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韬光養晦——劉備借雷巧掩飾
關燈
小
中
大
晚輩”,極盡奴顔卑膝、謅媚取寵之能事。
一有機會,他還往信玄家送奇珍異品,并緻力于建立雙方的姻親關系。
信玄去世後,其子勝賴嗜戰成癖,并攻下了織田信長的十八個城寨。
信長遭此欺淩,仍然畏畏縮縮,不敢還擊。
長筱之役,信長原本不拟參戰,隻是在家康最後通牒的要挾下,他才勉強答應聯手對付武田勝賴。
自然,織田信長絕非苟且偷安的平庸之輩。
隻是因為時機未到,不敢輕舉妄動。
他一面整軍備戰,蓄力以待;一面等待着武田軍隊的消減衰弱。
長被會戰後七年,他看到時機來了,才首席出兵讨伐勝賴,并一舉成功。
蓄力以待,相機而行,是弱者戰勝強者的一副良方。
織田信長以無比的忍耐力,捕捉敵我勢力消長之契機,終緻成功。
韬光養晦之例說——斯坎德的韬晦術 斯坎德是中世紀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英雄。
但卻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是作為土耳其蘇丹的寵臣,統治着阿爾巴尼亞的人民。
當時,土耳其已經侵占了阿爾巴尼亞,為何斯坎德競甘心情願地為其主子效勞呢?既然他是個侵略者的工具,又為何稱他為民族英雄呢? 其實,斯坎德是非常仇恨土耳其的侵略行徑的,尤其他在幼年時是作為人質被扣留在土耳其的。
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坎中。
但他是個有心計的人,使用韬晦之術,取得了土耳其蘇丹的歡心。
蘇丹送他進軍事學校學習,并委以重任。
他也俨然以土耳其的貴族自居,似乎從根本上忘記了自己是阿爾巴尼亞人。
斯坎德受到了土耳其蘇丹的信任,特别是當上了阿爾巴尼亞行政長官之後,就開始與各地的反土耳其力量聯絡,百姓們也希望他能夠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進行複國運動。
但斯坎德認為時機未到,不能輕舉妄動,否則就要前功盡棄,而且會給人民帶來更大的不幸。
後來被土耳其占領的匈牙利人民開始起義了,鬥争的烈火越燒越旺,土耳其統治者為了鎮壓起義,從阿爾巴尼亞抽調兵力。
斯坎德終于等到了有利時機,他從緊張的前線抽兵回地拉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了阿爾巴尼亞的所有軍事要塞,成功地完成了複國任務。
但當土耳其調集大量軍隊進攻剛複國的阿爾巴尼亞時,斯坎德卻将部隊化整為零,巧妙地隐蔽起來,并且傳出風聲:“斯次德已經躲進深山者林。
” 這是斯坎德的又一韬晦之計,他自知不敵土耳其的大軍,也了解阿爾巴尼亞各部族首領的妥協動搖性,所以從公開的戰場轉入到地下鬥争。
他不失時機地調動部隊,并加以集結和訓練。
正當土耳其慶賀再次征服阿爾巴尼亞時,斯坎德的大軍猶如從天而降一般,出現在地拉那附近,包圍了不知所措的土耳其人。
這次戰争後,斯坎德牢牢地控制了阿爾巴尼亞的局面,不僅使侵略者聞風喪膽,那些動搖和妥協的貴族也信服了斯坎德。
一個新興的阿爾巴尼亞在歐洲倔起了。
韬光養晦之例說——薩達特韬光養晦 “埃及前總統薩達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組織者和發起者之一。
革命成功後,領導者之間争權奪利十分激烈,惟獨他不圖大權,恬淡自若。
對于大權在握的納賽爾,他極為尊敬。
對納賽爾所提的建議,他從不提異議,對于納賽爾的話,他總是唯唯諾諾。
納賽爾為此稱薩達特為“畢克巴希薩薩”(即“是是上校”),甚至不滿意地講:“隻要薩達特不老說‘薩’(是),而用别的話來表示他的贊成意見時,我就會覺得舒服些。
”在日常工作中,薩達特不露聲色,表現得平平常常。
對于内政問題和外交大事,他從不拿出主見,偶爾自己的公開态度稍有出格,他就會立刻糾正,與納賽爾的信徒保持一緻。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争後,納賽爾考慮隐退,将紮克裡亞·毛希丁提名為繼任者。
但3年之後,經再三權衡,考慮到順從及危險性小等理由,納賽爾出人意料地選薩達特為繼任者。
出于易于控制和為人溫和的考慮,埃及軍方也支持薩達特。
1970年9月納賽爾去世,埃及開始了一場激烈的權力之争。
紮克裡亞·毛希丁、阿蔔杜勒·拉蒂夫·巴格達迪、阿裡·薩布裡、卡邁裡·侯賽因這些人,既有潛在勢力,又都大權在握,他們互不相讓,争奪激烈。
後來出于政治妥協,這些人把平日不起眼的薩達特捧上了總統寶座。
1970年10月薩達特繼任總統後,一反平日之态,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驚人之舉。
他先是排除異己,将毛希丁、薩布裡等潛在對手革職或降職,穩固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接着實行了政治、經濟改革。
政治上實行民主,經濟上實行改革開放。
特别是外交上,1972年7月他下令驅逐了在埃及的2萬名蘇聯專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發動了“十月戰争”,打破了中東“不戰不和”的僵持局面;1974年6月與美國恢複外交關系;1977年11月親訪以色列,打破埃、以關系的僵局;1978年與美、以簽訂戴維營協議,由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金”……這一系列外交上的驚人之舉,使他成為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
摘自《三國智謀應用500例》
一有機會,他還往信玄家送奇珍異品,并緻力于建立雙方的姻親關系。
信玄去世後,其子勝賴嗜戰成癖,并攻下了織田信長的十八個城寨。
信長遭此欺淩,仍然畏畏縮縮,不敢還擊。
長筱之役,信長原本不拟參戰,隻是在家康最後通牒的要挾下,他才勉強答應聯手對付武田勝賴。
自然,織田信長絕非苟且偷安的平庸之輩。
隻是因為時機未到,不敢輕舉妄動。
他一面整軍備戰,蓄力以待;一面等待着武田軍隊的消減衰弱。
長被會戰後七年,他看到時機來了,才首席出兵讨伐勝賴,并一舉成功。
蓄力以待,相機而行,是弱者戰勝強者的一副良方。
織田信長以無比的忍耐力,捕捉敵我勢力消長之契機,終緻成功。
韬光養晦之例說——斯坎德的韬晦術 斯坎德是中世紀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英雄。
但卻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是作為土耳其蘇丹的寵臣,統治着阿爾巴尼亞的人民。
當時,土耳其已經侵占了阿爾巴尼亞,為何斯坎德競甘心情願地為其主子效勞呢?既然他是個侵略者的工具,又為何稱他為民族英雄呢? 其實,斯坎德是非常仇恨土耳其的侵略行徑的,尤其他在幼年時是作為人質被扣留在土耳其的。
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坎中。
但他是個有心計的人,使用韬晦之術,取得了土耳其蘇丹的歡心。
蘇丹送他進軍事學校學習,并委以重任。
他也俨然以土耳其的貴族自居,似乎從根本上忘記了自己是阿爾巴尼亞人。
斯坎德受到了土耳其蘇丹的信任,特别是當上了阿爾巴尼亞行政長官之後,就開始與各地的反土耳其力量聯絡,百姓們也希望他能夠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進行複國運動。
但斯坎德認為時機未到,不能輕舉妄動,否則就要前功盡棄,而且會給人民帶來更大的不幸。
後來被土耳其占領的匈牙利人民開始起義了,鬥争的烈火越燒越旺,土耳其統治者為了鎮壓起義,從阿爾巴尼亞抽調兵力。
斯坎德終于等到了有利時機,他從緊張的前線抽兵回地拉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了阿爾巴尼亞的所有軍事要塞,成功地完成了複國任務。
但當土耳其調集大量軍隊進攻剛複國的阿爾巴尼亞時,斯坎德卻将部隊化整為零,巧妙地隐蔽起來,并且傳出風聲:“斯次德已經躲進深山者林。
” 這是斯坎德的又一韬晦之計,他自知不敵土耳其的大軍,也了解阿爾巴尼亞各部族首領的妥協動搖性,所以從公開的戰場轉入到地下鬥争。
他不失時機地調動部隊,并加以集結和訓練。
正當土耳其慶賀再次征服阿爾巴尼亞時,斯坎德的大軍猶如從天而降一般,出現在地拉那附近,包圍了不知所措的土耳其人。
這次戰争後,斯坎德牢牢地控制了阿爾巴尼亞的局面,不僅使侵略者聞風喪膽,那些動搖和妥協的貴族也信服了斯坎德。
一個新興的阿爾巴尼亞在歐洲倔起了。
韬光養晦之例說——薩達特韬光養晦 “埃及前總統薩達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組織者和發起者之一。
革命成功後,領導者之間争權奪利十分激烈,惟獨他不圖大權,恬淡自若。
對于大權在握的納賽爾,他極為尊敬。
對納賽爾所提的建議,他從不提異議,對于納賽爾的話,他總是唯唯諾諾。
納賽爾為此稱薩達特為“畢克巴希薩薩”(即“是是上校”),甚至不滿意地講:“隻要薩達特不老說‘薩’(是),而用别的話來表示他的贊成意見時,我就會覺得舒服些。
”在日常工作中,薩達特不露聲色,表現得平平常常。
對于内政問題和外交大事,他從不拿出主見,偶爾自己的公開态度稍有出格,他就會立刻糾正,與納賽爾的信徒保持一緻。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争後,納賽爾考慮隐退,将紮克裡亞·毛希丁提名為繼任者。
但3年之後,經再三權衡,考慮到順從及危險性小等理由,納賽爾出人意料地選薩達特為繼任者。
出于易于控制和為人溫和的考慮,埃及軍方也支持薩達特。
1970年9月納賽爾去世,埃及開始了一場激烈的權力之争。
紮克裡亞·毛希丁、阿蔔杜勒·拉蒂夫·巴格達迪、阿裡·薩布裡、卡邁裡·侯賽因這些人,既有潛在勢力,又都大權在握,他們互不相讓,争奪激烈。
後來出于政治妥協,這些人把平日不起眼的薩達特捧上了總統寶座。
1970年10月薩達特繼任總統後,一反平日之态,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驚人之舉。
他先是排除異己,将毛希丁、薩布裡等潛在對手革職或降職,穩固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接着實行了政治、經濟改革。
政治上實行民主,經濟上實行改革開放。
特别是外交上,1972年7月他下令驅逐了在埃及的2萬名蘇聯專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發動了“十月戰争”,打破了中東“不戰不和”的僵持局面;1974年6月與美國恢複外交關系;1977年11月親訪以色列,打破埃、以關系的僵局;1978年與美、以簽訂戴維營協議,由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金”……這一系列外交上的驚人之舉,使他成為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
摘自《三國智謀應用5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