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孝哉闵子骞
關燈
小
中
大
何為菜色?這就是常人所說饑者之面上青色。
所以趙宋之時有個真德秀,論菜色道: 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君子不可一日不知此味。
為何又叫刍豢之色?這刍豢是悅口充腸之物,人若終日有得啖了,自然面色肥澤,不與那烏面鹄形相似。
須知闵子借此自喻學問深淺,不可泥定。
這時闵子學既有得,每常出言絕不妄發,容貌和悅,德行甚噪。
有詩為證: 爽氣橫秋豁紫口,訚訚氣宇似王春。
茂才南國留綱紀,流譽東家滿缙紳。
四壁圖書娛夢寐,一壇雲樹稱吟身。
何時鬥柄司喉舌,試問荊山抱玉人。
卻說魯國中有一個藏貨财之所,其藏名叫口口口當初創造,不知費了多少土木,用了多少金錢,方才完工。
那魯人無故又要廣其基址,高其屋宇,是一件極勞民傷财,極可已得已之事。
況魯國連年荒歉,野無青草,室如懸罄,這改作長府,原是不急之務,盡可省得的。
所以孔門中的弟子,身為匹夫,名淹伏處,卻有帝王之略,每裕經世之谟。
一日,聞魯人無故要興得已之役,闵子是個外持緘嘿、心存慎重的人,卻有老成之長慮,說出一句話來,真是動關經濟,可作訏谟。
說道:“這長府之設,是先王積貯所遺,今日侈一時之耳目,輕變先時之制度,隻怕所梗甚多,還須蹈常襲故。
省此紛更,庶幾不失先王節愛美意。
”夫子高坐驷水之濱,聞知此言,慨然贊道:“事體有懸于廟堂之上,而議論出士君子之口,非言之難,中理為難,以今日觀闵子仍舊貫之言,不但維國本、裁國計,兼且恤民力、厚民财,故其于利病之所,休戚之關,籌之預定,決不輕易其言,言之中理,尤不能深為嘉歎哉。
”其後闵子的父母身忽染病,漸至危笃,闵子告歸。
口口口幼弟,躬先奉養,親嘗湯藥,未及數月,相繼而亡,闵子哭泣盡禮,衣衾棺椁雖不豐盛,亦不苟簡,适得士者之常。
闵子思念父母音容,乃率兩個幼弟廬于墓旁,三年服滿。
此時,幼弟俱各長成,囑付在家勤守門戶,自己仍造見夫子。
師徒睽違日久,相見之時,悲愉交集。
夫子便與闵子一張琴,說汝三年以來必疏練響,可乘此清閑試按流徽,以舒郁志。
闵子聞命即就杏壇之下,石幾之上,将琴放着,不疾不徐,彈琴一曲,其音切切而悲。
有陶靖節詩為證: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
上弦驚别鶴,下弦操孤鸾。
夫子一見闵子不先執禮陳詩,讀書談道,反叫他彈琴,這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又曰士無故不撤琴瑟,所以修身養性非苟焉而已。
今闵子喪了父母是有大故的了,廢琴不彈或者生疏,夫子所以先命彈琴,實有深意。
闵子彈罷,舍琴而起,說道:“先王制禮不敢過焉。
”夫子此時細聽其音神為之遊,忽聞其言即贊道:“孝哉。
闵子骞哀,尚未盡能,制以禮口口口子乎?”闵子遜謝弗遑,退居其位。
後來大孝之口口口天下。
魯大夫季孫斯慕其賢孝之名,适值私邑缺少一員佐理的官,因想聖門弟子多善從政,又聞闵子骞是大孝君子,以此人為費宰可謂得人。
即遣一介之使修書薦币遠至其家,見了他兩個幼弟,備陳季大夫請子骞先生為費邑之宰,即求登車而行。
其弟答道:“吾兄往杏壇去矣。
尊使不若往彼,或可相見。
”使者應命而去竟往杏壇,剛值闵子散步出來,使者一見跳下馬來,便問道:“請問先生,貴學中有位闵子骞夫子恰在何處?”闵子道:“這便是。
尊客何來?”使者将季氏召為費宰之事備述其詳。
闵子道:“多蒙大夫寵召,但闵損是山野鄙人,不識長治久安之策,何勞玉趾下臨,這費宰之召不敢如命。
”使者道:“家大夫深仰夫子大孝之行至德之操,匪朝伊夕,故遣小可摳迎夫子枉降費邑,卧而理之。
”闵子道:“損自父母棄世,業已謝絕人事,退避功名,敢煩尊使善複大夫。
”使者道:“家大夫竭誠相請,望之甚渴,若夫子拒而不往,彼且固請,夫子将奈之何?”闵子道:“倘大夫決不見原,口口口走齊境之南,去魯之北矣。
”使者見闵子詞色口口口敢勉強,隻得嘿嘿而退。
季氏也絕不複遣使至矣。
闵子益堅不仕之志,辭别杏壇退居梓裡,日與二三子講學不休,又與二弟輯睦于家,抱道自高。
據其生平行孝,父母稱之,昆弟稱之,外人亦稱之。
故夫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聞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後人讀到此處,有詞思帝鄉贊雲: 修身樂天天性真,志笃友于昆弟自相親。
不事浮華,終日清歌泗水濱,洵是孝哉窮理大賢人。
總評:闵子未嘗仕季氏,而家語載之,然書之可信者莫若魯論。
今作者取其汶上之辭,為殿于行孝之後,可知闵孝為百世師,而季氏何物權臣,乃得而使世之邪? 又評:蘆花一案,千古同悲。
使世為繼母者,得觀此以易其殘忍之心,為慈愛之念,則其有裨于風土也,甯曰小補之欤。
所以趙宋之時有個真德秀,論菜色道: 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君子不可一日不知此味。
為何又叫刍豢之色?這刍豢是悅口充腸之物,人若終日有得啖了,自然面色肥澤,不與那烏面鹄形相似。
須知闵子借此自喻學問深淺,不可泥定。
這時闵子學既有得,每常出言絕不妄發,容貌和悅,德行甚噪。
有詩為證: 爽氣橫秋豁紫口,訚訚氣宇似王春。
茂才南國留綱紀,流譽東家滿缙紳。
四壁圖書娛夢寐,一壇雲樹稱吟身。
何時鬥柄司喉舌,試問荊山抱玉人。
卻說魯國中有一個藏貨财之所,其藏名叫口口口當初創造,不知費了多少土木,用了多少金錢,方才完工。
那魯人無故又要廣其基址,高其屋宇,是一件極勞民傷财,極可已得已之事。
況魯國連年荒歉,野無青草,室如懸罄,這改作長府,原是不急之務,盡可省得的。
所以孔門中的弟子,身為匹夫,名淹伏處,卻有帝王之略,每裕經世之谟。
一日,聞魯人無故要興得已之役,闵子是個外持緘嘿、心存慎重的人,卻有老成之長慮,說出一句話來,真是動關經濟,可作訏谟。
說道:“這長府之設,是先王積貯所遺,今日侈一時之耳目,輕變先時之制度,隻怕所梗甚多,還須蹈常襲故。
省此紛更,庶幾不失先王節愛美意。
”夫子高坐驷水之濱,聞知此言,慨然贊道:“事體有懸于廟堂之上,而議論出士君子之口,非言之難,中理為難,以今日觀闵子仍舊貫之言,不但維國本、裁國計,兼且恤民力、厚民财,故其于利病之所,休戚之關,籌之預定,決不輕易其言,言之中理,尤不能深為嘉歎哉。
”其後闵子的父母身忽染病,漸至危笃,闵子告歸。
口口口幼弟,躬先奉養,親嘗湯藥,未及數月,相繼而亡,闵子哭泣盡禮,衣衾棺椁雖不豐盛,亦不苟簡,适得士者之常。
闵子思念父母音容,乃率兩個幼弟廬于墓旁,三年服滿。
此時,幼弟俱各長成,囑付在家勤守門戶,自己仍造見夫子。
師徒睽違日久,相見之時,悲愉交集。
夫子便與闵子一張琴,說汝三年以來必疏練響,可乘此清閑試按流徽,以舒郁志。
闵子聞命即就杏壇之下,石幾之上,将琴放着,不疾不徐,彈琴一曲,其音切切而悲。
有陶靖節詩為證: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
上弦驚别鶴,下弦操孤鸾。
夫子一見闵子不先執禮陳詩,讀書談道,反叫他彈琴,這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又曰士無故不撤琴瑟,所以修身養性非苟焉而已。
今闵子喪了父母是有大故的了,廢琴不彈或者生疏,夫子所以先命彈琴,實有深意。
闵子彈罷,舍琴而起,說道:“先王制禮不敢過焉。
”夫子此時細聽其音神為之遊,忽聞其言即贊道:“孝哉。
闵子骞哀,尚未盡能,制以禮口口口子乎?”闵子遜謝弗遑,退居其位。
後來大孝之口口口天下。
魯大夫季孫斯慕其賢孝之名,适值私邑缺少一員佐理的官,因想聖門弟子多善從政,又聞闵子骞是大孝君子,以此人為費宰可謂得人。
即遣一介之使修書薦币遠至其家,見了他兩個幼弟,備陳季大夫請子骞先生為費邑之宰,即求登車而行。
其弟答道:“吾兄往杏壇去矣。
尊使不若往彼,或可相見。
”使者應命而去竟往杏壇,剛值闵子散步出來,使者一見跳下馬來,便問道:“請問先生,貴學中有位闵子骞夫子恰在何處?”闵子道:“這便是。
尊客何來?”使者将季氏召為費宰之事備述其詳。
闵子道:“多蒙大夫寵召,但闵損是山野鄙人,不識長治久安之策,何勞玉趾下臨,這費宰之召不敢如命。
”使者道:“家大夫深仰夫子大孝之行至德之操,匪朝伊夕,故遣小可摳迎夫子枉降費邑,卧而理之。
”闵子道:“損自父母棄世,業已謝絕人事,退避功名,敢煩尊使善複大夫。
”使者道:“家大夫竭誠相請,望之甚渴,若夫子拒而不往,彼且固請,夫子将奈之何?”闵子道:“倘大夫決不見原,口口口走齊境之南,去魯之北矣。
”使者見闵子詞色口口口敢勉強,隻得嘿嘿而退。
季氏也絕不複遣使至矣。
闵子益堅不仕之志,辭别杏壇退居梓裡,日與二三子講學不休,又與二弟輯睦于家,抱道自高。
據其生平行孝,父母稱之,昆弟稱之,外人亦稱之。
故夫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聞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後人讀到此處,有詞思帝鄉贊雲: 修身樂天天性真,志笃友于昆弟自相親。
不事浮華,終日清歌泗水濱,洵是孝哉窮理大賢人。
總評:闵子未嘗仕季氏,而家語載之,然書之可信者莫若魯論。
今作者取其汶上之辭,為殿于行孝之後,可知闵孝為百世師,而季氏何物權臣,乃得而使世之邪? 又評:蘆花一案,千古同悲。
使世為繼母者,得觀此以易其殘忍之心,為慈愛之念,則其有裨于風土也,甯曰小補之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