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韓林兒 劉福通 徐壽輝 陳友諒 明玉珍

關燈
進入鼎盛時期。

    這一形勢十分有利于天完政權發兵出擊元軍在南方的各據點。

     陳友諒殺倪文俊後的次月,即至正十七年十月,便率沔陽戰船東下出征安慶,與趙普勝、饒州祝宗彙合,經過三個月激戰,于次年正月攻克,元淮南行省左丞餘阙負傷自刎,終于打通長江從四川到今安徽的通道。

    友諒又進破南昌、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自率軍入撫州,破建昌、贛、汀、信、衢諸州。

     戰場上的勝利使陳友諒産生了強烈的權力欲。

    至正十八年夏,徐壽輝準備将天完政權遷徙到南昌。

    “友諒忌其來不利于已,不從,壽輝不得已而止。

    ”(《明太祖實錄》卷八)可見,這時的陳友諒根本不把徐壽輝放在眼裡,而徐壽輝隻是徒具虛名的天完皇帝而已,根本指揮不了握有重兵的陳友諒。

    陳友諒為了達到篡奪天完政權的目的,首先鏟除了骁勇善戰的趙普勝。

     下一個目标是除掉徐壽輝,達到登上皇帝寶座的目的。

    至正十九年十二月,徐壽輝引兵發漢陽,仍欲徙都南昌。

    路經江州,陳友諒僞裝出迎,陰設伏兵于城西門外。

    待壽輝入城後,城門緊閉,城外伏兵盡殺其部屬。

    壽輝隻身一人,如友諒囊中之物。

    友諒遂以江州為天完都城,仍保留壽輝帝号,而自稱漢王,置官屬,大權獨攬,“壽輝但擁虛位而已”(《草木子·克謹篇》)。

    至正二十年(1360)閏五月,友諒挾壽輝攻朱元璋部所有的太平,城下,友諒自以為天下無敵,迫不及待謀殺壽輝,篡奪帝位。

    次日,遣人于采石舟中,持鐵撾自壽輝身後擊其頭緻死。

    友諒以采石五通廟為行殿,即位稱帝,國号大漢,天完政權亡。

     徐壽輝作為農民起義領袖,論其能力和威望,确不稱職。

    故史書中說他“無他長”,“木強無他能”(《明太祖實錄》卷八)。

    誠然,他缺少劉福通指揮千軍萬馬與敵人浴血奮戰的氣概,更無朱元璋縱橫捭阖能在夾縫中生存壯大的謀略,但他在天完近十年的戰鬥曆程中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他是蕲黃起義的發動者之一,天完政權的建設者之一;他也制訂過作戰計劃,派遣将領四出掠地,在反元鬥争中态度是堅決的;他“資性寬縱”,待人寬厚,能團結各部,故其亡後,諸部将多不服陳友諒,如明玉珍在蜀割據後,立壽輝廟于重慶城南,春秋奉祀。

     第四節 陳友諒 陳友諒,沔陽玉沙縣人,世業漁。

    本姓謝,祖贅于陳氏,因從其姓。

    少讀書,略通文義。

    曾擔任過縣衙小吏,但非其所好。

    蕲黃起義爆發後,他慨然投奔紅巾軍,為倪文俊統軍元帥府的簿掾。

    從文俊攻城奪池有功,升至領兵元帥,駐黃州(今湖北黃岡)。

    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文俊謀弑天完帝壽輝不果,逃奔黃州,友諒乘機殺之,其部衆盡歸友諒,友諒自稱宣慰使,不久稱平章政事,從此握有天完政權的軍政大權。

     是時,北方紅巾軍宋政權兵勢大盛,劉福通率師攻汴梁,分軍三路北伐,元軍主力被吸引,無力南顧。

    陳友諒抓住時機在南方擴張地盤。

    是年十月,友諒發戰艦東下,與巢湖水師趙普勝部合兵進攻安慶。

    友諒直搗小孤山,大敗義軍元帥胡伯顔,兵臨城下。

    饒州祝宗奉友諒命來援攻南門,普勝軍東門,友諒軍西門,築飛樓晝夜急攻。

    元淮南行省左丞餘阙負傷自刎,城中焚死者以千計。

    至正十八年正月城破。

    自至正十二年起,趙普勝屢攻安慶不得,至是城下,自四川至池州長江上中遊打通,天完軍威大增。

     陳友諒攻占安慶後,為擴大戰果,分兵進攻皖、浙、閩、贛各地。

     趙普勝奉命東進,與朱元璋争奪地盤。

    是年四月,自枞陽發兵奪回被占的池州,俘朱軍院判趙忠。

    普勝命别将守城,自據枞陽水寨,與元璋軍戰于建德等地。

    十九年四月,元璋軍奪走池州,普勝破石埭、太平二縣。

    雙方争奪安慶尤為激烈,朱軍屢攻不下,後調黑先鋒領兵水陸并進,船至枞陽,普勝于水中置鐵索橫截,将黑先鋒及所部擒獲。

     王奉國奉命于是年二月率軍20萬攻信州(今江西上饒)。

    是役曆時最久,戰況激烈。

    元鎮南王子大聖奴、樞密院判官席閏等屯兵城中堅守。

    十九年正月,元江東廉訪副使伯顔不花的斤自衢州引兵來援,天完軍受挫。

    二月,陳友諒弟友德率軍駐信州城東,攻城益急。

    三月,王奉國分信州軍攻衢州。

    六月,奉國率軍穴地百餘處,或架梯登城,破信州,大聖奴等戰死,伯顔不花的斤自刎。

     鄧克明、康泰等奉命于十八年五月攻邵武,不克。

    克明原為新淦(今江西新幹)義兵頭目,率衆歸友諒,封為右丞,遂轉攻永豐、甯都、石城、汀州、甯化等縣,克崇仁、樂安等地,據撫州。

    是年十一月,克明由建昌分三道進攻福建,破杉關。

    二十年初,克邵武、汀州、延平等地,閩地騷動。

    六月,鄧克明、康泰合兵圍建甯,不利。

    以後轉戰邵武、建甯等地,不克,還兵駐撫州。

     陳友諒自率主力軍主攻江西各州郡。

    十八年四月,友諒自九江南下克龍興路(今南昌),元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道童、火你赤棄城遁走。

    友諒軍再克進賢。

    同月,友諒遣王奉國克瑞州(今高安),守臣臨江同知給事中死之;進兵臨江,守臣定住降。

    五月,遣熊天瑞克吉安路,元參政全普庵撒裡等逃遁。

    同月,友諒克撫州路,殺道童及達魯花赤完者帖木兒。

    八月,友諒圍建昌路(今南城),元守臣王溥降。

    九月,友諒遣熊天瑞、幸文才克贛州路,元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全普庵撒裡、總管哈海赤死之。

    陳友諒在江西的攻勢猶如風卷殘雲,僅四五個月内便幾乎占領了今江西全省。

    次年三月,又遣兵占領襄陽。

    不久,王奉國又得信州,鄧克明進兵福建,趙普勝在安慶、池州頂住朱元璋部攻勢。

    有利的形勢使他威望大增,篡奪最高權力的欲望也急劇上升。

     實現篡權最大的障礙是趙普勝。

    普勝是彭瑩玉的門徒,起兵早,骁勇善戰。

    早在至正十二、十三年間,就曾率師百萬與元軍激戰于江淮一帶。

    以後取池州,得安慶,堪稱天完政權東線的支柱。

    友諒對他有所忌,又擔心他投靠朱元璋,故處心積慮欲除之。

    朱元璋亦因屢與趙普勝交鋒不得勝,遂施反間計,買通其門客,潛往友諒處離間陳、趙,普勝毫無察覺,“見友諒使者辄自言其功,悻悻然有得失”(《明太祖實錄》卷七),更加深了友諒的疑忌。

    十九年九月,元璋将徐達、張德勝率兵自無為登陸,夜至浮山寨,擊走趙普勝部将胡總管,進克潛山縣。

    友諒決意借機殺普勝。

    乃詐以會軍為名,至安慶,普勝不知其計,具燒羊迎于雁汊,登船見友諒,友諒殺之,盡并其軍。

     陳友諒殺趙普勝是天完紅巾軍的第一次大分裂,而且對當時的戰局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當時趙普勝的部衆以枞陽為據點,安慶、石埭、太平等地皆有其部屬。

    朱元璋部數欲突破天完東線,皆因普勝強悍,不能取勝。

    普勝被殺後,其部衆心中不能平,不願為陳友諒賣命,造成東線形勢吃緊。

    普勝被殺後不久,朱元璋将徐達輕取枞陽水寨,威脅安慶。

    陳友諒不得不親率主力穩住東線,遂于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率軍攻池州,徐達、常遇春設伏兵于九華山,友諒中伏,士兵被殺萬餘人,被俘3000人。

    這次池州大敗是他謀殺普勝後得來的惡果。

    六月,陳友諒殺徐壽輝篡權後發兵攻朱元璋政權首府應天(今江蘇南京),在龍灣大敗,趙普勝部将張志雄率衆投奔元璋。

    “張志雄者,故趙普勝部将,善戰,号長張,嘗怨友諒殺普勝。

    故龍灣之戰無鬥志。

    ”(《明太祖實錄》卷八)志雄又獻計攻安慶,未久果然取之。

     陳友諒謀殺徐壽輝蓄謀已久。

    至正十九年十二月,徐壽輝引兵發漢陽,決定徙都南昌,路經江州,友諒僞裝出迎,陰伏兵于城西門外,待壽輝入城,将城門緊閉,盡殺壽輝部屬于城外。

    于是以江州為天完都城,挾壽輝号令各部。

    自稱漢王,立漢王府于城西門,置官屬,大權獨攬。

    次年五月,親率水軍攻池州,大敗而歸,損失士卒萬餘人。

    閏五月,率水軍挾壽輝攻太平(今安徽當塗),擒元璋将花雲,殺之。

    友諒“既陷太平,志盈滿,急謀僭竊,乃采石舟中先使人詣壽輝前,佯為白事,令壯士持鐵撾自後擊碎其首,殺之”①。

    友諒殘忍地殺死徐壽輝後,急忙以采石五通廟為行殿,将廟中神像颠倒置于門外,不顧傾盆大雨,群下冠服皆濡濕,草草舉行禮節于江岸,遂自稱皇帝,改國号大漢,改元大義,仍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

     天完政權的滅亡和大漢政權的建立,标志着南方起義的失敗,代之而起的是一個封建割據政權。

     陳友諒在至正十七年掌握天完政權後,就把争取和依靠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元故官作為鞏固自己權力的措施。

    例如,友諒攻下南昌後,立即召辟名儒吳澄的孫子、曾任元肅政廉訪使的吳當,當時元廷已命吳當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友諒來聘後,“當卧床不食,以死自誓,乃舁床載之舟,送江州,拘留一年,終不為屈”(《元史·吳當傳》)。

    友諒還在南昌親自登門拜訪元江南行台侍禦史韓準,卑躬屈膝地稱:“吾向為縣小吏,已聞公名”。

    韓準不答,“既去,使人緻糗,公拒不受,然竟不敢加害。

    ”(吳海:《聞過齋集》卷五)在陳友諒的積極争取下,不少地主知識分子和元故官投奔而來,①《明太祖實錄》卷八。

    葉子奇《草木子》卷三上《克謹篇》稱友諒勒死徐壽輝于采石。

    其中著名的有黃昭和解開、解開之叔解觀。

    黃昭曾任元兵部尚書,與吳當一起鎮壓過江西農民起義;解氏是江西名宦之家,解開曾嗾使陳友諒殺徐壽輝。

    陳友諒對地主階級的政策,受到一部分地主分子的贊賞,曾任元進賢縣尹的傅箕,稱友諒“以雄毅之姿,英邁之略,糾集群帥,起兵漢、沔,而威吳、楚。

    凡行師立署,所至之處,能者使,才者用,賢而有德者尊禮,俾各遂其性,無意于富貴功名者不強以職,此所以超轶群雄者也”(《同治南昌府志·人物志》)。

    陳友諒篡權建漢後,更多的地主分子投奔而來,“僞漢之在九江,趨者日衆”(王禮:《鹿遴原前集》卷三)。

    于是,早期參加起義的一批農民軍領袖,如歐普祥等也和陳友諒一樣,蛻變為新的地主階級利益代表者,而投奔漢政權的元故官和地主知識分子在漢政權中的比例越來越大,他們結合在一起,壓迫人民、剝削人民,田賦數額有的地方高于元制一倍①。

     陳友諒一夥也過着窮奢極侈的生活,他置鹿苑,造镂金床,有成群的後宮妃妾。

     陳友諒殺徐壽輝後,“其将士皆離心,且政令不一”(《明太祖實錄》卷九)。

    徐壽輝、趙普勝的舊部紛紛脫離大漢政權,或自立,或歸附朱元璋。

    漢政權的實力貌似強大,實際上已是十分虛弱了。

     漢政權建立後,元朝在南方的勢力越來越小,所以陳友諒除了派軍隊進攻福建邵武、建甯等地與陳友定争奪地盤外,主要精力用在東線與朱元璋争雄上,他傾盡全力,意圖一舉全殲朱元璋軍,達到稱霸南方的目的。

    但最後的結果卻導緻他自己的覆滅。

     至元二十年閏五月,陳友諒在采石倉促稱漢帝後,率舟師順流而下,鋒芒直指應天。

    陳友諒為了這場戰争,命四川明玉珍出兵來會,玉珍大怒,“不與相通”;又遣使約平江(今蘇州)張士誠東西夾擊朱元璋,“而士誠欲守境觀變,許使者,卒不行”(《明史·張士誠傳》)。

    盡管如此,友諒舟師仍十倍于元璋。

    面對氣勢洶洶的敵人,朱政權内部也出現意見分歧。

    “獻計者或謀以城降,或以鐘山有王氣,欲奔據之,或欲決死一戰,不勝而走未晚也”①。

    朱元璋采納劉基的意見,用計勝友諒。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曾是陳友諒的故友,元璋讓茂才緻書友諒,願作内應。

    友諒不知是計,應約至江東橋,連呼“老康”,無應之者。

    友諒始知中計,即與其弟友仁率舟千餘向龍灣,朱軍伏兵四起,内外合擊,友諒軍大敗潰,又值退潮,陳舟擱淺不能動,殺溺死者無算,被俘者達二萬餘人。

    其将張志雄、梁铉、喻國興、劉世衍等皆降,所造巨艦名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鳌者百餘艘及戰船數百皆為元璋軍所獲。

    與此同時,元璋遣其将胡大海克信州(今江西上饒),以牽制友諒。

    友諒兵敗後逃奔江州,朱軍乘勝取太平、安慶。

     龍灣大敗後,陳友諒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

    至正二十年七月,陳友諒鄱陽院判于光、左丞餘椿以浮梁(今江西景德鎮北)降元璋。

    九月,原天完政權大司徒、袁國公歐普祥,因不滿陳友諒驕恣,以袁州(今江西宜春)降元璋,友諒遣其弟友仁往攻之,普祥大敗其衆,俘友仁,友諒派太師鄒普勝去說和,友仁得歸。

    歐普祥是天完政權中老資格的勇将,據守袁州已近十年,“時江、楚諸郡皆為陳氏有,袁扼其要害,潭、嶽、贛兵不得出,友諒勢大蹙”(《明史·黃彬傳》)。

     ①《重修上高縣志》卷一《藝文志》載,瑞州上高田賦“僞漢陳友諒加一石為二石”。

    ①黃伯生:《誠意伯劉公行狀》,《誠意伯文集》卷首。

     至正二十一年,陳友諒企圖進行反撲。

    五月,派李明道攻信州,明道被朱軍俘獲投降。

    七月,友諒遣其将張定邊攻占安慶。

    八月,朱元璋親率舟師攻陳友諒,打出“吊民伐罪,納順招降”旗号,乘風溯流而上,經采石,直撲安慶,命廖永忠、張志雄率舟師擊陳軍水寨,進克安慶。

    長驅至小孤山,友諒守将傅友德、丁普郎迎降。

    師次湖口,追擊友諒舟師至江州。

    友諒親率兵督戰,大敗而歸,夜半攜妻子棄城逃奔武昌。

    元璋命徐達進兵追擊,徐達屯兵漢陽之沌口以遏制友諒沔陽戰艦。

    元璋乘勝取南康(今江西星子)、蕲、黃、廣濟,陳友諒江西行省平章吳宏以饒州(今江西波陽)降。

    九月,陳友諒江西行省平章王溥以建昌(今江西南城)降。

    十一月,朱元璋遣鄧愈、吳宏攻撫州,守将江西行省右丞相鄧克明以撫州、建昌、臨江、汀州等4路,南豐、甯都、富三州,臨川、樂安等18縣印詐降,旋又逃歸新淦;康茂才取瑞昌(今屬江西)。

    十二月,陳友諒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平章祝宗、同佥康泰等以南昌降。

     至正二十二年正月,甯州(今江西修水)土豪陳龍以分甯、泰新、通城、靖安、德安、武甯6縣民兵2萬降元璋;吉安土軍元帥孫立本、曾萬中與其弟粹中以城降;陳友諒江西行省平章彭時中以龍泉降。

    三月,祝宗、康泰據南昌叛,朱元璋将鄧愈逃回應天,元璋命徐達從漢陽出兵攻南昌,次月克複。

    祝宗奔新淦依鄧克明,後被克明所殺,函其首降元璋;康泰走廣信,途中被俘送應天。

    八月,陳友諒遣其将熊天瑞攻吉安,守将孫本立戰敗走永新,天瑞複攻永新,執本立殺之。

    友諒命其知院饒鼎臣守吉安。

    十二月,朱元璋将朱文正遣兵攻吉安,饒鼎臣敗走,朱軍複得吉安。

     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時,陳友諒的處境更為惡化,衆叛親離,疆土日蹙。

    是年四月,氣急敗壞的陳友諒,乘朱元璋北上安豐(今安徽壽縣)救援小明王韓林兒尚未回師的機會,大舉進攻南昌。

    為了這次戰争,他特制大艦數百艘,“艦高數丈,外飾以丹漆,上下三級,級置走馬棚,下設闆房為蔽,置橹數十其中,上下人語不相聞,橹箱皆裹以鐵,自為必勝之計,載其家屬百官,空國而來”(《明太祖實錄》卷一二)。

    陳軍号稱60萬,真是氣勢洶洶,不可一世!豈知陳友諒此舉犯了嚴重的戰略錯誤,朱元璋在陳友諒鄱陽湖兵敗喪身後說道:“我不當安豐之行,使陳友諒乘我兵之出,京城空虛,順流而下,搗我建康,誠進無所成,退無所守。

    友諒不攻建康而圍南昌,此計之下者,不亡何待!”(劉辰:《國初事迹》) 南昌城原來緊靠贛江,朱元璋考慮到靠江容易受水師進攻,将城牆改建去江岸30步。

    這次陳友諒來攻,大艦無法靠城牆,隻好登岸圍城。

    南昌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都督朱文正,文正與諸将分城拒守:參政鄧愈守撫州門,元帥趙德勝等守宮步、土步、橋步三門,指揮薛顯等守章江、新城二門,元帥牛海龍等守琉璃、淡台二門,文正居中,節制諸軍,自将精銳二千,往來應援以禦敵。

    友諒攻城甚急,牛金海、趙德勝等一些戰将陣亡,文正督諸将死守,雙方相持達85日。

    與此同時,友諒遣将陷吉安、無為等地。

    七月,朱元璋親率舟師20萬,大将徐達、常遇春、廖永忠、俞通海等皆随師出發。

    友諒聞朱軍來援,即解南昌之圍,東出鄱陽湖迎戰。

    于是爆發了規模空前的鄱陽湖水戰。

     陳朱雙方雖然實力懸殊,但陳友諒戕主篡權,大失人心,他“唯知巨艦,未知軍心恇怯”(《明太祖實錄》卷一二)。

    而朱元璋的部隊上下一心,士氣高漲,準備決一死戰。

    而且,戰争的勝負還決定于戰場上的指揮能力。

    陳友諒戰艦雖大,但用鐵索連在一起,轉動不便;朱元璋戰船雖小,但機動靈活,故戰争一開始,元璋就決定用火攻破敵。

     七月二十日,雙方舟師相會于鄱陽湖中康郎山。

    友諒艦高船堅,占有優勢。

    元璋見勢,下令分舟師為11隊,用火器、弓弩攻擊。

    二十一日,元璋命俞通海乘風發火炮,焚友諒艦20餘艘,殺溺者甚衆,元璋将韓成、宋貴等戰死,友諒骁将張定邊攻擊元璋所乘之舟,而元璋舟又擱淺,形勢危急,常遇春、俞通海來援,方脫險,戰鬥十分激烈。

    二十二日,元璋命敢死勇士駕滿載火藥等易燃物的小舟,沖向敵艦,使友諒水寨中數百艘船被焚,“煙焰漲天,湖水盡赤,死者大半”。

    友諒弟友仁、友貴、平章陳普略等皆被焚死。

    是日,元璋将張志雄、丁普郎等亦喪身。

    此後,連戰數日,友諒愈不利。

    元璋派出伏兵,封鎖鄱陽湖到長江的出口,搶先駐泊左蠡,而友諒亦移舟渚矶。

    相持3日,友諒左、右二金吾将軍率所部降元璋,失此二将,友諒兵力益衰。

    元璋乘機展開輿論攻勢,派人緻書友諒,重申共同反元、各安一方主張,指責友諒挑起兵端,造成損兵折将,要友諒“聽我指揮”。

    友諒“得書怒,留使者不遣”,下令殺所俘元璋軍士。

    元璋聞之,命遣返所有友諒戰俘,有傷者賜藥療之,又再緻書友諒,勸其放棄抵抗。

    同時又遣将克蕲州、興國等地。

    (《明太祖實錄》卷一二) 八月,友諒糧絕勢困,進退失據,準備突圍奔武昌。

    二十七日,友諒率樓船百餘艘趨南湖嘴不成,轉向湖口突破,被流矢射中而死。

    明日,其平章陳榮、參政魯某、樞密使李才等率樓船軍馬降,元璋得士卒五萬餘人。

    張定邊及楊丞相、韓副樞等乘夜用小舟載友諒屍及其子陳理逃回武昌。

     張定邊到武昌後,立陳理為帝,改元德壽。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率水陸大軍征武昌,陳理降,大漢政權亡。

     陳友諒是一個猜忌成性、剛愎自用、唯私欲是圖的人。

    為了達到篡奪目的,不惜殺害戰友、國主,其手段之殘忍令其部衆膽戰心驚,于是“人各一心,上下猜疑”,再加上其才略低下,舉措失當,軍事上終于一敗再敗,導緻覆滅。

    朱元璋在陳理投降後對群臣說道:“陳氏之政,非為勇将健卒,由其上下驕矜,法令縱弛,不能堅忍,恃衆寡謀,緻至于此。

    使其恃重有謀,上下一心,據荊楚之富,守江漢之險,跨豫章,連閩越,保其民人,以待機會,則進足以窺中原,退足以抗衡一,吾安得而取之?舉措一失,遂緻土崩,此誠可為鑒戒者也。

    ”(《明太祖實錄》卷一三)這段話是有道理的。

     第五節 明玉珍 明玉珍(1329&mdash1366),生于河南行省随縣梅丘村(今湖北随縣柳林)。

    本姓旻,後因崇信白蓮教(因鼓吹“明王出世”,又稱明教)而改姓明;一說名瑞,字玉珍。

    家世務農,曾當過巡司弓兵牌子頭(實際上是一種差役)。

    他身高八尺,“為人英武有大志,不嗜聲色貨利,善騎射”①。

     元至正十一年(1351)夏秋之際,劉福通等率北方紅巾軍起義于汝颍,徐壽輝等率南方紅巾軍起義于蕲黃,于是天下騷動,群雄并起。

    玉珍家鄉也不安定。

    “玉珍一日謂鄉耆老曰:&lsquo元君無道,天下兵起荼毒,吾侪将不免也。

    為之奈何?&rsquo耆老對曰:&lsquo明公平日勇略,人所信畏,集鄉兵,屯青山,量力審時,大則進取,小則自衛,盍策之。

    &rsquo玉珍曰:&lsquo善&rsquo。

    ”①于是組織鄉兵,修栅治城,分屯縣南青山等諸要害,結寨自保。

    其衆達千餘人,玉珍被推為屯長。

     徐壽輝已于至正十一年十月據蕲水(今湖北浠水)為都,建國天完,年号治平。

    十一年正月,天完軍攻克漢陽、興國(今湖北陽新)、武昌、安陸(今湖北鐘祥)、沔陽、中興(今湖北江陵)等地,勢力逼近随州。

    壽輝遣人招降明玉珍,玉珍見大勢所趨,遂參加了天完紅巾軍隊伍。

    壽輝待以殊禮,授玉珍為統軍元帥。

    命其率本部軍馬,鎮守沔陽,隸元帥倪文俊部。

     至正十三年(1353),天完紅巾軍所得多不能守,元軍加緊圍剿。

    元軍将領哈麻秃(或作哈麻都)屢攻沔陽,明玉珍率部英勇抗擊,不幸被飛矢擊中右目,緻使失明,故人稱“明眼子”。

    是年十二月,天完都城蕲水為元軍攻破,徐壽輝等遁入黃梅山中和沔陽湖中。

    在沔陽湖中,玉珍擔負起保衛天完政權和領袖的重任。

    是時,沔陽水澇連天,民采菱、魚為食,處境相當困難。

     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倪文俊重整旗鼓,奪取沔陽城,大敗元威順王寬徹普化。

    為擴大戰果,紅巾軍急需籌糧,于是文俊命玉珍領兵萬餘駕鬥船50艘至夔州(今四川奉節)籌糧。

    時夷陵(今湖北宜昌)為天完參政姜珏所轄,故玉珍得以往來巫峽,滿載糧食而歸,而四川人民亦未受到騷擾。

    明玉珍去四川籌糧的成功,解決了天完紅巾軍的軍需供應,有力地支援了倪文俊在軍事上的勝利,為天完政權的重建立下了戰功。

     至正十七年(1357)春三月,屯兵西平寨的義兵元帥楊漢領兵至重慶,屯于江北。

    時鎮守重慶的元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正招兵買馬,欲擴大勢力,聞楊漢兵至,遂遣人招納。

    楊漢不知是計,應邀谒見完者都,被完者都用計于酒席間殺死。

    楊漢将士忿而起兵複仇,不克,于是擄奪船隻順江東下。

    适遇明玉珍于巫峽,楊漢部衆訴說被害事,且言重慶城兵備單薄,完者都與另一守将、四川行省左丞哈麻秃不和,若回船,出其不意攻之,取重慶易如反掌,重慶下,則全蜀可圖。

    玉珍猶豫不決。

    萬戶戴壽獻計說:“鳥困投林,人困投人。

    且明公修兵沔陽為民也,哨糧于蜀亦為民也。

    不若分船為二,以其半載糧還沔以濟荒,以其半因漢兵攻重慶,事濟則據之,不濟則歸,何損也。

    且此兵之出,窺隴蜀,據上流,保荊襄,開糧道,一舉三得,幸勿他慮。

    ”玉珍從之,遂率兵與楊漢餘部合兵至重慶。

    時蜀中承平日久,忽見大批鬥船①明玉珍墓出土之《玄宮之碑》,見重慶博物館編:《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

    ①楊學可:《明氏實錄》。

    本傳引文多引自《明氏實錄》,下引此書者不另注。

    雲集,遠近騷動。

    完者都見明玉珍軍勢大,夜遁果州(今四川南充),哈麻秃倉促出戰,戰敗被執。

    玉珍輕而易舉攻占重慶,父老迎玉珍入城,其軍紀律嚴明,城中安然如故,遠近降者絡繹不絕。

    玉珍遣使獻俘哈麻秃于漢陽徐壽輝,壽輝大喜,是年秋授玉珍隴蜀行省右丞。

     至正十八年(1358)二月,逃至果州的元四川行省左丞完者都與行省平章郎革歹、參政趙資,率兵屯嘉定州,妄圖奪回重慶。

    明玉珍命其義弟明三(一作明二,原名萬勝,湖北黃陂人)領兵圍攻嘉定,屯兵九頂山、大佛寺,相持達半年之久,不克。

    玉珍則率軍由涪江西進。

    時北方紅巾軍宋政權西路軍李喜喜(李仲賢)部在陝西作戰失利後進入四川,占領成都等地,改稱“青巾”。

    六月,玉珍敗青巾于普州,李喜喜率青巾退至成都,玉珍班師返重慶。

    明玉珍西進時曾駐軍泸州,其宣使劉澤民曰:“此間元進士劉桢字維國者,有文章,能政事,曆仕大名路經曆,因青巾李喜喜入蜀大肆殺戮,隐居方山,曷往見焉。

    ”玉珍親往拜訪,與之交談後大喜曰:“吾得一孔明也。

    ”遂邀至舟中,與論國事,拜為理問。

     與此同時,天完政權内部先後發生了倪文俊、陳友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