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火戰計——陸遜火燒蜀連營

關燈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裡孔明巧布八陣圖”。

     劉備聞聽關羽被殺,悲憤交加,他不顧諸葛亮等人的苦苦勸谏,親自率領70多萬大軍出川伐吳。

    蜀軍一路連戰皆勝、勢如破竹。

    東吳上下恐慌,孫權采用阚澤的建議,拜年輕小将陸遜為兵馬大都督。

    陸遜受命于危難之際,沉着鎮定、巧用智謀,最後用火攻一舉擊潰了劉備大軍,從而改變了三國的局勢。

    這就是被毛澤東譽為以弱勝強典型戰例的“吳蜀彜陵之戰”。

     面對劉備的強盛攻勢,陸遜采用了堅守不出、拖垮敵軍的戰術。

    他下令各處關防牢守隘口,不得出兵迎戰。

    這使得東吳一班急于出戰複仇的将軍大為不滿,這些身經百戰的将領嘲笑陸遜的書生懦弱,無奈陸遜有尚方寶劍在手,他們不得不從。

    劉備派老弱兵士在關前辱罵搦戰,後面隐藏重兵,想誘敵深入,然後圍而殲之。

    東吳将領被罵得火冒三丈,都請命出戰,陸遜看出其中有詐,仍不讓出戰。

    劉備無奈,隻好率大隊人馬出走。

    東吳将領見到武裝齊備的蜀軍經過,膽顫心驚,心中暗暗欽佩陸遜的胸有成竹。

     當時正是酷暑盛夏,遠道而來的蜀軍既累又熱,劉備久攻不下,隻好傍山林下寨,待秋天再出擊。

    陸遜見蜀軍樹栅相連,縱橫700裡下營,正中下懷。

    如此宿營,首尾兼顧,的确堅固,但有一個緻命的弱點,即最怕火攻。

    一旦火起,無法營救。

    陸遜正希望蜀軍如此,以便他大顯身手。

    當時的魏主曹五及遠在成都看守大本營的諸葛亮都事先看到了這一點,諸葛亮前去通知已來不及,而曹石卻想等東吳大勝追擊時偷襲江東。

     時機已到,陸遜卻并沒有立即出兵,而是首先進行了一次試兵,以驕敵志。

    他派末将淳于丹率5000兵馬攻擊敵營,這是東吳堅守以來的第一次出擊,結果大敗而歸。

    劉備得勝,愈發輕視陸遜,不再警惕。

    第二天夜裡,陸遜派主力來到時,蜀營已察覺先兆,劉備卻毫不介意:“昨夜已殺盡,他們還敢再來嗎?”陸遜首先在大營前後縱火,火借風勢,蔓延開來,蜀兵大亂奔竄。

    陸遜的兵馬四出夾攻,蜀軍大敗,死傷無數。

    幸而從川中趕來的趙雲搭救了劉備,逃往白帝城。

    經此大劫,劉備一病不起,最終死于白帝城。

     [評析] 火攻在軍事中經常被應用。

    《孫子兵法》中專門有“火攻篇”。

    它将火攻分為五種:“火人”、“火積”、“火辎”、“火庫”、“火隊”,并指出“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同時“火攻”還須有兵馬的配合才能成功。

     火戰計之例說——江卣用雞播火種 公元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駐在芍陂(今安徽壽縣南)的東晉守将殷浩的帥府内,殷浩正在召集諸将議事。

     羌族首領姚襄自起兵反叛朝廷以來,仗着手中兵多士衆,欺負殷浩軍隊少,不斷對殷浩進行挑釁。

    今天,竟然敢違反軍事常規,把營寨紮到離芍陂隻有十裡的地方,可見其驕橫妄為的程度了。

     “江卣聽令,派你為蕩滅羌賊的先鋒!”中軍将軍殷浩下令。

     “是。

    ”江卣是殷浩手下最得力的将領。

    他以足智多謀、英勇善戰著稱,曾在許多重大戰鬥中屢建奇功。

    因此,要抗擊姚襄,殷浩知道此番非江自作先鋒不可。

     敵人的寨栅十分緊密堅固,而且敵我之間的兵力太懸殊。

    破敵隻能靠智取。

    可是,如何智取呢?江卣苦苦思索着破敵之策。

    晚上,他翻開《三國志》,研究起諸葛亮領兵以少勝多的故事來。

    他發現諸葛亮每到敵我雙方力量懸殊之時,總善于借助自然的力量,而他用得最多的是火攻。

    如今,姚襄連營紮寨,在那兒硬攻肯定不行,是否也來個火攻呢?他想:對!也來個火燒十裡連營。

    可是這把火怎麼燒法呢?他想到了許許多多辦法,最後都一一否決了。

    “喔喔喔”,雄雞報曉,天要亮了。

    随着第一聲雞啼,遠近響起了一片雄雞鳴叫聲。

    他聽着聽着,不禁眼前一亮。

    大清早,他就令士兵們去捉來了幾百隻活雞,并吩咐在每隻雞的尾巴上系上火種,把它們連結在一起,聽候安排。

     入夜,江自命令士兵把雞悄悄地帶到陣前,朝敵人的營寨放了出去。

    雞尾巴上的火種點燃後,雞便撲騰着翅膀拼命飛跑起來。

    因為雞都連結在一起,哪隻雞也飛不遠,隻在營區内傳播火種,不一會,姚襄的營寨全部點燃了。

    驚恐萬狀的羌族士兵從被窩中鑽出來,亂作一團。

    這時,江卣趁勢指揮精兵掩殺過去,一舉殲滅了敵軍。

     火戰計之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