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

關燈
:“為何?”叔齊道:“西伯已故,嗣君自稱武王,誓師孟津,明日就要起兵伐纣。

    ”伯夷道:“纣雖無道,君也。

    彼雖仁義,臣也。

    為何起兵征伐?此叛逆之事。

    明日我二人當往谏之。

    ”卻說武王揀了甲子日出師,與纣王交戰,方才拔營上馬,隻見伯夷、叔齊二人走至軍中,叩住武王馬頭,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他後面還有話講,隻見散宜生怒形于面,急急撚開他二人,走向武王前道:“今日我王擇吉行師,替天行道,救萬姓之阽危,讨獨夫之暴虐。

    此二人村野鄙夫,不知時勢,辄敢口出狂言,搖惑衆志。

    吾王不如将他二人斬首,号令軍中,庶免疑惑。

    ”呂尚亦走向前道:“此義士也,今日出師先斬義士,何以服天下人心?”武王即令左右挾出二人。

    後人有詩為證: 大義昭昭明日月,危言禀口功箴規。

    若将二子膏刀斧,後世人們無節心。

     後來武王平了殷纣之亂,改立國号為周,天下諸侯無不歸服。

    武王亦知夷、齊二人是義士,仍舊要如文王時待他的禮,養他二人。

    伯夷對叔齊道:“智鳥擇木而栖,智士見機而作。

    方今之世,三綢斷滅,志士寒心。

    我和你若食了不義之粟,實為可恥。

    ”叔齊道:“兄言大合我意。

    如今天下盡是周朝地方,止有蒲坂乃是唐虞揖讓的所在,又有首陽山,此兩處皆可栖身。

    不若我二人去隐遁在那裡,清清淨淨,真遂吾志。

    ”伯夷道:“首陽更好,亟行勿緩。

    ”兩人不别而行,竟到首陽地面。

    但見: 峰巒聳秀,路徑幽奇。

    冉冉霏霏,雲無心而出岫。

    咿咿啞啞,鳥卷飛而知還。

    四季可陶情,自有野花香豔豔。

    六時堪放性,隻留喜蝶任紛紛。

    不聞樵子同赓唱,絕少幽人相往還。

     他二人當初隐在海濱,原自耕自食的。

    如今到了首陽山下,他便商量道:武王以臣弑君得了天下,所得皆不義之物,我們就是自己耕種,終久算周家之粟,隻是枵腹行吟,倒也潔淨得有趣。

    二人在山下走了一回,立了一回,但見泉水涓涓而流。

    伯夷道:“這是天地間自然的流水,須不是周家的。

    ”叔齊道:“正是。

    ”二人随意飲了些,又在山下觀看多時,那崖壁邊都是薇草。

    叔齊指與伯夷道:“這也是天地間自然的生發,亦不是周家的。

    況這草不知可吃不可吃,如果可吃,是天不生無祿之人,可保性命。

    或不可吃,死亦何恨?”伯夷道:“且試一試看。

    ”兩人便采來生嚼下肚,安然無事。

    後人都曉得食薇,春夏取葉,秋冬取根,皆夷、齊故事。

     卻說他二人登山食薇,臨流飲水,無憂無慮,即是家常,更有寂寥。

    作歌一首,登于首陽山巅,朗然高吟,以發其輕世肆志之意。

    歌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适歸矣。

    嗟籲,徂兮命之衰矣。

     如此者三年,顔色不變,似有仙氣。

    一日,登山采薇,放歌已畢,隻見有一老婦負擔而來這首陽山中。

    人迹不到之處,設有一人來時,疑是周人混雜,他就住不牢了。

    如今忽見這一個老婦,倒也吃了一驚,又見老婦打扮非常: 頂排箬笠,半是新筍初落之箨。

    身披布襖,似非木棉撚就之紗。

    鬟垂蒼耳,容顔黧黑鬓飛蓬。

    跷蹑芒鞋,行步龍鐘腰漸軟。

    宛似馌田之婦,定非漂絮之人。

     那老婦人看看走近前來,放下擔子,問道:“二位官人方才所歌甚是好聽,但老身不知是甚麼意思。

    ”夷、齊道:“你那裡曉得我們心事。

    ”也無别話,竟去拿着薇草而食。

    老婦又問道:“你們吃的是甚麼東西?”夷、齊道:“就是山上生的薇草。

    ”老婦道:“薇草可以充饑麼?”夷、齊道:“薇草那裡充得饑,不過胡亂咀嚼度日而已。

    ”老婦道:“為何不吃飯,偏要吃他?”夷、齊被他纏不過,隻得說道:“我兩人恥食周家粟米,甘忍饑餓,權把他來消閑。

    ”那老婦人從從容容說出兩句話來道:“二位義不食周粟,這薇草也是周家的草木。

    ”說罷依舊挑着擔子去了。

    夷、齊二人聽了這兩句,猛然一驚道:“是矣!是矣!”就将手中所采的擲于地下,以後再不采吃,竟餓死于首陽山下。

    後人憐他二人是義士,将來埋在山下。

    至今首陽有夷、齊之墓。

    孔子曾說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

    又說二人求仁而得仁,并沒有怨心。

    詩曰: 一意重天倫,遜國無所疑。

    萬世計綱常,谏伐死不辭。

     求仁而得仁,夫子言如斯。

    死飽不死饑,寂寞冢壘壘。

     總評:夷、齊遜國而逃,避纣而逃,與太公不合而逃,谏伐不行而逃。

    古人隻要成得一個人品,不憚艱苦如此。

    後人食祿事君,若遇着萬裡辭家,便就有許多怨抑,甚矣。

    世風之不古也。

     附評:太史公雲:孔子曰,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予悲?伯夷之意睹轶詩可異焉,遂餓死于首陽山。

    怨邪?非邪?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

    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

    是遵何德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因附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