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劉因 吳澄 趙孟頫 高克恭
關燈
小
中
大
名南宋貢士同隐居于布水谷。
在此期間他校讀考釋《易》、《詩經》、《尚書》(今文尚書)、《春秋》、《儀禮》大小戴記、《孝經》等經典。
至元二十三年冬,奉元世祖忽必烈诏命到江南尋訪名士的程钜夫到達撫州。
這時吳澄剛從居父喪期滿釋服。
程钜夫命郡縣迎吳澄,至則強使出仕。
吳澄以母老堅辭。
程钜夫乃曰:“誠不肯為朝廷出。
中原山川之勝,可無一覽乎!”南北統一後,北遊中原風物成為當時南人很普遍的向往。
吳澄于是決定辭家出遊。
他是享受着應征名賢的待遇乘驿北行的。
至元二十四年春,他抵達大都。
程钜夫又一次力圖勸他入仕,仍以母老辭。
他留在大都不過幾個月,終于在年底南歸。
他的态度與當時羁留在大都的許多南宋遺士有殊。
北方文人送别他的詩章裡慨歎道:“群材方用楚,一士獨辭燕。
” 回到撫州以後,他仍然過着授徒、讀書的生活,差不多又是十五年。
在此期間,他曾到宜黃義塾教書;後應擔任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使的程钜夫之邀去福州訪問;幾次遊曆龍興(今江西南昌),在當地官學開講,“聽者千百,多所感發”。
他在布水谷耕讀時所校定的諸經,早由程钜夫之請被元廷謄錄,藏國子監崇文閣,以備諸生覽閱。
大德五年(1301),恰是在他居母喪服除翌年,元廷诏授吳澄應奉翰林文字、登仕郎、同知制诰兼國史院編修。
這時他已不能再以母老為托辭了。
在寫給力薦他的江南行台禦史中丞董士選的信中,吳澄表示了對當時儒者苟求苟得,“舐痔嘗糞,何所不至”的厭惡情緒,并希望董士選理解他“以古之賢人君子自期,則其出處進退必有道矣”(《吳文正公集》卷七《複董中丞書》)。
但是,不顧吳澄受诏不赴,次年春天元廷仍督迫邑裡具驿舟,“敦遣”他赴京。
吳澄被迫在秋季啟行,十月至大都。
然而在他到達京師之前,吏部已将去年授予他的官職作不赴任阙處理。
很可能是這一緣故,吳澄抵京不久即欲歸還。
無奈河凍不可行,拖到下一年開春才得動身。
回到江西家中第二年,又有江西儒學副提舉之命,仍不赴。
幾年之間,他潛心于校定邵雍著述及古《葬書》,訂定《老子》、《莊子》、《太元章句》等書,還曾到袁州(今江西宜春)授徒。
大德末年,江西行省為催請他赴學職,先後遣人十餘次,文移往複凡數十,吳澄仍以疾固辭不就。
國子監傳道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元廷以國子監丞之職再诏吳澄。
翌年春,他在殡葬去世的次子以後,由江西行省遣官禮請,給驿舟赴任,是年60歲。
在這個年紀步入仕宦生涯,無論如何是太晚了。
但是,吳澄是以蜚聲天下的學者到國家最高學府去指導諸生。
這與他以接續道統自任的本衷并不抵牾。
他接受官職的主要原因恐怕也在這裡。
到職以後,國子學的生徒六館“翕然歸向。
公清晨舉燭堂上,各舉所疑以質問;日昃退就寓舍,則執經以從。
公因其才質之高下而開導誘掖之。
講論不倦,每至夜分,寒暑不廢。
一時觀感而興起者甚衆”(危素《吳澄年譜》,《吳文正公集》卷首)。
至大二年,元廷立尚書省變更鈔法、經理國用。
原中書右丞劉楫以阿附脫脫、三寶奴等人,改授尚書右丞。
劉楫嘗通《尚書·洪範》、《易經》之義,近進者多敷言儒術以迎合之。
劉楫殊欲借吳澄之名以自重,但是吳澄執意不願與之相過從。
劉楫的一個門客自謂能緻之,兩次拜訪吳澄。
吳澄先以疾為辭,拒絕與劉楫交往;繼之則回避不見客。
門客逆知終不可緻,“歸給其人曰:&lsquo老儒未嘗騎乘,堕馬折臂,不能來矣&rsquo。
乃止”(《吳澄年譜》)。
元仁宗繼位後,尚書省臣伏誅,阿附得進者皆斥罷。
吳澄升任國子司業。
這時新任國子祭酒的劉赓,自渭“朝廷徒以吾舊臣,故自台臣來領學士。
主上作新斯文之意甚重,吾豈敢當。
司業大儒,吾猶有所質問。
時不可失,師不易遇,諸生其勉之”。
國子監教學實際上由吳澄所掌,似乎使他感到一展生平抱負的機會終于來了。
他參考程朱諸儒關于課讀諸生的奏疏、教法、私議等,斟酌去取,将國子監教學内容分為經學、行實、文藝、治事四門,力主以課讀講習責督諸生,反對季考月試的大學積分法。
但是,吳澄這一套主張,與國子監内大多數同列的想法頗不相合。
于是有人議論紛紛,稱引他問學須以“尊德性”為本的觀點,将他劃入“陸學”的陣營。
自南宋以來,朱、陸兩人的門下長期“依草附木”,互相攻讦。
元代官學尊尚朱熹學說。
指吳澄為“陸氏之學”就是公開聲言他不宜居國子監師儒之職。
吳澄慨然于自己的意見和合者寡,又不屑于自辯,乃于翌年化凍後決意辭歸。
國子監諸生及屬吏追至通州(今北京通縣)河上懇留,不從。
朝廷遣特使止之,亦不肯再留。
他第一次“竊祿”為官的經曆,就這樣結束,為時尚不足三年①。
元仁宗①吳澄辭職不久,他的學生和同事、國子博士虞集也由于相同的輿論壓力離職而去。
國子監内的這場鬥争,皇慶元年(1312)冬,吳澄回到江西老家,繼續著書授徒。
延祐四年(1317),由于江西行省堅請,吳澄被迫同意主持恢複科舉以後的第二次鄉試。
同年,元廷又以集賢直學士聘召他入京。
吳澄拜命後久病不愈,遂無行意。
經虞集執意敦請,才在翌年五月勉強動身。
行至儀真,複因疾作而辭謝任命;乃令使者回京複命,他自己則暫住淮南,後又在建康(今南京)、江州(今江西九江)等地滞留。
他的《尚書纂言》完成于羁旅建康時;在江州,寓于濂溪書院,南北學者從之聽講者百餘人。
延祐七年,回到家中,從學的北方學者皆随之南趨。
至治三年(1323),元英宗以翰林學士、知制诰、同修國史之職銜,遣使臣到崇仁特聘吳澄。
二月,吳澄自家中啟行,正月到達大都。
這時,在大都慶壽寺内,用泥金謄錄佛經兩部的制作工程,已開始将近半年。
七月,元英宗在上都傳敕,命吳澄為“金書”《佛經》作序;并授意吳澄,此役意圖在于“一追薦列聖,一祈天永命,一為民祈福”。
這是吳澄就新職後接受的第一道诏令。
他卻以超生薦拔實乃“蠱惑世人”為由,拒絕接元英宗旨意寫序。
元英宗可能來不及得到吳澄的答複,就于八月初從上都回銮途中在南坡遇弑。
序金書《佛經》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這年冬天,晉王也孫鐵木兒即皇帝位。
翌年初在大都開經筵。
吳澄與中書平章張珪、國子祭酒鄧文原同為講官。
今《吳文正公集》卷四四,存留着一篇闡發通鑒所載漢高祖約法三章的經筵講義。
在這篇講義裡,吳澄開導長年出鎮漠北、不谙漢地事務的泰定帝說:“大概天地的心隻要生物。
古來聖人為歹人曾用刑罰來,不是心衷歡喜做來。
孟子道:&lsquo不愛殺人的心厮似。
&rsquo前賢曾說這道理來。
隻有漢高祖省得這道理來,漢家子孫四百年做皇帝。
我世祖皇帝不愛殺人的心,與天地一樣廣大。
比似漢高祖不曾收服的國土,今都混一了。
皇帝依着世祖皇帝行,可萬萬年太平也者。
” 這樣的“講義”,與他和其他學者之間的論學問對相比,自然粗淺得多。
但這些言辭出自一位七十多歲高齡、而且體弱多病的老學者之口,在蒙古皇帝聽來,分量一定是很重的。
據說泰定帝聽講後“大悅”。
泰定二年(1325)正月朔日,吳澄因老疾不克朝賀,複有南歸之意。
到閏正月,翰林國史院設局纂修英宗實錄,他仍被指名與役。
是年秋,英宗實錄修畢,他便堅意離京。
冬,吳澄至家,時已七十七歲。
次年,朝廷又有诏征澄,不起。
乃賜
在此期間他校讀考釋《易》、《詩經》、《尚書》(今文尚書)、《春秋》、《儀禮》大小戴記、《孝經》等經典。
至元二十三年冬,奉元世祖忽必烈诏命到江南尋訪名士的程钜夫到達撫州。
這時吳澄剛從居父喪期滿釋服。
程钜夫命郡縣迎吳澄,至則強使出仕。
吳澄以母老堅辭。
程钜夫乃曰:“誠不肯為朝廷出。
中原山川之勝,可無一覽乎!”南北統一後,北遊中原風物成為當時南人很普遍的向往。
吳澄于是決定辭家出遊。
他是享受着應征名賢的待遇乘驿北行的。
至元二十四年春,他抵達大都。
程钜夫又一次力圖勸他入仕,仍以母老辭。
他留在大都不過幾個月,終于在年底南歸。
他的态度與當時羁留在大都的許多南宋遺士有殊。
北方文人送别他的詩章裡慨歎道:“群材方用楚,一士獨辭燕。
” 回到撫州以後,他仍然過着授徒、讀書的生活,差不多又是十五年。
在此期間,他曾到宜黃義塾教書;後應擔任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使的程钜夫之邀去福州訪問;幾次遊曆龍興(今江西南昌),在當地官學開講,“聽者千百,多所感發”。
他在布水谷耕讀時所校定的諸經,早由程钜夫之請被元廷謄錄,藏國子監崇文閣,以備諸生覽閱。
大德五年(1301),恰是在他居母喪服除翌年,元廷诏授吳澄應奉翰林文字、登仕郎、同知制诰兼國史院編修。
這時他已不能再以母老為托辭了。
在寫給力薦他的江南行台禦史中丞董士選的信中,吳澄表示了對當時儒者苟求苟得,“舐痔嘗糞,何所不至”的厭惡情緒,并希望董士選理解他“以古之賢人君子自期,則其出處進退必有道矣”(《吳文正公集》卷七《複董中丞書》)。
但是,不顧吳澄受诏不赴,次年春天元廷仍督迫邑裡具驿舟,“敦遣”他赴京。
吳澄被迫在秋季啟行,十月至大都。
然而在他到達京師之前,吏部已将去年授予他的官職作不赴任阙處理。
很可能是這一緣故,吳澄抵京不久即欲歸還。
無奈河凍不可行,拖到下一年開春才得動身。
回到江西家中第二年,又有江西儒學副提舉之命,仍不赴。
幾年之間,他潛心于校定邵雍著述及古《葬書》,訂定《老子》、《莊子》、《太元章句》等書,還曾到袁州(今江西宜春)授徒。
大德末年,江西行省為催請他赴學職,先後遣人十餘次,文移往複凡數十,吳澄仍以疾固辭不就。
國子監傳道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元廷以國子監丞之職再诏吳澄。
翌年春,他在殡葬去世的次子以後,由江西行省遣官禮請,給驿舟赴任,是年60歲。
在這個年紀步入仕宦生涯,無論如何是太晚了。
但是,吳澄是以蜚聲天下的學者到國家最高學府去指導諸生。
這與他以接續道統自任的本衷并不抵牾。
他接受官職的主要原因恐怕也在這裡。
到職以後,國子學的生徒六館“翕然歸向。
公清晨舉燭堂上,各舉所疑以質問;日昃退就寓舍,則執經以從。
公因其才質之高下而開導誘掖之。
講論不倦,每至夜分,寒暑不廢。
一時觀感而興起者甚衆”(危素《吳澄年譜》,《吳文正公集》卷首)。
至大二年,元廷立尚書省變更鈔法、經理國用。
原中書右丞劉楫以阿附脫脫、三寶奴等人,改授尚書右丞。
劉楫嘗通《尚書·洪範》、《易經》之義,近進者多敷言儒術以迎合之。
劉楫殊欲借吳澄之名以自重,但是吳澄執意不願與之相過從。
劉楫的一個門客自謂能緻之,兩次拜訪吳澄。
吳澄先以疾為辭,拒絕與劉楫交往;繼之則回避不見客。
門客逆知終不可緻,“歸給其人曰:&lsquo老儒未嘗騎乘,堕馬折臂,不能來矣&rsquo。
乃止”(《吳澄年譜》)。
元仁宗繼位後,尚書省臣伏誅,阿附得進者皆斥罷。
吳澄升任國子司業。
這時新任國子祭酒的劉赓,自渭“朝廷徒以吾舊臣,故自台臣來領學士。
主上作新斯文之意甚重,吾豈敢當。
司業大儒,吾猶有所質問。
時不可失,師不易遇,諸生其勉之”。
國子監教學實際上由吳澄所掌,似乎使他感到一展生平抱負的機會終于來了。
他參考程朱諸儒關于課讀諸生的奏疏、教法、私議等,斟酌去取,将國子監教學内容分為經學、行實、文藝、治事四門,力主以課讀講習責督諸生,反對季考月試的大學積分法。
但是,吳澄這一套主張,與國子監内大多數同列的想法頗不相合。
于是有人議論紛紛,稱引他問學須以“尊德性”為本的觀點,将他劃入“陸學”的陣營。
自南宋以來,朱、陸兩人的門下長期“依草附木”,互相攻讦。
元代官學尊尚朱熹學說。
指吳澄為“陸氏之學”就是公開聲言他不宜居國子監師儒之職。
吳澄慨然于自己的意見和合者寡,又不屑于自辯,乃于翌年化凍後決意辭歸。
國子監諸生及屬吏追至通州(今北京通縣)河上懇留,不從。
朝廷遣特使止之,亦不肯再留。
他第一次“竊祿”為官的經曆,就這樣結束,為時尚不足三年①。
元仁宗①吳澄辭職不久,他的學生和同事、國子博士虞集也由于相同的輿論壓力離職而去。
國子監内的這場鬥争,皇慶元年(1312)冬,吳澄回到江西老家,繼續著書授徒。
延祐四年(1317),由于江西行省堅請,吳澄被迫同意主持恢複科舉以後的第二次鄉試。
同年,元廷又以集賢直學士聘召他入京。
吳澄拜命後久病不愈,遂無行意。
經虞集執意敦請,才在翌年五月勉強動身。
行至儀真,複因疾作而辭謝任命;乃令使者回京複命,他自己則暫住淮南,後又在建康(今南京)、江州(今江西九江)等地滞留。
他的《尚書纂言》完成于羁旅建康時;在江州,寓于濂溪書院,南北學者從之聽講者百餘人。
延祐七年,回到家中,從學的北方學者皆随之南趨。
至治三年(1323),元英宗以翰林學士、知制诰、同修國史之職銜,遣使臣到崇仁特聘吳澄。
二月,吳澄自家中啟行,正月到達大都。
這時,在大都慶壽寺内,用泥金謄錄佛經兩部的制作工程,已開始将近半年。
七月,元英宗在上都傳敕,命吳澄為“金書”《佛經》作序;并授意吳澄,此役意圖在于“一追薦列聖,一祈天永命,一為民祈福”。
這是吳澄就新職後接受的第一道诏令。
他卻以超生薦拔實乃“蠱惑世人”為由,拒絕接元英宗旨意寫序。
元英宗可能來不及得到吳澄的答複,就于八月初從上都回銮途中在南坡遇弑。
序金書《佛經》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這年冬天,晉王也孫鐵木兒即皇帝位。
翌年初在大都開經筵。
吳澄與中書平章張珪、國子祭酒鄧文原同為講官。
今《吳文正公集》卷四四,存留着一篇闡發通鑒所載漢高祖約法三章的經筵講義。
在這篇講義裡,吳澄開導長年出鎮漠北、不谙漢地事務的泰定帝說:“大概天地的心隻要生物。
古來聖人為歹人曾用刑罰來,不是心衷歡喜做來。
孟子道:&lsquo不愛殺人的心厮似。
&rsquo前賢曾說這道理來。
隻有漢高祖省得這道理來,漢家子孫四百年做皇帝。
我世祖皇帝不愛殺人的心,與天地一樣廣大。
比似漢高祖不曾收服的國土,今都混一了。
皇帝依着世祖皇帝行,可萬萬年太平也者。
” 這樣的“講義”,與他和其他學者之間的論學問對相比,自然粗淺得多。
但這些言辭出自一位七十多歲高齡、而且體弱多病的老學者之口,在蒙古皇帝聽來,分量一定是很重的。
據說泰定帝聽講後“大悅”。
泰定二年(1325)正月朔日,吳澄因老疾不克朝賀,複有南歸之意。
到閏正月,翰林國史院設局纂修英宗實錄,他仍被指名與役。
是年秋,英宗實錄修畢,他便堅意離京。
冬,吳澄至家,時已七十七歲。
次年,朝廷又有诏征澄,不起。
乃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