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荷戈半載。
适當歲時大兇。
疫疠交作。
民物凋殘。
良可悲愍。
是故于菩提心。
轉更增勝。
第此幻化空身。
居然火宅中也。
毗耶法會。
對談不二。
端在何日。
惟同體之悲。
定惟此枯朽頭陀。
時時瞥興妄想也。
與馮啟南孝廉 老人與足下遊。
将二十年矣。
如在水月光中。
一切逆順境界。
光中之影耳。
諸子同入。
而受用不同者。
正似天人一器受食。
而精粗各别。
此其佛性貴緣種也。
老人與足下諸子。
多生一遇。
猶時雨也。
各各種子。
因而發生秀實。
存乎人耳。
今老人去粵。
則似未至之時。
幸有足下為之灌溉。
不至焦枯。
此段因緣。
誠非小小。
二乘但畏衆生難度。
故絕分菩提。
足下豈存衆生于目中耶。
大段此事在人之自肯。
肯處便是入處。
古人拼舍身命。
隻是一肯心耳。
但願足下。
以肯為人。
則無不肯者。
但思今生錯過。
一失人身。
萬劫難複。
此則不容不肯耳。
老人心知法緣為難。
此行蓋為山林狹習所使。
及至狂心頓歇。
觀南嶽之靈。
為諸祖所拔。
今已竭矣。
生氣為難。
今寓湖東。
如生公住虎邱時也。
善孫從北回。
不久将同蠢禅入粵。
可一悉也。
知足下善病。
此是足下慣熟法門。
願室中不少師子座。
令諸來者。
同入幻病三昧。
則此病為精進幢也。
與龍元溫 老人初入粵時。
足下最先入法門。
為居士長。
同遊二十年來。
不在音聲色相閑。
老人今去粵。
賴足下居然為法門長也。
惟足下護法精心。
如金剛幢。
但以護念付囑為懷。
種種方便。
引攝有緣。
直使慧命不斷。
為第一義。
妙在離言之指。
自有撩天鼻孔。
豈為老人一莖眉穿卻耶。
昔世尊不許阿難以緣心聽法。
宗門不許語言轉正。
要顯出當人作略耳。
奚以實法綴人哉。
老人感足下殷勤為法。
惓惓苦心。
豈忍忘情。
但願此道不墜。
即千載如一日也。
又何有于去來。
南嶽山靈已竭。
一切道場。
皆委荒榛。
殊為酸心。
恐諸老複起。
亦未易舉也。
嗟乎。
道與時也。
安可強乎。
與元溫起南 足下念老人與諸子周旋。
十八年來。
大似幻師于四衢道作諸幻事。
雖有種種妍醜欣戚之狀。
總之皆歸幻化人。
今日觀之。
又夢事也。
老人初心。
妄意南嶽為大休歇地。
及至。
乃知山不宜老。
種種不易。
皆為身心之累。
且衰朽又無行腳濟勝具。
隻得随緣放下。
将就湖東。
幸一二檀越。
助營菟裘。
去冬誅茅結廬。
于逼除日。
已就安居。
當下狂心頓歇。
生平所志願者。
一旦得之。
二十年中。
跉竮辛苦。
化為無上妙樂之境矣。
信乎淨穢随心。
苦樂在己。
一切處無非寂光真際也。
最可喜者。
已蒙 聖恩浩蕩。
還我本來面目。
無複他慕。
其山門應接。
賴有湛公荷擔。
老人自此閉門飽食高眠。
一切禅道佛法。
束之高閣。
今日乃為天地閑一無事人。
即此一日之安。
尤勝碌碌一生也。
諸子聞之。
豈不為我大生歡喜乎。
修公同居。
時時提撕此事。
恨不與諸子共之。
古人謂道路各别。
養家一般。
諸子果能日用于一切處。
以老人之樂為己樂。
則老人所有。
亦諸子之所有。
老人所無。
亦諸子之所無也。
所謂一身一智。
慧力無畏。
亦然。
此語豈黃面老子自道哉。
莫謂老人今日之事。
與諸子絕分。
但于日用妄想交錯煩惱固結處。
便是老人現前時節。
若當面錯過。
即隔粵山楚水也。
今歲正是諸子願力成熟之時。
嘗憶文殊窟中一萬眷屬。
常空數十座。
且人人腳下一片雲。
豈肯讓人乘之耶。
但有疲于津梁者。
啟南上座。
當為大衆白椎耳。
答李湘州太史 貧道一入空門。
即抱向上志。
十九披缁。
遂棄筆硯。
單究己躬下事。
荏苒十年。
未有開悟。
遂匿迹五台冰雪中。
刻苦身心。
甚至一字不識之地。
忽然四大脫落無依。
回觀從前山河世界。
皆夢中事。
由是得大快樂。
一切應緣。
如鏡中像。
了無滞礙。
如此八年。
先是諸經實未通達。
因思佛楞嚴。
以一心三觀為宗。
向以文字障礙。
貧道澄心谛觀。
隻以理觀為主。
理觀一通。
餘文可略。
嗣隐東海。
潛心力究。
忽然有得。
遂直述此書。
自為必信。
即法門疑者不無。
久慕玄解。
特請印正。
當有面決處。
此時苦以病魔作祟。
傥秋爽有期。
當與掩關十日。
一決生平之素。
庶此道寥寥。
天壤不孤耳。
明發溯流。
回首徒有瞻依。
寄高瀛台太守 頃時事驚心。
公壯心勃勃。
讀尊草。
委悉近況。
然臣子為國摅忠。
固本分事。
第非其時。
似違用舍之戒。
況當垂老之事。
居固窮之地。
正壯士失色之時。
豈不為身心大累乎。
杜智者之于重輕。
必有一以審處矣。
山野年近八十。
衰病日至。
幸藏迹空山。
苟延一息。
待死而已。
枯朽之懷。
無以為知己道者。
傥公能降心寂寞。
享清修之樂。
作出世一段因緣。
大為奇事。
古雲。
生平無限傷心事。
不向空門何處消。
此實意之所望者。
答談複之 頃就湖東尺地。
結廬于灌水之陰。
業幸就緒。
于月之十八日。
入室高卧。
夢想頓空。
足可娛老。
且喜得如足下信道之士。
相與精神流通。
可謂不索寞矣。
行者來。
得足下書中語。
似于知見上做工夫。
此足下信向之笃。
故楞嚴雲。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此謂衆禍之門也。
又雲。
知見無見。
斯即涅盤。
是謂衆妙之門也。
此中雲知見。
大非凡情妄想思算境界。
皆從實際工夫。
真參實悟處做出。
殊非口頭戲論。
當作佛法也。
足下信心固笃。
入法未深。
便作如是種種知見語。
皆成戲論。
其在善知識分上。
不是以佛法作人情。
便以冬瓜印子許可也。
老人所雲。
衆生知見。
即佛知見者。
蓋推本未迷以前言之耳。
不是迷中妄想知見。
當作佛之知見也。
若以妄想為佛知見。
則大地衆生。
皆已是佛。
又何用修行耶。
若以尋常妄想情慮。
當作受用境界。
則一切世閑淫殺未除。
貪嗔放逸者。
皆是佛矣。
若作此解。
即是魔說。
豈可以邪見作正悟耶。
來語種種。
皆非真實受用處。
足下但将從前知見一切刬去。
纖毫不留。
于一念不存處。
稍見影響。
方可以言個中事。
若以聰明伶俐知見。
把作正解。
恰似認驢糞作明珠。
若在善知識門下。
存此知見。
則善知識亦成邪魔種類矣。
老人于足下。
大生法愛。
故不惜眉毛。
以酬來意。
足下試自點檢。
果于知見上有何實際。
當不落此戲論場中。
以為入道真種耳。
深切思之。
又。
向上一路。
親近者稀。
不是真正奇男子。
決不能單刀直入。
此事決不是世閑聰明伶俐。
可能湊泊。
亦不是俗習知見之乎者也。
當作妙悟。
亦不是記誦古人玄言妙語。
當作己解。
隻須真參實究。
向自己胸中流出。
方始蓋天蓋地。
若有志參究。
隻須将從前知見。
盡情
适當歲時大兇。
疫疠交作。
民物凋殘。
良可悲愍。
是故于菩提心。
轉更增勝。
第此幻化空身。
居然火宅中也。
毗耶法會。
對談不二。
端在何日。
惟同體之悲。
定惟此枯朽頭陀。
時時瞥興妄想也。
與馮啟南孝廉 老人與足下遊。
将二十年矣。
如在水月光中。
一切逆順境界。
光中之影耳。
諸子同入。
而受用不同者。
正似天人一器受食。
而精粗各别。
此其佛性貴緣種也。
老人與足下諸子。
多生一遇。
猶時雨也。
各各種子。
因而發生秀實。
存乎人耳。
今老人去粵。
則似未至之時。
幸有足下為之灌溉。
不至焦枯。
此段因緣。
誠非小小。
二乘但畏衆生難度。
故絕分菩提。
足下豈存衆生于目中耶。
大段此事在人之自肯。
肯處便是入處。
古人拼舍身命。
隻是一肯心耳。
但願足下。
以肯為人。
則無不肯者。
但思今生錯過。
一失人身。
萬劫難複。
此則不容不肯耳。
老人心知法緣為難。
此行蓋為山林狹習所使。
及至狂心頓歇。
觀南嶽之靈。
為諸祖所拔。
今已竭矣。
生氣為難。
今寓湖東。
如生公住虎邱時也。
善孫從北回。
不久将同蠢禅入粵。
可一悉也。
知足下善病。
此是足下慣熟法門。
願室中不少師子座。
令諸來者。
同入幻病三昧。
則此病為精進幢也。
與龍元溫 老人初入粵時。
足下最先入法門。
為居士長。
同遊二十年來。
不在音聲色相閑。
老人今去粵。
賴足下居然為法門長也。
惟足下護法精心。
如金剛幢。
但以護念付囑為懷。
種種方便。
引攝有緣。
直使慧命不斷。
為第一義。
妙在離言之指。
自有撩天鼻孔。
豈為老人一莖眉穿卻耶。
昔世尊不許阿難以緣心聽法。
宗門不許語言轉正。
要顯出當人作略耳。
奚以實法綴人哉。
老人感足下殷勤為法。
惓惓苦心。
豈忍忘情。
但願此道不墜。
即千載如一日也。
又何有于去來。
南嶽山靈已竭。
一切道場。
皆委荒榛。
殊為酸心。
恐諸老複起。
亦未易舉也。
嗟乎。
道與時也。
安可強乎。
與元溫起南 足下念老人與諸子周旋。
十八年來。
大似幻師于四衢道作諸幻事。
雖有種種妍醜欣戚之狀。
總之皆歸幻化人。
今日觀之。
又夢事也。
老人初心。
妄意南嶽為大休歇地。
及至。
乃知山不宜老。
種種不易。
皆為身心之累。
且衰朽又無行腳濟勝具。
隻得随緣放下。
将就湖東。
幸一二檀越。
助營菟裘。
去冬誅茅結廬。
于逼除日。
已就安居。
當下狂心頓歇。
生平所志願者。
一旦得之。
二十年中。
跉竮辛苦。
化為無上妙樂之境矣。
信乎淨穢随心。
苦樂在己。
一切處無非寂光真際也。
最可喜者。
已蒙 聖恩浩蕩。
還我本來面目。
無複他慕。
其山門應接。
賴有湛公荷擔。
老人自此閉門飽食高眠。
一切禅道佛法。
束之高閣。
今日乃為天地閑一無事人。
即此一日之安。
尤勝碌碌一生也。
諸子聞之。
豈不為我大生歡喜乎。
修公同居。
時時提撕此事。
恨不與諸子共之。
古人謂道路各别。
養家一般。
諸子果能日用于一切處。
以老人之樂為己樂。
則老人所有。
亦諸子之所有。
老人所無。
亦諸子之所無也。
所謂一身一智。
慧力無畏。
亦然。
此語豈黃面老子自道哉。
莫謂老人今日之事。
與諸子絕分。
但于日用妄想交錯煩惱固結處。
便是老人現前時節。
若當面錯過。
即隔粵山楚水也。
今歲正是諸子願力成熟之時。
嘗憶文殊窟中一萬眷屬。
常空數十座。
且人人腳下一片雲。
豈肯讓人乘之耶。
但有疲于津梁者。
啟南上座。
當為大衆白椎耳。
答李湘州太史 貧道一入空門。
即抱向上志。
十九披缁。
遂棄筆硯。
單究己躬下事。
荏苒十年。
未有開悟。
遂匿迹五台冰雪中。
刻苦身心。
甚至一字不識之地。
忽然四大脫落無依。
回觀從前山河世界。
皆夢中事。
由是得大快樂。
一切應緣。
如鏡中像。
了無滞礙。
如此八年。
先是諸經實未通達。
因思佛楞嚴。
以一心三觀為宗。
向以文字障礙。
貧道澄心谛觀。
隻以理觀為主。
理觀一通。
餘文可略。
嗣隐東海。
潛心力究。
忽然有得。
遂直述此書。
自為必信。
即法門疑者不無。
久慕玄解。
特請印正。
當有面決處。
此時苦以病魔作祟。
傥秋爽有期。
當與掩關十日。
一決生平之素。
庶此道寥寥。
天壤不孤耳。
明發溯流。
回首徒有瞻依。
寄高瀛台太守 頃時事驚心。
公壯心勃勃。
讀尊草。
委悉近況。
然臣子為國摅忠。
固本分事。
第非其時。
似違用舍之戒。
況當垂老之事。
居固窮之地。
正壯士失色之時。
豈不為身心大累乎。
杜智者之于重輕。
必有一以審處矣。
山野年近八十。
衰病日至。
幸藏迹空山。
苟延一息。
待死而已。
枯朽之懷。
無以為知己道者。
傥公能降心寂寞。
享清修之樂。
作出世一段因緣。
大為奇事。
古雲。
生平無限傷心事。
不向空門何處消。
此實意之所望者。
答談複之 頃就湖東尺地。
結廬于灌水之陰。
業幸就緒。
于月之十八日。
入室高卧。
夢想頓空。
足可娛老。
且喜得如足下信道之士。
相與精神流通。
可謂不索寞矣。
行者來。
得足下書中語。
似于知見上做工夫。
此足下信向之笃。
故楞嚴雲。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此謂衆禍之門也。
又雲。
知見無見。
斯即涅盤。
是謂衆妙之門也。
此中雲知見。
大非凡情妄想思算境界。
皆從實際工夫。
真參實悟處做出。
殊非口頭戲論。
當作佛法也。
足下信心固笃。
入法未深。
便作如是種種知見語。
皆成戲論。
其在善知識分上。
不是以佛法作人情。
便以冬瓜印子許可也。
老人所雲。
衆生知見。
即佛知見者。
蓋推本未迷以前言之耳。
不是迷中妄想知見。
當作佛之知見也。
若以妄想為佛知見。
則大地衆生。
皆已是佛。
又何用修行耶。
若以尋常妄想情慮。
當作受用境界。
則一切世閑淫殺未除。
貪嗔放逸者。
皆是佛矣。
若作此解。
即是魔說。
豈可以邪見作正悟耶。
來語種種。
皆非真實受用處。
足下但将從前知見一切刬去。
纖毫不留。
于一念不存處。
稍見影響。
方可以言個中事。
若以聰明伶俐知見。
把作正解。
恰似認驢糞作明珠。
若在善知識門下。
存此知見。
則善知識亦成邪魔種類矣。
老人于足下。
大生法愛。
故不惜眉毛。
以酬來意。
足下試自點檢。
果于知見上有何實際。
當不落此戲論場中。
以為入道真種耳。
深切思之。
又。
向上一路。
親近者稀。
不是真正奇男子。
決不能單刀直入。
此事決不是世閑聰明伶俐。
可能湊泊。
亦不是俗習知見之乎者也。
當作妙悟。
亦不是記誦古人玄言妙語。
當作己解。
隻須真參實究。
向自己胸中流出。
方始蓋天蓋地。
若有志參究。
隻須将從前知見。
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