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走賢王東晉肇丕基 縱劉淵中華開擾亂
關燈
小
中
大
曰:&ldquo舍長,汝幾時封王、封公、封大臣,卻不提挈我也?&rdquo琅琊王佯為不解曰:&ldquo我與汝夥伴多時,豈不知我,何得為此戲言?&rdquo宋典曰:&ldquo太弟有令,王公大臣不得出關,汝非封王、封公、封大臣,關上長官,何以阻汝?&rdquo琅琊王曰:&ldquo原來有此令,無怪長官要盤诘也。
&rdquo二人對說鬼話,關吏信以為真,遂放二人過去。
此一去,正是擺脫玉籠逃彩鳳,頓開金鎖走蛟龍,開出東晉一百零四年基業。
此是後話,且按下慢提。
卻說琅琊王與宋典騙出了河陽關,星夜趕回洛陽,隻見洛陽城中雞飛狗走,鬼哭神嚎,不覺大驚。
命宋典打聽,原來張方昨日又領兵殺到,大索百姓供應,兵士四出劫掠。
琅琊王不及過關,徑歸府弟,拜見太妃夏侯氏。
幸得太妃以次眷屬。
俱各無恙,遂奉太妃,挈眷屬,徑回琅琊藩鎮。
且說張方引兵至洛陽,聞成都王在邺,仍自立為太弟,遂勒兵入宮廢羊後。
羊後曰:&ldquo廢我诏書何在?&rdquo張方按劍怒叱曰:&ldquo隻我便是诏書。
若再多言,便取汝命。
&rdquo羊後不敢複言。
張方叱武士押送至金墉城居住,又廢太子覃仍為清河王。
馳書成都王,告知此事。
騷擾數日,引兵複去。
話分兩頭,且說匈奴劉淵,其先本夏後氏之苗商,世居北狄。
至漢高祖時,其單于【夾】匈奴天子之稱。
名冒頓,勢極強盛,時為邊患。
漢高祖乃以敬奉公主,嫁與冒頓,約為兄弟,自後子孫遂冒母姓為劉氏。
劉淵生得姿儀魁偉,猿臂善射,文學武事,并皆工絕。
魏鹹熙中,其父左賢王劉豹,使淵入洛陽為侍子。
及晉受魏禅後,劉豹卒,劉淵應襲為左賢王,而仍留洛陽,武帝甚愛之。
楊駿輔政時,曾封為建威将軍,匈奴五部大都督、漢光鄉侯,所以一向在洛陽居住,不曾歸去。
此時惠帝在邺郡,劉淵亦随侍左右,與成都王甚是相得,故成都王奏保之為甯朔将軍,監五部軍事,又保淵子劉聰為積努将軍。
一日,劉淵正拟到成都王處商議軍務,忽報匈奴本部呼延攸至,赍書求見。
原來自劉豹死後,劉淵雖襲為左賢王,卻久居洛陽。
而淵自幼即有令名,匈奴之人,十分欽仰。
見其日久不回都,思念不置。
其從祖右賢王劉宣,乃聚集族人商議曰:&ldquo昔我先人,與漢朝約為兄弟,同憂共戚。
自漢亡之後,中華擾亂,由魏及晉,我等不能代漢家報仇,豈非背盟乎?今司馬氏肉骨相殘,四海鼎沸,我五部雖不及前時強盛,然猶有二萬餘人;左賢王有天日之姿,龍鳳之表,人望素孚。
若奉左賢王為大單于,提一旅之師,殺入洛陽,平司馬氏之亂,複漢室之仇,此千載一時也。
&rdquo族人等皆大喜曰:&ldquo右賢王之言,正合吾等之意。
&rdquo于是劉宣作書,令心腹人呼延攸,到邺郡見劉淵投遞。
淵得書,即往見成都王,求請給假葬父。
成都王曰:&ldquo此時正在用兵,吾正欲藉汝相助,豈可便去?&rdquo 正言間,忽報:&ldquo王浚及東嬴公騰,連合鮮卑段務目塵、【夾】段姓,務目塵名。
烏桓羯末,【夾】人名。
兵勢十分厲害,石超抵敵不住,節節敗走,今敵兵将近邺境矣。
&rdquo成都王大驚曰:&ldquo似此如之奈何?吾不如奉天子歸洛陽,以避其鋒。
&rdquo劉淵曰:&ldquo不可,殿下武皇帝之子,有大功于王室,四海之人,畏威懷德。
王浚豎子東嬴疏屬,豈能與殿下争衡?倘一離此地,複歸洛陽,則時局又變,不可知矣。
某亦撫有五部,今願速歸,調集人馬,以二部敵東嬴,以三部殲王浚,兩豎子之頭,指日可得也。
&rdquo成都王大喜,即日置酒餞送。
劉淵遂辭去。
不知此去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dquo二人對說鬼話,關吏信以為真,遂放二人過去。
此一去,正是擺脫玉籠逃彩鳳,頓開金鎖走蛟龍,開出東晉一百零四年基業。
此是後話,且按下慢提。
卻說琅琊王與宋典騙出了河陽關,星夜趕回洛陽,隻見洛陽城中雞飛狗走,鬼哭神嚎,不覺大驚。
命宋典打聽,原來張方昨日又領兵殺到,大索百姓供應,兵士四出劫掠。
琅琊王不及過關,徑歸府弟,拜見太妃夏侯氏。
幸得太妃以次眷屬。
俱各無恙,遂奉太妃,挈眷屬,徑回琅琊藩鎮。
且說張方引兵至洛陽,聞成都王在邺,仍自立為太弟,遂勒兵入宮廢羊後。
羊後曰:&ldquo廢我诏書何在?&rdquo張方按劍怒叱曰:&ldquo隻我便是诏書。
若再多言,便取汝命。
&rdquo羊後不敢複言。
張方叱武士押送至金墉城居住,又廢太子覃仍為清河王。
馳書成都王,告知此事。
騷擾數日,引兵複去。
話分兩頭,且說匈奴劉淵,其先本夏後氏之苗商,世居北狄。
至漢高祖時,其單于【夾】匈奴天子之稱。
名冒頓,勢極強盛,時為邊患。
漢高祖乃以敬奉公主,嫁與冒頓,約為兄弟,自後子孫遂冒母姓為劉氏。
劉淵生得姿儀魁偉,猿臂善射,文學武事,并皆工絕。
魏鹹熙中,其父左賢王劉豹,使淵入洛陽為侍子。
及晉受魏禅後,劉豹卒,劉淵應襲為左賢王,而仍留洛陽,武帝甚愛之。
楊駿輔政時,曾封為建威将軍,匈奴五部大都督、漢光鄉侯,所以一向在洛陽居住,不曾歸去。
此時惠帝在邺郡,劉淵亦随侍左右,與成都王甚是相得,故成都王奏保之為甯朔将軍,監五部軍事,又保淵子劉聰為積努将軍。
一日,劉淵正拟到成都王處商議軍務,忽報匈奴本部呼延攸至,赍書求見。
原來自劉豹死後,劉淵雖襲為左賢王,卻久居洛陽。
而淵自幼即有令名,匈奴之人,十分欽仰。
見其日久不回都,思念不置。
其從祖右賢王劉宣,乃聚集族人商議曰:&ldquo昔我先人,與漢朝約為兄弟,同憂共戚。
自漢亡之後,中華擾亂,由魏及晉,我等不能代漢家報仇,豈非背盟乎?今司馬氏肉骨相殘,四海鼎沸,我五部雖不及前時強盛,然猶有二萬餘人;左賢王有天日之姿,龍鳳之表,人望素孚。
若奉左賢王為大單于,提一旅之師,殺入洛陽,平司馬氏之亂,複漢室之仇,此千載一時也。
&rdquo族人等皆大喜曰:&ldquo右賢王之言,正合吾等之意。
&rdquo于是劉宣作書,令心腹人呼延攸,到邺郡見劉淵投遞。
淵得書,即往見成都王,求請給假葬父。
成都王曰:&ldquo此時正在用兵,吾正欲藉汝相助,豈可便去?&rdquo 正言間,忽報:&ldquo王浚及東嬴公騰,連合鮮卑段務目塵、【夾】段姓,務目塵名。
烏桓羯末,【夾】人名。
兵勢十分厲害,石超抵敵不住,節節敗走,今敵兵将近邺境矣。
&rdquo成都王大驚曰:&ldquo似此如之奈何?吾不如奉天子歸洛陽,以避其鋒。
&rdquo劉淵曰:&ldquo不可,殿下武皇帝之子,有大功于王室,四海之人,畏威懷德。
王浚豎子東嬴疏屬,豈能與殿下争衡?倘一離此地,複歸洛陽,則時局又變,不可知矣。
某亦撫有五部,今願速歸,調集人馬,以二部敵東嬴,以三部殲王浚,兩豎子之頭,指日可得也。
&rdquo成都王大喜,即日置酒餞送。
劉淵遂辭去。
不知此去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