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段幹木逾垣而避之
關燈
小
中
大
不憚驅馳遠問津,此行端不為謀身。
但求見性明心迹,道可優遊德可鄰。
卻說段幹木到了子夏之門,整頓冠裳,捧了束修,竟入中堂拜跪。
子夏也不推辭,收為門弟,每日講究經書,段幹木甚有所得,十分喜悅。
光陰荏苒,不覺已有兩年光景。
一日是春和天氣,子夏與衆弟子正講些孝悌忠信、仁義禮樂之旨,段幹木見子夏面有憂色,語言不爽,便問道:“夫子今日有何事萦心,緻形于面。
”子夏道:“吾生年五十未嘗有憂,但吾子年始七歲,望為宗祧之寄,昨得一急症似不能治,所以戚戚在心。
”說猶未畢,隻見裡面走出一個小小童子報道:“小郎君已故了。
”子夏聽得,放聲大哭,走進内房去了,免不得備些衣衾棺椁殡殓他。
衆弟子見子夏哀痛異常,恸哭幾日,隻道有個止的時節,那曉得他哭了一日又是一日,哭了一月又是一月。
就是子哭其父、妻哭其夫的一般,竟哭一個不休。
衆弟子隻得會齊向子夏相勸道:“父子雖是天性,但死者不能複生,夫子何得過于傷感?”子夏道:“吾之過哀,爾輩之所未知也。
”方欲拭淚細談,隻見一從者從門外而進,向子夏道:“國君特來吊慰。
”子夏正待出門迎接,那魏文侯已進中庭來了,相見已畢,子夏與文侯就了賓主之坐,其餘臣僚弟子等輩各各侍立于旁。
隻見文侯開口便道:“寡人年來為操治軍旅之事,不得親臨夫子之門,心實有悔。
近聞夫子喪子已經數月,尚不徹哭聲,未知何故?寡人此來,一則叙闊,一則吊慰,伏乞夫子儉哀,以保身體。
”子夏道:“臣之哭子非故哀也,但臣之子與他不同。
經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臣年五十,筋力全衰,僅一七歲之子,止望上承宗祧,永傳後世祭祀。
不意此日垂亡,宗枝頓絕。
從古至今不知傳幾百世,一旦滅于臣手,是天地間大不孝之人也。
是以哀毀,實非哭子。
”文侯道:“夫子之言固是大禮,還宜減哀為是。
”子夏隻得唯唯勉從,文侯又将近日國家事體說了一遍,子夏亦将治民之本講了一通。
文侯即欲作别而去,子夏因哭後容顔不美,不便出送,乃命段幹木代送。
文侯也子夏揖别出堂,段幹木代子夏相送文侯。
一面行走,一面細看段幹木,早已識得他是非常人物。
隻因文侯與子夏平日交往不曾見他,惟聞其名,今見其容止美都,出言和婉,實乃是有道之器,必非以下之人,就問道:“足下何時到此?為何向日不曾識荊?請問尊姓大名,幸勿推托。
”段幹木道:“君侯在上,鄙人乃晉國書生姓段名幹木。
”文侯聽了大驚,便與作揖,幹木即忙答禮。
文侯道:“寡人聞大名已久,今日何幸獲瞻豐采。
想子夏痛哭傷感,他卻忘懷了寡人慕子之心,不曾說明,止令子送我。
可惜适才不曾暢叙,以醒愚蒙。
意欲複進草堂,恐又驚動夫子起居,當在異日請教罷了。
”段幹木道:“下裡小人,何敢當君侯寵庇?既蒙留青,自當中心藏之,永矢勿谖矣。
”話畢,文侯一拱而别。
有詩為證: 我本懷歸客,那堪送别心。
梅花先入曲,楊柳未成蔭。
文侯上了車一頭走,不住回頭顧盼,戀戀不舍而去。
這段幹木從此又在西河習學,通前連後,整整住了三年有餘。
喜他宿慧天才,凡事一學而成。
謝别了子夏,仍歸晉國,把驵儈之事閣起不做,但将文學為事。
看看年紀長成,并不圖謀婚宦。
他卻淡然無營,惟以左琴右書,屏俗不輿相通,獨居一室之内。
自春至夏,因秋及冬,或是登山,或是臨水,或是放歌踏草,或是命仆采花。
雖不聚徙設帳,倒也自在優遊,安然無慮。
且說魏文侯自從一見段幹木之後,每日懷想。
隻因國務偬忙,不曾再到西河一看。
過了年餘,方得命駕前往。
聞得段幹木已回晉國去了。
文侯吃了老大一驚,就像失了左右手的一般。
隻恨自家不是,就是不能親來,也該遣使探問,怎麼就被他去了。
雖然總在晉國之内,卻相去有四五百裡程途,從此諒不能相會了。
隻得與子夏叙些别故而歸,日夜萦思,不能棄置。
縱欲千裡命駕,越國求賢,怎奈國中自有政務,不便脫離。
若遣一個使臣赍禮往聘,又恐不遂所欲。
所以頻頻思憶,竟不能遂願,蹉跎許久,為之奈何?有詩二首為證: 其一:握手論交日,相看又一年。
如何今日思,翻倍數年前。
名下神交久,窮途感慨偏。
自嫌多懶癖,前去失魚箋。
其二:自古銜知重,于今負德深。
片言同挾纩,一語拟千金。
六月聊為息,三秋思不禁。
常懷離索歎,幾作唾壺吟。
不覺又過許久,适因韓魏趙三晉之主約齊于晉都會盟飲宴,事畢各散歸國。
文侯意欲求見幹木,預先備了禮物帶來,至期遣人問了段幹木的住處。
一徑前往,來到一個僻境,兩旁皆有岐路,但不知從何
但求見性明心迹,道可優遊德可鄰。
卻說段幹木到了子夏之門,整頓冠裳,捧了束修,竟入中堂拜跪。
子夏也不推辭,收為門弟,每日講究經書,段幹木甚有所得,十分喜悅。
光陰荏苒,不覺已有兩年光景。
一日是春和天氣,子夏與衆弟子正講些孝悌忠信、仁義禮樂之旨,段幹木見子夏面有憂色,語言不爽,便問道:“夫子今日有何事萦心,緻形于面。
”子夏道:“吾生年五十未嘗有憂,但吾子年始七歲,望為宗祧之寄,昨得一急症似不能治,所以戚戚在心。
”說猶未畢,隻見裡面走出一個小小童子報道:“小郎君已故了。
”子夏聽得,放聲大哭,走進内房去了,免不得備些衣衾棺椁殡殓他。
衆弟子見子夏哀痛異常,恸哭幾日,隻道有個止的時節,那曉得他哭了一日又是一日,哭了一月又是一月。
就是子哭其父、妻哭其夫的一般,竟哭一個不休。
衆弟子隻得會齊向子夏相勸道:“父子雖是天性,但死者不能複生,夫子何得過于傷感?”子夏道:“吾之過哀,爾輩之所未知也。
”方欲拭淚細談,隻見一從者從門外而進,向子夏道:“國君特來吊慰。
”子夏正待出門迎接,那魏文侯已進中庭來了,相見已畢,子夏與文侯就了賓主之坐,其餘臣僚弟子等輩各各侍立于旁。
隻見文侯開口便道:“寡人年來為操治軍旅之事,不得親臨夫子之門,心實有悔。
近聞夫子喪子已經數月,尚不徹哭聲,未知何故?寡人此來,一則叙闊,一則吊慰,伏乞夫子儉哀,以保身體。
”子夏道:“臣之哭子非故哀也,但臣之子與他不同。
經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臣年五十,筋力全衰,僅一七歲之子,止望上承宗祧,永傳後世祭祀。
不意此日垂亡,宗枝頓絕。
從古至今不知傳幾百世,一旦滅于臣手,是天地間大不孝之人也。
是以哀毀,實非哭子。
”文侯道:“夫子之言固是大禮,還宜減哀為是。
”子夏隻得唯唯勉從,文侯又将近日國家事體說了一遍,子夏亦将治民之本講了一通。
文侯即欲作别而去,子夏因哭後容顔不美,不便出送,乃命段幹木代送。
文侯也子夏揖别出堂,段幹木代子夏相送文侯。
一面行走,一面細看段幹木,早已識得他是非常人物。
隻因文侯與子夏平日交往不曾見他,惟聞其名,今見其容止美都,出言和婉,實乃是有道之器,必非以下之人,就問道:“足下何時到此?為何向日不曾識荊?請問尊姓大名,幸勿推托。
”段幹木道:“君侯在上,鄙人乃晉國書生姓段名幹木。
”文侯聽了大驚,便與作揖,幹木即忙答禮。
文侯道:“寡人聞大名已久,今日何幸獲瞻豐采。
想子夏痛哭傷感,他卻忘懷了寡人慕子之心,不曾說明,止令子送我。
可惜适才不曾暢叙,以醒愚蒙。
意欲複進草堂,恐又驚動夫子起居,當在異日請教罷了。
”段幹木道:“下裡小人,何敢當君侯寵庇?既蒙留青,自當中心藏之,永矢勿谖矣。
”話畢,文侯一拱而别。
有詩為證: 我本懷歸客,那堪送别心。
梅花先入曲,楊柳未成蔭。
文侯上了車一頭走,不住回頭顧盼,戀戀不舍而去。
這段幹木從此又在西河習學,通前連後,整整住了三年有餘。
喜他宿慧天才,凡事一學而成。
謝别了子夏,仍歸晉國,把驵儈之事閣起不做,但将文學為事。
看看年紀長成,并不圖謀婚宦。
他卻淡然無營,惟以左琴右書,屏俗不輿相通,獨居一室之内。
自春至夏,因秋及冬,或是登山,或是臨水,或是放歌踏草,或是命仆采花。
雖不聚徙設帳,倒也自在優遊,安然無慮。
且說魏文侯自從一見段幹木之後,每日懷想。
隻因國務偬忙,不曾再到西河一看。
過了年餘,方得命駕前往。
聞得段幹木已回晉國去了。
文侯吃了老大一驚,就像失了左右手的一般。
隻恨自家不是,就是不能親來,也該遣使探問,怎麼就被他去了。
雖然總在晉國之内,卻相去有四五百裡程途,從此諒不能相會了。
隻得與子夏叙些别故而歸,日夜萦思,不能棄置。
縱欲千裡命駕,越國求賢,怎奈國中自有政務,不便脫離。
若遣一個使臣赍禮往聘,又恐不遂所欲。
所以頻頻思憶,竟不能遂願,蹉跎許久,為之奈何?有詩二首為證: 其一:握手論交日,相看又一年。
如何今日思,翻倍數年前。
名下神交久,窮途感慨偏。
自嫌多懶癖,前去失魚箋。
其二:自古銜知重,于今負德深。
片言同挾纩,一語拟千金。
六月聊為息,三秋思不禁。
常懷離索歎,幾作唾壺吟。
不覺又過許久,适因韓魏趙三晉之主約齊于晉都會盟飲宴,事畢各散歸國。
文侯意欲求見幹木,預先備了禮物帶來,至期遣人問了段幹木的住處。
一徑前往,來到一個僻境,兩旁皆有岐路,但不知從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