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編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說部叢書”中林琴南翻譯的《十字軍英雄記》時,認識到“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這句話的含義。
而在身經十年浩劫之後,在覺醒反省之時,他對這句話又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
以此而言,他可真是把書讀透了啊! 他“有見書就讀的習慣”,“喜歡翻看雜書”,更“愛讀傳記和回憶錄”;他饑渴地尋求想看的書,竟幾番在夢中讀到!他說:“我有這樣一個習慣,讀了好的作品,我會感到心靈充實,我會充滿對生活的熱愛;我有一種願望,想使自己變得善良些、純潔些、對别人有用些。
”在浩劫的苦難中,他曾經背誦過《神曲》。
為什麼要背《神曲》呢?他是這樣說的:“1969年我開始抄錄、背誦但丁的《神曲》,因為我懷疑‘牛棚’就是‘地獄’。
這是我擺脫奴隸哲學的開端。
沒有向導,一個人在摸索,我咬緊牙關忍受一切折磨,不再是為了贖罪,卻是想弄清是非。
我一步一步艱難地走着,不怕三頭怪獸,不怕黑色魔鬼,不怕蛇發女妖,不怕赤熱沙地……我經受了考驗,拾回來‘丢開’了的‘希望’,終于走出了‘牛棚’。
我不一定看清别人,但是我看清了自己。
雖然我十分衰老,可是我還能用自己的思想思考。
我還能說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文章。
……我是我自己,我回到我自己身上了。
”但丁幫助他找回了自己。
書能在他處于全然無助的災難中給他以啟發、安慰、鼓舞…… 難怪巴金那麼地喜愛書啦! 他從好書中受到了好教育,更希望别人同樣從這些書中能得到心靈的充實,做一個“正直的中國人”。
他從來沒離開過書。
即使病中,他隻要稍能坐起也要讀書,吟誦古詩,他借以減輕骨折痛楚。
巴金愛書,卻又不迷信書,主張獨立思考。
他說:“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越過種種的障礙,順着自己的思路前進,很自然地得到了應有的結論。
”他還說:“能夠看書的讀者,他們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已經有一些積累,這些積累可以幫助他們在作品中‘各取所需’。
”書讀得越多,積累越多,自然就不會被某一本書牽着鼻子走啊! 巴金話書,例不勝舉,難以一一縷述。
倒是應該為選編本書解說幾句。
去年秋末,德明兄函約為他替北京出版社主編的一套“現代書話叢書” 編選巴金的那卷。
初意以為有關文字不會太多,估計摘錄起來不過麻煩一點,要查閱較多的作品,好在作者的文集手邊有的是,自己也還算比較熟悉吧。
在先征得巴兄同意後,再得出版社寄來的該叢書選編方案,遂按照要求查閱文章。
這才發覺自己原先估計的錯了:選文要在二十萬字左右,那真得大費一番斟酌了! 于是,先給自己畫下一個框框:選文當以少見于坊間的、未收入過專集中者為主;文章過長的限于篇幅,隻好割愛;但代表性強的,那就分别對待,或抄全文,或作摘錄。
德明兄更兩次提供線索,又寄抄一則廣告佚文;我自己在翻閱舊版書時,也發現一篇《後記》。
這些都是《巴金全集》中漏收了的——就是作家自己,也實在難以憶及,遺忘掉了。
幾經反複排列,目次總算最後确定,這才送請巴兄審閱,為的是不影響他的療養。
本書共分六輯。
第一輯收有關中外名著的書話,大多摘自各類短論與回憶文中;首列三篇因是在不同時期中對書的整體看法,有觀點,針對性也強,很能說明某類問題,故照收全文。
第二輯收作家為自己的書寫的序、跋、後記和談自己幾本代表作品的專文,或全抄,或摘錄。
第三輯收巴金作為刊物的編者這一角色時,與讀者的談心話。
第四輯是巴金為介紹他人的書所寫的序言和後記,以及他對中外部分作家與作品的評論。
第五輯則是巴金譯介外國作品的感受與心聲。
第六輯幾乎全收了他替他人的或自己的書所撰寫的廣告詞——這些未曾署名、鮮為人知的短小文字,風格獨具,該是另一類的書話吧!各輯錄文,全按時序排列。
巴金話書,範圍确是廣而雜。
不管是述及自己讀過的書,介紹他人的著作,還是談自己的作品,以至譯介西方名著,全都目的明确,觀點清晰,吐露心聲,一片真情。
相信讀者諸君一定會有自己的體悟。
好,就此終筆,請讀者恕在下的唠叨。
1996年2月3日
而在身經十年浩劫之後,在覺醒反省之時,他對這句話又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
以此而言,他可真是把書讀透了啊! 他“有見書就讀的習慣”,“喜歡翻看雜書”,更“愛讀傳記和回憶錄”;他饑渴地尋求想看的書,竟幾番在夢中讀到!他說:“我有這樣一個習慣,讀了好的作品,我會感到心靈充實,我會充滿對生活的熱愛;我有一種願望,想使自己變得善良些、純潔些、對别人有用些。
”在浩劫的苦難中,他曾經背誦過《神曲》。
為什麼要背《神曲》呢?他是這樣說的:“1969年我開始抄錄、背誦但丁的《神曲》,因為我懷疑‘牛棚’就是‘地獄’。
這是我擺脫奴隸哲學的開端。
沒有向導,一個人在摸索,我咬緊牙關忍受一切折磨,不再是為了贖罪,卻是想弄清是非。
我一步一步艱難地走着,不怕三頭怪獸,不怕黑色魔鬼,不怕蛇發女妖,不怕赤熱沙地……我經受了考驗,拾回來‘丢開’了的‘希望’,終于走出了‘牛棚’。
我不一定看清别人,但是我看清了自己。
雖然我十分衰老,可是我還能用自己的思想思考。
我還能說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文章。
……我是我自己,我回到我自己身上了。
”但丁幫助他找回了自己。
書能在他處于全然無助的災難中給他以啟發、安慰、鼓舞…… 難怪巴金那麼地喜愛書啦! 他從好書中受到了好教育,更希望别人同樣從這些書中能得到心靈的充實,做一個“正直的中國人”。
他從來沒離開過書。
即使病中,他隻要稍能坐起也要讀書,吟誦古詩,他借以減輕骨折痛楚。
巴金愛書,卻又不迷信書,主張獨立思考。
他說:“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越過種種的障礙,順着自己的思路前進,很自然地得到了應有的結論。
”他還說:“能夠看書的讀者,他們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已經有一些積累,這些積累可以幫助他們在作品中‘各取所需’。
”書讀得越多,積累越多,自然就不會被某一本書牽着鼻子走啊! 巴金話書,例不勝舉,難以一一縷述。
倒是應該為選編本書解說幾句。
去年秋末,德明兄函約為他替北京出版社主編的一套“現代書話叢書” 編選巴金的那卷。
初意以為有關文字不會太多,估計摘錄起來不過麻煩一點,要查閱較多的作品,好在作者的文集手邊有的是,自己也還算比較熟悉吧。
在先征得巴兄同意後,再得出版社寄來的該叢書選編方案,遂按照要求查閱文章。
這才發覺自己原先估計的錯了:選文要在二十萬字左右,那真得大費一番斟酌了! 于是,先給自己畫下一個框框:選文當以少見于坊間的、未收入過專集中者為主;文章過長的限于篇幅,隻好割愛;但代表性強的,那就分别對待,或抄全文,或作摘錄。
德明兄更兩次提供線索,又寄抄一則廣告佚文;我自己在翻閱舊版書時,也發現一篇《後記》。
這些都是《巴金全集》中漏收了的——就是作家自己,也實在難以憶及,遺忘掉了。
幾經反複排列,目次總算最後确定,這才送請巴兄審閱,為的是不影響他的療養。
本書共分六輯。
第一輯收有關中外名著的書話,大多摘自各類短論與回憶文中;首列三篇因是在不同時期中對書的整體看法,有觀點,針對性也強,很能說明某類問題,故照收全文。
第二輯收作家為自己的書寫的序、跋、後記和談自己幾本代表作品的專文,或全抄,或摘錄。
第三輯收巴金作為刊物的編者這一角色時,與讀者的談心話。
第四輯是巴金為介紹他人的書所寫的序言和後記,以及他對中外部分作家與作品的評論。
第五輯則是巴金譯介外國作品的感受與心聲。
第六輯幾乎全收了他替他人的或自己的書所撰寫的廣告詞——這些未曾署名、鮮為人知的短小文字,風格獨具,該是另一類的書話吧!各輯錄文,全按時序排列。
巴金話書,範圍确是廣而雜。
不管是述及自己讀過的書,介紹他人的著作,還是談自己的作品,以至譯介西方名著,全都目的明确,觀點清晰,吐露心聲,一片真情。
相信讀者諸君一定會有自己的體悟。
好,就此終筆,請讀者恕在下的唠叨。
1996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