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說書類
關燈
小
中
大
子路嘗沾沾自喜其勇。
如曰:「君子尚勇乎?」「子行三軍則誰與?」至是又問成人。
其意殆自謂:如吾之勇,可稱成人耳。
孔子遂連舉幾個一節之行的,如臧武仲等,若曰:「一身兼數行,尚未可與成人,須是文之以禮樂,況止如卞莊之勇者乎?」禮樂是天則,不是文具。
張子韶詩曰:「四者相資體亦成,體成須要得兼明。
當知禮樂非文具,乃是其間造化名。
」此妙得禮樂之義矣。
下節或謂是子路語,亦通。
古之學者為己,己一也。
曰克己,又曰為己。
一取一舍,不相違耶?餘觀釋典,初說苦空無我,後說常樂我淨。
前無我即克己之己也,後我即為己之己也。
無我乃是真我,克己乃能為己。
子貢,穎慧人也。
夫子一日忽向他歎雲:「莫我知也夫!」此語直是險峻。
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大非孔子本意。
夫子又曰:「知我者其天乎!」蓋當時談道術者,未嘗不貴上達,而索之高遠,求之苟難,以其未嘗知天耳。
孔子随緣任運,也不怨天,也不尤人。
世謂此尋常下學耳,不知除卻此更無上達也。
此義愈淺愈深,誰知之者?其惟天乎!夫天何心乎,何言乎?此其知豈在情量解會間耶?蓋世有知天者,然後信天之知孔子。
世有信天之知孔子者,然後信上達在下學内,且在信己躬内時時上達。
世界内人人上達,特習矣而不察耳。
程子亦雲:「下學人事,便是上達天理。
然習而不察,則亦不能以上達。
」卻甚分曉。
考亭曰「循序漸進」,似非聖人一貫之學矣。
有心造出的,固是小慧;假饒無心造出的,亦不離小慧。
何者?有心即落掉舉,無心便屬昏沈,都堕情識,故名小慧。
情識之視良知,真不翅壘塊之在大澤也,安得不謂之小?然除卻有心無心,畢竟誰是大慧,試擇焉。
「君子義以為質」,質,幹也。
有幹,然後枝葉附焉。
又質,素也。
有素,然後彩色加焉。
若不明此個而務為禮遜與信,是小禮也。
足恭也,小信也,即作得周備,亦隻是一個硁硁小人,豈曰君子?義字便是義之與比之義,所謂性體也。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稱字宜作去聲讀,此語蓋謂實不稱名者發也。
一生享大名,而考其實,不足以副,可惡孰甚焉。
若作稱譽之稱,徒使噉名客借口耳。
<伯夷傳>亦引用此句,如注意,然史遷亦何足深據也。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無益似當連上句讀,蓋思無益之事,如名物技藝之類,故不如學也。
若能反求,是有益之思。
有益之思即是學,更于何處覓學耶?學者覺也,覺匪心外。
「見不善如探湯。
」或解曰:如以手探湯,始猶懼其熱,而漸入之久,則無傷矣。
甚善。
夫見善索然,安于不及矣;見惡油然,與之相谙矣。
是委靡不振之人,此豈夫子所願聞且見者?故緻歎焉。
異時又曰:「吾未見剛者。
」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何以不得為君子耶?曰:正謂其偏有所見耳。
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剛,夫非學欤?何以曰不好學也?曰:謂其偏有所好耳。
有所見則有所不見矣,有所好則有所不好矣。
擔闆非道,揀擇非學,故不能與于道而免于蔽。
然則如之何而後可?曰:忘其見則道集矣,刳其好則學全矣。
所謂一翳在眼,空花亂墜。
子曰:「予欲無言。
」夫孔子生平自言及答問,俱是逗學者機應所知量,所謂舌頭談而不談者,豈至此然後欲無言哉?可奈子貢依然隻是莫知本意,故孔子又引天為證。
此意亦淵邃,學者須委悉吾夫子不開口處,吃緊為人,方是真脈。
昔靈山拈筆,賴有迦葉,豈其聖門翻無針芥?顔子沒矣,豈曾子當時不在側耶? 世人欲向四時行百物生處,見天之心。
諸弟子欲向動靜語默處,見孔子之心。
殆全見全不見也。
窺月于千溪萬派,見春于萬紫千紅,謂非月非春不可,謂即月即春亦不可。
「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約理而論,則豈惟聖人為然。
百姓日用間着衣吃飯、行住坐卧,何嘗不舉始該卒乎?蓋理外無事,事外無理,處處皆顯真實義。
塵塵盡是本來人也。
所以程子曰:「灑掃應對,與精義入神,貫通隻一理。
」雖灑掃應對,隻看所以然如何。
學者誠知灑掃應對之所以然,則下學上達一以貫之之指,亦思過半矣。
聖如孔子,始與凡民無别。
譬則通途平地,而子貢乃拟之于不可升之天也。
孔子綏來動和之效,收之當念,而子貢以為有待于邦家也,烏在知足以知聖人乎?然孔子為魯司寇,攝相事,其初尚來彌裘之誇,則又安在其斯立斯行也哉?學者于此,當不能一笑釋然者,是尚未夢見子貢在,況能望見吾孔子影相也耶?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此命字即「天命之謂性」之命。
學者所學何事,而不知天命;雖行誼極其完,樹建極其偉,亦隻是日用不知之百姓耳。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昔孔子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蓋君子之難成也如此。
禮即是克己複禮之禮,不知禮即渾是人欲之私,其身頹然屈于萬物之下,而颠且仆矣。
故曰:「不知禮,無以立。
」
如曰:「君子尚勇乎?」「子行三軍則誰與?」至是又問成人。
其意殆自謂:如吾之勇,可稱成人耳。
孔子遂連舉幾個一節之行的,如臧武仲等,若曰:「一身兼數行,尚未可與成人,須是文之以禮樂,況止如卞莊之勇者乎?」禮樂是天則,不是文具。
張子韶詩曰:「四者相資體亦成,體成須要得兼明。
當知禮樂非文具,乃是其間造化名。
」此妙得禮樂之義矣。
下節或謂是子路語,亦通。
古之學者為己,己一也。
曰克己,又曰為己。
一取一舍,不相違耶?餘觀釋典,初說苦空無我,後說常樂我淨。
前無我即克己之己也,後我即為己之己也。
無我乃是真我,克己乃能為己。
子貢,穎慧人也。
夫子一日忽向他歎雲:「莫我知也夫!」此語直是險峻。
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大非孔子本意。
夫子又曰:「知我者其天乎!」蓋當時談道術者,未嘗不貴上達,而索之高遠,求之苟難,以其未嘗知天耳。
孔子随緣任運,也不怨天,也不尤人。
世謂此尋常下學耳,不知除卻此更無上達也。
此義愈淺愈深,誰知之者?其惟天乎!夫天何心乎,何言乎?此其知豈在情量解會間耶?蓋世有知天者,然後信天之知孔子。
世有信天之知孔子者,然後信上達在下學内,且在信己躬内時時上達。
世界内人人上達,特習矣而不察耳。
程子亦雲:「下學人事,便是上達天理。
然習而不察,則亦不能以上達。
」卻甚分曉。
考亭曰「循序漸進」,似非聖人一貫之學矣。
有心造出的,固是小慧;假饒無心造出的,亦不離小慧。
何者?有心即落掉舉,無心便屬昏沈,都堕情識,故名小慧。
情識之視良知,真不翅壘塊之在大澤也,安得不謂之小?然除卻有心無心,畢竟誰是大慧,試擇焉。
「君子義以為質」,質,幹也。
有幹,然後枝葉附焉。
又質,素也。
有素,然後彩色加焉。
若不明此個而務為禮遜與信,是小禮也。
足恭也,小信也,即作得周備,亦隻是一個硁硁小人,豈曰君子?義字便是義之與比之義,所謂性體也。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稱字宜作去聲讀,此語蓋謂實不稱名者發也。
一生享大名,而考其實,不足以副,可惡孰甚焉。
若作稱譽之稱,徒使噉名客借口耳。
<伯夷傳>亦引用此句,如注意,然史遷亦何足深據也。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無益似當連上句讀,蓋思無益之事,如名物技藝之類,故不如學也。
若能反求,是有益之思。
有益之思即是學,更于何處覓學耶?學者覺也,覺匪心外。
「見不善如探湯。
」或解曰:如以手探湯,始猶懼其熱,而漸入之久,則無傷矣。
甚善。
夫見善索然,安于不及矣;見惡油然,與之相谙矣。
是委靡不振之人,此豈夫子所願聞且見者?故緻歎焉。
異時又曰:「吾未見剛者。
」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何以不得為君子耶?曰:正謂其偏有所見耳。
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剛,夫非學欤?何以曰不好學也?曰:謂其偏有所好耳。
有所見則有所不見矣,有所好則有所不好矣。
擔闆非道,揀擇非學,故不能與于道而免于蔽。
然則如之何而後可?曰:忘其見則道集矣,刳其好則學全矣。
所謂一翳在眼,空花亂墜。
子曰:「予欲無言。
」夫孔子生平自言及答問,俱是逗學者機應所知量,所謂舌頭談而不談者,豈至此然後欲無言哉?可奈子貢依然隻是莫知本意,故孔子又引天為證。
此意亦淵邃,學者須委悉吾夫子不開口處,吃緊為人,方是真脈。
昔靈山拈筆,賴有迦葉,豈其聖門翻無針芥?顔子沒矣,豈曾子當時不在側耶? 世人欲向四時行百物生處,見天之心。
諸弟子欲向動靜語默處,見孔子之心。
殆全見全不見也。
窺月于千溪萬派,見春于萬紫千紅,謂非月非春不可,謂即月即春亦不可。
「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約理而論,則豈惟聖人為然。
百姓日用間着衣吃飯、行住坐卧,何嘗不舉始該卒乎?蓋理外無事,事外無理,處處皆顯真實義。
塵塵盡是本來人也。
所以程子曰:「灑掃應對,與精義入神,貫通隻一理。
」雖灑掃應對,隻看所以然如何。
學者誠知灑掃應對之所以然,則下學上達一以貫之之指,亦思過半矣。
聖如孔子,始與凡民無别。
譬則通途平地,而子貢乃拟之于不可升之天也。
孔子綏來動和之效,收之當念,而子貢以為有待于邦家也,烏在知足以知聖人乎?然孔子為魯司寇,攝相事,其初尚來彌裘之誇,則又安在其斯立斯行也哉?學者于此,當不能一笑釋然者,是尚未夢見子貢在,況能望見吾孔子影相也耶?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此命字即「天命之謂性」之命。
學者所學何事,而不知天命;雖行誼極其完,樹建極其偉,亦隻是日用不知之百姓耳。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昔孔子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蓋君子之難成也如此。
禮即是克己複禮之禮,不知禮即渾是人欲之私,其身頹然屈于萬物之下,而颠且仆矣。
故曰:「不知禮,無以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