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阿尼哥 朱思本賈魯
關燈
小
中
大
,道徑遠近,城邑沿革。
人物、土産、風俗必參伍詢诘,會同其實,雖靡金帛費時日不厭也,不慊其心不止。
(《道園學古錄》卷四六《貞一稿序》) 通過實地考察,對前人所作進行核對,他發現“前人所作,殊多乖謬”,因而進一步增強了他重新繪制地圖的決心,“思構為圖正之”。
二是廣泛吸收有關地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
朱思本善于從前人的著作中吸取有價值成果。
在《自序》中他曆舉參考過的地理著作有《水經注》、《通典》、《元和郡縣志》、《元豐九域志》等。
當時正值《元一統志》編成。
該書初由劄馬魯丁、虞應龍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編成,後由孛蘭兮、嶽铉等據新編的《雲南圖志》、《甘肅圖志》、《遼陽圖志》等增補,于大德七年(1303)成書,凡1300卷。
該志所引資料,江以南各行省大半取材于《輿地勝記》和宋、元舊志,江以北大半取材于《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志,雲、甘、遼則據新志。
因此,《元一統志》是彙集當時地理學最新成果的一部全國性地方志。
朱思本既有中朝大夫命“随地為圖”的任務,因而得以随時“質諸藩府”,查看當地政府部門所藏地理資料和地方檔案、方志資料等,當然也可以利用剛剛新編成的《元一統志》。
有了這些條件,《輿地圖》的繪制就具備了更充實的基礎。
朱思本不滿足于漢文資料的搜集,而且注意利用藏文等少數民族地理著作。
例如,為了弄清黃河河源及其流向裡程,“從八裡吉思家得帝師所藏梵字圖書,而以華文譯之,與〔潘〕昂霄所志(即《河源志》),互有詳略”(《元史·地理志》)。
朱思本所譯藏文圖書中關于河源的記載,《元史·地理志》中有部分摘錄,自發源地火敦腦兒至漢地,有較細記載,是黃河上遊所經之地的寶貴資料。
據此,可知朱思本也是一位精通藏文的翻譯家。
為了編繪較精确的《輿地圖》,在搜集材料方面他是不遺餘力的。
三是重振“計裡畫方”的繪圖方法。
我國地圖制作的畫方之法,始于魏晉。
地理學家裴秀創造了“制圖六體”法:即“分率”(比例縮尺)、“準望”(方位)、“道裡”(實際裡數)、“高下”、“方邪”、“迂直”(即地貌地形與實際裡數的關系)。
裴秀的《禹貢地域圖》,“以一分為十裡,一寸為百裡,備載名山都邑,王者可不下堂而知四方也”(《北堂書鈔》卷九六)。
可知即以計裡畫方繪制的。
此法到唐貞元年間得到賈耽的重新提倡。
朱思本在《輿地圖自序》中提到的《禹迹圖》,為僞齊阜昌七年(1136)四月所刻。
從圖中的唐代地名和繪圖情況來判斷,很可能是據賈耽《海内華夷圖》中的禹貢九州部分繪成的,所用的畫方繪法,注明“每方折地百裡”。
可見計裡畫方法并未中斷。
朱思本在裴秀、賈耽的基礎上重振此繪圖法,所繪《輿地圖》比前代更為精細詳盡,圖畫上的山川湖泊、城鎮區域注記也大大增加,因此對計裡畫方的精确度要求更高。
這種計裡畫方法經朱思本的提倡,到元明兩代又開始盛行。
直到明末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窦來華傳入西方的繪圖法後,更科學的經緯度才開始逐漸代替計裡畫方法。
形實可據,“靡不精到” 明嘉靖年間地理學家羅洪先有志重繪天下輿圖,經過反複比較之後,發現朱思本《輿地圖》是他見到的地圖中最正确、最可靠的地圖,于是以朱圖為基礎,加以增補擴大,名為《廣輿圖》。
他說:嘗遍觀天下圖籍,雖極詳盡,其疏密失準,遠近錯誤,百篇而一,莫之能切也。
訪求三年,偶得元人朱思本圖,其圖有計裡畫方之法,而形實自是可據,從而分合,東西相侔,不至背舛。
于是悉所見聞,增其未備,因廣其圖,至于數十。
(《廣輿圖序》)霍冀在評價根據《輿地圖》擴大而成的《廣輿圖》時,特别強調了計裡畫方的優越性:計裡畫方者所以較遠量迩,經延緯袤,區别域聚,分拆疏數,河山繡錯,疆裡井分,如鳥麗網而其目自張,如棋布局而其罫自列,雖有沿革轉相易移,而犬牙所會,交統互制,天下之勢盡是矣!(《廣輿圖叙》) 朱思本對自己的《輿地圖》也作有實事求是的估價。
他雖然周遊了全國許多地方,但實際上也隻是到今天的華北、華東、中南地區,在當時的條件下,也不可能走遍西北、東北、西南各邊遠地區。
所以對自己考察過的地方,他滿有把握地說:“其間河山繡錯,城連徑屬,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
”對自己沒有去過的“漲海之東南,沙漠之西北,諸番異域,雖朝貢時至,而遼絕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詳,詳者又未必可信,故于斯類,姑用阙如”。
這種科學态度堪稱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典範。
至治二年(1322),朱思本離開大都到江西玉隆宮。
這時吳全節已嗣為玄教大宗師。
泰定年間,吳全節曾召朱思本去大都,顯然有意讓思本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但朱思本仍然無意追求道官的高位,數年後重返江西玉隆宮,在那裡過着隐居生活。
約于元順帝元統、至元年間病逝。
第三節 賈魯 難得的工程技術人才 賈魯(1297&mdash1353),字友恒,河東高平(今山西高平)人。
他自幼熟讀經書,謀略過人。
元仁宗延祐、元英宗至治年間,兩度以明經考試名列鄉貢前茅。
泰定初年,授為東平路儒學教授,後曆任憲史、行省掾等吏職,升為潞城縣尹。
元順帝至正年間,起用為太醫院都事。
中書右丞相脫脫主修遼、金、宋三史,召賈魯為《宋史》撰修官。
修成後,他出任燕南山東
人物、土産、風俗必參伍詢诘,會同其實,雖靡金帛費時日不厭也,不慊其心不止。
(《道園學古錄》卷四六《貞一稿序》) 通過實地考察,對前人所作進行核對,他發現“前人所作,殊多乖謬”,因而進一步增強了他重新繪制地圖的決心,“思構為圖正之”。
二是廣泛吸收有關地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
朱思本善于從前人的著作中吸取有價值成果。
在《自序》中他曆舉參考過的地理著作有《水經注》、《通典》、《元和郡縣志》、《元豐九域志》等。
當時正值《元一統志》編成。
該書初由劄馬魯丁、虞應龍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編成,後由孛蘭兮、嶽铉等據新編的《雲南圖志》、《甘肅圖志》、《遼陽圖志》等增補,于大德七年(1303)成書,凡1300卷。
該志所引資料,江以南各行省大半取材于《輿地勝記》和宋、元舊志,江以北大半取材于《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志,雲、甘、遼則據新志。
因此,《元一統志》是彙集當時地理學最新成果的一部全國性地方志。
朱思本既有中朝大夫命“随地為圖”的任務,因而得以随時“質諸藩府”,查看當地政府部門所藏地理資料和地方檔案、方志資料等,當然也可以利用剛剛新編成的《元一統志》。
有了這些條件,《輿地圖》的繪制就具備了更充實的基礎。
朱思本不滿足于漢文資料的搜集,而且注意利用藏文等少數民族地理著作。
例如,為了弄清黃河河源及其流向裡程,“從八裡吉思家得帝師所藏梵字圖書,而以華文譯之,與〔潘〕昂霄所志(即《河源志》),互有詳略”(《元史·地理志》)。
朱思本所譯藏文圖書中關于河源的記載,《元史·地理志》中有部分摘錄,自發源地火敦腦兒至漢地,有較細記載,是黃河上遊所經之地的寶貴資料。
據此,可知朱思本也是一位精通藏文的翻譯家。
為了編繪較精确的《輿地圖》,在搜集材料方面他是不遺餘力的。
三是重振“計裡畫方”的繪圖方法。
我國地圖制作的畫方之法,始于魏晉。
地理學家裴秀創造了“制圖六體”法:即“分率”(比例縮尺)、“準望”(方位)、“道裡”(實際裡數)、“高下”、“方邪”、“迂直”(即地貌地形與實際裡數的關系)。
裴秀的《禹貢地域圖》,“以一分為十裡,一寸為百裡,備載名山都邑,王者可不下堂而知四方也”(《北堂書鈔》卷九六)。
可知即以計裡畫方繪制的。
此法到唐貞元年間得到賈耽的重新提倡。
朱思本在《輿地圖自序》中提到的《禹迹圖》,為僞齊阜昌七年(1136)四月所刻。
從圖中的唐代地名和繪圖情況來判斷,很可能是據賈耽《海内華夷圖》中的禹貢九州部分繪成的,所用的畫方繪法,注明“每方折地百裡”。
可見計裡畫方法并未中斷。
朱思本在裴秀、賈耽的基礎上重振此繪圖法,所繪《輿地圖》比前代更為精細詳盡,圖畫上的山川湖泊、城鎮區域注記也大大增加,因此對計裡畫方的精确度要求更高。
這種計裡畫方法經朱思本的提倡,到元明兩代又開始盛行。
直到明末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窦來華傳入西方的繪圖法後,更科學的經緯度才開始逐漸代替計裡畫方法。
形實可據,“靡不精到” 明嘉靖年間地理學家羅洪先有志重繪天下輿圖,經過反複比較之後,發現朱思本《輿地圖》是他見到的地圖中最正确、最可靠的地圖,于是以朱圖為基礎,加以增補擴大,名為《廣輿圖》。
他說:嘗遍觀天下圖籍,雖極詳盡,其疏密失準,遠近錯誤,百篇而一,莫之能切也。
訪求三年,偶得元人朱思本圖,其圖有計裡畫方之法,而形實自是可據,從而分合,東西相侔,不至背舛。
于是悉所見聞,增其未備,因廣其圖,至于數十。
(《廣輿圖序》)霍冀在評價根據《輿地圖》擴大而成的《廣輿圖》時,特别強調了計裡畫方的優越性:計裡畫方者所以較遠量迩,經延緯袤,區别域聚,分拆疏數,河山繡錯,疆裡井分,如鳥麗網而其目自張,如棋布局而其罫自列,雖有沿革轉相易移,而犬牙所會,交統互制,天下之勢盡是矣!(《廣輿圖叙》) 朱思本對自己的《輿地圖》也作有實事求是的估價。
他雖然周遊了全國許多地方,但實際上也隻是到今天的華北、華東、中南地區,在當時的條件下,也不可能走遍西北、東北、西南各邊遠地區。
所以對自己考察過的地方,他滿有把握地說:“其間河山繡錯,城連徑屬,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
”對自己沒有去過的“漲海之東南,沙漠之西北,諸番異域,雖朝貢時至,而遼絕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詳,詳者又未必可信,故于斯類,姑用阙如”。
這種科學态度堪稱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典範。
至治二年(1322),朱思本離開大都到江西玉隆宮。
這時吳全節已嗣為玄教大宗師。
泰定年間,吳全節曾召朱思本去大都,顯然有意讓思本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但朱思本仍然無意追求道官的高位,數年後重返江西玉隆宮,在那裡過着隐居生活。
約于元順帝元統、至元年間病逝。
第三節 賈魯 難得的工程技術人才 賈魯(1297&mdash1353),字友恒,河東高平(今山西高平)人。
他自幼熟讀經書,謀略過人。
元仁宗延祐、元英宗至治年間,兩度以明經考試名列鄉貢前茅。
泰定初年,授為東平路儒學教授,後曆任憲史、行省掾等吏職,升為潞城縣尹。
元順帝至正年間,起用為太醫院都事。
中書右丞相脫脫主修遼、金、宋三史,召賈魯為《宋史》撰修官。
修成後,他出任燕南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