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二

關燈
華嚴尊經。

    意将仗此大法因緣。

    以作金剛種子。

    果不數年間。

    發心書者。

    可期十人。

    堂主昂公。

    乃昔所延教師也。

    持來匡山。

    予見而歎曰。

    此即剖一微塵所出之經也。

    觀其點畫。

    皆從金剛心中流出。

    況有最小沙彌。

    願刺血而書之者。

    斯即吾佛所說。

    無師智。

    自然智。

    現在前矣。

    予感激含涕。

    惜予不能為諸沙彌作究竟導師耳。

    雖然。

    惟此即予心血所灑。

    若自茲以往。

    見聞随喜。

    發心興起。

    緣緣無盡。

    至未來際。

    将令曹溪弟子。

    人人入此法門。

    即塵說。

    刹說。

    衆生說。

    熾然常轉此法也。

    斯即舍那現在說法。

    六祖常住此間。

    即予死不朽矣。

    欣躍何如。

    敬書始起因緣。

    以示來者。

    為發心地。

    又為老人廣長舌也。

     題曹溪沙彌血書普賢行願品 予往住曹溪。

    中興祖道。

    作養諸沙彌冀不墜西來之業。

    不十年間。

    似有改觀。

    衆中沙彌某。

    發心刺血書寫普賢行願品。

    以為終身誦持。

    老人喟然而歎曰。

    沙彌識法者也。

    乃能刺血書寫此經。

    行此難行之大事。

    蓋法界緣起。

    不分迷悟。

    不屬聖凡。

    但有弘為。

    皆歸真際。

    所謂山河大地。

    共轉根本法輪。

    鱗甲羽毛。

    普現色身三昧。

    況此身血。

    從法界流滴入此經。

    豈不稱真法性者乎。

    沙彌苟以如是書寫。

    如是持誦。

    盡命不懈。

    則心心不出普賢行海。

    步步不離華藏道場。

    但當谛信不疑。

    此外别無佛法。

    如是。

    則老人如法界而稱歎。

    亦未能盡功德之量。

    如其自昧本心。

    動與法違。

    縱親見願王。

    猶然重增業識耳。

     常住清規 大師入山自二十八年九月二十日到寺。

     十月初七日始。

    至初九日止。

    三日在殿精選合寺大小僧行諷經讀書。

    初九日設立法華堂。

    卯時鳴鐘三通。

    齊赴 佛殿。

    擺設不許延遲。

    仍要褊衫整齊。

    各帶法華經一部。

    少則二人共之。

    俱在一時完備。

    不許違誤。

    十三日設立義學三處。

      東廊館十月十三日午時開 西廊館十月十三日寅時開 延壽館十月十三日巳時開 曹溪寶林禅堂十方常住清規 惟我六祖大師。

    說法曹溪。

    天下衲子歸之。

    祖設安居。

    以容廣衆。

    此禅堂之設。

    最初之始也。

    至百丈大師。

    立律條以約多人。

    此清規創初。

    所由立也。

    自此凡天下叢林。

    皆有禅堂。

    以行清規。

    名為十方常住。

    雖千萬指。

    如一人之身。

    頭目手足之相須耳。

    惟曹溪禅堂。

    自 六祖之後。

    今千年矣。

    久而遂廢。

    凡本寺僧徒。

    分煙散火。

    居止不一。

    而清規不行。

    即十方衲子。

    禮 祖而至者。

    茫然無歸。

    雖有祖庭之設。

    無複清修之業。

    甚至不異編氓。

    豈禅源根本之地焉。

    老人蒙 聖恩度嶺。

    承當道護法盛心。

    不忍 祖庭之零落。

    命寺僧延予。

    以整理之。

    予至則苦心一志。

    以中興 祖道為心。

    除修殿宇乃清寶林舊址。

    僧房填塞。

    遂捐資别買空地。

    移僧房七所。

    辟成一區。

    複立内禅堂一座。

    以安常住僧衆。

    立外堂一座。

    接納十方往來。

    除常住香燈外。

    别捐己資。

    贖紫筍莊田。

    山園地土。

    以為供贍。

    名為十方常住。

    安居既就。

    四事既周。

    恐居是堂者。

    不能律身進道。

    及堂中主者。

    不谙古德清規。

    事有差舛。

    言行乖違。

    有壞法門。

    不唯有辜創立之心。

    實負龍天護法之意。

    凡日用事宜。

    略設條例如左。

    賓主各宜遵守。

    以圖永久光揚祖道。

    庶使法門不墜。

    道業可成。

    老人仰續 六祖如線之脈。

    亦稍摅其本願矣。

    凡我弟子。

    務宜守之。

    慎勿輕忽。

    佛說常住有二種。

    一常住常住。

    即今之寺。

    立住持以主之。

    稱曰長老。

    為一寺領袖。

    一十方常住。

    即今之禅堂。

    立堂主以主之。

    為十方領袖。

    故居是堂者。

    無論内外。

    皆稱十方。

    以發心修行。

    志超方外。

    非世俗比也。

    其清規禮法。

    如住持例。

    但住持與衆僧。

    有上下之分。

    若主禅堂法食均等者。

    則有師資之分。

    稱曰堂頭。

    如今之少林。

    若但掌禅堂事務。

    稱曰堂主。

    與衆有賓主之分。

    即今之諸方。

    凡在堂之僧。

    日用助道。

    四事因緣。

    皆實賴之。

    叢林一切大小事務。

    皆仗荷之。

    衆皆拱手而已。

    非細事也。

    是須遞相恭敬。

    内外和合。

    以道為懷。

    勿妄生議論。

    以求過端。

    所處禮法清規。

    自有定例。

    務安分守成。

    勿妄增減。

    禅堂之設不輕。

    堂主之任甚重。

    以十方眼目。

    指矚一人。

    直須言行端潔。

    以副衆望。

    故居是任者。

    務秉慈悲心。

    廣大心。

    軟和心。

    忍辱心。

    謙下心。

    以菩薩修行心。

    如橋梁。

    如大地。

    方堪荷負衆生。

    乃稱妙行。

    故凡日用飲食。

    與衆同甘苦。

    不得私自偏衆。

    滴水莖菜。

    以衆為心。

    不得專任己意。

    以取譏謗。

    衆僧有過。

    當白堂中闆首。

    婉言方便處之。

    不得遽出暴言粗語。

    任情呵責。

    不得苛刻佃民。

    以招怨謗。

    凡一應執事。

    務要斟酌賢否。

    不得妄用匪人。

    常住錢谷。

    當撙節浮費。

    不得過用。

    若系當用。

    宜與闆首。

    預先商确可否。

    查書記簿。

    明開支銷。

    不得專任己意。

    堂中歲計。

    即常住租課。

    每年不足三分之一。

    所欠甚多。

    并無實法。

    但憑大衆修行。

    以感龍天外護。

    俱在堂主一肩募化。

    萬一不足。

    大衆隻宜同甘淡薄。

    不得過求豐美。

    妄貸債負。

    以累常住。

    作務行人。

    苦心勞力。

    終歲辛勤。

    冬夏二季。

    必須量給單布。

    以助道心。

    但常住歲計不足。

    實難定規。

    是在堂主多方設處。

    否則不能以安行人。

    其堂中在單僧衆。

    理宜均等。

    但力所不及。

    勢難措辦。

    貸則返累常住。

    難以持久。

    若就八月會中。

    緣難一定。

    抑恐預有借辦。

    當即填還。

    今照所有施利。

    先除還所負。

    餘則斟酌多寡。

    量散堂中。

    以助道緣。

    難為定例。

    若更有餘者。

    存貯以實常住。

    不緻空虛。

    庶可持久。

    傥有施主專意布施。

    随所發心。

    不屬常例。

    堂中歲計。

    全在八月會中。

    施主齊集。

    所有齋僧布施。

    米則入庫。

    其有銀兩。

    當立櫃一具。

    簿一扇。

    書記請公正一人同掌。

    其有折米銀兩。

    即當據實眼同登簿。

    不得移作本色幹沒。

    其辦齋銀兩。

    亦登入簿儲積。

    日逐當衆支用。

    書記别登支銷簿。

    以備稽查。

    堂主不得私自出入。

    其有念經拜忏銀兩。

    亦登入簿。

    以待會罷通融散衆。

    堂中不得執為己有。

    以在道場内外一力。

    故不得專。

    若外有送茶果之資。

    系堂主者。

    堂主自收入己。

    有送堂中者。

    及榜疏佛事等頃。

    是在堂中專執。

    施主專心。

    則聽公取。

    如越例而争者。

    準清規例。

    據其所争。

    照數倍罰。

    辦齋一供。

    如不遵者。

    不共住。

    堂中坐單僧衆。

    俱系作養。

    本寺僧徒。

    離居不遠。

    切近親朋。

    但恐熟處難忘。

    不得時常托故回房。

    縱意妄為飲酒博奕。

    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