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傷時局劉弘勸和 拟迎駕周權被戮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河間王接到豫州刺史劉喬表文,知道東海王與己為敵,特遣範陽王為豫州刺史,劉喬以非朝廷诏旨,并力拒住,乃使張方率精兵十萬來助劉喬。
又下诏征天下之兵,會于許昌,共讨範陽王虓。
于是荊州都督、鎮南大将軍劉弘,彭城王、平南将軍釋,揚州都督、征東大将軍劉準,皆率兵到許昌相會。
又探知公師藩曾起兵迎成都王,此時成都王已取了邺郡,恐其與東海王聯盟,乃表奏惠帝。
封成都王為鎮軍大将軍,都督河北諸軍事,以安其心。
于是成都王令石超、劉褒、王闡等率兵駐紮河橋,為劉喬聲援。
當下各路兵馬齊集許昌城外,聲勢浩大。
張方大會各路諸侯議事,一時各路主帥,均到張方大營相會,禮畢,依次坐下。
張方曰:&ldquo範陽王虓,奉了東海王越僞令,欲取豫州,幸得劉喬出兵拒住,今乃竊據許昌,抗拒大兵。
公等應诏而來,必有善策。
&rdquo鎮南大将軍劉弘進曰:&ldquo諸藩王皆天潢貴胄,與朝廷憂戚相關,理宜共獎王室,徒以彼此争權争勢,遂至自起兵釁,互相殘殺。
方今劉淵稱王,李雄據蜀,鮮卑、烏桓出沒無常,不思同心協力,共禦外侮,而徒為此無謂之争,恐非國家之福也。
以某愚見,不若遣使至東海王處,相與言和。
有此互相戰争之兵力,移之以讨匈奴,奠天下于太平,端在此舉矣。
【眉】數語可為今日之藥石。
劉弘言未畢,張方大怒曰:&ldquo我奉诏興兵,以讨逆臣,即各鎮奉诏來會,亦志在讨賊。
汝何敢出此言,慢我軍心!豈有勞師動衆,遠來與賊臣言和之理乎?&rdquo劉弘曰:&ldquo諸王相争,皆是各懷私見,何曾顯背朝廷?何得謂之賊?&rdquo張方大怒,叱曰:&ldquo攘奪朝廷疆土,何得不是賊?汝出此言,莫非私通賊黨乎?再敢多言者斬!&rdquo劉弘亦大怒而起曰:&ldquo汝劫駕廢後,便是賊。
東海王讨賊之檄,所指何人,汝可曾見來?&rdquo言罷,自出營而去。
張方便欲使人追捕而回,多官一齊勸住。
劉弘回到自己營中,即下令拔隊回荊州而去,一面緻書與劉喬及東海王,勸其解怨釋兵,同獎王室;一面寫表申奏朝廷,求惠帝降诏,令各藩聯和。
表略曰: 自頃兵戈紛亂,猜禍蜂生,疑隙構于群王,災難延于宗子,今日為忠,明日為逆;翩其反而,互為戎首。
載籍以來,骨肉之禍,未有如今日者也,臣竊悲之。
今邊陲無備豫之儲,中華有杼軸之困。
而股肱之臣,不惟國體,職競尋常,自相楚剝,萬一四夷乘虛為變,此亦猛虎交鬥,自效于卞莊者矣。
臣以為宜速發明诏,诏越等令兩釋猜嫌,各保分局。
自今以後,其有不被诏書,擅興兵馬者,天下共伐之。
【眉】此表亦今日之藥石也。
此兩封書去後,劉喬及東海王越,均不肯聽從;一通表去後,朝廷也寂無消息,按下不提。
且說張方見劉弘去後,即商議攻打許昌。
許昌城中,範陽王也預備應敵,一面馳書至東海王處求救。
東海王乃令淮北護軍劉蕃、穎川太守劉輿,領兵前來相助拒敵。
原來此時劉琨在範陽王幕下為司馬,劉蕃乃劉琨之父,劉輿乃劉琨之兄,父子三人向來都為東海、範陽兩王信任,故特調遣前來。
範陽王連日被張方攻打,隻有指揮兵士竭力守禦,不敢出戰。
及至救兵已到,張方卻退兵一裡之地,預備交戰。
劉蕃父子引兵入城,範陽王接見,大喜曰:&ldquo卿父子偕來,破張方必矣。
近日探得各路兵馬,皆無戰心,荊州兵已皆退去,石超等雖陳兵河橋,而士卒終日賭射為樂,并無進兵之意,惟
又下诏征天下之兵,會于許昌,共讨範陽王虓。
于是荊州都督、鎮南大将軍劉弘,彭城王、平南将軍釋,揚州都督、征東大将軍劉準,皆率兵到許昌相會。
又探知公師藩曾起兵迎成都王,此時成都王已取了邺郡,恐其與東海王聯盟,乃表奏惠帝。
封成都王為鎮軍大将軍,都督河北諸軍事,以安其心。
于是成都王令石超、劉褒、王闡等率兵駐紮河橋,為劉喬聲援。
當下各路兵馬齊集許昌城外,聲勢浩大。
張方大會各路諸侯議事,一時各路主帥,均到張方大營相會,禮畢,依次坐下。
張方曰:&ldquo範陽王虓,奉了東海王越僞令,欲取豫州,幸得劉喬出兵拒住,今乃竊據許昌,抗拒大兵。
公等應诏而來,必有善策。
&rdquo鎮南大将軍劉弘進曰:&ldquo諸藩王皆天潢貴胄,與朝廷憂戚相關,理宜共獎王室,徒以彼此争權争勢,遂至自起兵釁,互相殘殺。
方今劉淵稱王,李雄據蜀,鮮卑、烏桓出沒無常,不思同心協力,共禦外侮,而徒為此無謂之争,恐非國家之福也。
以某愚見,不若遣使至東海王處,相與言和。
有此互相戰争之兵力,移之以讨匈奴,奠天下于太平,端在此舉矣。
【眉】數語可為今日之藥石。
劉弘言未畢,張方大怒曰:&ldquo我奉诏興兵,以讨逆臣,即各鎮奉诏來會,亦志在讨賊。
汝何敢出此言,慢我軍心!豈有勞師動衆,遠來與賊臣言和之理乎?&rdquo劉弘曰:&ldquo諸王相争,皆是各懷私見,何曾顯背朝廷?何得謂之賊?&rdquo張方大怒,叱曰:&ldquo攘奪朝廷疆土,何得不是賊?汝出此言,莫非私通賊黨乎?再敢多言者斬!&rdquo劉弘亦大怒而起曰:&ldquo汝劫駕廢後,便是賊。
東海王讨賊之檄,所指何人,汝可曾見來?&rdquo言罷,自出營而去。
張方便欲使人追捕而回,多官一齊勸住。
劉弘回到自己營中,即下令拔隊回荊州而去,一面緻書與劉喬及東海王,勸其解怨釋兵,同獎王室;一面寫表申奏朝廷,求惠帝降诏,令各藩聯和。
表略曰: 自頃兵戈紛亂,猜禍蜂生,疑隙構于群王,災難延于宗子,今日為忠,明日為逆;翩其反而,互為戎首。
載籍以來,骨肉之禍,未有如今日者也,臣竊悲之。
今邊陲無備豫之儲,中華有杼軸之困。
而股肱之臣,不惟國體,職競尋常,自相楚剝,萬一四夷乘虛為變,此亦猛虎交鬥,自效于卞莊者矣。
臣以為宜速發明诏,诏越等令兩釋猜嫌,各保分局。
自今以後,其有不被诏書,擅興兵馬者,天下共伐之。
【眉】此表亦今日之藥石也。
此兩封書去後,劉喬及東海王越,均不肯聽從;一通表去後,朝廷也寂無消息,按下不提。
且說張方見劉弘去後,即商議攻打許昌。
許昌城中,範陽王也預備應敵,一面馳書至東海王處求救。
東海王乃令淮北護軍劉蕃、穎川太守劉輿,領兵前來相助拒敵。
原來此時劉琨在範陽王幕下為司馬,劉蕃乃劉琨之父,劉輿乃劉琨之兄,父子三人向來都為東海、範陽兩王信任,故特調遣前來。
範陽王連日被張方攻打,隻有指揮兵士竭力守禦,不敢出戰。
及至救兵已到,張方卻退兵一裡之地,預備交戰。
劉蕃父子引兵入城,範陽王接見,大喜曰:&ldquo卿父子偕來,破張方必矣。
近日探得各路兵馬,皆無戰心,荊州兵已皆退去,石超等雖陳兵河橋,而士卒終日賭射為樂,并無進兵之意,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