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吐卻。

    即上大人孔乙己字腳。

    亦不許存在胸中。

    吐到幹幹淨淨。

    一物不留處。

    放下又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

    方是入手時節。

    此時正好着力做工夫。

    做到做不得處。

    如壁立萬仞。

    才是得力時節。

    如此用心。

    辟如逼狗跳牆。

    定有從中迸出一段光景。

    方是真受用處。

    殆非泛泛可到此地。

    苟非真正丈夫。

    有決定之志者。

    不能至也。

    世閑多少聰明伶俐漢。

    都納降款于五欲場中。

    高者納于功名路上。

    如此而已。

    幾曾有自己活計哉。

    以足下之根器。

    加之笃實信心。

    已具根本。

    最為難得。

    若效當世口鼓子禅。

    但資說鈴。

    不究實際。

    豈不孤負己靈哉。

    以足下信老人心。

    決定無疑。

    故不敢負足下歸心之望。

    前書僭妄。

    以恃知己。

    故不惜眉毛。

    不是披剝足下。

    願足下詣真實際。

    不欲向門頭戶底。

    堕恒品耳。

    足下自謂向棒喝下承當。

    足見大力量處。

    要知古人棒喝不輕施。

    即承當亦未可草草。

    願足下從今一切知見。

    盡行放下。

    就放下處提撕。

    便見真實受用。

    以所望足下不淺。

    故不惜忉怛。

    政以足下有此大力量。

    故以千斤擔子累足下耳。

    讀書之下。

    試請大慧書問一看。

    便見老人不妄與也。

     與穆象玄侍禦 山野向有休老南嶽之志。

    去冬杖策而來。

    山居之緣未就。

    頃者暫寓衡陽之湖東。

    亦古道場地也。

    勤公來。

    得悉明公。

    比來大作佛事。

    頓開人天眼目。

    聞之喜不自勝。

    嘗謂古今豪傑之士。

    一段般若光明。

    多被世緣蓋覆。

    盡力納向功名富貴門頭。

    肯于自己性命根宗。

    向上一路着腳者。

    甚自難得。

    以此大事因緣。

    乃大丈夫究竟歸甯之地。

    明公頓能向此。

    回視功名事業。

    特塵垢秕糠。

    欣羨何如。

    第恨不能相與決擇向上事。

    以此為阙耳。

    聞明公精持金剛般若。

    頃有決疑一本。

    奉為法施。

     答劉玉受繕部 蕪關幸入維摩之室。

    自爾音問時通。

    第未酬公歸命之念。

    此為抱愧。

    别入匡山。

    栖遲六年。

    壬戌長至月。

    複有嶺南之行。

    辱惠辛酉閏月書。

    至癸亥二月。

    方得開誦。

    一書之達如此。

    況人生多世之緣乎。

    所示病紀。

    細細披讀。

    雖是病态。

    要自參究習氣中發。

    非業習也。

    就中見公歡喜不無。

    但以為實證。

    則未可也。

    且楞嚴明訓。

    若從真實參究禅定中來。

    亦不敢作證。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況病态乎。

    雖然。

    過此一番。

    公當自信其心。

    埽除從前知見。

    不患不到家邦平貼地耳。

     答杭城諸宰官 山野自愧薄劣。

    為法門罪人。

    漂流瘴海。

    二十餘年。

    骨殒神銷。

    僅存一息。

    将匿影窮山。

    畢命斯世。

    第以法門之故。

    與達師有死生之義。

    悲蓮師有慧日之沉。

    特不遠數千裡。

    持瓣香以吊。

    茲已了雙徑之願。

    拟過殘冬。

    有雲栖之行。

    必取道錢塘。

    一入毗耶之室。

    何意辱諸大長者。

    先施慈命。

    晤玄津法師。

    委悉法會之盛。

    何幸餘生。

    再見今日。

    感不能言。

    捬慚無地。

    謹此緻謝。

    容當敬受彈呵。

    以銷狹劣。

     與蕲州荊王 恭惟賢王殿下。

    睿德天成。

    靈根夙植。

    内蘊真慈。

    外現國主。

    身處塵勞。

    心存淨土。

    山野枯朽山林。

    仰德欽風。

    為日久矣。

    自分無緣。

    一餐徽問。

    去秋遊目匡廬。

    濱行。

    适歸宗老納。

    持令旨至。

    伏承香積之惠。

    匆匆行腳。

    未遑啟謝。

    今夏複還匡山。

    拟休老計。

    幸故人汪司馬公。

    以法眼相看。

    願結十賢。

    同入蓮社。

    欲賢王為上首。

    曾托左右緻意。

    想未達睿聽。

    然惟匡山即靈鹫。

    蕲黃猶舍衛。

    豈舍賢王于法門乎。

    将期始終金湯耳。

    頃拜使者之辱。

    兼領法施。

    深感慈念。

    緻謝無量。

    且聞冢嗣之變。

    知賢王。

    以天倫至情。

    難免憂苦。

    但人生修短。

    各有定分。

    本屬前緣。

    往者既不可留。

    來者尚圖厚望。

    豈可以不作之魂。

    而傷生者之性。

    此在達人以理自遣。

    萬無以癡念。

    重勞玉體也。

    唯望三寶慈悲。

    足以利存亡耳。

    願賢王厚自保愛。

     答荊世子 先王上禦。

    國事多艱。

    殿下沖齡。

    方在勤學。

    其内外事體。

    皆在國太一身擔荷。

    憂勞之念。

    又當何如。

    山野以此不忘于心也。

    然須自知保重。

    節憂省惱。

    以靜持心。

    以慈禦下。

    以綏天寵。

    萬無過傷。

    以慰群望。

    其于念佛誦經禮拜。

    乃切己大事。

    又不可以艱難退心。

    舍此一念。

    無可以感佛天加護者。

    惟有至誠。

    可以格天耳。

     答無錫翁兆吉廣文 公道念精純。

    人倫師表。

    願開示來學。

    務真參實究。

    不堕光影門頭。

    為第一義。

    大抵聖學一宗。

    果能參究禅門工夫。

    方有實際。

    且近習。

    多好談宗門爽悟語句。

    大為流弊。

    誤人不少。

    以在口頭。

    非真知見也。

    至若楞伽楞嚴金剛三經。

    乃發明最上第一義。

    顧以文字視。

    非正眼也。

    願公留心。

    時時披究。

    當得真正路頭。

    以末世無明眼人。

    賴此為印證耳。

     與聞子與 念足下為生死心。

    真實如救頭然。

    五欲泥中。

    不若是堅強勇猛。

    誠難頓拔其根。

    若于熱惱中。

    發一念清涼。

    便是火裡生蓮。

    但惜足下禀氣柔弱。

    心力骨剛。

    第色力不充耳。

    居常善病。

    足下識此病源乎。

    他人之病。

    從世閑貪癡起。

    足下之病。

    從為道貪癡起。

    病雖不同。

    為病則一。

    足下憤憤要出生死。

    将謂脫塵網。

    為出生死。

    不知離妄想網。

    為真出生死。

    況父母之恩。

    未能頓報。

    若以遠離為報。

    則重增父母之憂。

    是返苦于親也。

    何報之有。

    以不得脫離。

    日夜癡癡妄想。

    以為不遂其志。

    則道未辦。

    而苦芽先增長矣。

    豈非大癡耶。

    足下當自思維。

    妄想乃生死根。

    即于病中。

    觑比妄想了無根蒂。

    則念念頓拔生死。

    即此坐進此道。

    法身日健。

    心地日明。

    不待脫而自脫矣。

    老朽感足下信心。

    時不能忘。

    聞足下病尚未安。

    故以此奉慰。

     與金省吾中丞 在昔豪傑之士。

    負經世之材者。

    但知建功立業于不朽。

    豈知真不朽之業哉。

    以不達本有。

    舍己從人。

    故功未必成。

    即成而未必不朽。

    即有虛名。

    垂之後世。

    名存無益。

    而黑業随之。

    因果昭人之耳目者。

    古之将相。

    類堕于此。

    孰能如裴張白楊諸大老。

    在世出世者乎。

    是知有先具性真。

    而推緒餘于功名者。

    亦有功成身退。

    而歸根于性命者。

    雖蚤晚不同。

    而超然獨得。

    世難與比者。

    則一也。

    惟翁當功成身退之日。

    即能放下諸緣。

    潛心一真之地。

    其所謂至樂于己者。

    九鼎不易也。

    豈非大豪傑哉。

    惟翁即在放下處着力。

    放到無可放處。

    自然不被生死業系矣。

    即修淨土一門。

    最要放下染緣。

    而淨業方成。

    然于放下處。

    求生淨土。

    是以彼易此。

    博換之法耳。

    雲栖道場。

    清規肅靜。

    如金剛圈。

    但願大衆一心。

    依教奉行。

    即蓮師法身。

    俨然踞獅子座也。

    唯衆護法大檀。

    時時加被。

    以增精進耳。

    複何所雲。

     與嚴天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