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四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四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大學綱目決疑題辭 餘十九棄筆研。

    三十入山絕文字。

    五十被譴。

    蒙 恩放嶺外。

    于今十四年矣。

    往來持缽五羊。

    諸子謬推為知言。

    時時過從問道。

    餘卒無以應。

    若虛來實往。

    愧矣愧矣。

    間有以禅視者。

    餘則若啞人吃黃檗耳。

    己酉秋日。

    偶乞食來。

    諸子具香齋于法社。

    餘得捧腹。

    是諸子果我也。

    食訖。

    請益。

    餘但吐粥飯氣耳。

    含羞而别。

    舟還曹溪。

    思諸子飽我。

    非一日矣。

    竟莫酬嘗。

    有以顔子問仁章請者。

    餘咿嗚而已。

    即有言不能遍。

    遍亦不能盡。

    而求悅可衆心者。

    談不易也。

    以諸子之食難消。

    腹猶果然。

    舟中睡足。

    聞侍者讀大學。

    聒我疑焉。

    因取經一章。

    按綱目。

    設問答以自決。

    且引顔子問仁章。

    以參會之。

    如鼓刀然。

    兩半饷而卒業。

    讀之不成句。

    非文也。

    谛思自幼讀孔子書。

    求直指心法。

    獨授顔子以真傳的訣。

    餘則引而不發。

    向不知聖人心印。

    盡揭露于二百五言之間。

    微矣微矣。

    豈無目耶。

    嗟嗟。

    餘年六十四矣。

    而今乃知。

    可謂晚矣。

    恐其死也。

    終于泯泯。

    故急以告諸子。

    諸子年或過餘半。

    未半者。

    幸而聞此。

    可謂蚤矣。

    如良馬見鞭影。

    一息千裡。

    有若鵝王擇乳。

    豈不以此為粥飯氣耶。

    是特有感于一飯而發。

    願諸子持此以饷天下之餓者。

    非敢言博施也。

    己酉中秋前二日。

    方外德清書于須陽峽之舟中。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學者。

    謂此乃沒量大人之學也。

    道字。

    猶方法也。

    以天下人見的小。

    都是小人。

    不得稱為大人者。

    以所學的都是小方法。

    即如諸子百家。

    奇謀異數。

    不過一曲之見。

    縱學得成。

    隻成得個小人。

    若肯反求自己本有心性。

    一旦悟了。

    當下便是大人。

    以所學者大。

    故曰大學。

    大學方法不多些子。

    不用多知多見。

    隻是三件事便了。

    第一要悟得自己心體。

    故曰在明明德。

    其次要使天下人。

    個個都悟得與我一般。

    大家都不是舊時知見。

    斬新作一番事業。

    無人無我。

    共享太平。

    故曰在親民。

    其次為己為民。

    不可草草半途而止。

    大家都要做到徹底處。

    方才罷手。

    故曰在止于至善。

    果能學得者三件事。

    便是大人 兩個明字。

    要理會得有分曉。

    且第二個明字。

    乃光明之明。

    是指自己心體。

    第一個明字。

    有兩意。

    若就明德上說自己工夫。

    便是悟明之明。

    謂明德是我本有之性。

    但一向述而不知。

    恰是一個迷人。

    隻說自家沒了頭。

    馳求不得。

    一日忽然省了。

    當下知得本頭自在。

    原不曾失。

    人人自性本來光明廣大自在。

    不少絲毫。

    但自己迷了。

    都向外面他家屋裡讨分曉。

    件件去學他說話。

    将謂學得的有用。

    若一旦悟了自己本性光光明明。

    一些不欠缺。

    此便是悟明了自己本有之明德。

    故曰明明德。

    悟得明德。

    立地便是聖人。

    此就工夫為己分上說。

    若就親民分上說。

    第一個明字。

    乃是昭明之明。

    乃曉谕之意。

    又是揭示之義。

    如揭日月于中天。

    即是大明之明。

    二意都要透徹 問。

    如何是至善。

    答。

    自古以來。

    人人知見。

    隻曉得在善惡兩條路上走。

    隻管教人改惡遷善。

    此是舊來知見。

    有何奇特。

    殊不知善惡兩頭。

    乃是外來的對待之法。

    與我自性本體。

    了不幹涉。

    所以世人作惡的可改為善。

    則善人可變而為惡。

    足見善不足恃也。

    以善不到至處。

    雖善不善。

    故學人站立不住。

    以不是到家去處。

    非可止之地。

    以此看來。

    皆是舊日知見習氣耳。

    今言至善。

    乃是悟明自性本來無善無惡之真體。

    隻是一段光明。

    無内無外。

    無古無今。

    無人無我。

    無是無非。

    所謂獨立而不改。

    此中一點着不得。

    蕩無纖塵。

    若以善破惡。

    惡去善存。

    此猶隔一層。

    即此一善字。

    原是客塵。

    不是本主。

    故不是至極可止之地。

    隻須善惡兩忘。

    物我迹絕。

    無依倚。

    無明昧。

    無去來。

    不動不搖。

    方為到家時節。

    到此。

    在己不見有可明之德在民不見有可新之民。

    渾然一體。

    乃是大人境界。

    無善可名。

    乃名至善。

    知此始謂知止。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一節 定字。

    乃指自性本體。

    寂然不動。

    湛然常定。

    不待習而後定者。

    但學人不達本體本來常定。

    乃去修習強要去定。

    隻管将生平所習知見。

    在善惡兩頭。

    生滅心上求定。

    如猢孫入布袋。

    水上按葫蘆。

    似此求定。

    窮年也不得定。

    何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