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将計就計——曹操盛葬關羽頭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和第七十八回“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
孫權擒殺關羽之後,正志得意滿,其主要謀士張昭求見。
孫權問他有什麼事,張昭嚴肅道:“咱們的大禍不遠了!” “你這是什麼意思?”孫權不解其意。
張昭道:“您殺了關公父子,關公是劉備結義的兄弟,曾誓同生死。
現在,劉備已擁有兩川之兵,更加上諸葛亮的謀略,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将領的英勇,一旦劉備知道關羽父子遇害,能善罷甘休麼?一定會起傾國之兵,奮力報仇。
我恐怕東吳難于抵禦了!” 孫權恍然大悟,大驚失色地連連跺腳:“哎呀,我是大大失策了!可事已至此,應該怎麼辦?” 張昭說:“您不必憂慮,我有一計,可轉危為安。
”接着就詳細講述此計内容:“現在,曹操擁百萬大軍,虎視華夏。
劉備要興兵報仇,必定要與曹操講和。
假如兩處聯兵而來,我們就危險了!所以,我們可先派人把關羽的頭送給曹操,以明白顯示我們之所以擒殺關羽是曹操的指使。
這樣,劉備必恨死曹操,西蜀之兵也就不會攻我們,轉而攻曹操。
我們則坐山觀虎鬥,然後從中取事。
這才是上策。
” 孫權同意張昭的計策,馬上派使者把關羽之頭盛入木匣中,送到曹操那裡。
曹操因為不久前關羽水淹七軍,又大挫曹仁,正坐不安席,看到關羽頭顱送到跟前,頓覺解除了心中大患,十分高興,“雲長已死,我終于能睡個安穩覺啦!” 曹操話音未落,階下一人站出來大聲道:“這是東吳嫁禍于我們的奸計!” 曹操定睛看,原來是主簿司馬懿。
忙問他為什麼如此說。
“當年劉、關、張桃園結義時,誓同生死。
現在東吳殺了關羽,怕劉備報仇,所以才把關羽首級獻給您,以使劉備遷怒于我們,不再攻打東吳,而跟我們算賬。
東吳卻想在我們和劉備兩敗俱傷時,坐收漁翁之利!” 曹操一拍額頭:“你說得有道理。
我該怎麼辦?” 司馬懿獻計道:“這很好辦。
大王可以把關羽首級配上香木刻成的身軀,然後以大臣之禮隆重安葬。
這樣一來,劉備就不會恨我們,隻會恨東吳而盡全力東征了。
我們卻可以觀其勝敗:劉備勝則也攻東吳,東吳勝就同東吳一起滅劉備。
二處隻要有一處被我們消滅,餘下那一處也就不會長久存在了。
”曹操大喜。
立刻召見東吳使臣,收下木匣,又命工匠迅速刻一香木軀體,與關羽頭顱配在一起。
一切俱備後,曹操率領文武百官,大供犧牲,以王侯之禮隆重為關羽送葬。
曹操還親自在靈前拜祭,并追贈關羽為荊王,派專門官員長期守護關羽之墓。
這種葬禮,在魏國,可以說絕無僅有;以曹操的身份和人格,對關羽的尊崇禮敬,也可以說無以複加了。
劉備聞知,果然隻恨東吳,發誓要傾國出動,與東吳不共戴天。
[評析] 孫權想嫁禍于曹操,但計謀被曹操手下識破,曹操将計就計,厚葬關羽,使得孫權的計謀破産,劉備還是要與孫權拼命。
将計就計的關鍵是識破敵人的計謀和他們所想達到的目的。
隻有這樣,才能反其道而行之,使對手吃苦頭,而且往往苦頭還是對手自己找的。
将計就計之例說——崔思競将計就計洗罪名 武則天做皇帝後,因為很多大臣心懷不滿,因此刑罰很嚴酷,動不動就滿門抄斬。
一次,有人告發大臣崔思競的哥哥崔宣謀反,并說崔宣的小妾知道底細,她想告發崔宣,崔宣看到事情即将暴露,便殺掉了小妾,将屍體扔進了洛水。
朝廷很重視這件事,把案子交給禦史張行岌親自審理。
張行岌認真地審查了案子,但查不出任何線索,既不能說有人誣告,也無法證明崔宣沒有謀反。
武則天很生氣,命令張行岌重審,但審來審去,結論仍和原來一樣。
武則天大怒道:“如果能證明崔宣确實殺了小妾,他的謀反罪狀就很明顯了;如果找不到小妾,他同樣也無法洗清自己的責任。
” 張行岌怕武則天怪罪下來,便去找崔思競,對他說:“這個案子如果拖下去,對你哥哥和你都不利。
當務之急,你們必須找到小妾。
”崔思競也早在為這個案子發愁,于是花了很多錢,招募了很多人尋找這個小妾。
可是一連很多天也沒有任何消息。
但是,他們家裡每次商量什麼事,告狀的人總能很快知道。
崔思競把事情的前後想來想去,覺得告狀的人不但是有備而來,而且肯定在自己家裡安排了同謀者。
于是他心生一計:“既然自己沒有任何線索,何不從同謀者身上下手呢?”第二天,崔思競同哥哥商量事情,故意大聲說:“應該用200匹絹雇刺客殺死告狀的人。
”然後他隐蔽在告狀人的門前,注視着往來行人。
不一會兒,一個人走到門前,向看門人說了幾句話,看看行人沒有注意他的,便鬼鬼祟祟地閃進門去。
崔思競認識這個人,他是崔宣的門客,溫州人,很會辦事,崔宣委托他辦事就像委托自家人一樣。
果然不久,告狀的人又宣揚說崔家的人要刺殺他。
崔思競于是邀這
孫權擒殺關羽之後,正志得意滿,其主要謀士張昭求見。
孫權問他有什麼事,張昭嚴肅道:“咱們的大禍不遠了!” “你這是什麼意思?”孫權不解其意。
張昭道:“您殺了關公父子,關公是劉備結義的兄弟,曾誓同生死。
現在,劉備已擁有兩川之兵,更加上諸葛亮的謀略,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将領的英勇,一旦劉備知道關羽父子遇害,能善罷甘休麼?一定會起傾國之兵,奮力報仇。
我恐怕東吳難于抵禦了!” 孫權恍然大悟,大驚失色地連連跺腳:“哎呀,我是大大失策了!可事已至此,應該怎麼辦?” 張昭說:“您不必憂慮,我有一計,可轉危為安。
”接着就詳細講述此計内容:“現在,曹操擁百萬大軍,虎視華夏。
劉備要興兵報仇,必定要與曹操講和。
假如兩處聯兵而來,我們就危險了!所以,我們可先派人把關羽的頭送給曹操,以明白顯示我們之所以擒殺關羽是曹操的指使。
這樣,劉備必恨死曹操,西蜀之兵也就不會攻我們,轉而攻曹操。
我們則坐山觀虎鬥,然後從中取事。
這才是上策。
” 孫權同意張昭的計策,馬上派使者把關羽之頭盛入木匣中,送到曹操那裡。
曹操因為不久前關羽水淹七軍,又大挫曹仁,正坐不安席,看到關羽頭顱送到跟前,頓覺解除了心中大患,十分高興,“雲長已死,我終于能睡個安穩覺啦!” 曹操話音未落,階下一人站出來大聲道:“這是東吳嫁禍于我們的奸計!” 曹操定睛看,原來是主簿司馬懿。
忙問他為什麼如此說。
“當年劉、關、張桃園結義時,誓同生死。
現在東吳殺了關羽,怕劉備報仇,所以才把關羽首級獻給您,以使劉備遷怒于我們,不再攻打東吳,而跟我們算賬。
東吳卻想在我們和劉備兩敗俱傷時,坐收漁翁之利!” 曹操一拍額頭:“你說得有道理。
我該怎麼辦?” 司馬懿獻計道:“這很好辦。
大王可以把關羽首級配上香木刻成的身軀,然後以大臣之禮隆重安葬。
這樣一來,劉備就不會恨我們,隻會恨東吳而盡全力東征了。
我們卻可以觀其勝敗:劉備勝則也攻東吳,東吳勝就同東吳一起滅劉備。
二處隻要有一處被我們消滅,餘下那一處也就不會長久存在了。
”曹操大喜。
立刻召見東吳使臣,收下木匣,又命工匠迅速刻一香木軀體,與關羽頭顱配在一起。
一切俱備後,曹操率領文武百官,大供犧牲,以王侯之禮隆重為關羽送葬。
曹操還親自在靈前拜祭,并追贈關羽為荊王,派專門官員長期守護關羽之墓。
這種葬禮,在魏國,可以說絕無僅有;以曹操的身份和人格,對關羽的尊崇禮敬,也可以說無以複加了。
劉備聞知,果然隻恨東吳,發誓要傾國出動,與東吳不共戴天。
[評析] 孫權想嫁禍于曹操,但計謀被曹操手下識破,曹操将計就計,厚葬關羽,使得孫權的計謀破産,劉備還是要與孫權拼命。
将計就計的關鍵是識破敵人的計謀和他們所想達到的目的。
隻有這樣,才能反其道而行之,使對手吃苦頭,而且往往苦頭還是對手自己找的。
将計就計之例說——崔思競将計就計洗罪名 武則天做皇帝後,因為很多大臣心懷不滿,因此刑罰很嚴酷,動不動就滿門抄斬。
一次,有人告發大臣崔思競的哥哥崔宣謀反,并說崔宣的小妾知道底細,她想告發崔宣,崔宣看到事情即将暴露,便殺掉了小妾,将屍體扔進了洛水。
朝廷很重視這件事,把案子交給禦史張行岌親自審理。
張行岌認真地審查了案子,但查不出任何線索,既不能說有人誣告,也無法證明崔宣沒有謀反。
武則天很生氣,命令張行岌重審,但審來審去,結論仍和原來一樣。
武則天大怒道:“如果能證明崔宣确實殺了小妾,他的謀反罪狀就很明顯了;如果找不到小妾,他同樣也無法洗清自己的責任。
” 張行岌怕武則天怪罪下來,便去找崔思競,對他說:“這個案子如果拖下去,對你哥哥和你都不利。
當務之急,你們必須找到小妾。
”崔思競也早在為這個案子發愁,于是花了很多錢,招募了很多人尋找這個小妾。
可是一連很多天也沒有任何消息。
但是,他們家裡每次商量什麼事,告狀的人總能很快知道。
崔思競把事情的前後想來想去,覺得告狀的人不但是有備而來,而且肯定在自己家裡安排了同謀者。
于是他心生一計:“既然自己沒有任何線索,何不從同謀者身上下手呢?”第二天,崔思競同哥哥商量事情,故意大聲說:“應該用200匹絹雇刺客殺死告狀的人。
”然後他隐蔽在告狀人的門前,注視着往來行人。
不一會兒,一個人走到門前,向看門人說了幾句話,看看行人沒有注意他的,便鬼鬼祟祟地閃進門去。
崔思競認識這個人,他是崔宣的門客,溫州人,很會辦事,崔宣委托他辦事就像委托自家人一樣。
果然不久,告狀的人又宣揚說崔家的人要刺殺他。
崔思競于是邀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