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造至深之理者雖居濁世。
與淨土何以異哉。
故此卷載至深之理名淨濁如一。
然亦不可恃此而不修淨土之業。
恐易涉于空談。
又若參禅者之弊故也。
情說 喜怒好惡嗜欲皆情也。
養情為惡。
縱情為賊。
折情為善。
滅情為聖。
甘其飲食。
美其衣服。
大其居處。
若此之類是謂養情。
飲食若流。
衣服盡飾。
居處無厭。
若此之類是謂縱情。
犯之不校。
觸之不怒。
傷之不怨。
是謂折情。
犯之觸之傷之。
如空反生憐憫愚癡之心是謂滅情。
悟此理則心地常淨。
如在淨土矣。
即是空說 佛言。
受即是空。
受謂受苦受樂及一切受用也。
如食列數味。
放箸即空。
出多驺從既到即空。
終日遊觀。
既歸即空。
又如為善。
事既畢。
其勤勞即空。
而善業俱在。
為惡。
事既畢。
其快意即空。
而惡業俱在。
若深悟此理。
則食可菲薄。
無過用殺害之冤債。
出可随分。
無勞心苦人之煩惱。
遊觀可息。
無放蕩廢事之愆尤。
善根可勉為。
無懈怠因循之失。
惡可力戒。
無恣縱怨仇之罪。
予喜得此理。
故欲與人共之(及一切受用。
即所謂不苦不樂受者是也)。
六根說 千般裝點隻為半寸之眼。
百種音樂隻為一豆之耳。
沉檀腦麝隻為兩竅之鼻。
食前方丈隻為三寸之舌。
妙麗嬌娆隻為臭腐之身。
随順迎逢隻為狂蕩之意。
若能識破此理。
便是無煩惱快樂之人。
佛言。
衆生無始以來認賊為子。
自劫家寶。
謂惑六根之賊。
而喪真性也。
孟子曰。
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蓋不惑于此矣。
有淫女得道。
文殊問雲。
如何不嗔。
答雲。
見一切衆生不生。
又問。
如何見十八界。
答雲。
如見劫火燒諸世界。
妙哉言乎。
蓋謂一切衆生本來無有。
唯因妄想中生。
又何嗔之有。
十八界謂六根六塵六識。
因有此種種故。
生無量事。
造無量惡。
是故如劫火燒諸世界。
若悟此理。
雖未生淨土。
已如生淨土矣。
真性說 金剛經二十七段。
其大意不過言真性皆無所有如虛空。
然此虛空謂之頑空。
頑空者真無所有。
而真性雖如虛空。
而其中則有。
故曰真空不空。
頑空則可以作。
可以壞。
若此地。
實掘去一尺土則有一尺空。
掘去一丈土則有一丈空。
是頑空可以作也。
若此器本空。
以物置之則實矣。
此室本空。
以物置之亦實矣。
是頑空可以壞也。
若真性之空。
則不可作不可壞。
本來含虛空世界。
烏可作乎。
無始以來至于今日。
未嘗變動。
烏可壞乎。
真性中俱無所有。
無得而比。
故不得已而以頑空比之。
是般若心經雲。
是諸法空相。
謂諸法皆空之相乃真性也。
繼之以空中無色以至無智亦無得。
謂真性中皆無所有。
如頑空中皆無所有也。
既皆無所有。
然有一切衆生者。
乃真性中所現之妄緣耳。
大概言之。
真性如鏡。
一切有生者如影。
是真性中所現之影也。
影有去來。
而鏡常自。
若衆生有生滅。
而真性常自若。
生滅既除。
真性乃現。
蓋生滅者妄也。
真性者真也。
故楞嚴經雲。
諸妄消亡不真。
何待此性。
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
初無有異。
其異皆妄也。
心乃妄想說 楞嚴經第一卷。
佛與阿難七次論心。
終之以尋常。
所謂心者乃妄想耳。
非真心也。
真心即性也。
圓覺經謂。
衆生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是尋常所謂心者乃六種塵緣之影耳。
謂此心本無。
唯因外有六種塵緣故。
内現此心。
若外因有色。
内則起愛色之心。
外因有聲。
内則起愛聲之心。
外因有香味觸法。
内則起愛香味觸法之心。
蓋真性如鏡。
六種塵緣如形。
此心如影。
若外無此六塵。
則内亦無此心矣此心豈不為六種塵緣之影乎。
形來則影現。
形去則影滅。
而性鏡則常自若。
故金剛經雲。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此三心皆謂妄想心也。
故有過去現在未來。
若真心則無始以來未嘗變動。
烏有過去未來現在乎。
不可得者謂無也。
若饑而思食。
得食則此心過去矣。
正食而知味乃現在心。
未思食則此心未有。
故為未來心。
此三心皆随時壞滅。
故雲不可得。
五蘊皆空說 般若心經雲。
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五蘊謂色受想行識也。
色謂色身。
受謂受用。
想謂思想。
行謂所行。
識謂辨識。
此五者蘊積不散。
以壅蔽真性。
故謂之蘊。
又謂之五陰。
謂陰暗真性也。
色身終歸于壞。
受
與淨土何以異哉。
故此卷載至深之理名淨濁如一。
然亦不可恃此而不修淨土之業。
恐易涉于空談。
又若參禅者之弊故也。
情說 喜怒好惡嗜欲皆情也。
養情為惡。
縱情為賊。
折情為善。
滅情為聖。
甘其飲食。
美其衣服。
大其居處。
若此之類是謂養情。
飲食若流。
衣服盡飾。
居處無厭。
若此之類是謂縱情。
犯之不校。
觸之不怒。
傷之不怨。
是謂折情。
犯之觸之傷之。
如空反生憐憫愚癡之心是謂滅情。
悟此理則心地常淨。
如在淨土矣。
即是空說 佛言。
受即是空。
受謂受苦受樂及一切受用也。
如食列數味。
放箸即空。
出多驺從既到即空。
終日遊觀。
既歸即空。
又如為善。
事既畢。
其勤勞即空。
而善業俱在。
為惡。
事既畢。
其快意即空。
而惡業俱在。
若深悟此理。
則食可菲薄。
無過用殺害之冤債。
出可随分。
無勞心苦人之煩惱。
遊觀可息。
無放蕩廢事之愆尤。
善根可勉為。
無懈怠因循之失。
惡可力戒。
無恣縱怨仇之罪。
予喜得此理。
故欲與人共之(及一切受用。
即所謂不苦不樂受者是也)。
六根說 千般裝點隻為半寸之眼。
百種音樂隻為一豆之耳。
沉檀腦麝隻為兩竅之鼻。
食前方丈隻為三寸之舌。
妙麗嬌娆隻為臭腐之身。
随順迎逢隻為狂蕩之意。
若能識破此理。
便是無煩惱快樂之人。
佛言。
衆生無始以來認賊為子。
自劫家寶。
謂惑六根之賊。
而喪真性也。
孟子曰。
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蓋不惑于此矣。
有淫女得道。
文殊問雲。
如何不嗔。
答雲。
見一切衆生不生。
又問。
如何見十八界。
答雲。
如見劫火燒諸世界。
妙哉言乎。
蓋謂一切衆生本來無有。
唯因妄想中生。
又何嗔之有。
十八界謂六根六塵六識。
因有此種種故。
生無量事。
造無量惡。
是故如劫火燒諸世界。
若悟此理。
雖未生淨土。
已如生淨土矣。
真性說 金剛經二十七段。
其大意不過言真性皆無所有如虛空。
然此虛空謂之頑空。
頑空者真無所有。
而真性雖如虛空。
而其中則有。
故曰真空不空。
頑空則可以作。
可以壞。
若此地。
實掘去一尺土則有一尺空。
掘去一丈土則有一丈空。
是頑空可以作也。
若此器本空。
以物置之則實矣。
此室本空。
以物置之亦實矣。
是頑空可以壞也。
若真性之空。
則不可作不可壞。
本來含虛空世界。
烏可作乎。
無始以來至于今日。
未嘗變動。
烏可壞乎。
真性中俱無所有。
無得而比。
故不得已而以頑空比之。
是般若心經雲。
是諸法空相。
謂諸法皆空之相乃真性也。
繼之以空中無色以至無智亦無得。
謂真性中皆無所有。
如頑空中皆無所有也。
既皆無所有。
然有一切衆生者。
乃真性中所現之妄緣耳。
大概言之。
真性如鏡。
一切有生者如影。
是真性中所現之影也。
影有去來。
而鏡常自。
若衆生有生滅。
而真性常自若。
生滅既除。
真性乃現。
蓋生滅者妄也。
真性者真也。
故楞嚴經雲。
諸妄消亡不真。
何待此性。
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
初無有異。
其異皆妄也。
心乃妄想說 楞嚴經第一卷。
佛與阿難七次論心。
終之以尋常。
所謂心者乃妄想耳。
非真心也。
真心即性也。
圓覺經謂。
衆生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是尋常所謂心者乃六種塵緣之影耳。
謂此心本無。
唯因外有六種塵緣故。
内現此心。
若外因有色。
内則起愛色之心。
外因有聲。
内則起愛聲之心。
外因有香味觸法。
内則起愛香味觸法之心。
蓋真性如鏡。
六種塵緣如形。
此心如影。
若外無此六塵。
則内亦無此心矣此心豈不為六種塵緣之影乎。
形來則影現。
形去則影滅。
而性鏡則常自若。
故金剛經雲。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此三心皆謂妄想心也。
故有過去現在未來。
若真心則無始以來未嘗變動。
烏有過去未來現在乎。
不可得者謂無也。
若饑而思食。
得食則此心過去矣。
正食而知味乃現在心。
未思食則此心未有。
故為未來心。
此三心皆随時壞滅。
故雲不可得。
五蘊皆空說 般若心經雲。
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五蘊謂色受想行識也。
色謂色身。
受謂受用。
想謂思想。
行謂所行。
識謂辨識。
此五者蘊積不散。
以壅蔽真性。
故謂之蘊。
又謂之五陰。
謂陰暗真性也。
色身終歸于壞。
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