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韬光養晦——劉備借雷巧掩飾
關燈
小
中
大
情況下,清廷于1861年11月任命曾國藩統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軍務,這四個省的巡撫(相當于省長)、提督(相當于省軍區司令)以下的文武官員,皆歸曾國藩節制。
自從有清以來,漢族人獲得的官僚權力,最多是轄制兩三個省,因此曾國藩是有清以來漢族官僚獲得的最大權力。
對此,曾國藩并沒有洋洋自得,也不敢過于高興。
他頭腦非常清醒,時時懷着戒懼之心,居安思危,審時韬晦。
後來,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曾國藩因為作戰有功,被封為毅勇侯,世襲罔替。
這對曾國藩來說,真可謂功成名就。
但是,富有心計的曾國藩此時并未感到春風得意,飄飄然。
相反,他卻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謹慎。
他在這個時候想的更多的不是如何欣賞自己的成績和名利,而是擔心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運。
他想起了在中國曆史上曾有許多身居權要的重臣,因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身敗名裂。
他寫信給其弟曾國荃,囑勸其将來遇有機緣,盡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終,免蹈大戾”。
曾國藩叫他弟弟認真回憶一下湘軍攻陷天京後是如何渡過一次次政治危機的。
湘軍進了天京城後,大肆洗劫,城内金銀财寶,其弟曾國荃搶的最多。
左宗棠等人據此曾上奏彈劾曾國藩兄弟吞沒财寶罪,清廷本想追查,但曾國藩很知趣,進城後,怕功高震主,樹大招風,急辦了三件事:一是蓋貢院,當年就舉行分試,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營房,請北京的閑散旗兵南來駐防,并發給全饷;三是裁撤湘軍4萬人,以示自己并不是在謀取權勢。
這三件事一辦,立即緩和了多方面矛盾,原來準備彈劾他的人都不上奏彈劾了,清廷也隻好不再追究。
他又上折給清廷,說湘軍成立和打仗的時間很長了,難免沾染上舊軍隊的惡習,且無昔日之生氣,奏請将自己一手編練的湘軍裁汰遣散。
曾國藩想以此來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某人無意擁軍,不是個謀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于清廷的衛士。
曾國藩的考慮是很周到的,他在奏折中雖然請求遣散湘軍,但對他個人的去留問題卻是隻字不提。
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說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将有貪權戀棧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确請求解職而回歸故裡,那麼會産生多方面的猜疑,既有可能給清廷以他不願繼續為朝廷效力盡忠的印象,同時也有可能被許多湘軍将領奉為領袖而招緻清廷猜忌。
其實,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之後,清廷就準備解決曾國藩的問題。
因為他擁有朝廷不能調動的那麼強大的一支軍隊,清廷是一個潛在危險。
清廷的大臣們是不會放過這個問題的。
如果完全按照清廷的辦法去解決,不僅湘軍保不住,曾國藩的地位肯定也保不住。
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曾國藩的主動請求,正中統治者們的下懷,于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軍。
由于這個問題是曾國藩主動提出來的,因此在對待曾國藩個人時,仍然委任他為清政府的兩江總督之職。
這其實也正是曾國藩自己要達到的目的。
韬光養晦之例說——德川稱臣候天時 日本幕府大将軍德川家康是一個善于觀察天時的人。
本能寺事變時,信長慘遭部下光秀殺害,而當時的家康是織田信長手下的第一紅人,他如果借替主複仇的名義開戰,天下或許當非家康莫屬。
但就在他準備起事時,關中的豐臣秀吉卻搶先一步移師而來,并迅速地平定了光秀。
這樣,家康隻好按兵不動,等待時機的到來。
眼看着豐臣秀吉東征西伐,勢力日壯,織田信長遺子信雄便向各方告發秀吉有篡奪織田政權的野心,同時請求家康出兵救援。
家康見機會來了,即刻起兵,小牧山一役,把秀吉打得落花流水。
無奈信雄意志脆弱,經不住秀吉的眼淚攻勢,競擅自答應停戰的要求,與秀吉簽了和約。
家康陷于孤立,師出無名,隻好再度鳴金收兵。
此後,秀吉勢力日盛,如日中天。
但秀吉懼于家康的力量,不敢貿然與之交手,反而将自己的妹妹嫁給他,把母親押作人質,忍氣吞聲地勸家康歸服朝廷,極盡籠絡之能事。
識時務者為俊傑。
家康見秀吉一統天下已是大勢所趨,心想再與他對抗非但鬥不倒他,反而要搞垮自己,于是便暫栖秀對吉的摩下,宣誓效忠。
家康一反常态,對秀吉唯命是從、忠貞不二,搞得朝中大臣大惑不解,真以為家康變成另一個人了。
就這樣,家康一面竭力擁戴秀吉,一面靜待時機的到來。
秀吉去世後,經關原會戰,家康終于漸漸掌握實權,豐臣的地位被大大削弱。
不出多久,家康就把豐臣給徹底擊敗了。
德川家康稱臣效忠,靜靜地凝視時機的到來,終于盼到時機來臨,建立了德川家族的大業。
韬光養晦之例說——織田信長隐忍待天機 日本古代著名将領織田信長看似魯莽,實則工于心計。
在争戰不已的諸雄面前,他尤其善于保存實力,等待時機。
武田信玄在位時,勢單力薄的織田信長自知不是其對手,因而對信玄百般屈從,還常煞有介事地在信玄耳邊私語道:“我太欽慕你了,你真是古今無雙的大英雄”,并一再表示“請您多多指點我這個
自從有清以來,漢族人獲得的官僚權力,最多是轄制兩三個省,因此曾國藩是有清以來漢族官僚獲得的最大權力。
對此,曾國藩并沒有洋洋自得,也不敢過于高興。
他頭腦非常清醒,時時懷着戒懼之心,居安思危,審時韬晦。
後來,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曾國藩因為作戰有功,被封為毅勇侯,世襲罔替。
這對曾國藩來說,真可謂功成名就。
但是,富有心計的曾國藩此時并未感到春風得意,飄飄然。
相反,他卻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謹慎。
他在這個時候想的更多的不是如何欣賞自己的成績和名利,而是擔心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運。
他想起了在中國曆史上曾有許多身居權要的重臣,因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身敗名裂。
他寫信給其弟曾國荃,囑勸其将來遇有機緣,盡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終,免蹈大戾”。
曾國藩叫他弟弟認真回憶一下湘軍攻陷天京後是如何渡過一次次政治危機的。
湘軍進了天京城後,大肆洗劫,城内金銀财寶,其弟曾國荃搶的最多。
左宗棠等人據此曾上奏彈劾曾國藩兄弟吞沒财寶罪,清廷本想追查,但曾國藩很知趣,進城後,怕功高震主,樹大招風,急辦了三件事:一是蓋貢院,當年就舉行分試,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營房,請北京的閑散旗兵南來駐防,并發給全饷;三是裁撤湘軍4萬人,以示自己并不是在謀取權勢。
這三件事一辦,立即緩和了多方面矛盾,原來準備彈劾他的人都不上奏彈劾了,清廷也隻好不再追究。
他又上折給清廷,說湘軍成立和打仗的時間很長了,難免沾染上舊軍隊的惡習,且無昔日之生氣,奏請将自己一手編練的湘軍裁汰遣散。
曾國藩想以此來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某人無意擁軍,不是個謀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于清廷的衛士。
曾國藩的考慮是很周到的,他在奏折中雖然請求遣散湘軍,但對他個人的去留問題卻是隻字不提。
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說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将有貪權戀棧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确請求解職而回歸故裡,那麼會産生多方面的猜疑,既有可能給清廷以他不願繼續為朝廷效力盡忠的印象,同時也有可能被許多湘軍将領奉為領袖而招緻清廷猜忌。
其實,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之後,清廷就準備解決曾國藩的問題。
因為他擁有朝廷不能調動的那麼強大的一支軍隊,清廷是一個潛在危險。
清廷的大臣們是不會放過這個問題的。
如果完全按照清廷的辦法去解決,不僅湘軍保不住,曾國藩的地位肯定也保不住。
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曾國藩的主動請求,正中統治者們的下懷,于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軍。
由于這個問題是曾國藩主動提出來的,因此在對待曾國藩個人時,仍然委任他為清政府的兩江總督之職。
這其實也正是曾國藩自己要達到的目的。
韬光養晦之例說——德川稱臣候天時 日本幕府大将軍德川家康是一個善于觀察天時的人。
本能寺事變時,信長慘遭部下光秀殺害,而當時的家康是織田信長手下的第一紅人,他如果借替主複仇的名義開戰,天下或許當非家康莫屬。
但就在他準備起事時,關中的豐臣秀吉卻搶先一步移師而來,并迅速地平定了光秀。
這樣,家康隻好按兵不動,等待時機的到來。
眼看着豐臣秀吉東征西伐,勢力日壯,織田信長遺子信雄便向各方告發秀吉有篡奪織田政權的野心,同時請求家康出兵救援。
家康見機會來了,即刻起兵,小牧山一役,把秀吉打得落花流水。
無奈信雄意志脆弱,經不住秀吉的眼淚攻勢,競擅自答應停戰的要求,與秀吉簽了和約。
家康陷于孤立,師出無名,隻好再度鳴金收兵。
此後,秀吉勢力日盛,如日中天。
但秀吉懼于家康的力量,不敢貿然與之交手,反而将自己的妹妹嫁給他,把母親押作人質,忍氣吞聲地勸家康歸服朝廷,極盡籠絡之能事。
識時務者為俊傑。
家康見秀吉一統天下已是大勢所趨,心想再與他對抗非但鬥不倒他,反而要搞垮自己,于是便暫栖秀對吉的摩下,宣誓效忠。
家康一反常态,對秀吉唯命是從、忠貞不二,搞得朝中大臣大惑不解,真以為家康變成另一個人了。
就這樣,家康一面竭力擁戴秀吉,一面靜待時機的到來。
秀吉去世後,經關原會戰,家康終于漸漸掌握實權,豐臣的地位被大大削弱。
不出多久,家康就把豐臣給徹底擊敗了。
德川家康稱臣效忠,靜靜地凝視時機的到來,終于盼到時機來臨,建立了德川家族的大業。
韬光養晦之例說——織田信長隐忍待天機 日本古代著名将領織田信長看似魯莽,實則工于心計。
在争戰不已的諸雄面前,他尤其善于保存實力,等待時機。
武田信玄在位時,勢單力薄的織田信長自知不是其對手,因而對信玄百般屈從,還常煞有介事地在信玄耳邊私語道:“我太欽慕你了,你真是古今無雙的大英雄”,并一再表示“請您多多指點我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