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王豹處于淇
關燈
小
中
大
,也不管人當得當不得,盡力燥脾,無人敢回一聲。
如此态度的是個歌師曲長,不消細說。
或者綿駒教得體倦,便自不别衆人,歸房偃息。
那些齊右之衆,也不敢退散,必待他有命,才敢移身,如此尊嚴,如此貴重。
後來齊右學歌的人,一一理會,各各退散。
那綿駒到此,心中也與王豹一樣快活。
其時秦國差樂官少師前往魯國聘問而回,從高唐經過,聽得一分人家歌聲嘹亮。
這少師勒住了馬,細聽半晌,方才又行,就在近處下了宿店,更了衣服,便喚從人跟随,再往聽歌之處。
從人認得适才歌聲出從此家,即忙進去通報道:“秦國大夫過此,聞得歌聲甚妙,特來相訪。
”恰好齊右之人俱已散去,止得綿駒在家,連忙出門迎接。
少師進内相見,安了坐位,問了姓名,綿駒便道:“齊地野人敢煩大夫光降,未識何故?”少師道:“适聞妙歌,令人目暢心舒,待來緻謝,兼有一言。
”綿駒道:“卻是何事?”少師道:“君之歌可稱絕技,惜乎淹于齊地。
我秦王最好音樂,所以近日竽瑟盈朝,吾王竟不得意。
從來肉音比絲竹更佳,欲借足下同往秦邦,以圖秦主重用,未知可否?”綿駒尋思了一會答道:“不憚千裡而去,倘秦王不好,為之奈何?”少師道:“秦王不好,即吾家亦可供子之費。
”綿駒又思量了一會,答道:“吾之好歌不過為自己樂志怡情,原不希圖榮貴,怎履秦國之險。
若以音律論之,尚有淇水王豹之讴,綿駒之歌未足數也,其實不敢從命。
”少師不好勉強,隻得作别出門,回店安歇。
次早起行,一路巴程早到衛國界内,依舊尋下店家。
這少師雖平日聞有王豹之名,但未知住于何處。
那日,一聞綿駒說王豹住在淇水,心心念念牢記不忘,隻要請他到秦,若得秦王重用,也有薦舉之功。
故此一離鞍馬,即問淇水地方。
那店家回道:“離此甚遠,須是明早往小路抄去,正往彼處經過。
”少師隻得權宿一宵,巴到天明,問明了路徑,乘了馬匹,帶了仆人前到淇水。
恰好王豹又出外面閑行,看見一人乘馬,數人跟随,心下好生驚疑道:“此處素無官長往來,今日何繇至此?”正欲退避,隻見從人們問道:“敢問長兄,王豹家中卻在何處?”王豹不好隐瞞,隻得應道:“隻我便是,何勞動問?”少師聽了,即忙下馬近前道:“遠來相訪,幸而有緣。
”王豹即引少師到家,問及所來之故。
少師将欲請到秦國去的意思一一說知。
王豹答道:“小可雖有薄技随身,不過寄興林臯,娛情山水,且不受人之贽,豈肯遠于秦祿,實難唯命。
”少師道:“聞有河西知感而能歌者若千人,不識可得就延否?”王豹道:“先生從此小路而行,必渡此河歸秦,可試問河西之人,或有願去者,亦未可知。
”少師隻得别了王豹,覓舟渡河早到彼岸,問及土人,原來河西之人,紛紛俱是善讴。
少師亦将前後意思說與,衆人都道:“我們雖則善讴,實繇耳聞心會,并未經師,如何便好妄求?且王豹雖未曾傳我讴法,實是我們之師。
吾師不往,衆徒焉敢造次,則索要勿來命了。
”少師再三詢求,并沒一人應允,隻得就道長行而歸秦國,心中歎賞不已道:“讴歌之輩,不過尋常技品,我以祿利誘之,不肯從往,真乃智士也。
其河西諸人為王豹之感化,更為難得。
”一路傳揚,緻使天下盡知此事。
那時,天下有七十二國,王豹與綿駒,各處一所,并不出遊顯技。
可見人有所長,老天決不将他埋沒。
也須知這段妙處,多虧讴歌之力,足以感人心志,啟人善心。
若是這王豹與那綿駒身無一長可取,泛泛悠悠,略無恒業,誰肯如父如母尊崇敬重。
還有一說,如今日之世,那一處沒有讴歌唱曲的,何故不能變俗移風?如此看來,河西、齊右畢竟還是有志氣的所在,不肯半途而廢。
或者今人讴歌不能到家,若到了極善之處,自然感人亦速了。
有詩為證: 至今花下按歌聲,多少萦腸客思生。
绛樹有音還剩技,雪兒擅呂總無名。
何如淇水高唐曲,自許綿駒王豹赓。
為問武丘石上侶,可能忘味卧秋更。
總評:王豹讴、綿駒歌,兩人者幸生當時耳。
苟令生于此日,有不目為楊花子弟者,幾希矣。
又評:近來俗尚,動辄言己善歌,試質歌是何物,料必像矮人觀戲,随人是非,究竟與自何涉。
如此之徒,非獨不為豹駒可哂,且不能免作羌虜。
如此态度的是個歌師曲長,不消細說。
或者綿駒教得體倦,便自不别衆人,歸房偃息。
那些齊右之衆,也不敢退散,必待他有命,才敢移身,如此尊嚴,如此貴重。
後來齊右學歌的人,一一理會,各各退散。
那綿駒到此,心中也與王豹一樣快活。
其時秦國差樂官少師前往魯國聘問而回,從高唐經過,聽得一分人家歌聲嘹亮。
這少師勒住了馬,細聽半晌,方才又行,就在近處下了宿店,更了衣服,便喚從人跟随,再往聽歌之處。
從人認得适才歌聲出從此家,即忙進去通報道:“秦國大夫過此,聞得歌聲甚妙,特來相訪。
”恰好齊右之人俱已散去,止得綿駒在家,連忙出門迎接。
少師進内相見,安了坐位,問了姓名,綿駒便道:“齊地野人敢煩大夫光降,未識何故?”少師道:“适聞妙歌,令人目暢心舒,待來緻謝,兼有一言。
”綿駒道:“卻是何事?”少師道:“君之歌可稱絕技,惜乎淹于齊地。
我秦王最好音樂,所以近日竽瑟盈朝,吾王竟不得意。
從來肉音比絲竹更佳,欲借足下同往秦邦,以圖秦主重用,未知可否?”綿駒尋思了一會答道:“不憚千裡而去,倘秦王不好,為之奈何?”少師道:“秦王不好,即吾家亦可供子之費。
”綿駒又思量了一會,答道:“吾之好歌不過為自己樂志怡情,原不希圖榮貴,怎履秦國之險。
若以音律論之,尚有淇水王豹之讴,綿駒之歌未足數也,其實不敢從命。
”少師不好勉強,隻得作别出門,回店安歇。
次早起行,一路巴程早到衛國界内,依舊尋下店家。
這少師雖平日聞有王豹之名,但未知住于何處。
那日,一聞綿駒說王豹住在淇水,心心念念牢記不忘,隻要請他到秦,若得秦王重用,也有薦舉之功。
故此一離鞍馬,即問淇水地方。
那店家回道:“離此甚遠,須是明早往小路抄去,正往彼處經過。
”少師隻得權宿一宵,巴到天明,問明了路徑,乘了馬匹,帶了仆人前到淇水。
恰好王豹又出外面閑行,看見一人乘馬,數人跟随,心下好生驚疑道:“此處素無官長往來,今日何繇至此?”正欲退避,隻見從人們問道:“敢問長兄,王豹家中卻在何處?”王豹不好隐瞞,隻得應道:“隻我便是,何勞動問?”少師聽了,即忙下馬近前道:“遠來相訪,幸而有緣。
”王豹即引少師到家,問及所來之故。
少師将欲請到秦國去的意思一一說知。
王豹答道:“小可雖有薄技随身,不過寄興林臯,娛情山水,且不受人之贽,豈肯遠于秦祿,實難唯命。
”少師道:“聞有河西知感而能歌者若千人,不識可得就延否?”王豹道:“先生從此小路而行,必渡此河歸秦,可試問河西之人,或有願去者,亦未可知。
”少師隻得别了王豹,覓舟渡河早到彼岸,問及土人,原來河西之人,紛紛俱是善讴。
少師亦将前後意思說與,衆人都道:“我們雖則善讴,實繇耳聞心會,并未經師,如何便好妄求?且王豹雖未曾傳我讴法,實是我們之師。
吾師不往,衆徒焉敢造次,則索要勿來命了。
”少師再三詢求,并沒一人應允,隻得就道長行而歸秦國,心中歎賞不已道:“讴歌之輩,不過尋常技品,我以祿利誘之,不肯從往,真乃智士也。
其河西諸人為王豹之感化,更為難得。
”一路傳揚,緻使天下盡知此事。
那時,天下有七十二國,王豹與綿駒,各處一所,并不出遊顯技。
可見人有所長,老天決不将他埋沒。
也須知這段妙處,多虧讴歌之力,足以感人心志,啟人善心。
若是這王豹與那綿駒身無一長可取,泛泛悠悠,略無恒業,誰肯如父如母尊崇敬重。
還有一說,如今日之世,那一處沒有讴歌唱曲的,何故不能變俗移風?如此看來,河西、齊右畢竟還是有志氣的所在,不肯半途而廢。
或者今人讴歌不能到家,若到了極善之處,自然感人亦速了。
有詩為證: 至今花下按歌聲,多少萦腸客思生。
绛樹有音還剩技,雪兒擅呂總無名。
何如淇水高唐曲,自許綿駒王豹赓。
為問武丘石上侶,可能忘味卧秋更。
總評:王豹讴、綿駒歌,兩人者幸生當時耳。
苟令生于此日,有不目為楊花子弟者,幾希矣。
又評:近來俗尚,動辄言己善歌,試質歌是何物,料必像矮人觀戲,随人是非,究竟與自何涉。
如此之徒,非獨不為豹駒可哂,且不能免作羌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