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出其不意——甘甯百騎劫魏營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甘甯百騎劫魏營左慈擲杯戲曹操。
” 孫權應諸葛亮之約,出兵進攻曹操空虛的東部防線。
合淝守将張遼向曹操告急,于是曹操盡撤西部大軍,來救合淝,與孫權接戰。
孫權為挫曹軍銳氣,決定趁其遠道而來又立足未穩之際,率先進攻。
部将淩統主動求戰,于是帶三千人奔向曹營。
與曹軍先鋒大将張遼交鋒,走馬奮戰五十多個回合,不分勝負。
孫權恐怕淩統有閃失,才讓呂蒙接應他歸回本陣。
這一仗雖沒分勝負,但對曹軍也起了一定的震懾作用:吳将亦相當骁勇! 甘甯見淩統出了風頭,就要求孫權,讓他當天夜裡隻帶一百名戰士奔襲曹營:“要是損失了一個人、一匹馬,也不算成功!” 孫權贊賞他的勇氣,就同意了。
甘甯作戰前動員:“今天夜裡,咱們奉命偷襲魏營。
請大家和我一起滿飲一杯酒,然後努力向前!” 那一百名戰士聽到後,面面相觑。
甘甯見狀,拔劍在手,怒喝:“我作為大将,還不惜生命,你們還有什麼遲疑的?” 戰士們見甘甯變了臉,都起身行禮:“願出死力,跟您一起去。
” 飽食之後,夜半三更時分,甘甯讓每個士兵頭盔上插一根白鵝翎,作為吳兵記号,然後披甲上馬,大喊一聲,殺入曹營。
夜黑,聲雜,曹兵驚慌之際,辨不出對方來了多少兵馬,結果奔跑進退之間,自相擾亂,十分狼狽。
甘甯趁亂,率百名戰士在曹營中縱橫疾馳,碰到人就殺。
又迅速從南營門殺出來,也沒遇到什麼阻攔。
曹操恐怕對方是故意引誘自己追趕,為防中吳軍埋伏,也就沒敢追擊。
于是甘甯偷襲成功,一百名戰士沒一個受傷。
回到吳軍時,命令這一百人擊鼓奏樂,歡呼“萬歲”。
孫權親自出門迎接,賞賜衆多。
一時,甘甯聲名大振。
[評析] 這一計謀是出其不意的應用。
出其不意就是出乎敵人意料,就是敵人想都沒有想到,所以能保證出師大捷。
要想成功,打破俗套、一反常規并出乎常人預料,有新奇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缺少的條件,何況“創新”更是軍事家最重要的素質。
出其不意之例說——唐太宗單騎挫颉利 唐武德九年(626年)冬,突厥首領颉利、突利二可汗率領十餘萬騎入侵唐朝,直抵渭水便橋的北面。
颉利派他的心腹執矢思力來長安見唐太宗,想探一探虛實。
執矢思力虛張聲勢說:“二位可汗率領百萬大軍,現在已經到達了渭河。
”太宗對他說:“我與突厥已經當面議定了和親。
既然他們違背了盟約,我也沒什麼慚愧之處。
你們為什麼率兵侵入我京城附近?我以前待你不薄,雖然是突厥人,也應該有人心,為什麼把大唐對你的大恩大德全都忘了,還自誇強盛,我應當先殺了你。
”執矢思力見此情景,非常害怕,請求太宗保全他的性命。
太宗便下令先将他囚禁起來。
然後,唐太宗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騎馬來到渭水河邊,與颉利隔渭河對話,斥責颉利負約背義。
突厥可汗大驚,慌忙率其部下下馬,羅列而拜。
不久,唐朝各軍相繼趕來,旌旗銷甲,漫山遍野。
颉利見唐朝軍容如此強盛,又不見執矢思力返回,知道被唐朝扣留,因而感到非常害怕。
太宗指揮各軍稍稍退卻,獨自一人留下來與颉利對話。
肅打馬前來,極力勸說太宗返回軍陣,别冒風險。
太宗說:“突厥之所以敢于傾國入侵我朝,是因為聽到我朝最近有内亂,而我又剛剛即位,認為我一定不敢抵抗他們,倘若我關門自守,突厥就會大肆劫掠。
所以我單槍匹馬,獨自出陣,以表示我們輕視他們。
又向他們展示我們雄壯的軍容,是告訴他們,我們将力戰來犯。
突厥軍隊孤軍深入,必然有些害怕。
如果與他們交戰,則必定要取勝,如果與他們和談,則一定能夠鞏固。
制服突厥,就在此一舉。
” 這天,突厥颉利可汗請求和談,太宗下诏同意和談。
于是斬殺白馬,與突厥在便橋之上締結盟約,颉利率兵退去。
出其不意之例說——趙匡胤以愚治巧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揮師征殺,統一了中國北方,吓得盤踞在東南方的南唐俯首稱臣,歲歲納貢。
這年,南唐遣吏部尚書徐铉作為進貢使,前來進貢。
别看那時南唐弱小,卻因連年太平,文化事業沒遭摧殘,文化水準較長久混戰的中原一帶高得多。
每年南唐進貢,宋朝都要派一人前去作押伴使。
押伴使和進貢使二人一路上兩宿同住,海闊天空地閑談,實際上是在比較才學,為各自的國家争光。
這年徐铉親作進貢使,可使宋朝君臣犯了難。
那徐铉是天下聞名的才子,不但知識淵博,而且言語犀利,口若懸河,北宋臣子們個個自料不是他的對手,所以誰也不敢去充任押伴使。
最後,這難題報到太祖趙匡胤那裡。
趙匡胤說:“這事好辦,就交給我選人好了,你們去準備其他的。
”這時,趙匡胤想起了莊周講的“運斤成風”的故事,凡是好手,都得有對手才行,若無對
” 孫權應諸葛亮之約,出兵進攻曹操空虛的東部防線。
合淝守将張遼向曹操告急,于是曹操盡撤西部大軍,來救合淝,與孫權接戰。
孫權為挫曹軍銳氣,決定趁其遠道而來又立足未穩之際,率先進攻。
部将淩統主動求戰,于是帶三千人奔向曹營。
與曹軍先鋒大将張遼交鋒,走馬奮戰五十多個回合,不分勝負。
孫權恐怕淩統有閃失,才讓呂蒙接應他歸回本陣。
這一仗雖沒分勝負,但對曹軍也起了一定的震懾作用:吳将亦相當骁勇! 甘甯見淩統出了風頭,就要求孫權,讓他當天夜裡隻帶一百名戰士奔襲曹營:“要是損失了一個人、一匹馬,也不算成功!” 孫權贊賞他的勇氣,就同意了。
甘甯作戰前動員:“今天夜裡,咱們奉命偷襲魏營。
請大家和我一起滿飲一杯酒,然後努力向前!” 那一百名戰士聽到後,面面相觑。
甘甯見狀,拔劍在手,怒喝:“我作為大将,還不惜生命,你們還有什麼遲疑的?” 戰士們見甘甯變了臉,都起身行禮:“願出死力,跟您一起去。
” 飽食之後,夜半三更時分,甘甯讓每個士兵頭盔上插一根白鵝翎,作為吳兵記号,然後披甲上馬,大喊一聲,殺入曹營。
夜黑,聲雜,曹兵驚慌之際,辨不出對方來了多少兵馬,結果奔跑進退之間,自相擾亂,十分狼狽。
甘甯趁亂,率百名戰士在曹營中縱橫疾馳,碰到人就殺。
又迅速從南營門殺出來,也沒遇到什麼阻攔。
曹操恐怕對方是故意引誘自己追趕,為防中吳軍埋伏,也就沒敢追擊。
于是甘甯偷襲成功,一百名戰士沒一個受傷。
回到吳軍時,命令這一百人擊鼓奏樂,歡呼“萬歲”。
孫權親自出門迎接,賞賜衆多。
一時,甘甯聲名大振。
[評析] 這一計謀是出其不意的應用。
出其不意就是出乎敵人意料,就是敵人想都沒有想到,所以能保證出師大捷。
要想成功,打破俗套、一反常規并出乎常人預料,有新奇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缺少的條件,何況“創新”更是軍事家最重要的素質。
出其不意之例說——唐太宗單騎挫颉利 唐武德九年(626年)冬,突厥首領颉利、突利二可汗率領十餘萬騎入侵唐朝,直抵渭水便橋的北面。
颉利派他的心腹執矢思力來長安見唐太宗,想探一探虛實。
執矢思力虛張聲勢說:“二位可汗率領百萬大軍,現在已經到達了渭河。
”太宗對他說:“我與突厥已經當面議定了和親。
既然他們違背了盟約,我也沒什麼慚愧之處。
你們為什麼率兵侵入我京城附近?我以前待你不薄,雖然是突厥人,也應該有人心,為什麼把大唐對你的大恩大德全都忘了,還自誇強盛,我應當先殺了你。
”執矢思力見此情景,非常害怕,請求太宗保全他的性命。
太宗便下令先将他囚禁起來。
然後,唐太宗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騎馬來到渭水河邊,與颉利隔渭河對話,斥責颉利負約背義。
突厥可汗大驚,慌忙率其部下下馬,羅列而拜。
不久,唐朝各軍相繼趕來,旌旗銷甲,漫山遍野。
颉利見唐朝軍容如此強盛,又不見執矢思力返回,知道被唐朝扣留,因而感到非常害怕。
太宗指揮各軍稍稍退卻,獨自一人留下來與颉利對話。
肅打馬前來,極力勸說太宗返回軍陣,别冒風險。
太宗說:“突厥之所以敢于傾國入侵我朝,是因為聽到我朝最近有内亂,而我又剛剛即位,認為我一定不敢抵抗他們,倘若我關門自守,突厥就會大肆劫掠。
所以我單槍匹馬,獨自出陣,以表示我們輕視他們。
又向他們展示我們雄壯的軍容,是告訴他們,我們将力戰來犯。
突厥軍隊孤軍深入,必然有些害怕。
如果與他們交戰,則必定要取勝,如果與他們和談,則一定能夠鞏固。
制服突厥,就在此一舉。
” 這天,突厥颉利可汗請求和談,太宗下诏同意和談。
于是斬殺白馬,與突厥在便橋之上締結盟約,颉利率兵退去。
出其不意之例說——趙匡胤以愚治巧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揮師征殺,統一了中國北方,吓得盤踞在東南方的南唐俯首稱臣,歲歲納貢。
這年,南唐遣吏部尚書徐铉作為進貢使,前來進貢。
别看那時南唐弱小,卻因連年太平,文化事業沒遭摧殘,文化水準較長久混戰的中原一帶高得多。
每年南唐進貢,宋朝都要派一人前去作押伴使。
押伴使和進貢使二人一路上兩宿同住,海闊天空地閑談,實際上是在比較才學,為各自的國家争光。
這年徐铉親作進貢使,可使宋朝君臣犯了難。
那徐铉是天下聞名的才子,不但知識淵博,而且言語犀利,口若懸河,北宋臣子們個個自料不是他的對手,所以誰也不敢去充任押伴使。
最後,這難題報到太祖趙匡胤那裡。
趙匡胤說:“這事好辦,就交給我選人好了,你們去準備其他的。
”這時,趙匡胤想起了莊周講的“運斤成風”的故事,凡是好手,都得有對手才行,若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