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韓林兒 劉福通 徐壽輝 陳友諒 明玉珍
關燈
小
中
大
逼大都。
“京師人心大駭,在廷之臣,或勸乘輿北巡以避之,或勸遷都關陝,衆議紛紛。
”(《元史·劉哈剌不花傳》)但毛貴孤軍深入,元軍四方來援,毛貴軍敗于劉哈剌不花,退回濟南。
毛貴北伐之時,田豐奪取東平、濟甯、東昌等地。
所以,盡管毛貴北伐未能成功,但山東形勢還是有利于紅巾軍的。
三、中路軍至正十七年初,宋政權丞相之一的盛文郁攻占曹州(今山東菏澤),與在山東其他地方作戰的毛貴、田豐勢相聯結,宋政權有可能在曹州建立行省。
是年夏,劉福通發動三路北伐,遂命曹州行省組織中路軍。
九月,由關先生(關铎)、破頭潘(潘誠)、馮長舅、沙劉二等率領的中路軍,逾太行山,取陵川、高平,克潞州(今山西長治),進攻冀甯(今山西太原),被察罕帖木兒所敗,退入太行山。
至正十八年二月,東路軍毛貴由河北進攻大都,為分散敵軍力量,毛貴遣其部将王士誠、續繼祖等自益都出兵,進攻懷慶路,殺元懷慶路總管王得貞。
三月,王士誠取晉甯路,殺總管杜賽因不花,并與關先生等所率軍相合。
劉福通命中路軍分兵兩路:一路攻绛州(今山西新绛);一路由沁州出發,攻冀甯(今太原)、代州、大同,“烽火數千裡,複大掠南且還”。
此路的意向是北上與東路軍形成對大都的包圍,但這時毛貴已在大都附近受挫退回山東,故中路軍北至大同後南還。
可惜,他們回軍途中遭察罕帖木兒伏擊。
五月,察罕帖木兒将董克昌收複冀甯。
六月,關先生、破頭潘等克遼州(今山西左權),旋被察罕帖木兒将虎林赤擊走,而關先生軍再克冀甯。
九月,關先生等攻保定,不克,轉而攻克定州。
十月,占領大同,北上進攻興和(今河北張北)。
十二月,關先生、破頭潘攻克上都(今内蒙古正藍旗東北)。
上都為元廷夏都,築有宮阙官署,中路軍予以焚毀,逗留七天,中路軍又攻破全甯(今内蒙古翁牛特旗),焚魯王府,進克遼陽。
并以遼陽為基地,準備進攻高麗。
劉福通就在這時置遼陽行省,任命關先生、破頭潘、沙劉二等為平章。
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紅巾軍發布緻高麗王書稱:“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義舉兵,恢複中原,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悉皆款附。
如饑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藥石。
”(《高麗史·恭愍王傳》)十一月,紅巾軍前鋒渡鴨綠江。
十二月,紅巾軍在毛居敬率領下攻占義州、靜州、麟州、西京(今平壤)等地。
翌年正月,紅巾軍在西京戰敗,退走。
三月,紅巾軍從海路進攻高麗西北沿海諸州,旋退去。
二十一年九月,關先生、沙劉二、破頭潘等率十餘萬紅巾軍渡鴨綠江攻朔州。
十二月,攻占開京(今開城),迫使高麗恭愍王南逃。
二十二年正月,高麗軍收複開京,關先生、沙劉二被殺,破頭潘率餘衆敗退遼陽。
四月,遼陽行省兵邀擊紅巾軍餘衆,破頭潘被俘。
中路軍殘部投降孛羅帖木兒。
劉福通在發動三路紅巾軍北伐的同時,意圖倚托益都、曹州兩行省比較鞏固的基地,展開對汴梁的攻擊,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宋政權都城。
至正十七年六月,劉福通首攻汴梁,不下。
八月,取大名、衛輝(今河南汲縣)兩路,形成對汴梁包圍的态勢。
十月,元廷增派知樞密院事達理麻失裡攻雷澤、濮州,被劉福通殺死,節制河南元軍的答失八都魯被迫退至石村。
“朝廷頗疑其玩寇失機,使者促戰相踵”。
劉福通又使反間計,“詐為答失八都魯通和書,遺諸道路,使者果得之以進。
答失八都魯覺之,一夕憂憤死,十二月庚子也”(《元史·答失八都魯傳》)。
其子孛羅帖木兒襲職,退駐井陉。
至正十八年五月,劉福通再次進攻汴梁,元守将竹貞逃遁,福通據汴梁為都,迎韓林兒居之。
時毛貴雖進攻大都失利,但山東形勢甚好,中路軍轉戰山西,西路軍趨關中,出現了鼎盛局面。
《元史·察罕帖木兒傳》稱:“安豐賊劉福通等陷汴梁,造宮阙,易正朔,号召群盜。
巴蜀、荊楚、江淮、齊魯、遼海,西至甘肅,所在兵起,勢相聯結。
”在這一形勢下,元河南行省平章周全,以懷慶路降。
劉福通命其進攻據洛陽的察罕帖木兒,“守将登城,以大義責全。
全愧謝退兵,劉福通殺之”(《元史·順帝紀》)。
宋政權鼎盛局面沒有維持多久,很快發生了逆轉。
至正十八年九月,孛羅帖木兒統領諸軍夾攻曹州。
十月,元軍破曹州,擒殺曹州行省武宰相、仇知院。
曹州陷落,使宋政權與山東紅巾軍聯系切斷。
十九年初,孛羅帖木兒北上代州、豐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東)、雲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東南),駐守大同,以切斷宋政權與中路紅巾軍的聯系。
而察罕帖木兒一直以重兵駐守渑池、洛陽,時刻準備對汴梁發起進攻。
宋政權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山東紅巾軍這時也發生了逆轉。
毛貴北伐大都失敗後返回山東,與田豐配合,其勢仍很盛。
至正十九年四月,淮安失守,趙君用逃奔毛貴,竟陰險地把毛貴殺死。
七月,毛貴部将續繼祖從遼陽回益都,怒殺趙君用。
山東紅巾軍自此一蹶不振,這時王士誠也脫離中路軍返回山東,與田豐争奪勢力,田豐稱花馬王,王士誠稱掃地王,互相攻伐。
至正十九年五月,察罕帖木兒移軍虎牢,分兵南路出汴南,攻陷歸、亳、陳、蔡,北路出汴東,置戰船于黃河内,略曹州南,據黃陵渡,又發陝西、山西各路元軍,包圍汴梁。
八月,元軍破汴梁,劉福通奉韓林兒突圍奔安豐,元軍俘獲韓林兒妻及紅巾軍家屬數萬,紅巾軍各級官員五千。
至此,宋政權雖曾發布文告,加封朱元璋官爵,朱元璋名義上也仍奉龍鳳為正朔,所發布榜文稱“皇帝聖旨,吳王令旨”,但實際上宋政權已名存實亡。
至正二十一年(1361)夏,察罕帖木兒向山東紅巾軍發起總攻,田豐、王士誠降之。
十月,察罕帖木兒進圍益都,毛貴部将陳猱頭等堅持抵抗。
次年六月,田豐、王士誠殺察罕帖木兒,參加益都保衛戰。
察罕帖木兒子擴廓帖木兒襲其父職,繼續圍攻益都。
十一月,益都陷,田豐、王士誠被殺,陳猱頭被俘送大都,毛貴子小毛平章不知所終。
接着,莒州陷,山東紅巾軍全部被鎮壓。
在安豐的宋政權,名義上隻存下朱元璋的江南行省。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平江(今江蘇蘇州)張士誠乘安豐空虛之機,遣其将呂珍進攻安豐。
劉福通等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韓林兒急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親率大軍擊敗呂珍和支援呂珍的原天完政權的廬州(今安徽合肥)左君弼,救出小明王和劉福通,把小明王和劉福通安置于滁州。
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劉福通至應天(今南京),途經瓜步,廖永忠将他們沉入水中溺死。
第三節 徐壽輝 徐壽輝,一名真一,蕲州羅田縣(今屬湖北)人,原籍湖南。
生平以販布為業,往來于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黃州(今湖北黃岡)一帶。
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于蕲州起兵,十月建都蕲水(今湖北浠水),國号天完,年号治平,壽輝稱帝,成為南方紅巾軍名義上的領袖。
南方紅巾軍與北方紅巾軍一樣,信奉白蓮教,念彌勒佛,燃香,起兵後頭裹紅巾,作為标志。
南方白蓮教主是彭瑩玉。
瑩玉,又名國玉、翼,教徒尊稱為彭祖,俗稱彭和尚,敵人稱之為“妖彭”,江西袁州(今宜春)南泉山東屯莊農家子。
10歲時入附近慈化寺為僧,會治病,在民衆中威望甚高,“袁民翕然,事之如神”。
瑩玉在農民群衆中開展白蓮教宣傳活動,并秘密組織武裝起義。
至元四年(1338),他與徒弟周子旺在袁州發動起義失敗,子旺被殺,他“逃淮西,淮民聞其風,以故争庇之,雖有司嚴捕,卒不能獲”(《庚申外史》)。
此後十餘年間,他在江淮等地繼續宣傳白蓮教,足迹遍及今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各地,并在各地招收門徒,策劃武裝起義。
他以“彌勒佛下生,當為世主”的宗教口号來鼓動群衆起來反元,其早期門徒多以“普”字命名。
由于他堅韌不拔的努力,不僅培養了一批農民起義的骨幹,而且為農民大起義奠定了堅實的群衆基礎。
徐壽輝最初并非白蓮教徒,且缺乏組織能力,但體貌偉岸。
據《湖廣總志》記載:當時在蕲、黃一帶從事秘密策劃反元起義的人物是麻城鐵工鄒普勝。
至正十一年五月,劉福通在颍州起義成功後,鄒普勝積極準備起義,但需物色一位體态雄偉的人物,以應“彌勒佛下生”之偈言。
一日,壽輝行山中,獲鑒鐵10斤。
某日夜,鄒普勝夢見黃龍蟠其鐵砧。
明日壽輝攜鐵過之,令普勝制■鋤,蹲坐鐵砧上。
普勝大異,告之曰:“今天下尚須■鋤治耶?當為煉一劍贈君耳。
”(萬曆《湖廣總志》卷九八《别傳》)于是兩人深相結,謀舉大事。
是年八月,鄒普勝、徐壽輝起兵,以紅巾為号,南方紅巾軍起義爆發。
九月,起義軍占領蕲水縣及黃州路,起義軍将領倪文俊大敗元威順王寬徹普化及其子别帖木兒、答帖木兒于金剛台,并執别帖木兒。
起義軍占領蕲水時,元蕲州路總管李孝先不敵身死。
十月,徐壽輝以蕲水為都,國号天完,改元治平,壽輝稱帝,鄒普勝為太師。
“天完”是壓倒“大元”的意思,表達了農民起義軍誓死推翻元朝統治的決心。
天完政權是元末農民起義中建立最早的農民政權。
它的行政機構多仿元制,設有中書省(稱蓮台省)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軍制有百戶、千戶、萬戶,管、統軍元帥等職,并有管軍萬戶府、管軍總管府、統軍元帥府等管軍機構。
天完政權的建立,标志着起義軍有了自己的政治中心,原來以宗教為紐帶聯系南方各地白蓮教徒的狀況将逐漸被政治關系所代替。
天完政權建立後,南方各地起義形勢發展迅猛。
天完紅巾軍分兵出征,各地群衆奮起響應。
是年十一月,天完軍南下江西,新建人鄧南二聚衆攻瑞州(今江西高安),被元軍擒殺;同月,天完軍入宿松,破太湖、潛山(均屬今安徽)。
十二月,王權(布王三)起兵克鄧州、南陽(均屬今河南),稱“北瑣紅軍”,後來占有今河南中部南部一帶;均州鄖縣(今屬湖北)人田端子聚衆殺官吏,旋被鎮壓。
至正十二年正月,孟海馬占領襄陽,殺元襄陽路總管柴肅,這支起義軍稱“南瑣紅軍”,後奄有均、房、荊門、歸、峽等地。
由于各地群衆蜂擁起兵,形勢對天完紅巾軍十分有利,于是徐壽輝等決定派出各路紅巾軍,分兵攻占湖廣、江浙等地。
天完軍首攻目标是湖廣行省首府武昌。
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丁普郎、徐明遠克漢陽,楊普雄克興國(今湖北陽新),形成包圍武昌的态勢。
是月,鄒普勝率主力軍攻克武昌,元威順王寬徹普化、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和尚棄城走,元順帝下诏追奪寬徹普化王印,和尚被誅。
天完軍奪取武昌後,向湖北中部、西北部推進,同時遣兵南下。
曾法興率兵克安陸(今湖北鐘祥)、沔陽(今湖北沔陽西南)、中興(今湖北江陵),擒殺元安陸知府醜闾、江陵守官山南廉訪使蔔理牙敦,沔陽府達魯花赤咬金自溺死。
天完軍與布王三的北瑣紅軍、孟海馬的南瑣紅軍勢相聯結。
在江西的戰鬥十分激烈。
鄒普勝自率主力與彭瑩玉等沿江而下,奪取江西門戶江州(今九江),元江州路總管李黼被殺。
鄒普勝揮師南下,直抵江西首府南昌,南昌城高水深,圍城數周、激戰54日不克,紅巾軍退走。
但南昌周圍多被紅巾軍占領,史普清占領新建、進賢等地。
是時,南昌以西多為天完紅巾軍所有,張普憲連克甯州(今修水)、靖安等地;陶九、況普天、鐘普高等克瑞州(今高安)、上高、新昌等地;歐普祥、陳普義克袁州,歐普祥又西攻醴陵、茶陵,陳普文下吉安。
天完軍分兵攻撫州,取宜黃、樂安,進克甯都、興國、會昌、瑞金等地,但多得而複失。
天完紅巾軍在江浙的戰鬥中最為壯烈。
至正十二年二月,項普略(又名項甲、項奴兒、項普壽)、彭瑩玉在攻占江州後,揮師南下克南康(今江西星子)、饒(今江西鄱陽)、信(今江西上饒)。
四月,克婺源、黟縣、休甯、徽州(今江西歙縣)。
他們遇到休甯大地主汪同、程國勝、俞茂等組織的“義兵”的拼死抵抗。
六月,項、彭率軍破昱嶺關。
七月,攻克江浙行省首府杭州路,元江浙行省官員紛紛逃竄,參政樊執敬自殺。
紅巾軍紀律嚴明,“不殺不淫”,一面宣傳“彌勒佛出世”,号召人民參加紅巾軍,“招民投附者,署姓名于簿籍”,一面把官府庫藏沒收歸紅巾軍所有。
元順帝急令江浙行省平章教化、濟甯路總管董抟霄從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前線撤圍,與江浙行省平章三且八一起攻打杭州的紅巾軍,項、彭等被迫棄守杭州,退回徽州,敵人又撲向徽州。
為擺脫敵人的“圍剿”,紅巾軍北上廣德。
九月,克廣德,入湖州、武康、德清、吳興等地。
十月,克常州,奪取大地主王“佛子錢财,發其倉廪,分給貧苦農民。
又攻占江陰、宜興、溧陽、溧水、丹陽、句容等地,并遣軍進逼集慶(今江蘇南京)。
因元軍勢大,再返徽州,項普略被俘犧牲,彭瑩玉在巢湖水師支援下再克徽州。
直到次年春,元軍攻占徽州,彭瑩玉退到江西瑞州,是年十一月元江西行省右丞火你赤破城,瑩玉與諸守将慘遭殺害。
至正十二年四月,江西宜黃、新城(今黎川)的紅巾軍在塗乙、塗佑、童遠等率領下進入福建,建甯起義首領應必達響應,占領建甯、泰甯,直入邵武。
紅巾軍進入邵武,“揚言&lsquo摧富益貧&rsquo,以誘村氓從逆。
凡窭者之欲财,賤者之欲位,與凡子弟之素無賴者,皆群起趨之,旬日間聚至數萬。
大掠富民家,散入山谷搜劫,無獲免者”(《邵武府志》卷二)。
“摧富益貧”這是南方紅巾軍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提出的響亮口号,這個口号有力地鼓舞了千千萬萬貧苦大衆投入浩浩蕩蕩的起義洪流中去。
這支紅巾軍分兵幾路,一支進取順昌、将樂、萬安,圍攻延平(今南平)、建安(今建瓯)、建陽等地;一支攻入浙東龍泉;另一部分紅巾軍在王善、江二蠻等率領下深入福建東部沿海,攻克福安、甯德、福甯(今霞浦)等地。
十三年春,王善曾克羅源、連,圍攻福州。
到這年春,這支紅巾軍得地多被元軍重新占領,起義軍領袖或殺或俘。
天完紅巾軍早在十二年二月便攻入今湖南境,克嶽陽、長沙。
但在衡州(今衡陽)受阻。
後來,紅巾軍曾攻破常甯、道州(今道縣)、寶慶(今邵陽)等地,但均被元軍收複。
南方紅巾軍利用北方紅巾軍抗擊元軍主力的有利形勢,于至正十二年初采取分兵四出的戰略,取得了預料不到的戰果。
“至正十一年寇起淮南,自浙西、江東西、湖南北,以及閩、蜀之地,凡城所不完者皆陷”(餘阙:《青陽集·合肥修城記》)。
紅巾軍的勝利,使所到之處的貧苦農民紛紛響應,以緻出現“不旬日,衆辄數萬,皆短衣草屦,齒木為杷,削竹為槍,截绯帛為巾襦,彌野皆赤”(《元史·魏中立傳》)的壯觀場面。
天完紅巾軍早期的勝利是與彭瑩玉長期的秘密組織活動分不開的。
蕲州起義爆發後,彭瑩玉長期活動的根據地江淮地區“人多應之”,以巢湖為中心形成了三支起義軍:即趙普勝(即“雙刀趙”)部,金花姐、李普勝(即“李扒頭”)部和左君弼部。
金花姐犧牲較早,左君弼活動範圍不廣,趙普勝曾于至正十二年春率水師南下,與天完軍密切配合,戰功顯赫。
是年三月,趙普勝自合山出發,與據無為的李普勝合兵攻繁昌,由于繁昌監邑孛羅鐵木兒頑抗,趙普勝率舟師轉攻銅陵、池州(今貴池),進圍安慶。
元急調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蔔顔帖木兒、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兒、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星吉、江南行台禦史中丞蠻子海牙等部兵鎮壓,原在武昌的威順王寬徹普化也派兵助戰。
星吉等聯合地主武裝,在安慶、池州、湖口一帶與趙普勝水師展開了激烈的争奪戰:九月,趙普勝開始進攻小孤山元軍。
據元軍巡哨頭目趙國用報告說:“哨見三江口有紅巾反賊,乘勝大小船隻萬餘,順流而來;并江兩岸,步行賊徒,不計其數,水陸相接。
”(《永樂大典》卷二六一一《南台備要》)可見紅巾軍聲勢之大。
當時星吉等雖據守小孤山、鄱陽口等要沖,但很快就被紅巾軍擊垮,星吉也在鄱陽口被擊斃,緻使元軍在長江的駐防全線崩潰。
趙普勝在鄱陽口大勝後,連取湖口、彭澤等要地,轉而圍攻安慶。
十一月,再克池州。
至是年底,趙普勝等占領了從繁昌到湖口的長江兩岸,包括宿松、太湖、潛山、枞陽、太平、石埭等地。
元朝在“江淮以南郡縣陷沒者十七八”(《青陽集》卷二)。
元安慶守将餘阙驚呼:“紅軍..縱掠江淮之南,南方之地,雄都巨鎮,諸侯王之所封,藩臣臬司之所治,高城浚隍、長戟強弩之所守,環辄碎之,鮮有固其國者。
”(《青陽集》卷六)至正十三年,趙普勝在沿江一帶繼續與元軍激戰,并占領桐城等地,擊敗向小孤山反撲的元軍,但先後11次攻安慶未下。
随着天完軍在各地的失守,趙普勝率領的水師也受到巨大壓力,不得不退居黃墩,等待時機再起。
現在我們雖然沒有證據說明巢湖水師一開始就是天完政權的屬部,但趙普勝、李普勝、左君弼等都是彭瑩玉的門徒這是無疑的。
彭瑩玉在南方紅巾軍起兵後,雖然沒有擔任天完政權的要職,但他往來于各支起義軍之中,起到了别人無法起到的協調、指揮作用。
巢湖水師活躍于江淮之間,激成于長江兩岸,牽制了敵軍主力,對天完紅軍主力馳騁湖廣、江西、江浙,幫助是很大的。
回顧至正十一年到十三年天完紅巾軍第一階段的戰史,不難看出由于紅巾軍發展過快,士兵缺少訓練,組織松散,徐壽輝等領袖人物沒有制定出明顯的作戰部署,聽任各部流寇式的作戰,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因而當元軍與地主武裝結合起來後,紅巾軍所占城池多不敵而失守。
從至正十三年春天後,南方各地紅巾軍普遍遭到元軍和地主武裝鎮壓,天完紅巾軍由盛勢轉入低潮。
是年十二月,元軍在蔔顔帖木兒、蠻子海牙及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哈臨秃、左丞秃失裡、西甯王牙罕沙等率領下,向天完都城&mdash&mdash蕲水發起進攻,蕲水陷落,天完政權的四百多名官員慘遭殺戮,徐壽輝等天完領導人“遁入黃梅山中及沔陽湖中”(《庚申外史》)。
至正十四年(1354年)以徐壽輝為首的天完政權處于極為不利的形勢下,天完政權主要領導人被迫潛伏于山澤之間,活動相當困難,但他們并沒有喪失信心,而是積極恢複和組織力量,等待時機掀起更大規模的反元鬥争。
這一點可從已發現的治平四年(1354年)頒發的“統軍元帥府印”中得到證實。
這方銅印證明了天完政權當時仍有自己的根據地,并繼續在委任各級将領。
事實上當時仍有許多紅巾軍餘部在活動,如歐普祥在袁州,史普清在奉新,李普成、王普敬在瑞州周圍。
高郵之戰為天完紅巾軍再起提供了機會。
至正十四年正月,張士誠據高郵(今屬江蘇)稱誠王,國号大周。
九月,元順帝命右丞相脫脫率百萬大軍前往鎮壓。
十二月,城之将下,順帝下诏削脫脫兵權,“大軍百萬,一時四散..其散而無所附者,多從紅軍,鐵甲一軍入襄陽,号鐵甲兵者是也”(《庚申外史》)。
于是,天完紅巾軍乘機壯大隊伍,開始出擊,進入反元鬥争的第二階段。
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倪文俊攻克沔陽。
文俊,号蠻子,黃州黃陂漁家子。
他是蕲州起義最早的成員之一,勇敢善戰,“用多槳船,疾如風,晝夜兼行湖江,出人不意,故多克捷”(《草木子》卷三《克謹篇》),壽輝命為統軍元帥。
天完紅巾軍處于低潮時,文俊仍積極活動,積聚力量,故能抓住時機再起。
及文俊攻克沔陽後,實際上揭開了天完軍第二階段戰史的序幕。
當時駐守湖廣的元軍主要是寬徹普化的軍隊。
寬徹普化因武昌失守被奪王印,後因鎮壓天完軍立有戰功,至正十四年十二月,元順帝下诏還其印,仍鎮守武昌。
文俊再起後,寬徹普化命其子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以大船四十餘艘水陸并進,攻沔陽。
兵至漢川縣雞鳴汊,水淺船擱不能行。
文俊以火筏盡焚其船,接待奴、佛家奴敗死,報恩奴自殺,随行妃妾為文俊所獲。
寬徹普化逃奔陝西。
三月,徐壽輝遣元帥掃地馮由安陸攻襄陽,元襄陽萬戶楊克忠投漢水死。
五月,元軍複襄陽。
倪文俊自沔陽克中興,元将朵兒隻班戰死。
面對天完紅巾軍的再起,元廷重新結集軍事力量,以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咬住為總兵官,領本省軍馬并江州苗軍楊完者、黃州李勝等軍守禦湖廣,命章佩監丞普顔帖木兒、翰林修撰烈瞻招谕沔陽,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玉樞虎兒吐華等助之。
元軍在加緊軍事進攻的同時,不斷采取誘降辦法,以分化瓦解起義軍。
七月,倪文俊攻克武昌、漢陽。
這時元軍進一步大調動,知樞密院事答兒麻監藏、四川行省左丞沙剌班、湖南同知宣慰使劉答兒麻失裡屯兵中興,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桑哥、亦秃渾及秃秃屯兵襄陽,參知政事哈林秃、王塔失帖木爾屯兵沔陽,又命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從便調度湖廣行省左丞蔔蘭奚所領苗軍,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蔔顔帖木兒守禦蕲州、黃州、蘭溪等地。
十一月,元以湖廣行省左丞相統領湖廣、荊湘諸軍,鎮壓天完軍。
面對元軍咄咄逼人的勢态,天完紅巾軍繼續攻城奪池,擴大戰果。
是月,徐壽輝遣軍克饒州、克都昌,招降都昌“義兵”頭目于光,命為江東宣慰元帥,鎮守饒州。
十二月,天完軍克婺源,進軍徽州路各縣。
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倪文俊重建天完政權于漢陽,迎徐壽輝入居,改元太平。
自任丞相,以鄒普勝為太師。
同月,天完軍經過反複激戰後,占領徽州,并由歙縣東逾昱嶺關,一度攻占于潛、昌化。
但這條戰線上紅巾軍并不順利,汪同等地主武裝奪回徽州及休甯、祁門、婺源、黟縣等地。
倪文俊自率大軍進攻湖南,取得巨大戰果,三月克常德,五月克澧州、攻辰州(今沅陵),八月克衡州(今衡陽),十二月克嶽州。
次年二月,倪文俊又破峽州,占領鹿盧夫。
天完統軍元帥明玉珍開始進軍四川。
與此同時,巢湖水師也開始出擊。
至正十三年底,趙普勝、李普勝退到黃墩後,與俞廷玉父子、廖永安兄弟、趙伯仲兄弟及張德勝、葉升、桑世傑、華高等連水寨于巢湖,由于與廬州左君弼不和,趙、李急欲尋求同盟,以求出路。
至正十五年春,原濠州紅巾軍郭子興部将朱元璋自滁陽(今安徽滁縣)取和州(今安徽和縣),因城中乏食,欲渡江取采石,但苦于無舟楫。
趙普勝欲與元璋結盟,助其渡江,但李普勝企圖乘機殺元璋,吞并其部隊,結果被元璋識破,将李普勝殺死。
趙普勝聞訊後率部分水師歸附天完政權,而俞廷玉等則投奔朱元璋,巢湖水師發生分裂。
趙普勝率水師離開巢湖,進駐枞陽,南下奪取池州、青陽等地。
至正十六年曾兩度圍攻安慶,殺元懷慶縣達魯花赤伯家奴。
倪文俊雖然在重建天完政權上立下了巨大功勞,但他經不起敵人的引誘,曾經動搖過。
早在至正十五年初在沔陽俘威順王諸子、妃妾後,元順帝“特降诏招撫”(《草木子》卷三《克謹篇》),誘以官、祿,文俊求為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因元廷中有人反對未成,文俊遂殺威順王諸子。
之後,文俊戰功顯赫,更加居功自傲,雖位居天完政權丞相,仍不能滿足其篡權野心。
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圖謀殺害徐壽輝,事敗逃奔黃州其部下陳友諒處,反被友諒殺死。
友諒盡并其兵,自稱宣慰使,旋稱平章政事。
這時,友諒已實際上控制了天完政權的軍權。
當時天完政權控制的範圍,主要有長江中遊地區、洞庭湖周圍和鄱陽湖地區北部,加上進入四川的明玉珍部、控制袁州周圍的歐普祥部和在池州一帶活動的巢湖水師趙普勝部。
在天完政權控制範圍之外,元軍和地主武裝仍有強大實力。
但這時北方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北方紅巾軍已經建立了宋政權,吸引了元軍的主力,并發動了三路北伐,逐漸
“京師人心大駭,在廷之臣,或勸乘輿北巡以避之,或勸遷都關陝,衆議紛紛。
”(《元史·劉哈剌不花傳》)但毛貴孤軍深入,元軍四方來援,毛貴軍敗于劉哈剌不花,退回濟南。
毛貴北伐之時,田豐奪取東平、濟甯、東昌等地。
所以,盡管毛貴北伐未能成功,但山東形勢還是有利于紅巾軍的。
三、中路軍至正十七年初,宋政權丞相之一的盛文郁攻占曹州(今山東菏澤),與在山東其他地方作戰的毛貴、田豐勢相聯結,宋政權有可能在曹州建立行省。
是年夏,劉福通發動三路北伐,遂命曹州行省組織中路軍。
九月,由關先生(關铎)、破頭潘(潘誠)、馮長舅、沙劉二等率領的中路軍,逾太行山,取陵川、高平,克潞州(今山西長治),進攻冀甯(今山西太原),被察罕帖木兒所敗,退入太行山。
至正十八年二月,東路軍毛貴由河北進攻大都,為分散敵軍力量,毛貴遣其部将王士誠、續繼祖等自益都出兵,進攻懷慶路,殺元懷慶路總管王得貞。
三月,王士誠取晉甯路,殺總管杜賽因不花,并與關先生等所率軍相合。
劉福通命中路軍分兵兩路:一路攻绛州(今山西新绛);一路由沁州出發,攻冀甯(今太原)、代州、大同,“烽火數千裡,複大掠南且還”。
此路的意向是北上與東路軍形成對大都的包圍,但這時毛貴已在大都附近受挫退回山東,故中路軍北至大同後南還。
可惜,他們回軍途中遭察罕帖木兒伏擊。
五月,察罕帖木兒将董克昌收複冀甯。
六月,關先生、破頭潘等克遼州(今山西左權),旋被察罕帖木兒将虎林赤擊走,而關先生軍再克冀甯。
九月,關先生等攻保定,不克,轉而攻克定州。
十月,占領大同,北上進攻興和(今河北張北)。
十二月,關先生、破頭潘攻克上都(今内蒙古正藍旗東北)。
上都為元廷夏都,築有宮阙官署,中路軍予以焚毀,逗留七天,中路軍又攻破全甯(今内蒙古翁牛特旗),焚魯王府,進克遼陽。
并以遼陽為基地,準備進攻高麗。
劉福通就在這時置遼陽行省,任命關先生、破頭潘、沙劉二等為平章。
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紅巾軍發布緻高麗王書稱:“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義舉兵,恢複中原,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悉皆款附。
如饑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藥石。
”(《高麗史·恭愍王傳》)十一月,紅巾軍前鋒渡鴨綠江。
十二月,紅巾軍在毛居敬率領下攻占義州、靜州、麟州、西京(今平壤)等地。
翌年正月,紅巾軍在西京戰敗,退走。
三月,紅巾軍從海路進攻高麗西北沿海諸州,旋退去。
二十一年九月,關先生、沙劉二、破頭潘等率十餘萬紅巾軍渡鴨綠江攻朔州。
十二月,攻占開京(今開城),迫使高麗恭愍王南逃。
二十二年正月,高麗軍收複開京,關先生、沙劉二被殺,破頭潘率餘衆敗退遼陽。
四月,遼陽行省兵邀擊紅巾軍餘衆,破頭潘被俘。
中路軍殘部投降孛羅帖木兒。
劉福通在發動三路紅巾軍北伐的同時,意圖倚托益都、曹州兩行省比較鞏固的基地,展開對汴梁的攻擊,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宋政權都城。
至正十七年六月,劉福通首攻汴梁,不下。
八月,取大名、衛輝(今河南汲縣)兩路,形成對汴梁包圍的态勢。
十月,元廷增派知樞密院事達理麻失裡攻雷澤、濮州,被劉福通殺死,節制河南元軍的答失八都魯被迫退至石村。
“朝廷頗疑其玩寇失機,使者促戰相踵”。
劉福通又使反間計,“詐為答失八都魯通和書,遺諸道路,使者果得之以進。
答失八都魯覺之,一夕憂憤死,十二月庚子也”(《元史·答失八都魯傳》)。
其子孛羅帖木兒襲職,退駐井陉。
至正十八年五月,劉福通再次進攻汴梁,元守将竹貞逃遁,福通據汴梁為都,迎韓林兒居之。
時毛貴雖進攻大都失利,但山東形勢甚好,中路軍轉戰山西,西路軍趨關中,出現了鼎盛局面。
《元史·察罕帖木兒傳》稱:“安豐賊劉福通等陷汴梁,造宮阙,易正朔,号召群盜。
巴蜀、荊楚、江淮、齊魯、遼海,西至甘肅,所在兵起,勢相聯結。
”在這一形勢下,元河南行省平章周全,以懷慶路降。
劉福通命其進攻據洛陽的察罕帖木兒,“守将登城,以大義責全。
全愧謝退兵,劉福通殺之”(《元史·順帝紀》)。
宋政權鼎盛局面沒有維持多久,很快發生了逆轉。
至正十八年九月,孛羅帖木兒統領諸軍夾攻曹州。
十月,元軍破曹州,擒殺曹州行省武宰相、仇知院。
曹州陷落,使宋政權與山東紅巾軍聯系切斷。
十九年初,孛羅帖木兒北上代州、豐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東)、雲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東南),駐守大同,以切斷宋政權與中路紅巾軍的聯系。
而察罕帖木兒一直以重兵駐守渑池、洛陽,時刻準備對汴梁發起進攻。
宋政權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山東紅巾軍這時也發生了逆轉。
毛貴北伐大都失敗後返回山東,與田豐配合,其勢仍很盛。
至正十九年四月,淮安失守,趙君用逃奔毛貴,竟陰險地把毛貴殺死。
七月,毛貴部将續繼祖從遼陽回益都,怒殺趙君用。
山東紅巾軍自此一蹶不振,這時王士誠也脫離中路軍返回山東,與田豐争奪勢力,田豐稱花馬王,王士誠稱掃地王,互相攻伐。
至正十九年五月,察罕帖木兒移軍虎牢,分兵南路出汴南,攻陷歸、亳、陳、蔡,北路出汴東,置戰船于黃河内,略曹州南,據黃陵渡,又發陝西、山西各路元軍,包圍汴梁。
八月,元軍破汴梁,劉福通奉韓林兒突圍奔安豐,元軍俘獲韓林兒妻及紅巾軍家屬數萬,紅巾軍各級官員五千。
至此,宋政權雖曾發布文告,加封朱元璋官爵,朱元璋名義上也仍奉龍鳳為正朔,所發布榜文稱“皇帝聖旨,吳王令旨”,但實際上宋政權已名存實亡。
至正二十一年(1361)夏,察罕帖木兒向山東紅巾軍發起總攻,田豐、王士誠降之。
十月,察罕帖木兒進圍益都,毛貴部将陳猱頭等堅持抵抗。
次年六月,田豐、王士誠殺察罕帖木兒,參加益都保衛戰。
察罕帖木兒子擴廓帖木兒襲其父職,繼續圍攻益都。
十一月,益都陷,田豐、王士誠被殺,陳猱頭被俘送大都,毛貴子小毛平章不知所終。
接着,莒州陷,山東紅巾軍全部被鎮壓。
在安豐的宋政權,名義上隻存下朱元璋的江南行省。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平江(今江蘇蘇州)張士誠乘安豐空虛之機,遣其将呂珍進攻安豐。
劉福通等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韓林兒急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親率大軍擊敗呂珍和支援呂珍的原天完政權的廬州(今安徽合肥)左君弼,救出小明王和劉福通,把小明王和劉福通安置于滁州。
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劉福通至應天(今南京),途經瓜步,廖永忠将他們沉入水中溺死。
第三節 徐壽輝 徐壽輝,一名真一,蕲州羅田縣(今屬湖北)人,原籍湖南。
生平以販布為業,往來于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黃州(今湖北黃岡)一帶。
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于蕲州起兵,十月建都蕲水(今湖北浠水),國号天完,年号治平,壽輝稱帝,成為南方紅巾軍名義上的領袖。
南方紅巾軍與北方紅巾軍一樣,信奉白蓮教,念彌勒佛,燃香,起兵後頭裹紅巾,作為标志。
南方白蓮教主是彭瑩玉。
瑩玉,又名國玉、翼,教徒尊稱為彭祖,俗稱彭和尚,敵人稱之為“妖彭”,江西袁州(今宜春)南泉山東屯莊農家子。
10歲時入附近慈化寺為僧,會治病,在民衆中威望甚高,“袁民翕然,事之如神”。
瑩玉在農民群衆中開展白蓮教宣傳活動,并秘密組織武裝起義。
至元四年(1338),他與徒弟周子旺在袁州發動起義失敗,子旺被殺,他“逃淮西,淮民聞其風,以故争庇之,雖有司嚴捕,卒不能獲”(《庚申外史》)。
此後十餘年間,他在江淮等地繼續宣傳白蓮教,足迹遍及今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各地,并在各地招收門徒,策劃武裝起義。
他以“彌勒佛下生,當為世主”的宗教口号來鼓動群衆起來反元,其早期門徒多以“普”字命名。
由于他堅韌不拔的努力,不僅培養了一批農民起義的骨幹,而且為農民大起義奠定了堅實的群衆基礎。
徐壽輝最初并非白蓮教徒,且缺乏組織能力,但體貌偉岸。
據《湖廣總志》記載:當時在蕲、黃一帶從事秘密策劃反元起義的人物是麻城鐵工鄒普勝。
至正十一年五月,劉福通在颍州起義成功後,鄒普勝積極準備起義,但需物色一位體态雄偉的人物,以應“彌勒佛下生”之偈言。
一日,壽輝行山中,獲鑒鐵10斤。
某日夜,鄒普勝夢見黃龍蟠其鐵砧。
明日壽輝攜鐵過之,令普勝制■鋤,蹲坐鐵砧上。
普勝大異,告之曰:“今天下尚須■鋤治耶?當為煉一劍贈君耳。
”(萬曆《湖廣總志》卷九八《别傳》)于是兩人深相結,謀舉大事。
是年八月,鄒普勝、徐壽輝起兵,以紅巾為号,南方紅巾軍起義爆發。
九月,起義軍占領蕲水縣及黃州路,起義軍将領倪文俊大敗元威順王寬徹普化及其子别帖木兒、答帖木兒于金剛台,并執别帖木兒。
起義軍占領蕲水時,元蕲州路總管李孝先不敵身死。
十月,徐壽輝以蕲水為都,國号天完,改元治平,壽輝稱帝,鄒普勝為太師。
“天完”是壓倒“大元”的意思,表達了農民起義軍誓死推翻元朝統治的決心。
天完政權是元末農民起義中建立最早的農民政權。
它的行政機構多仿元制,設有中書省(稱蓮台省)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軍制有百戶、千戶、萬戶,管、統軍元帥等職,并有管軍萬戶府、管軍總管府、統軍元帥府等管軍機構。
天完政權的建立,标志着起義軍有了自己的政治中心,原來以宗教為紐帶聯系南方各地白蓮教徒的狀況将逐漸被政治關系所代替。
天完政權建立後,南方各地起義形勢發展迅猛。
天完紅巾軍分兵出征,各地群衆奮起響應。
是年十一月,天完軍南下江西,新建人鄧南二聚衆攻瑞州(今江西高安),被元軍擒殺;同月,天完軍入宿松,破太湖、潛山(均屬今安徽)。
十二月,王權(布王三)起兵克鄧州、南陽(均屬今河南),稱“北瑣紅軍”,後來占有今河南中部南部一帶;均州鄖縣(今屬湖北)人田端子聚衆殺官吏,旋被鎮壓。
至正十二年正月,孟海馬占領襄陽,殺元襄陽路總管柴肅,這支起義軍稱“南瑣紅軍”,後奄有均、房、荊門、歸、峽等地。
由于各地群衆蜂擁起兵,形勢對天完紅巾軍十分有利,于是徐壽輝等決定派出各路紅巾軍,分兵攻占湖廣、江浙等地。
天完軍首攻目标是湖廣行省首府武昌。
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丁普郎、徐明遠克漢陽,楊普雄克興國(今湖北陽新),形成包圍武昌的态勢。
是月,鄒普勝率主力軍攻克武昌,元威順王寬徹普化、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和尚棄城走,元順帝下诏追奪寬徹普化王印,和尚被誅。
天完軍奪取武昌後,向湖北中部、西北部推進,同時遣兵南下。
曾法興率兵克安陸(今湖北鐘祥)、沔陽(今湖北沔陽西南)、中興(今湖北江陵),擒殺元安陸知府醜闾、江陵守官山南廉訪使蔔理牙敦,沔陽府達魯花赤咬金自溺死。
天完軍與布王三的北瑣紅軍、孟海馬的南瑣紅軍勢相聯結。
在江西的戰鬥十分激烈。
鄒普勝自率主力與彭瑩玉等沿江而下,奪取江西門戶江州(今九江),元江州路總管李黼被殺。
鄒普勝揮師南下,直抵江西首府南昌,南昌城高水深,圍城數周、激戰54日不克,紅巾軍退走。
但南昌周圍多被紅巾軍占領,史普清占領新建、進賢等地。
是時,南昌以西多為天完紅巾軍所有,張普憲連克甯州(今修水)、靖安等地;陶九、況普天、鐘普高等克瑞州(今高安)、上高、新昌等地;歐普祥、陳普義克袁州,歐普祥又西攻醴陵、茶陵,陳普文下吉安。
天完軍分兵攻撫州,取宜黃、樂安,進克甯都、興國、會昌、瑞金等地,但多得而複失。
天完紅巾軍在江浙的戰鬥中最為壯烈。
至正十二年二月,項普略(又名項甲、項奴兒、項普壽)、彭瑩玉在攻占江州後,揮師南下克南康(今江西星子)、饒(今江西鄱陽)、信(今江西上饒)。
四月,克婺源、黟縣、休甯、徽州(今江西歙縣)。
他們遇到休甯大地主汪同、程國勝、俞茂等組織的“義兵”的拼死抵抗。
六月,項、彭率軍破昱嶺關。
七月,攻克江浙行省首府杭州路,元江浙行省官員紛紛逃竄,參政樊執敬自殺。
紅巾軍紀律嚴明,“不殺不淫”,一面宣傳“彌勒佛出世”,号召人民參加紅巾軍,“招民投附者,署姓名于簿籍”,一面把官府庫藏沒收歸紅巾軍所有。
元順帝急令江浙行省平章教化、濟甯路總管董抟霄從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前線撤圍,與江浙行省平章三且八一起攻打杭州的紅巾軍,項、彭等被迫棄守杭州,退回徽州,敵人又撲向徽州。
為擺脫敵人的“圍剿”,紅巾軍北上廣德。
九月,克廣德,入湖州、武康、德清、吳興等地。
十月,克常州,奪取大地主王“佛子錢财,發其倉廪,分給貧苦農民。
又攻占江陰、宜興、溧陽、溧水、丹陽、句容等地,并遣軍進逼集慶(今江蘇南京)。
因元軍勢大,再返徽州,項普略被俘犧牲,彭瑩玉在巢湖水師支援下再克徽州。
直到次年春,元軍攻占徽州,彭瑩玉退到江西瑞州,是年十一月元江西行省右丞火你赤破城,瑩玉與諸守将慘遭殺害。
至正十二年四月,江西宜黃、新城(今黎川)的紅巾軍在塗乙、塗佑、童遠等率領下進入福建,建甯起義首領應必達響應,占領建甯、泰甯,直入邵武。
紅巾軍進入邵武,“揚言&lsquo摧富益貧&rsquo,以誘村氓從逆。
凡窭者之欲财,賤者之欲位,與凡子弟之素無賴者,皆群起趨之,旬日間聚至數萬。
大掠富民家,散入山谷搜劫,無獲免者”(《邵武府志》卷二)。
“摧富益貧”這是南方紅巾軍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提出的響亮口号,這個口号有力地鼓舞了千千萬萬貧苦大衆投入浩浩蕩蕩的起義洪流中去。
這支紅巾軍分兵幾路,一支進取順昌、将樂、萬安,圍攻延平(今南平)、建安(今建瓯)、建陽等地;一支攻入浙東龍泉;另一部分紅巾軍在王善、江二蠻等率領下深入福建東部沿海,攻克福安、甯德、福甯(今霞浦)等地。
十三年春,王善曾克羅源、連,圍攻福州。
到這年春,這支紅巾軍得地多被元軍重新占領,起義軍領袖或殺或俘。
天完紅巾軍早在十二年二月便攻入今湖南境,克嶽陽、長沙。
但在衡州(今衡陽)受阻。
後來,紅巾軍曾攻破常甯、道州(今道縣)、寶慶(今邵陽)等地,但均被元軍收複。
南方紅巾軍利用北方紅巾軍抗擊元軍主力的有利形勢,于至正十二年初采取分兵四出的戰略,取得了預料不到的戰果。
“至正十一年寇起淮南,自浙西、江東西、湖南北,以及閩、蜀之地,凡城所不完者皆陷”(餘阙:《青陽集·合肥修城記》)。
紅巾軍的勝利,使所到之處的貧苦農民紛紛響應,以緻出現“不旬日,衆辄數萬,皆短衣草屦,齒木為杷,削竹為槍,截绯帛為巾襦,彌野皆赤”(《元史·魏中立傳》)的壯觀場面。
天完紅巾軍早期的勝利是與彭瑩玉長期的秘密組織活動分不開的。
蕲州起義爆發後,彭瑩玉長期活動的根據地江淮地區“人多應之”,以巢湖為中心形成了三支起義軍:即趙普勝(即“雙刀趙”)部,金花姐、李普勝(即“李扒頭”)部和左君弼部。
金花姐犧牲較早,左君弼活動範圍不廣,趙普勝曾于至正十二年春率水師南下,與天完軍密切配合,戰功顯赫。
是年三月,趙普勝自合山出發,與據無為的李普勝合兵攻繁昌,由于繁昌監邑孛羅鐵木兒頑抗,趙普勝率舟師轉攻銅陵、池州(今貴池),進圍安慶。
元急調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蔔顔帖木兒、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兒、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星吉、江南行台禦史中丞蠻子海牙等部兵鎮壓,原在武昌的威順王寬徹普化也派兵助戰。
星吉等聯合地主武裝,在安慶、池州、湖口一帶與趙普勝水師展開了激烈的争奪戰:九月,趙普勝開始進攻小孤山元軍。
據元軍巡哨頭目趙國用報告說:“哨見三江口有紅巾反賊,乘勝大小船隻萬餘,順流而來;并江兩岸,步行賊徒,不計其數,水陸相接。
”(《永樂大典》卷二六一一《南台備要》)可見紅巾軍聲勢之大。
當時星吉等雖據守小孤山、鄱陽口等要沖,但很快就被紅巾軍擊垮,星吉也在鄱陽口被擊斃,緻使元軍在長江的駐防全線崩潰。
趙普勝在鄱陽口大勝後,連取湖口、彭澤等要地,轉而圍攻安慶。
十一月,再克池州。
至是年底,趙普勝等占領了從繁昌到湖口的長江兩岸,包括宿松、太湖、潛山、枞陽、太平、石埭等地。
元朝在“江淮以南郡縣陷沒者十七八”(《青陽集》卷二)。
元安慶守将餘阙驚呼:“紅軍..縱掠江淮之南,南方之地,雄都巨鎮,諸侯王之所封,藩臣臬司之所治,高城浚隍、長戟強弩之所守,環辄碎之,鮮有固其國者。
”(《青陽集》卷六)至正十三年,趙普勝在沿江一帶繼續與元軍激戰,并占領桐城等地,擊敗向小孤山反撲的元軍,但先後11次攻安慶未下。
随着天完軍在各地的失守,趙普勝率領的水師也受到巨大壓力,不得不退居黃墩,等待時機再起。
現在我們雖然沒有證據說明巢湖水師一開始就是天完政權的屬部,但趙普勝、李普勝、左君弼等都是彭瑩玉的門徒這是無疑的。
彭瑩玉在南方紅巾軍起兵後,雖然沒有擔任天完政權的要職,但他往來于各支起義軍之中,起到了别人無法起到的協調、指揮作用。
巢湖水師活躍于江淮之間,激成于長江兩岸,牽制了敵軍主力,對天完紅軍主力馳騁湖廣、江西、江浙,幫助是很大的。
回顧至正十一年到十三年天完紅巾軍第一階段的戰史,不難看出由于紅巾軍發展過快,士兵缺少訓練,組織松散,徐壽輝等領袖人物沒有制定出明顯的作戰部署,聽任各部流寇式的作戰,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因而當元軍與地主武裝結合起來後,紅巾軍所占城池多不敵而失守。
從至正十三年春天後,南方各地紅巾軍普遍遭到元軍和地主武裝鎮壓,天完紅巾軍由盛勢轉入低潮。
是年十二月,元軍在蔔顔帖木兒、蠻子海牙及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哈臨秃、左丞秃失裡、西甯王牙罕沙等率領下,向天完都城&mdash&mdash蕲水發起進攻,蕲水陷落,天完政權的四百多名官員慘遭殺戮,徐壽輝等天完領導人“遁入黃梅山中及沔陽湖中”(《庚申外史》)。
至正十四年(1354年)以徐壽輝為首的天完政權處于極為不利的形勢下,天完政權主要領導人被迫潛伏于山澤之間,活動相當困難,但他們并沒有喪失信心,而是積極恢複和組織力量,等待時機掀起更大規模的反元鬥争。
這一點可從已發現的治平四年(1354年)頒發的“統軍元帥府印”中得到證實。
這方銅印證明了天完政權當時仍有自己的根據地,并繼續在委任各級将領。
事實上當時仍有許多紅巾軍餘部在活動,如歐普祥在袁州,史普清在奉新,李普成、王普敬在瑞州周圍。
高郵之戰為天完紅巾軍再起提供了機會。
至正十四年正月,張士誠據高郵(今屬江蘇)稱誠王,國号大周。
九月,元順帝命右丞相脫脫率百萬大軍前往鎮壓。
十二月,城之将下,順帝下诏削脫脫兵權,“大軍百萬,一時四散..其散而無所附者,多從紅軍,鐵甲一軍入襄陽,号鐵甲兵者是也”(《庚申外史》)。
于是,天完紅巾軍乘機壯大隊伍,開始出擊,進入反元鬥争的第二階段。
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倪文俊攻克沔陽。
文俊,号蠻子,黃州黃陂漁家子。
他是蕲州起義最早的成員之一,勇敢善戰,“用多槳船,疾如風,晝夜兼行湖江,出人不意,故多克捷”(《草木子》卷三《克謹篇》),壽輝命為統軍元帥。
天完紅巾軍處于低潮時,文俊仍積極活動,積聚力量,故能抓住時機再起。
及文俊攻克沔陽後,實際上揭開了天完軍第二階段戰史的序幕。
當時駐守湖廣的元軍主要是寬徹普化的軍隊。
寬徹普化因武昌失守被奪王印,後因鎮壓天完軍立有戰功,至正十四年十二月,元順帝下诏還其印,仍鎮守武昌。
文俊再起後,寬徹普化命其子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以大船四十餘艘水陸并進,攻沔陽。
兵至漢川縣雞鳴汊,水淺船擱不能行。
文俊以火筏盡焚其船,接待奴、佛家奴敗死,報恩奴自殺,随行妃妾為文俊所獲。
寬徹普化逃奔陝西。
三月,徐壽輝遣元帥掃地馮由安陸攻襄陽,元襄陽萬戶楊克忠投漢水死。
五月,元軍複襄陽。
倪文俊自沔陽克中興,元将朵兒隻班戰死。
面對天完紅巾軍的再起,元廷重新結集軍事力量,以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咬住為總兵官,領本省軍馬并江州苗軍楊完者、黃州李勝等軍守禦湖廣,命章佩監丞普顔帖木兒、翰林修撰烈瞻招谕沔陽,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玉樞虎兒吐華等助之。
元軍在加緊軍事進攻的同時,不斷采取誘降辦法,以分化瓦解起義軍。
七月,倪文俊攻克武昌、漢陽。
這時元軍進一步大調動,知樞密院事答兒麻監藏、四川行省左丞沙剌班、湖南同知宣慰使劉答兒麻失裡屯兵中興,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桑哥、亦秃渾及秃秃屯兵襄陽,參知政事哈林秃、王塔失帖木爾屯兵沔陽,又命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從便調度湖廣行省左丞蔔蘭奚所領苗軍,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蔔顔帖木兒守禦蕲州、黃州、蘭溪等地。
十一月,元以湖廣行省左丞相統領湖廣、荊湘諸軍,鎮壓天完軍。
面對元軍咄咄逼人的勢态,天完紅巾軍繼續攻城奪池,擴大戰果。
是月,徐壽輝遣軍克饒州、克都昌,招降都昌“義兵”頭目于光,命為江東宣慰元帥,鎮守饒州。
十二月,天完軍克婺源,進軍徽州路各縣。
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倪文俊重建天完政權于漢陽,迎徐壽輝入居,改元太平。
自任丞相,以鄒普勝為太師。
同月,天完軍經過反複激戰後,占領徽州,并由歙縣東逾昱嶺關,一度攻占于潛、昌化。
但這條戰線上紅巾軍并不順利,汪同等地主武裝奪回徽州及休甯、祁門、婺源、黟縣等地。
倪文俊自率大軍進攻湖南,取得巨大戰果,三月克常德,五月克澧州、攻辰州(今沅陵),八月克衡州(今衡陽),十二月克嶽州。
次年二月,倪文俊又破峽州,占領鹿盧夫。
天完統軍元帥明玉珍開始進軍四川。
與此同時,巢湖水師也開始出擊。
至正十三年底,趙普勝、李普勝退到黃墩後,與俞廷玉父子、廖永安兄弟、趙伯仲兄弟及張德勝、葉升、桑世傑、華高等連水寨于巢湖,由于與廬州左君弼不和,趙、李急欲尋求同盟,以求出路。
至正十五年春,原濠州紅巾軍郭子興部将朱元璋自滁陽(今安徽滁縣)取和州(今安徽和縣),因城中乏食,欲渡江取采石,但苦于無舟楫。
趙普勝欲與元璋結盟,助其渡江,但李普勝企圖乘機殺元璋,吞并其部隊,結果被元璋識破,将李普勝殺死。
趙普勝聞訊後率部分水師歸附天完政權,而俞廷玉等則投奔朱元璋,巢湖水師發生分裂。
趙普勝率水師離開巢湖,進駐枞陽,南下奪取池州、青陽等地。
至正十六年曾兩度圍攻安慶,殺元懷慶縣達魯花赤伯家奴。
倪文俊雖然在重建天完政權上立下了巨大功勞,但他經不起敵人的引誘,曾經動搖過。
早在至正十五年初在沔陽俘威順王諸子、妃妾後,元順帝“特降诏招撫”(《草木子》卷三《克謹篇》),誘以官、祿,文俊求為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因元廷中有人反對未成,文俊遂殺威順王諸子。
之後,文俊戰功顯赫,更加居功自傲,雖位居天完政權丞相,仍不能滿足其篡權野心。
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圖謀殺害徐壽輝,事敗逃奔黃州其部下陳友諒處,反被友諒殺死。
友諒盡并其兵,自稱宣慰使,旋稱平章政事。
這時,友諒已實際上控制了天完政權的軍權。
當時天完政權控制的範圍,主要有長江中遊地區、洞庭湖周圍和鄱陽湖地區北部,加上進入四川的明玉珍部、控制袁州周圍的歐普祥部和在池州一帶活動的巢湖水師趙普勝部。
在天完政權控制範圍之外,元軍和地主武裝仍有強大實力。
但這時北方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北方紅巾軍已經建立了宋政權,吸引了元軍的主力,并發動了三路北伐,逐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