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二

關燈
起于樵斧間。

    佛法亦自唐始盛。

    其根發于新州。

    暢于法性。

    浚于曹溪。

    散于海内。

    是知文化由中國漸被嶺表。

    而禅道實自嶺表達于中國。

    此所以相須為用。

    為度世之津梁耳。

    予度嶺已十有二年。

    憫祖道之荒穢。

    振曹溪之家風。

    以罪朽之身。

    以當百折之鋒。

    可幸無恙者。

    六年于茲。

    賴佛祖之寵靈。

    諸凡有序。

    草創法道之初。

    時在法會親炙于餘者。

    獨超逸通炯二人而已。

    此足見教化之難。

    而得人誠難之難也。

    逸自禮餘。

    餘往雷陽。

    走瘴鄉。

    理曹溪。

    往來奔走無甯日。

    逸乃謹謹奉教。

    閉門卻埽。

    書華嚴大經。

    以為日課。

    且以餘力。

    求六祖戒壇故址。

    收贖而重新之。

    暇則率諸同志。

    結放生會。

    每月有常期。

    漸達海濱。

    遵為法式。

    實餘唱之。

    而逸輩能衍之也。

    今餘苟完祖庭。

    冀休老以了餘生。

    逸又從餘以遨遊盡生平。

    唯是不獨發心之始難。

    而更成終之難也。

    然古所難而公獨易。

    此非多世善根。

    于般若緣厚者。

    何易至此哉。

    回視實性一息不來。

    便成永劫。

    即今求其見聞随喜。

    現前種種殊勝之緣。

    豈可複得。

    是則發心同而夙願異。

    故生死殊途。

    幽冥永隔。

    吾徒有志于生死大事者。

    于此足以觀感矣。

    以逸與性。

    同時請益書此經。

    其贊法之辭。

    具于前部之首。

    今于逸所書。

    不得贅譚。

    獨申發心畢竟始終之難如此。

     題實性禅人書華嚴經後 我世尊毗盧遮那如來。

    初成正覺。

    于菩提場。

    演大華嚴。

    名曰普照法界修多羅。

    說一切諸佛所證衆生自性法門。

    故曰奇哉奇哉。

    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颠倒執着。

    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颠倒。

    則一切智。

    無師智。

    自然現前。

    又曰。

    吾今于一切衆生身中。

    成等正覺。

    轉大法輪。

    是以此經所诠。

    純以一味平等大智。

    圓照法界為體。

    以一切聖凡依正。

    有情無情。

    悉皆同等。

    一切衆生所作業行。

    不出諸佛自性法身。

    一切妄想無明。

    貪嗔癡愛。

    皆即諸佛所證真如實智。

    一切山河大地。

    鱗甲羽毛蠢動蜎飛。

    皆即毗盧遮那普現色身。

    是知吾人日用。

    折旋俯仰。

    欬唾掉臂。

    乃至飲食起居。

    皆即普賢妙行。

    不出毗盧遮那如來海印三昧也。

    何況修習正行。

    而作白業者乎。

    第吾人日用而不知耳。

    悲夫人者。

    迷此本有智慧。

    無明業流。

    沉淪生死。

    往來六道。

    備受諸苦。

    不知其幾百千億。

    恒河沙數世界。

    微塵劫矣。

    曾不自知返省。

    故我大師。

    以平等大悲。

    舍自性法樂。

    出現世間。

    挺身三界。

    而開導之。

    深入火宅。

    如長者之救諸子也。

    然父之于子。

    其心不止苟免災患而已。

    實望全付家業。

    此本懷也。

    故先最初。

    即說此經。

    頓示平等法界。

    直指衆生自性法身。

    令其頓得無量法樂。

    故曰。

    譬若一微塵中。

    具含大千經卷。

    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

    有一智人。

    明見于中。

    遂剖破微塵。

    出此經卷。

    拈示衆生。

    轉為利益。

    且一微塵者。

    衆生妄想之心也。

    大千經卷者。

    乃衆生自性功德也。

    明眼智人。

    乃諸佛菩薩大悲主也。

    剖微塵者。

    乃破諸人妄想颠倒也。

    剖微塵之方。

    即諸佛所說一切經法也。

    然法有頓漸。

    其餘諸經。

    皆漸剖之。

    此華嚴經。

    乃頓剖之方。

    示諸佛所證廣大佛法寶藏。

    欲令衆生一眼便見。

    一念頓得無量受用也。

    由是觀之。

    則吾佛之恩德與衆生者。

    豈淺鮮哉。

    嗟乎。

    自有佛法以來。

    此經流布寰區。

    見聞不少。

    求其能知諸佛恩德者。

    幾何人哉。

    吾佛滅度之後。

    從上諸祖傳佛心印。

    直指衆生佛性者。

    皆我慈父克家之子也。

    唯我菩提達摩大師。

    特為此事。

    航海而來此土。

    少林面壁。

    冷坐九年。

    被人毒害數四。

    唯得二祖一人。

    即便抽身西去。

    六傳至我大鑒禅師。

    起于樵斧之中。

    一聞經語。

    便走黃梅。

    負舂腰石。

    竟得衣缽南來。

    然被惡人加害不一。

    避難于獵人隊中。

    十有七年。

    後際因緣時至。

    聊借風幡一語。

    震動人天。

    始得剃發披衣于法性菩提樹下。

    說法于曹溪源頭。

    千七百員知識。

    從此一派流出。

    惟此廣大功德。

    皆從我大師忍苦一念中來。

    豈非法王忠臣。

    如來慈父真子者乎。

    至今授戒之壇基尚在。

    埋發之道樹猶存。

    凡在覆蔭之下。

    靡不安然于蓋載之間。

    食大師之食。

    衣大師之衣。

    求其知大師之恩。

    思大師之苦者。

    無一人矣。

    悲夫。

    是可謂日用而不知也。

    餘忝在大師末法弟子列。

    弘法罹難。

    放遣雷陽。

    丙申度嶺過曹溪。

    瞻谒大師。

    道骨俨然如生。

    慨其法道寥落。

    風俗隳頹。

    泣數行下者久之。

    乃之戍所。

    是秋歸會城之青門壘壁間。

    明年春。

    饑疠之死。

    白骨蔽野。

    收而[療-(日/小)+土]之者萬計。

    乃為津濟道場。

    延諸僧衆。

    越明年戊戌。

    荷戈之暇。

    乃引樹下弟子數輩。

    為說無常苦空之法。

    既而注楞伽寶經成。

    為其開示。

    又往樹下。

    為諸沙彌說四十二章經。

    則聽者日益衆矣。

    弟子超逸實性。

    執香作禮而白餘。

    願手書華嚴經一部。

    以作苦海津梁。

    予為歡喜贊歎。

    二弟子即閉戶焚香。

    始于萬曆庚子。

    執筆首事。

    越明年辛醜。

    實性奄忽而逝。

    所書經止二十七卷。

    其祖超珍。

    複命實性之師明沾。

    究竟卒業。

    滿此勝緣。

    嗚呼。

    悲夫。

    衆生流浪苦趣。

    往來六道者。

    如塵沙劫波。

    于中能遇佛法。

    能發信心者。

    政若大海一眼之龜。

    值浮木孔。

    豈易得哉。

    今實性生此末法。

    仗此勝因。

    不動步而遊華藏之天。

    一投筆即睹刹塵海會。

    觐毗盧于當下。

    圓行海于多劫。

    即已生非虛生。

    死非浪死矣。

    何況乘此津梁。

    而遊不死不生之鄉者乎。

    壬寅孟冬。

    餘将有雷陽之行。

    超珍持性所書經至。

    乞子一言以紀其事。

    餘冀後之見聞者。

    因之而發信心。

    但能一念回光。

    即出曠劫生死。

    是則實性。

    又以一毛端頭。

    出生廣長舌相。

    而說衆生自性法門。

    不減毗盧遮那坐菩提樹。

    即此便是法身常住也。

     題曹溪諸沙彌書華嚴經後 大哉法界之經也。

    惟我本尊盧舍那佛。

    初成正覺。

    坐阿蘭若法菩提場。

    金剛心地。

    入海印三昧。

    稱性所演圓融無礙。

    廣大威德。

    自在法門。

    七處九會。

    不起而升圓滿十身。

    星羅法界。

    塵刹衆生。

    依正齊說。

    熾然無間。

    不可思議之法也。

    曹溪六祖大師。

    秉單傳心印。

    西來衣缽。

    留鎮此山。

    是即法菩提場金剛地也。

    肉身現在。

    是即舍那法身常住也。

    鐘鼓音聲。

    朝夕無間。

    是即刹塵熾然說法也。

    嗟乎。

    其徒在座。

    如盲如聾。

    是為觌面錯過久矣。

    予往蒙 聖慈。

    以萬裡調伏。

    恩大難酬。

    因誓舍此身。

    重整道場。

    為圖報地。

    諸弟子輩。

    全不知有此事。

    無異聾瞽。

    予因選諸童蒙沙彌。

    教以習字。

    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