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疑兵之計——孔明設疑勝曹操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智謀見于《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谙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
四出祁山,孔明本來已經大獲全勝,司馬懿用了一個反間計,後主劉禅相信讒言,下诏命令孔明班師,孔明接受诏書以後,仰天長歎道:“主上年幼,身邊必有奸臣。
我正要建立大功,為什麼讓我還朝?我如果不回,便是輕視幼主;若是奉命退兵,日後再也難以得到這樣的好機會了。
”姜維問:“如果大軍撤退,司馬懿乘勢追殺上來,該怎麼辦才好?”孔明說:“我們這次撤軍,可分五路而退。
今日先退這座大營。
假設說營内隻有一千士兵,卻要掘兩千人的竈;今天要是掘了三千人的竈,明日就掘四千人的。
每天退軍,都要添竈之後再出發。
”楊儀問:“當年孫膑擒龐涓,用添兵減竈的辦法,現在丞相退兵,為什麼要增竈?”孔明說:“司馬懿善于用兵,他知道我們撤退,必然追趕,可他又必然會懷疑我們有埋伏,一定會在舊的軍營内數一數竈的多少,看到咱們每天增竈,又不知道兵到底是退還是沒退,便存有疑懼,不敢追趕,我們便不會因退兵而遭受損失了。
”于是傳令退兵。
司馬懿估計到他的反間計已經奏效,隻等蜀兵撤退時便要追殺。
正當他躊躇滿志時,忽然得到報告,說蜀軍大營已經空虛,人馬都已撤去。
馬司懿因為知道孔明足智多謀,不敢輕易追趕,親自率了百餘名騎衛前來蜀軍營地察看,教軍士數數竈的數目,便回到自己的營寨中去了,第二天又教士兵趕到那個營内再一次查點竈數,士卒回來報告說:“這營内竈的數目,比原來又多了一分。
”司馬懿對衆位将領說:“我猜到孔明足智多謀,現在果然添兵增竈,我若追趕他們,必然中了他們的計;不如暫且退軍,再作更好的打算。
”于是他回師不再追趕。
孔明沒有損失一兵一卒,望成都從容進發。
後來當地居民前來報告司馬懿說,孔明退兵之時,并沒見添兵,隻見增竈。
司馬懿仰天長歎道:“孔明仿效虞诩的辦法,瞞過我了,我的謀略還是不如他呀!”也率領大軍返回洛陽。
[評析] 示形欺敵之法千變萬化,目的是為了使敵産生錯誤的判斷。
要讓敵人生疑,已之示形,要因時因地因敵而變。
用兵雙方,都求詭道,一方的誘敵成功,必以另一方的判斷失誤為前提,關鍵看誰更棋高一着。
高明的指揮員,總能在深入了解敵情我情等基礎上,用示形之法誘敵生疑,使敵失誤。
疑兵之計之例說——劉蘭成疑兵之計 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北海郡(今山東濰坊、蓋都等地)的明經(官位名)劉蘭成投降了起義軍首領綦公順。
投降後的第二天,劉蘭成向綦公順請戰:“讓我挑選150名壯士,去襲擊北海郡城。
”綦公順心中好笑:“帶這麼少的兵去攻打,豈不是以卵擊石?今天倒要見識一下劉蘭成的手段。
”他臉露微笑:“好,滿足你的要求!” 劉蘭成帶着150名壯士出發了,走到離郡城40裡之地,留下10人。
讓他們去割草,并把割下的草分成100多堆,接到命令,馬上點燃。
走到離郡城20裡地了,他又把20人留下,讓他們每人手執一面大旗,一接命令,火速豎起。
到離郡城隻剩五六裡了,他又留下了30人,讓他們悄悄埋伏在險要之地,準備襲擊敵人。
劉蘭成親自率領10名壯士,借着夜色掩護,潛伏在距城僅一裡左右的小樹林裡。
餘下80人分别隐蔽在有利地形上。
聽到鼓聲,這80人便馬上躍出,逮敵人、搶牲畜後火速撤離。
到了第二天早晨,城裡士兵遠望沒有敵人踩起的煙塵,馬上快快活活出城打柴放牧。
接近中午,太陽光越來越毒,劉蘭成率領10個人直撲城門下。
城上衛兵大驚失色,立即擊鼓傳報。
劉蘭成布置下的那80名遊動士兵耳聽鼓聲,迅速四出活動,大搶牲畜,活捉正在打柴、放牧的一些敵兵後立即離開。
城下的劉蘭成估計自己的人已經得手,突然放慢了腳步,領着那10名士兵大搖大擺離開城門,從容不迫地返回。
城裡沖出了大批将士,可看到劉蘭成逛街一樣安穩,生伯有埋伏,哪還敢輕舉妄動。
他們遠遠地跟在後面,尾随觀察動靜。
一會兒,他們看到前面戰旗飄揚,更遠的地方冒起大團大塊的濃煙。
這批官軍個個膽戰心驚:不好,煙塵飛揚,準有大批伏兵!馬上掉頭返回。
劉蘭成不費吹灰之力,俘獲了那些敵兵和牲畜,并達到了以小股部隊騷擾大批敵人的目的。
疑兵之計之例說——李靖毀船惑敵 唐朝初年,李靖是趙王孝恭屬下長史,統領軍隊,準備對占據江陵的梁王蕭銑進攻。
當時,秋水暴漲,濁浪滔天,衆将認為此時進兵必敗無疑。
而李靖卻認為,用兵貴在神速。
現在正可順水推舟,一日千裡,必能出奇制勝。
孝恭素重李靖之才,對他言聽計從。
次日率戰船2000餘艘東下,一晝夜便抵夷陵。
蕭銑的将領林士弘果
四出祁山,孔明本來已經大獲全勝,司馬懿用了一個反間計,後主劉禅相信讒言,下诏命令孔明班師,孔明接受诏書以後,仰天長歎道:“主上年幼,身邊必有奸臣。
我正要建立大功,為什麼讓我還朝?我如果不回,便是輕視幼主;若是奉命退兵,日後再也難以得到這樣的好機會了。
”姜維問:“如果大軍撤退,司馬懿乘勢追殺上來,該怎麼辦才好?”孔明說:“我們這次撤軍,可分五路而退。
今日先退這座大營。
假設說營内隻有一千士兵,卻要掘兩千人的竈;今天要是掘了三千人的竈,明日就掘四千人的。
每天退軍,都要添竈之後再出發。
”楊儀問:“當年孫膑擒龐涓,用添兵減竈的辦法,現在丞相退兵,為什麼要增竈?”孔明說:“司馬懿善于用兵,他知道我們撤退,必然追趕,可他又必然會懷疑我們有埋伏,一定會在舊的軍營内數一數竈的多少,看到咱們每天增竈,又不知道兵到底是退還是沒退,便存有疑懼,不敢追趕,我們便不會因退兵而遭受損失了。
”于是傳令退兵。
司馬懿估計到他的反間計已經奏效,隻等蜀兵撤退時便要追殺。
正當他躊躇滿志時,忽然得到報告,說蜀軍大營已經空虛,人馬都已撤去。
馬司懿因為知道孔明足智多謀,不敢輕易追趕,親自率了百餘名騎衛前來蜀軍營地察看,教軍士數數竈的數目,便回到自己的營寨中去了,第二天又教士兵趕到那個營内再一次查點竈數,士卒回來報告說:“這營内竈的數目,比原來又多了一分。
”司馬懿對衆位将領說:“我猜到孔明足智多謀,現在果然添兵增竈,我若追趕他們,必然中了他們的計;不如暫且退軍,再作更好的打算。
”于是他回師不再追趕。
孔明沒有損失一兵一卒,望成都從容進發。
後來當地居民前來報告司馬懿說,孔明退兵之時,并沒見添兵,隻見增竈。
司馬懿仰天長歎道:“孔明仿效虞诩的辦法,瞞過我了,我的謀略還是不如他呀!”也率領大軍返回洛陽。
[評析] 示形欺敵之法千變萬化,目的是為了使敵産生錯誤的判斷。
要讓敵人生疑,已之示形,要因時因地因敵而變。
用兵雙方,都求詭道,一方的誘敵成功,必以另一方的判斷失誤為前提,關鍵看誰更棋高一着。
高明的指揮員,總能在深入了解敵情我情等基礎上,用示形之法誘敵生疑,使敵失誤。
疑兵之計之例說——劉蘭成疑兵之計 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北海郡(今山東濰坊、蓋都等地)的明經(官位名)劉蘭成投降了起義軍首領綦公順。
投降後的第二天,劉蘭成向綦公順請戰:“讓我挑選150名壯士,去襲擊北海郡城。
”綦公順心中好笑:“帶這麼少的兵去攻打,豈不是以卵擊石?今天倒要見識一下劉蘭成的手段。
”他臉露微笑:“好,滿足你的要求!” 劉蘭成帶着150名壯士出發了,走到離郡城40裡之地,留下10人。
讓他們去割草,并把割下的草分成100多堆,接到命令,馬上點燃。
走到離郡城20裡地了,他又把20人留下,讓他們每人手執一面大旗,一接命令,火速豎起。
到離郡城隻剩五六裡了,他又留下了30人,讓他們悄悄埋伏在險要之地,準備襲擊敵人。
劉蘭成親自率領10名壯士,借着夜色掩護,潛伏在距城僅一裡左右的小樹林裡。
餘下80人分别隐蔽在有利地形上。
聽到鼓聲,這80人便馬上躍出,逮敵人、搶牲畜後火速撤離。
到了第二天早晨,城裡士兵遠望沒有敵人踩起的煙塵,馬上快快活活出城打柴放牧。
接近中午,太陽光越來越毒,劉蘭成率領10個人直撲城門下。
城上衛兵大驚失色,立即擊鼓傳報。
劉蘭成布置下的那80名遊動士兵耳聽鼓聲,迅速四出活動,大搶牲畜,活捉正在打柴、放牧的一些敵兵後立即離開。
城下的劉蘭成估計自己的人已經得手,突然放慢了腳步,領着那10名士兵大搖大擺離開城門,從容不迫地返回。
城裡沖出了大批将士,可看到劉蘭成逛街一樣安穩,生伯有埋伏,哪還敢輕舉妄動。
他們遠遠地跟在後面,尾随觀察動靜。
一會兒,他們看到前面戰旗飄揚,更遠的地方冒起大團大塊的濃煙。
這批官軍個個膽戰心驚:不好,煙塵飛揚,準有大批伏兵!馬上掉頭返回。
劉蘭成不費吹灰之力,俘獲了那些敵兵和牲畜,并達到了以小股部隊騷擾大批敵人的目的。
疑兵之計之例說——李靖毀船惑敵 唐朝初年,李靖是趙王孝恭屬下長史,統領軍隊,準備對占據江陵的梁王蕭銑進攻。
當時,秋水暴漲,濁浪滔天,衆将認為此時進兵必敗無疑。
而李靖卻認為,用兵貴在神速。
現在正可順水推舟,一日千裡,必能出奇制勝。
孝恭素重李靖之才,對他言聽計從。
次日率戰船2000餘艘東下,一晝夜便抵夷陵。
蕭銑的将領林士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