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四

關燈
病在用生滅心。

    存善惡見。

    不達本體。

    專與妄想打交滾。

    所謂認賊為子。

    大不知止耳。

    苟能了達本體。

    當下寂然。

    此是自性定。

    不是強求得的定。

    隻如六祖大師。

    開示學人用心雲。

    不思善。

    不思惡。

    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

    學人當下一刀兩段。

    立地便見自性。

    狂心頓歇。

    此後再不别求。

    始悟自家一向原不曾動。

    此便是知止而後有定的樣子。

    又雲。

    汝但善惡都莫思量。

    自然得見心體。

    此便是知止的樣子。

    所以學人貴要知止。

    知止自然定 靜字與定字不同。

    定是自性定體。

    此靜乃是對外面擾擾不靜說。

    與定體遠甚。

    何也。

    以學人一向妄想紛飛。

    心中不得暫息。

    隻管在知見上強勉遏捺。

    将心主靜。

    不知求靜愈切。

    而亂想益熾。

    必不能靜。

    何以故。

    蓋為将心覓心。

    轉覓轉遠。

    如何得一念休息耶。

    以從外求入。

    如人叫門不開。

    翻與守門人作鬧。

    鬧到卒底。

    若真主人不見面。

    畢竟打鬧不得休息。

    若得主人從中洞開重門。

    則守門者亦疾走無影。

    而求入者真見主人。

    則求見之心。

    亦歇滅無有矣。

    此謂狂心歇處為靜耳。

    若不真見本體。

    到底決不能靜。

    故曰定而後能靜 安字。

    乃是安穩平貼之義。

    又如安命之安。

    謂自足而不求餘也。

    因一向求靜不得。

    雜念紛紛。

    馳求不息。

    此心再無一念之安。

    而今既悟本體。

    馳求心歇。

    自性具足。

    無欠無餘。

    安安貼貼。

    快活自在。

    此等安閑快活。

    乃是狂心歇處而得。

    故曰靜而後能安 慮字不是妄想思慮之慮。

    亦不是憂慮之慮。

    乃是不慮之慮。

    故曰。

    易無思也。

    無慮也。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又曰百慮而一緻。

    又曰。

    不慮而遍。

    正是者個慮字。

    謂未悟時。

    專在妄想思慮上求。

    即一件事。

    千思萬慮。

    到底沒用。

    也慮不到。

    多思多慮。

    于心轉見不安。

    今既悟明此心安然自在。

    舉心動念。

    圓滿洞達。

    天下事物了然目前。

    此等境界不是聰明知見算計得的。

    乃是自心本體光明照耀。

    自然具足的。

    故曰安而後能慮 得字。

    不是得失之得。

    乃是不滲漏之義。

    聖人泛應曲當。

    群情畢照。

    一毫不謬。

    徹見底原。

    一一中節。

    故謂之得。

    非是有所得也。

    初未明明德時。

    專用妄想思慮。

    計較籌度。

    縱是也不得。

    何以故。

    非真實故。

    今以自性光明。

    齊觀并照。

    群情異态。

    通歸一理。

    故能曲成而不遺。

    此非有所得。

    蓋以不慮之慮。

    無得之得。

    故曰慮而後能得。

    言非偶爾合節。

    特由慮而合故。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一節 此釋上本末先後之序。

    以驗明明德親民之實效也。

    就成己工夫上說。

    則以明明德為本。

    新民為末。

    蓋從根本說到枝末上去。

    今就成物上說。

    故從枝末倒說到根本處來。

    以前從一心知止上。

    做到慮而能得。

    到此則天下事物。

    皆歸我方寸矣。

    今欲要以我既悟之明德。

    以揭示天下之人。

    願使人人共悟。

    蓋欲字即是願力。

    謂我今既悟此明德之性。

    此性乃天下人均賦共禀者。

    豈忍自知而棄人哉。

    故我願揭示與天下之人。

    使其同悟同證。

    但恐負此願者。

    近于迂闊。

    難取速效。

    且天下至廣。

    豈可一蹴而遍。

    故姑且先從一國做将去。

    所謂知遠之近。

    若一國見效。

    則天下易化矣。

    昔堯都平陽。

    舜宅百揆。

    湯七十裡。

    文王百裡。

    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之君也。

    孰不從願力來。

    餘故曰。

    欲願力也 身為天下國家之本。

    經文向後。

    總歸結在修身上。

    可見修身是要緊的事。

    而此一件事。

    最難理會。

    豈是将者血肉之軀。

    束斂得謹慎端莊。

    如童子見先生時。

    即此就可治國乎。

    豈是身上件件做得模樣好看。

    如戲場上子弟相似。

    即此可以平天下乎。

    故修身全在心上工夫說。

    隻如顔子問仁。

    孔子告以克己複禮為仁。

    此正是真正修身的樣子。

    随告之曰。

    一日克己複禮。

    天下歸仁。

    此便是真正治國平天下的實事。

    若不信此段克己是修身實事。

    如何顔子請問其目。

    孔子便告之以四勿乎。

    且四勿。

    皆修身之事也。

    克己乃心地為仁之工夫也。

    克己為仁。

    即明明德也。

    天下歸仁。

    即新民也。

    為仁由己。

    此己乃真己。

    即至善之地。

    故顔子隳聰明。

    黜肢體。

    心齋坐忘。

    皆由己之實效。

    至善之地也。

    夫人之一身作障礙者。

    見聞知覺而已。

    所謂視聽言動。

    皆古今天下。

    人人舊有之知見。

    為仁須是把舊日的知見一切盡要刬去。

    重新别做一番生涯始得。

    不是夾帶着舊日宿習之見。

    可得而入。

    以舊日的見聞知覺。

    都是非禮。

    雜亂颠倒。

    一毫用不着。

    故剜心摘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