借其幽州為駐足之地也。
&rdquo溫羨曰:&ldquo吾即以冀州奉王如何?&rdquo劉琨正色曰:&ldquo此何等事,不可戲言。
&rdquo溫羨大聲曰:&ldquo誰戲言耶?&rdquo劉琨曰:&ldquo得毋後悔否?&rdquo溫羨曰:&ldquo此公賜我立功之機,豈有後悔之理?但乞公為我先導耳。
&rdquo言罷即令設宴相待。
席間,劉琨又盛稱範陽功德,溫羨欽佩不已。
宴罷,即赍了印绶,出城迎迓,直至三十裡之外,方才相遇。
溫羨拜伏在地,獻上印绶,範陽王錯愕,不知所對。
劉琨曰:&ldquo溫刺史欽佩殿下威德,願以冀州相借,乞殿下勿卻其美意。
&rdquo範陽王大喜,并馬入城,接視州事。
即日招兵買馬,積草屯糧,預備征讨。
劉琨說範陽王曰:&ldquo新募之兵,以之壯聲威則可,若欲沖鋒破敵,則非久練之兵,不能為力。
倘在此遷延歲月,恐東海王先行成功,則我等未免落後矣。
某願往幽州王浚處,借兵數千,以為先鋒之兵,攻敗張方,往長安迎駕,佐殿下成此大功。
&rdquo範陽王大喜,從之。
劉琨即日馳往幽州見王浚,說明借兵來意。
王浚曰:&ldquo恰好前日東海王亦來借兵,某已命部将祁弘,領精兵三千前去。
今範陽王既欲相假,亦當指撥應用,惟是邊地守禦要緊,隻能借兵,不能借将,奈何?&rdquo劉琨曰:&ldquo不必借将,但得數千兵士,某當自部之。
&rdquo王浚即點起三千人馬,交與劉琨。
劉琨知東海王已借兵在先,恐其先行成功,乃督令兵馬星夜馳歸冀州,約了範陽王點起新募兵馬,以幽州兵馬為前鋒,冀州兵繼後,殺奔河橋而來。
劉琨匹馬當先,撲攻石超營寨。
卻說石超、劉褒、王闡奉了成都王令,屯兵河橋,
吓得洛陽百姓,雞飛狗走,又不知何處兵來。
劉暾得信,星夜逃往青州,投高密王去了。
呂朗追之不及,遂提兵回到荥陽屯住。
成都王聞之,默念:&ldquo邺城彈丸小郡,不足有為。
洛陽乃根據之地。
今呂朗屯兵荥陽,不還灞上,倘被其回兵據住,一旦事變,則我四面受敵矣。
&rdquo于是親提三千兵馬,徑入洛陽據住,以觀動靜。
且說範陽王自許昌兵敗,由劉輿、劉琨保住,奔入河北,在路十分狼狽,不覺歎曰:&ldquo四海茫茫,一身無寄,轉不如百姓之安居樂業,【眉】此時百姓未必能安居樂業。
耕鑿自給也。
&rdquo劉琨曰:&ldquo殿下勿憂,此去冀州不遠,冀州刺史溫羨,與某有舊,某請往說之,管教溫羨來迎殿下也。
&rdquo說罷策馬先行,徑到冀州,求見溫羨。
溫羨迎入,問曰:&ldquo久未見公,今從何來?&rdquo劉琨曰:&ldquo現随範陽王,許昌兵敗,道出貴治,拟求足下代設一公館,信宿即行。
&rdquo溫羨曰:&ldquo範陽王将何往?&rdquo劉琨曰:&ldquo将往幽州王浚處,相與立功。
&rdquo溫羨曰:&ldquo王與王浚有舊乎?&rdquo曰:&ldquo非也。
範陽王痛張方專權,朝政颠倒,欲入清君側,不幸許昌兵敗,而王貞忠之心,不曾少懈。
嘗曰:&lsquo有以兵馬糧饷資我成事者,事定之後,當錄為首功。
&rsquo有人告王,言王浚以忠義聞于天下,當有所資助,故欲往投之。
&rdquo溫羨投袂而起曰:&ldquo忠義之士,豈獨一王浚耶?某願佐範陽王,乞公為我先導。
&rdquo劉琨笑曰:&ldquo足下勿如此。
範陽王之往幽州,非徒欲王浚之資助,兼欲借其幽州為駐足之地也。
&rdquo溫羨曰:&ldquo吾即以冀州奉王如何?&rdquo劉琨正色曰:&ldquo此何等事,不可戲言。
&rdquo溫羨大聲曰:&ldquo誰戲言耶?&rdquo劉琨曰:&ldquo得毋後悔否?&rdquo溫羨曰:&ldquo此公賜我立功之機,豈有後悔之理?但乞公為我先導耳。
&rdquo言罷即令設宴相待。
席間,劉琨又盛稱範陽功德,溫羨欽佩不已。
宴罷,即赍了印绶,出城迎迓,直至三十裡之外,方才相遇。
溫羨拜伏在地,獻上印绶,範陽王錯愕,不知所對。
劉琨曰:&ldquo溫刺史欽佩殿下威德,願以冀州相借,乞殿下勿卻其美意。
&rdquo範陽王大喜,并馬入城,接視州事。
即日招兵買馬,積草屯糧,預備征讨。
劉琨說範陽王曰:&ldquo新募之兵,以之壯聲威則可,若欲沖鋒破敵,則非久練之兵,不能為力。
倘在此遷延歲月,恐東海王先行成功,則我等未免落後矣。
某願往幽州王浚處,借兵數千,以為先鋒之兵,攻敗張方,往長安迎駕,佐殿下成此大功。
&rdquo範陽王大喜,從之。
劉琨即日馳往幽州見王浚,說明借兵來意。
王浚曰:&ldquo恰好前日東海王亦來借兵,某已命部将祁弘,領精兵三千前去。
今範陽王既欲相假,亦當指撥應用,惟是邊地守禦要緊,隻能借兵,不能借将,奈何?&rdquo劉琨曰:&ldquo不必借将,但得數千兵士,某當自部之。
&rdquo王浚即點起三千人馬,交與劉琨。
劉琨知東海王已借兵在先,恐其先行成功,乃督令兵馬星夜馳歸冀州,約了範陽王點起新募兵馬,以幽州兵馬為前鋒,冀州兵繼後,殺奔河橋而來。
劉琨匹馬當先,撲攻石超營寨。
卻說石超、劉褒、王闡奉了成都王令,屯兵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