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孫叔敖舉于海

關燈
膻腥,共羨蓬萊處士甯。

    日麗五花春正永,霜清三尺夜無扃。

     遙傾北鬥迎仙籁,忽訝東方隐歲星。

    最令訃聞人罷杵,名山何處不留銘。

     卻說孫叔敖亡後,莊王不曾封蔭。

    因叔敖為政清廉,并無蓄積,果然數年之間,其子貧困異常,也不肯為非作歹,終日到深山窮谷之中采樵為業。

    一日,入山砍柴,到市上易米,卻好遇着優孟,便放下柴擔,與優孟作了一個揖。

    優孟問道:“子是何人?”其子道:“我乃孫叔敖之子,吾父臨死之時囑咐我道,若遇貧困,可往見優孟,故此遵父遺言,冒犯老叔。

    ”優孟道:“我向蒙令尊錯加青顧,自當補報,你且到我家中。

    ”其子隻得挑了柴擔随行,優孟引至家中,便道:“子且在此住下,我自有個計策。

    ”其子道:“未曾禀過老母,不便在此久住。

    ”優孟道:“汝回去說了就來。

    ”其子聞言即擔柴回家,告知母親,複到優孟之家住了。

    隻見優孟每日裡走進走出,或時搖擺,或時驚怖,或時嬉笑,或時震怒,或時把鏡子照照,或時把衣衫整整,如此了半個多月,便問其子道:“你看我的舉止動靜可有些像你的父親麼?”其子道:“不甚像。

    ”優孟道:“你父親是怎麼态度,如不像的所在,你可說與我知道,待我好學。

    ”其子道:“學他何故?”優孟道:“你莫管他,隻說與我便了。

    ”其子道:“吾父行步不猗斜,驚怖無畏恐,笑不輕發,怒中有慈。

    ”優孟聽了道:“是也,是也。

    管取俺這優孟似與叔敖無異。

    ”于是學了一件,聲音果然純熟,無一些差錯。

    然後學一件笑貌,要笑裝出許多輕重疾徐之聲,又恐太驟,又恐太緩。

    及要學貌是第一件難事,幸喜優孟的面貌也生得清秀,與叔敖相近,學時頻頻照鏡,自朝至暮,自暮至曉,周而複始,着實揣摩,到了歲餘,竟與孫叔敖無異。

    因為習成了叔敖的嬉笑怒罵,不覺把個面顔也竟像叔敖了。

    一日,優孟做模做樣,問其子道:“我今日可像你父親麼?”其子擡頭看時,吃了一驚道:“與吾父在生俨然無二。

    ”優孟道:“事成矣!”又問其子道:“汝父臨終還有何說?”其子道:“吾父臨終囑侄道:‘父死,主必有封,但不可受肥饒利地。

    若有肥利,衆必所欲,決來相争。

    惟楚越之間,有地四百戶,名曰寝丘,地多瓦礫,名又不美,若得之,優遊耕鋤亦可足食。

    ’若貧困時,要我往見老叔,此外并無他言。

    ”優孟道:“我知道了,但不知令尊在日出入朝門所戴之冠、所着之衣還在麼?”其子道:“此是父親所遺,雖貧至徹骨亦不輕棄,焉得不在?”優孟道:“你快去取來。

    ”其子不多時将叔敖平日用的衣冠取到,優孟将來穿戴在身,又問道:“可像令尊麼?”其子道:“穿了此衣,戴了此冠,越相像了。

    ”正是: 變拙為巧,弄假成真。

    如生容貌,似再笑颦。

    清觞醉玉,绛燭燒銀。

    以遊以說,必喜必親。

     次日,優孟仍舊穿戴了這副衣冠,直到朝門之外,人人都駭為孫叔敖再世。

    因此宮門之中,無人攔阻。

    優孟直至殿前,适值莊王在那裡飲宴,優孟便去舉觞為壽。

    莊王及群臣看了都道:“是叔敖再生,卻認不出真假。

    ”莊王問道:“卿是何人,莫非叔敖再生麼?”優孟道:“非也,臣名優孟。

    ”莊王道:“何事到此?”優孟道:“聖主在上,草茅之士,無有不願親近,但咫尺千裡,無由入見。

    今臣賴與孫叔敖同貌,得無攔阻,遂得稱觞獻壽,臣一生志願足矣。

    ”莊王見他語言有度,卻也留心,便問道:“卿有叔敖之豐采,必有叔敖之才德,寡人欲授卿為令尹,以代叔敖之政。

    一則寡人如日睹叔敖,二則寡人得賢士佐理,不知卿家之意若何?”優孟道:“容臣回家與臣婦商議,三日後當來複命。

    ”莊王應允。

    到了三日之後,優孟複來,莊王道:“婦言如何?”優孟道:“婦言慎無為楚相。

    ”莊王又問道:“何以言之?”優孟道:“楚相非不欲為,如叔敖的前轍,可為寒心。

    ”莊王道:“為何?”優孟道:“他盡忠于楚,緻王以伯,今死未及十年,其子甚貧,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為飲食。

    若為相像了楚孫叔敖,不如自殺。

    ”因歌道: 其一:山居耕田苦,難以得食。

    起而為吏,身貪鄙者。

    餘才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為奸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

     其二:念為廉吏,奉公守職。

    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

     其三: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

    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

     莊王聽他歌完,甚知優孟以嘯傲谑浪之才,兼且說得叔敖妻子苦楚,不覺有動于心,便道:“寡人過矣。

    ”乃謝優孟指引,免陷于不仁不義。

    即召叔敖之子,封與膏腴之田,其子辭之,願封寝丘。

    莊王深嘉其子之賢,即以寝丘四百戶,使奉孫叔敖祭祀,其子欣然謝命出朝,與優孟作别。

    其時,莊王欲封優孟之官,優孟再三辭謝,不肯受祿。

    莊王凡值節屆朝賀政事,就去召優孟商議。

    這優孟亦替莊王做了許多好事,又與叔敖之子時複往來,源源不絕。

    你說是楚相孫叔敖,若無殺蛇埋蛇那一番功德,險些兒絕了血食,隻因有此陰功,其後祭祀之禮,取給于寝丘之中,十世之餘猶然未止,正是一個陰骘之券。

    後有人贊道: 孫叔敖,才望高。

    為楚相,忠直饒。

    騎嬴馬,擁敝袍。

    婦尚儉,子采樵。

     逢優孟,浩憤消。

    薦朝陛,歌韻挑。

    莊王悟,不崇朝。

    重赍予,名姓标。

     總評:叔敖為相,不作威福,又且齊得失,一生死的是達人行徑。

    豈若曹瞞分香賣履,在那易箦之時,觀乎孫令尹臨死,猶戒其子無受利地,誠哉其達人乎。

     又評:人情日久見交誼,死後知今,觀優孟的乎不差。

    但他學叔敖衣冠,而見楚王,渾是一出耍笑雜劇。

    然非虞丘子之識人,叔敖妻、子之貧困,莊王之納谏,則何以顯其長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