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外關系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高麗
十世紀初,新羅王朝衰微,朝鮮半島又分裂為三國。
918年,後高句麗将領王建推翻其王自立,建國号高麗,定都松嶽(開城),先後并、滅新羅和後百濟,完成統一。
王氏高麗典章制度皆仿唐朝,與宋、遼、金朝都有頻繁交往。
到第23代高麗王王■(高宗,1213&mdash1259年在位)時,蒙古興起于中國北方。
1216年,東京(遼陽)一帶的反蒙契丹貴族金山等率部竄入高麗,攻城奪地,四處寇掠。
1218年,成吉思汗以追剿契丹叛人為名遣哈真、劄剌率軍進入高麗。
王■命其樞密院使趙沖等領兵與蒙古軍共滅契丹寇,遂與蒙古相約“兩國永為兄弟”,每年遣使通貢。
①但此後蒙古統治者連年遣使到高麗索取貢物,誅求無厭。
如1221年使者著古與奉皇太弟斡赤斤命至高麗,索貢獺皮一萬領,細綢三千匹,細苎二千匹,綿一萬斤,墨一千隻,筆百管,紙十萬張,以及其他諸物②。
蒙古使者驕橫貪婪,任意要索“撒花”,激起高麗人的憤怒。
1225年,著古與在索貢歸國途中被人殺死,兩國關系随之斷絕。
1231年,窩闊台命撒禮塔統兵侵入高麗,其麟州都領洪福源降,導蒙古軍攻陷此境四十餘城,進圍王京。
蒙古使者持诏入城,诘責高麗殺使之事,令其投降①;又索取“好金銀、好珠子”及其他大量貢物,并命送王公大臣之子女來獻。
王■遣弟侹至蒙古帥營請降,以大量金、銀、衣、馬、器皿為獻,撒禮塔許之,乃置京府州縣達魯花赤72人于其境②,1232年初,班師還。
二月,蒙使都旦(契丹人)至王京,聲稱來“都統高麗國事”,竟欲入居王宮。
因蒙古屢逼納貢和進送王公貴人子女,■遣使奉表入朝,并緻書撒禮塔申述難以應辦的原因,撒禮塔怒拘使者,其逃回者遂傳言蒙古将再舉入侵③。
七月,■依從權臣崔■的決策遷都江華島,遣人往北境諸城殺達魯花赤,令人民入山下海躲避,對蒙古采取了抵抗的态度。
八月,撒禮塔奉旨再征高麗,洪福源收北境州縣遺民來附,遂長驅直入王京,遣使到江華島诘責高麗王抗命遷都,令其出陸。
撒禮塔領兵繼續南下攻掠各地,拔南京(今漢城),十二月,進至處仁城,被守城者射死。
蒙軍遭到高麗軍民的抗擊,又失主帥,①《高麗史》卷二三《高宗世家》壬辰年十一月答蒙古官人書;卷一○三《趙沖傳》、《金就砺傳》。
②同上卷二二《高宗世家》。
①窩闊台诏書全文載《高麗史》卷二三,為硬譯白話文體。
②72名達魯花赤的配置情況不明,當是置于所攻取之北境諸城。
參見箭内亘:《蒙古之高麗經略》《(蒙古史研究》頁471)。
③見《高麗史》卷二三《高宗世家》壬辰年九月、十一月答蒙古官人書。
不得不撤回,留福源屯西京(平壤)。
1233年,窩闊台诏谕王■,數其拒命、殺使、遷都、不上民數等五“罪”④,高麗不理,仍乘勢出兵收複西京等地,洪福源領降民逃居遼、沈間。
1235年,窩闊台遣唐古與洪福源等領兵入高麗,自此連續多年抄掠各地。
1239年,召還唐古軍,诏命王■入朝,■遣王族佺代他赴蒙古朝見。
1241年,■又以王族綧稱己子,與貴族子弟10人入質于蒙古(綧後居遼東,領高麗降民)。
其後雙方使節仍頻頻往來,基本上保持了和平關系。
1247年,貴由以高麗“歲貢不入”為由又遣軍入侵,次年還。
1253年,蒙哥以諸王也古統兵大舉入侵高麗,迫令王■出陸迎降,■不得已派次子淐入朝。
蒙哥仍不滿意,1254年初,召還也古,以劄剌兒帶為征東元帥代之。
這一年,蒙古軍在高麗肆行殺掠,“所擄男女,無慮二十六萬六千八百餘人,殺戮者不可勝計,所經州郡,皆為煨燼”①。
此後劄剌兒帶軍連年留屯高麗,多次出兵攻掠其南境各地和進逼江華島對岸,堅持以國王出陸迎降和派王太子入朝為退兵條件。
高麗朝中意見不一,遷延至1258年,數代專攬國政的權臣崔氏被推翻,才決定遣太子倎入朝。
1259年,倎赴四川軍前朝見,至六盤山,聞蒙哥死而止。
忽必烈由鄂州北上,倎迎谒于汴梁,随從同往開平。
1260年二月,高麗來報老王已故(王■死于上年六月),趙良弼和廉希憲都建議宜立■為王,遣送還國,彼必感恩臣服,是可以不煩兵而得其國②。
忽必烈納其言,立即派兵護送王■回國繼位,令他“完複舊疆,安爾田疇,保爾家室”,“永為東藩”,并宣布對以前反抗過蒙古的高麗官吏、軍民,“罪無輕重鹹赦除之”。
忽必烈即位後,又傳旨允準王倎的請求:撤回留屯其境的蒙古軍和送還被擄的高麗人。
并授予王僙封冊、虎符和高麗國王印。
王僙(不久改名禃,高麗元宗,1260&mdash1274年在位)嗣位後,多次或親身入朝,或派世子愖入朝,又頻頻遣使入貢。
但高麗權臣勢力仍盛,出陸還都之事一再拖延,又以戰亂之後民生凋敝為由請求暫免置驿、籍戶、出軍、輸糧等臣服國應履行的義務。
忽必烈出于當時形勢需要,對高麗采取懷柔政策,給予寬容。
至元六年(1269)六月,高麗權臣林衍發動政變,逼禃讓位于王弟淐。
時世子愖入朝未歸,聞變,訴之于忽必烈。
忽必烈命從王綧、洪茶丘(福源子)所管高麗民戶中簽軍馬三千從愖“赴其國難”,并下诏責林衍擅廢立,召其來朝;命頭辇哥國王與趙璧行省于東京,以兵壓境。
十一月,林衍被迫恢複了王禃的王位,禃随即入朝,于是蒙古軍停發。
當林衍廢立時,高麗西北面兵馬使營吏崔坦聚衆起事,以誅林衍、複前王為号召,殺西京留守及州縣官,以西北境60城歸附蒙古。
至元七年(1270)正月,诏改西京④《元高麗紀事》記載此诏最詳。
①《高麗史》卷二四《高宗世家》。
②趙良弼的建議見《高麗史》卷二五《元宗世家》;廉希憲的建議見《元史》卷四《世祖紀》,卷一二六《廉希憲傳》,唯記于世祖即位之後則不确。
為東甯府(後改東甯路),劃慈悲嶺為界,以坦為總管,遣忙哥都為安撫高麗使率兵鎮之。
禃請求歸還其地,不許。
至元二十七年(1290)始罷東甯路,還屬高麗①。
至元七年二月,禃至燕京,為了取得忽必烈的信任和保持王位,上書請下嫁公主于其世子,又主動要求派兵助其讨滅權臣、還都舊京,并請置達魯花赤。
忽必烈命東京行省頭辇哥國王和平章趙璧率軍護送禃還居王京,以脫朵兒為高麗國達魯花赤,至于請婚一事則待其國安定後再議。
五月,禃與頭辇哥等至王京,發榜宣布還都,傳令召林衍和遷江華島吏民回京。
時林衍已死,子惟茂繼掌國政,欲抗命不從,被擁護還都的朝臣所殺,于是妃嫔、官民人等相繼離島遷回王京。
守備江華的“三别抄”(左、右及神義别抄。
“别抄”是權臣當國時挑選骁勇之士組成的特别部隊,成立于蒙古入侵之初)力圖阻止還都,被王禃下令解散,其首領裴仲孫另立王族溫為王,率部退據珍島,成為叛軍,至元八年被蒙古和高麗軍擊破。
其餘部在金通精率領下遁入耽羅島,據有其地,至元十年被平定,元置耽羅國招讨司轄之(後改置軍民都達魯花赤總管府,又改為軍民安撫司,成宗即位後,還屬高麗)。
王禃還都後,即遣使為世子愖請婚,并命愖兩次入朝。
至元十一年(1274)五月,忽必烈以親女忽都魯揭裡迷失下嫁王愖。
不久禃死,诏遣愖歸國襲位,授“驸馬高麗國王”(後改名昛,又改名昛,高麗忠烈王,1274&mdash1308年在位)。
在他之後直到元朝末年的六代高麗王,除忠穆、忠定二王死于未成年時外,也都娶元公主(雖然都是宗王之女,但按元制亦稱公主)。
通過這種政治性的婚姻聯結,元朝達到了進一步控制高麗的目的,自聯姻後未再發生重大反元事件。
公主在高麗享有極高地位和很大權力,廣泛參與政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高麗王也得以憑借驸馬身份提高在元廷和本國的地位,終元一代保持了本國的局部主權①。
從至元七年王禃還都起,元朝就設置了高麗國達魯花赤常駐王京,其後又以忻都、洪茶丘領東征元帥府軍駐鎮高麗。
十五年,王賰入朝,奏告元軍特别是洪茶丘部擾民亂政,請求召還,忽必烈從其請,并罷置高麗國達魯花赤。
十七年,為再舉進攻日本,立行省(征東行省,又稱征日本行省),仍以高麗為基地聚兵、造船、屯糧。
王賰請求授他行省丞相之職,“行省凡大小軍情公事必與我商量然後施行”,忽必烈即予允準,授為中書左丞相行征東省事。
征日失敗後,行省罷。
二十年,複立征東行省,仍授賰征東行省左丞相,與丞相阿塔海共同規劃再舉征日事。
其後征日計劃未能實行,而征東行省建制則仍保留,成為統轄高麗的機構,但元朝不派行省官,就以高麗國王為行省丞相,得自辟僚屬;高麗原有的政權機構和各項制度也基本不變。
大德三年(1299),哈散出使高麗回朝,言王昛(即王賰)不能服衆,朝廷應派官共同治理,平章暗都剌奏請增置行①參見池内宏:《高麗元宗朝的廢立事件與蒙古占領高麗西北境》,《白鳥博士還曆紀念東洋史論叢》,1925年。
西北境(東甯路)地還屬高麗事,見《高麗史》卷三十《忠烈王世家》,卷一三○《崔坦傳》。
①參見蕭啟慶:《元麗關系中的王室婚姻與強權政治》,《元代史新探》,頁231&mdash262。
省官,遂遣闊裡吉思為征東行省平章,耶律希逸為左丞,直接參與掌管高麗政務。
五年初,經王昛一再請求,罷朝廷所置官。
以後沒有再改變高麗政制,元朝冊立每代高麗王時均授予征東行省丞相職銜,使自治其國,“有宗廟蒸嘗以奉其先也,有百官布列以率其職也,其刑賞号令專行其國,征賦則盡是三韓之壤,唯所用之,不入天府”①。
可見征東行省的性質與元朝國内地方一級政區各行省是不同的。
當然,高麗對元朝仍需履行藩屬國義務如納貢、質子、置驿等,元朝統治者仍不時以種種理由幹預其國政,直接或間接地壓迫和剝削高麗人民。
至大元年(1308)王昛死,世子謜(忽都魯揭裡迷失公主生,蒙古名益智禮不花,高麗忠宣王)繼位,改名璋。
皇慶二年(1313),璋傳位于世子焘(蒙古懿妃生,蒙古名阿剌讷忒失裡,高麗忠肅王),自己則以驸馬身份留居大都,封沈王,後又将沈王封爵傳給侄子暠。
王璋在大都築萬卷堂,“以書史自娛”,其府中有不少高麗文士侍從,并與趙孟頫、姚燧、閻複、元明善等元朝著名文臣常有交往。
他在繼位前居元廷時曾參與擁立武宗,退位後仍不免卷入朝廷政争,延祐七年(1320)英宗即位後,被流放到吐蕃薩斯迦“學佛”,泰定帝即位後始召還。
沈王暠得寵于英宗,謀奪高麗王位,屢在元廷指控王焘,導緻元朝對高麗國政的進一步幹預。
至治三年(1323),王暠的黨羽柳清臣等上書中書省,請立省于高麗,比内地,元朝為了穩定東藩,未予采納①。
但王焘屢受沈王之黨的攻擊和元廷的質訊,不得不于至順元年(1330)請求傳位于世子祯(蒙古名普塔失裡,高麗忠惠王)。
祯品行惡劣,繼位後荒淫無度,至順二年即被罷黜,其父焘複位。
後至元五年(1339)焘死,祯複位,仍暴虐荒淫,至正三年(1343)被元廷押解流放到揭陽,次年初,行至嶽陽病死(或雲被毒死)。
元以其子昕(亦憐真班公主生,蒙古名八思麻朵兒隻,高麗忠穆王)繼為高麗王,時僅八歲。
至正八年,昕死,元朝以祯庶子蚳繼位(蒙古名迷思監朵兒隻,高麗忠定王)。
十一年,诏廢蚳,别立祯弟祺為高麗王(改名颛,蒙古名伯顔帖木兒,高麗恭愍王)。
時奇皇後之兄轍恃勢得任高麗政丞(國相),專橫跋扈,颛甚憤之,至正十六年,乘元朝困于國内農民起義之機,誅奇轍及其黨羽,停用至正年号,并發兵攻元境,奪回雙城等地。
元朝聲稱要進行讨伐,又罷黜王颛而另立逃亡大都的王璋庶子塔思帖木兒為高麗王,但均無力付之實施,不得不宣布恢複颛王位。
從至正十九年起,紅巾軍一部由遼東多次進入其境攻城略地,二十一年陷其王京,颛南遷以避之。
次年,高麗軍收複王京,擊潰紅巾軍,其餘部退回遼東。
但王氏高麗至此也已①姚燧:《高麗沈王詩序》,《牧庵集》卷三。
①《高麗史》卷一二五《柳清臣傳》。
據《元史》卷一七八《王約傳》載,至治三年“朝廷議罷征東省,立三韓省,制式如他省”,命中書省讨論,王約言其不可,應守世祖舊制,丞相拜住稱善,遂不行。
立三韓省之議當即出于柳清臣。
衰微不堪,30年後被在與紅巾軍作戰中興起而逐漸掌握大權的李成桂所取代。
有元一代,中國與高麗的經濟、文化關系在特殊曆史條件下有很大的發展。
來元高麗人比以往各代都多,其中有不少精通漢文的文人學者和高僧,他們與中國文人交往密切,相互切磋唱和,元人文集中此類詩文屢見不鮮。
高麗早有儒學,學者皆知孔孟之書。
元世祖前期,程朱之學才在中國北方興盛,還未傳入高麗。
高麗儒士白頤正在大都得而學之,東還後,李齊賢等首先從他師受。
至元二十六年,元置高麗國儒學提舉司,以其本國著名學者安珦為提舉,珦從高麗王入朝,得朱子書,十分欽慕,晚年常挂朱子像以緻敬,遂自号“晦軒”①。
理學于是傳入高麗。
高麗名臣李齊賢②長期在元陪侍王璋,廣泛結交元廷著名儒臣文士,學問大進,有《益齋集》傳世,被認為是高麗時代的優秀古典作品,其中有不少歌詠中國曆史、景物和風俗民情的詩篇。
元仁宗恢複科舉後,高麗(征東行省)依制選送士人參加會試,即使未能及第,元廷亦授予官職,或歸國即可憑此資曆而獲顯官;亦有舉進士者,如元統元年(1333)進士李谷禦試對策“大為讀卷官所賞”,擢漢、南人榜第二甲第八名,即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③。
有不少入元為質子的高麗世家子弟或其他僑寓人員後來出仕于元朝,或竟世代留居不返。
元代有大量中國文化典籍輸入高麗。
如延祐元年(1314)高麗王焘遣官赴元購書,得經籍10800卷而還;元仁宗又賜書籍4371冊(17000卷),皆宋秘閣所藏者①。
此外,佛、道、醫、蔔各類人員的交往也很多。
元與高麗的經濟交流,除數量相當大的貢賜物品外,民間貿易往來也甚為發達。
元時木棉由中國傳入高麗,傳為佳話。
據載,至正二十三年(1363)高麗人文益漸使元,取棉籽十餘枚歸,令人種植,雖僅一枚得生,但得籽百餘枚,于是年年加種,又有一胡僧教以缫織之術,于是棉花種植與棉布紡織不到十年就遍于全國②。
①《高麗史》卷一○六《白文節傳》;卷一○五《安珦傳》。
②《高麗史》卷一一○有其傳。
③《元統元年進士錄》;陳旅:《送李仲父使征東省序》,《安雅堂集》卷四。
《高麗史》卷一○九《李谷傳》謂其為文典雅高古,有《稼亭集》行世。
①《高麗史》卷三七《忠肅王世家》。
②《李朝實錄·太祖康獻大王實錄》七年六月條。
第二節 日本 日本與中國自古交往密切,盡管唐末停派“遣唐使”以後官方關系衰減,但民間貿易和僧侶的往來卻更趨繁盛。
南宋中葉興起的武士政權&mdash&mdash鐮倉幕府(1186年建立)在對華貿易和文化交流方面仍采取積極态度,特别是熱衷于引進中國的禅宗,日本與南宋的民間交往極其頻繁。
然而由于此時中國南北分裂,而中日間的交流早已改取橫渡東海直航兩浙(主要是明州&mdash&mdash今甯波)的南路,不再走經由朝鮮半島西岸到遼東或山東的北路③,加上日本政府對官方外交的冷淡,因而與統治北中國的金朝幾無交往①,也沒有和代金而起的蒙古發生接觸。
直到至元七年(1270),日相營原九成在《贈蒙古國中書省牒》中還說:“蒙古之号,于今未聞。
”②蒙古前四汗時期,對馬蹄所不及的海國日本也未曾留意。
至元二年(1265),高麗人趙彜向忽必烈報告說,日本與本國鄰近,漢唐以來都通使中國,可令高麗向導與之通使。
忽必烈十分企慕中原盛世君主那種天下一統、萬國來朝的功業,即于次年遣黑的、殷弘出使日本,命高麗王派官導送。
使者至巨濟島,高麗陪送官以海上風濤險惡勸止之,遂折回。
四年,再遣黑的等出使,高麗王派潘阜代替蒙古使臣去日本傳書,滞留太宰府達五月,被遣還。
五年,忽必烈嚴令高麗王派大臣陪送黑的等赴日,“期于必達”。
使者抵日本對馬島,被拒,隻捕得島民塔二郎、彌二郎回朝複命。
忽必烈讓這兩個日本人遊覽燕京後,命高麗派使臣送其回國,并傳遞了用中書省名義寫給日本國的信。
日本國相營原九成起草了複牒,但被鐮倉幕府否決,未交付來使③。
七年末,忽必烈以日本屢次拒使,诏發兵屯田于高麗“以為進取之計”,同時遣趙良弼為國信使,持國書去日本“招谕”。
八年九月,使團百餘人至其國,被阻留于太宰府西守護所,不準赴京都。
其官員屢次逼取國書,良弼堅持親到京都面見國王呈遞,隻抄錄副本與之。
日本朝廷初拟答複,但幕府仍采取斷然拒絕态度。
使團滞留至次年初返回,日本守護所派彌四郎等十二人同來,良弼還至高麗後命随員送他們到大都。
忽必烈與朝臣商議後決定不予接見,遣回,并命趙良弼再使日本。
十年春,良弼仍不得要領而還。
十一年初,元廷決定發兵侵日,命高麗造大戰船三百艘,“期限急迫,③關于中日航路的改變,參見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
胡錫年漢譯本,頁79&mdash86;296&mdash297。
①《金史》中關于日本的記載僅見一處:“[興定元年(1217)十二月]戊申,即墨移風砦于大舶中得日本國大宰府民七十二人,因■遇風飄至中國。
有司覆驗無他,诏給糧俾還本國。
”這顯然是偶然被風吹到山東沿岸的日本商船。
②轉引自池内宏:《元寇的新研究》頁42&mdash43。
③參見同上書引八代國治:《關于蒙古襲來之研究》,載《史學雜志》,1918年。
疾如雷電,民甚苦之”①;立征東元帥府,以忻都、洪茶丘、劉複亨為都、副元帥,聚兵高麗,加造戰船。
十月,蒙、漢軍及高麗軍共二萬五千餘人,乘大小戰船900艘發合浦(今馬山),侵襲對馬、一岐兩島後,進至博多灣,攻擊沿岸諸地;二十日,于今津等港口上陸,日本守軍進行了頑強抵抗,死傷甚重,而元軍亦疲,未能深入,退回戰船,其夜博多灣台風起,戰船多壞,隻得倉卒撤還。
此役發生在日本龜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日本史上稱為“文永之役”②。
至元十二年,忽必烈遣禮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但一去即杳無音訊(他們于當年四月至日本,九月被鐮倉幕府殺害,四年後,逃回的高麗水手才報告了這一消息)。
當時元朝正進行滅宋戰争,經略日本事暫時擱置。
十六年,盡取江南,即準備再舉征日,命高麗及江南四省造戰船,并命南宋降臣範文虎籌劃征日事宜,顯然意在驅使新附軍由南路進取日本。
範文虎受命後,派屬下周福、栾忠與一來宋日僧同去日本傳遞诏書,同時奏請待所遣人回報日本是否從命,再決定進兵。
十七年初,元廷獲悉使臣杜世忠等已被害。
範文虎所遣二人也一去不返(到日本不久即被殺)。
于是決定進行大規模侵日戰争,特立行省專任其事,大臣阿剌罕與高麗王王■任右、左丞相,忻都、洪茶丘、範文虎右丞,李庭左丞,張禧參政;拟定方略:忻都、茶丘率蒙、漢、高麗軍四萬發合浦,範文虎等率新附軍十萬發江南,會師一岐島,共同進兵其國,志在必取①。
十八年五月,忻都、茶丘與高麗元帥金方慶率東路軍四萬多,乘戰船900艘出發,攻對馬、一岐;六月初,不待江南軍來會即進至築前志賀島登陸。
日本已有防備,在博多灣沿岸陣地構築工事,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與元軍激戰。
元軍未能取勝,退屯鷹島,月末移軍一岐。
範、李、張等率江南軍十萬,乘戰船3500艘,六月十八日由慶元(今甯波)
918年,後高句麗将領王建推翻其王自立,建國号高麗,定都松嶽(開城),先後并、滅新羅和後百濟,完成統一。
王氏高麗典章制度皆仿唐朝,與宋、遼、金朝都有頻繁交往。
到第23代高麗王王■(高宗,1213&mdash1259年在位)時,蒙古興起于中國北方。
1216年,東京(遼陽)一帶的反蒙契丹貴族金山等率部竄入高麗,攻城奪地,四處寇掠。
1218年,成吉思汗以追剿契丹叛人為名遣哈真、劄剌率軍進入高麗。
王■命其樞密院使趙沖等領兵與蒙古軍共滅契丹寇,遂與蒙古相約“兩國永為兄弟”,每年遣使通貢。
①但此後蒙古統治者連年遣使到高麗索取貢物,誅求無厭。
如1221年使者著古與奉皇太弟斡赤斤命至高麗,索貢獺皮一萬領,細綢三千匹,細苎二千匹,綿一萬斤,墨一千隻,筆百管,紙十萬張,以及其他諸物②。
蒙古使者驕橫貪婪,任意要索“撒花”,激起高麗人的憤怒。
1225年,著古與在索貢歸國途中被人殺死,兩國關系随之斷絕。
1231年,窩闊台命撒禮塔統兵侵入高麗,其麟州都領洪福源降,導蒙古軍攻陷此境四十餘城,進圍王京。
蒙古使者持诏入城,诘責高麗殺使之事,令其投降①;又索取“好金銀、好珠子”及其他大量貢物,并命送王公大臣之子女來獻。
王■遣弟侹至蒙古帥營請降,以大量金、銀、衣、馬、器皿為獻,撒禮塔許之,乃置京府州縣達魯花赤72人于其境②,1232年初,班師還。
二月,蒙使都旦(契丹人)至王京,聲稱來“都統高麗國事”,竟欲入居王宮。
因蒙古屢逼納貢和進送王公貴人子女,■遣使奉表入朝,并緻書撒禮塔申述難以應辦的原因,撒禮塔怒拘使者,其逃回者遂傳言蒙古将再舉入侵③。
七月,■依從權臣崔■的決策遷都江華島,遣人往北境諸城殺達魯花赤,令人民入山下海躲避,對蒙古采取了抵抗的态度。
八月,撒禮塔奉旨再征高麗,洪福源收北境州縣遺民來附,遂長驅直入王京,遣使到江華島诘責高麗王抗命遷都,令其出陸。
撒禮塔領兵繼續南下攻掠各地,拔南京(今漢城),十二月,進至處仁城,被守城者射死。
蒙軍遭到高麗軍民的抗擊,又失主帥,①《高麗史》卷二三《高宗世家》壬辰年十一月答蒙古官人書;卷一○三《趙沖傳》、《金就砺傳》。
②同上卷二二《高宗世家》。
①窩闊台诏書全文載《高麗史》卷二三,為硬譯白話文體。
②72名達魯花赤的配置情況不明,當是置于所攻取之北境諸城。
參見箭内亘:《蒙古之高麗經略》《(蒙古史研究》頁471)。
③見《高麗史》卷二三《高宗世家》壬辰年九月、十一月答蒙古官人書。
不得不撤回,留福源屯西京(平壤)。
1233年,窩闊台诏谕王■,數其拒命、殺使、遷都、不上民數等五“罪”④,高麗不理,仍乘勢出兵收複西京等地,洪福源領降民逃居遼、沈間。
1235年,窩闊台遣唐古與洪福源等領兵入高麗,自此連續多年抄掠各地。
1239年,召還唐古軍,诏命王■入朝,■遣王族佺代他赴蒙古朝見。
1241年,■又以王族綧稱己子,與貴族子弟10人入質于蒙古(綧後居遼東,領高麗降民)。
其後雙方使節仍頻頻往來,基本上保持了和平關系。
1247年,貴由以高麗“歲貢不入”為由又遣軍入侵,次年還。
1253年,蒙哥以諸王也古統兵大舉入侵高麗,迫令王■出陸迎降,■不得已派次子淐入朝。
蒙哥仍不滿意,1254年初,召還也古,以劄剌兒帶為征東元帥代之。
這一年,蒙古軍在高麗肆行殺掠,“所擄男女,無慮二十六萬六千八百餘人,殺戮者不可勝計,所經州郡,皆為煨燼”①。
此後劄剌兒帶軍連年留屯高麗,多次出兵攻掠其南境各地和進逼江華島對岸,堅持以國王出陸迎降和派王太子入朝為退兵條件。
高麗朝中意見不一,遷延至1258年,數代專攬國政的權臣崔氏被推翻,才決定遣太子倎入朝。
1259年,倎赴四川軍前朝見,至六盤山,聞蒙哥死而止。
忽必烈由鄂州北上,倎迎谒于汴梁,随從同往開平。
1260年二月,高麗來報老王已故(王■死于上年六月),趙良弼和廉希憲都建議宜立■為王,遣送還國,彼必感恩臣服,是可以不煩兵而得其國②。
忽必烈納其言,立即派兵護送王■回國繼位,令他“完複舊疆,安爾田疇,保爾家室”,“永為東藩”,并宣布對以前反抗過蒙古的高麗官吏、軍民,“罪無輕重鹹赦除之”。
忽必烈即位後,又傳旨允準王倎的請求:撤回留屯其境的蒙古軍和送還被擄的高麗人。
并授予王僙封冊、虎符和高麗國王印。
王僙(不久改名禃,高麗元宗,1260&mdash1274年在位)嗣位後,多次或親身入朝,或派世子愖入朝,又頻頻遣使入貢。
但高麗權臣勢力仍盛,出陸還都之事一再拖延,又以戰亂之後民生凋敝為由請求暫免置驿、籍戶、出軍、輸糧等臣服國應履行的義務。
忽必烈出于當時形勢需要,對高麗采取懷柔政策,給予寬容。
至元六年(1269)六月,高麗權臣林衍發動政變,逼禃讓位于王弟淐。
時世子愖入朝未歸,聞變,訴之于忽必烈。
忽必烈命從王綧、洪茶丘(福源子)所管高麗民戶中簽軍馬三千從愖“赴其國難”,并下诏責林衍擅廢立,召其來朝;命頭辇哥國王與趙璧行省于東京,以兵壓境。
十一月,林衍被迫恢複了王禃的王位,禃随即入朝,于是蒙古軍停發。
當林衍廢立時,高麗西北面兵馬使營吏崔坦聚衆起事,以誅林衍、複前王為号召,殺西京留守及州縣官,以西北境60城歸附蒙古。
至元七年(1270)正月,诏改西京④《元高麗紀事》記載此诏最詳。
①《高麗史》卷二四《高宗世家》。
②趙良弼的建議見《高麗史》卷二五《元宗世家》;廉希憲的建議見《元史》卷四《世祖紀》,卷一二六《廉希憲傳》,唯記于世祖即位之後則不确。
為東甯府(後改東甯路),劃慈悲嶺為界,以坦為總管,遣忙哥都為安撫高麗使率兵鎮之。
禃請求歸還其地,不許。
至元二十七年(1290)始罷東甯路,還屬高麗①。
至元七年二月,禃至燕京,為了取得忽必烈的信任和保持王位,上書請下嫁公主于其世子,又主動要求派兵助其讨滅權臣、還都舊京,并請置達魯花赤。
忽必烈命東京行省頭辇哥國王和平章趙璧率軍護送禃還居王京,以脫朵兒為高麗國達魯花赤,至于請婚一事則待其國安定後再議。
五月,禃與頭辇哥等至王京,發榜宣布還都,傳令召林衍和遷江華島吏民回京。
時林衍已死,子惟茂繼掌國政,欲抗命不從,被擁護還都的朝臣所殺,于是妃嫔、官民人等相繼離島遷回王京。
守備江華的“三别抄”(左、右及神義别抄。
“别抄”是權臣當國時挑選骁勇之士組成的特别部隊,成立于蒙古入侵之初)力圖阻止還都,被王禃下令解散,其首領裴仲孫另立王族溫為王,率部退據珍島,成為叛軍,至元八年被蒙古和高麗軍擊破。
其餘部在金通精率領下遁入耽羅島,據有其地,至元十年被平定,元置耽羅國招讨司轄之(後改置軍民都達魯花赤總管府,又改為軍民安撫司,成宗即位後,還屬高麗)。
王禃還都後,即遣使為世子愖請婚,并命愖兩次入朝。
至元十一年(1274)五月,忽必烈以親女忽都魯揭裡迷失下嫁王愖。
不久禃死,诏遣愖歸國襲位,授“驸馬高麗國王”(後改名昛,又改名昛,高麗忠烈王,1274&mdash1308年在位)。
在他之後直到元朝末年的六代高麗王,除忠穆、忠定二王死于未成年時外,也都娶元公主(雖然都是宗王之女,但按元制亦稱公主)。
通過這種政治性的婚姻聯結,元朝達到了進一步控制高麗的目的,自聯姻後未再發生重大反元事件。
公主在高麗享有極高地位和很大權力,廣泛參與政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高麗王也得以憑借驸馬身份提高在元廷和本國的地位,終元一代保持了本國的局部主權①。
從至元七年王禃還都起,元朝就設置了高麗國達魯花赤常駐王京,其後又以忻都、洪茶丘領東征元帥府軍駐鎮高麗。
十五年,王賰入朝,奏告元軍特别是洪茶丘部擾民亂政,請求召還,忽必烈從其請,并罷置高麗國達魯花赤。
十七年,為再舉進攻日本,立行省(征東行省,又稱征日本行省),仍以高麗為基地聚兵、造船、屯糧。
王賰請求授他行省丞相之職,“行省凡大小軍情公事必與我商量然後施行”,忽必烈即予允準,授為中書左丞相行征東省事。
征日失敗後,行省罷。
二十年,複立征東行省,仍授賰征東行省左丞相,與丞相阿塔海共同規劃再舉征日事。
其後征日計劃未能實行,而征東行省建制則仍保留,成為統轄高麗的機構,但元朝不派行省官,就以高麗國王為行省丞相,得自辟僚屬;高麗原有的政權機構和各項制度也基本不變。
大德三年(1299),哈散出使高麗回朝,言王昛(即王賰)不能服衆,朝廷應派官共同治理,平章暗都剌奏請增置行①參見池内宏:《高麗元宗朝的廢立事件與蒙古占領高麗西北境》,《白鳥博士還曆紀念東洋史論叢》,1925年。
西北境(東甯路)地還屬高麗事,見《高麗史》卷三十《忠烈王世家》,卷一三○《崔坦傳》。
①參見蕭啟慶:《元麗關系中的王室婚姻與強權政治》,《元代史新探》,頁231&mdash262。
省官,遂遣闊裡吉思為征東行省平章,耶律希逸為左丞,直接參與掌管高麗政務。
五年初,經王昛一再請求,罷朝廷所置官。
以後沒有再改變高麗政制,元朝冊立每代高麗王時均授予征東行省丞相職銜,使自治其國,“有宗廟蒸嘗以奉其先也,有百官布列以率其職也,其刑賞号令專行其國,征賦則盡是三韓之壤,唯所用之,不入天府”①。
可見征東行省的性質與元朝國内地方一級政區各行省是不同的。
當然,高麗對元朝仍需履行藩屬國義務如納貢、質子、置驿等,元朝統治者仍不時以種種理由幹預其國政,直接或間接地壓迫和剝削高麗人民。
至大元年(1308)王昛死,世子謜(忽都魯揭裡迷失公主生,蒙古名益智禮不花,高麗忠宣王)繼位,改名璋。
皇慶二年(1313),璋傳位于世子焘(蒙古懿妃生,蒙古名阿剌讷忒失裡,高麗忠肅王),自己則以驸馬身份留居大都,封沈王,後又将沈王封爵傳給侄子暠。
王璋在大都築萬卷堂,“以書史自娛”,其府中有不少高麗文士侍從,并與趙孟頫、姚燧、閻複、元明善等元朝著名文臣常有交往。
他在繼位前居元廷時曾參與擁立武宗,退位後仍不免卷入朝廷政争,延祐七年(1320)英宗即位後,被流放到吐蕃薩斯迦“學佛”,泰定帝即位後始召還。
沈王暠得寵于英宗,謀奪高麗王位,屢在元廷指控王焘,導緻元朝對高麗國政的進一步幹預。
至治三年(1323),王暠的黨羽柳清臣等上書中書省,請立省于高麗,比内地,元朝為了穩定東藩,未予采納①。
但王焘屢受沈王之黨的攻擊和元廷的質訊,不得不于至順元年(1330)請求傳位于世子祯(蒙古名普塔失裡,高麗忠惠王)。
祯品行惡劣,繼位後荒淫無度,至順二年即被罷黜,其父焘複位。
後至元五年(1339)焘死,祯複位,仍暴虐荒淫,至正三年(1343)被元廷押解流放到揭陽,次年初,行至嶽陽病死(或雲被毒死)。
元以其子昕(亦憐真班公主生,蒙古名八思麻朵兒隻,高麗忠穆王)繼為高麗王,時僅八歲。
至正八年,昕死,元朝以祯庶子蚳繼位(蒙古名迷思監朵兒隻,高麗忠定王)。
十一年,诏廢蚳,别立祯弟祺為高麗王(改名颛,蒙古名伯顔帖木兒,高麗恭愍王)。
時奇皇後之兄轍恃勢得任高麗政丞(國相),專橫跋扈,颛甚憤之,至正十六年,乘元朝困于國内農民起義之機,誅奇轍及其黨羽,停用至正年号,并發兵攻元境,奪回雙城等地。
元朝聲稱要進行讨伐,又罷黜王颛而另立逃亡大都的王璋庶子塔思帖木兒為高麗王,但均無力付之實施,不得不宣布恢複颛王位。
從至正十九年起,紅巾軍一部由遼東多次進入其境攻城略地,二十一年陷其王京,颛南遷以避之。
次年,高麗軍收複王京,擊潰紅巾軍,其餘部退回遼東。
但王氏高麗至此也已①姚燧:《高麗沈王詩序》,《牧庵集》卷三。
①《高麗史》卷一二五《柳清臣傳》。
據《元史》卷一七八《王約傳》載,至治三年“朝廷議罷征東省,立三韓省,制式如他省”,命中書省讨論,王約言其不可,應守世祖舊制,丞相拜住稱善,遂不行。
立三韓省之議當即出于柳清臣。
衰微不堪,30年後被在與紅巾軍作戰中興起而逐漸掌握大權的李成桂所取代。
有元一代,中國與高麗的經濟、文化關系在特殊曆史條件下有很大的發展。
來元高麗人比以往各代都多,其中有不少精通漢文的文人學者和高僧,他們與中國文人交往密切,相互切磋唱和,元人文集中此類詩文屢見不鮮。
高麗早有儒學,學者皆知孔孟之書。
元世祖前期,程朱之學才在中國北方興盛,還未傳入高麗。
高麗儒士白頤正在大都得而學之,東還後,李齊賢等首先從他師受。
至元二十六年,元置高麗國儒學提舉司,以其本國著名學者安珦為提舉,珦從高麗王入朝,得朱子書,十分欽慕,晚年常挂朱子像以緻敬,遂自号“晦軒”①。
理學于是傳入高麗。
高麗名臣李齊賢②長期在元陪侍王璋,廣泛結交元廷著名儒臣文士,學問大進,有《益齋集》傳世,被認為是高麗時代的優秀古典作品,其中有不少歌詠中國曆史、景物和風俗民情的詩篇。
元仁宗恢複科舉後,高麗(征東行省)依制選送士人參加會試,即使未能及第,元廷亦授予官職,或歸國即可憑此資曆而獲顯官;亦有舉進士者,如元統元年(1333)進士李谷禦試對策“大為讀卷官所賞”,擢漢、南人榜第二甲第八名,即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③。
有不少入元為質子的高麗世家子弟或其他僑寓人員後來出仕于元朝,或竟世代留居不返。
元代有大量中國文化典籍輸入高麗。
如延祐元年(1314)高麗王焘遣官赴元購書,得經籍10800卷而還;元仁宗又賜書籍4371冊(17000卷),皆宋秘閣所藏者①。
此外,佛、道、醫、蔔各類人員的交往也很多。
元與高麗的經濟交流,除數量相當大的貢賜物品外,民間貿易往來也甚為發達。
元時木棉由中國傳入高麗,傳為佳話。
據載,至正二十三年(1363)高麗人文益漸使元,取棉籽十餘枚歸,令人種植,雖僅一枚得生,但得籽百餘枚,于是年年加種,又有一胡僧教以缫織之術,于是棉花種植與棉布紡織不到十年就遍于全國②。
①《高麗史》卷一○六《白文節傳》;卷一○五《安珦傳》。
②《高麗史》卷一一○有其傳。
③《元統元年進士錄》;陳旅:《送李仲父使征東省序》,《安雅堂集》卷四。
《高麗史》卷一○九《李谷傳》謂其為文典雅高古,有《稼亭集》行世。
①《高麗史》卷三七《忠肅王世家》。
②《李朝實錄·太祖康獻大王實錄》七年六月條。
第二節 日本 日本與中國自古交往密切,盡管唐末停派“遣唐使”以後官方關系衰減,但民間貿易和僧侶的往來卻更趨繁盛。
南宋中葉興起的武士政權&mdash&mdash鐮倉幕府(1186年建立)在對華貿易和文化交流方面仍采取積極态度,特别是熱衷于引進中國的禅宗,日本與南宋的民間交往極其頻繁。
然而由于此時中國南北分裂,而中日間的交流早已改取橫渡東海直航兩浙(主要是明州&mdash&mdash今甯波)的南路,不再走經由朝鮮半島西岸到遼東或山東的北路③,加上日本政府對官方外交的冷淡,因而與統治北中國的金朝幾無交往①,也沒有和代金而起的蒙古發生接觸。
直到至元七年(1270),日相營原九成在《贈蒙古國中書省牒》中還說:“蒙古之号,于今未聞。
”②蒙古前四汗時期,對馬蹄所不及的海國日本也未曾留意。
至元二年(1265),高麗人趙彜向忽必烈報告說,日本與本國鄰近,漢唐以來都通使中國,可令高麗向導與之通使。
忽必烈十分企慕中原盛世君主那種天下一統、萬國來朝的功業,即于次年遣黑的、殷弘出使日本,命高麗王派官導送。
使者至巨濟島,高麗陪送官以海上風濤險惡勸止之,遂折回。
四年,再遣黑的等出使,高麗王派潘阜代替蒙古使臣去日本傳書,滞留太宰府達五月,被遣還。
五年,忽必烈嚴令高麗王派大臣陪送黑的等赴日,“期于必達”。
使者抵日本對馬島,被拒,隻捕得島民塔二郎、彌二郎回朝複命。
忽必烈讓這兩個日本人遊覽燕京後,命高麗派使臣送其回國,并傳遞了用中書省名義寫給日本國的信。
日本國相營原九成起草了複牒,但被鐮倉幕府否決,未交付來使③。
七年末,忽必烈以日本屢次拒使,诏發兵屯田于高麗“以為進取之計”,同時遣趙良弼為國信使,持國書去日本“招谕”。
八年九月,使團百餘人至其國,被阻留于太宰府西守護所,不準赴京都。
其官員屢次逼取國書,良弼堅持親到京都面見國王呈遞,隻抄錄副本與之。
日本朝廷初拟答複,但幕府仍采取斷然拒絕态度。
使團滞留至次年初返回,日本守護所派彌四郎等十二人同來,良弼還至高麗後命随員送他們到大都。
忽必烈與朝臣商議後決定不予接見,遣回,并命趙良弼再使日本。
十年春,良弼仍不得要領而還。
十一年初,元廷決定發兵侵日,命高麗造大戰船三百艘,“期限急迫,③關于中日航路的改變,參見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
胡錫年漢譯本,頁79&mdash86;296&mdash297。
①《金史》中關于日本的記載僅見一處:“[興定元年(1217)十二月]戊申,即墨移風砦于大舶中得日本國大宰府民七十二人,因■遇風飄至中國。
有司覆驗無他,诏給糧俾還本國。
”這顯然是偶然被風吹到山東沿岸的日本商船。
②轉引自池内宏:《元寇的新研究》頁42&mdash43。
③參見同上書引八代國治:《關于蒙古襲來之研究》,載《史學雜志》,1918年。
疾如雷電,民甚苦之”①;立征東元帥府,以忻都、洪茶丘、劉複亨為都、副元帥,聚兵高麗,加造戰船。
十月,蒙、漢軍及高麗軍共二萬五千餘人,乘大小戰船900艘發合浦(今馬山),侵襲對馬、一岐兩島後,進至博多灣,攻擊沿岸諸地;二十日,于今津等港口上陸,日本守軍進行了頑強抵抗,死傷甚重,而元軍亦疲,未能深入,退回戰船,其夜博多灣台風起,戰船多壞,隻得倉卒撤還。
此役發生在日本龜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日本史上稱為“文永之役”②。
至元十二年,忽必烈遣禮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但一去即杳無音訊(他們于當年四月至日本,九月被鐮倉幕府殺害,四年後,逃回的高麗水手才報告了這一消息)。
當時元朝正進行滅宋戰争,經略日本事暫時擱置。
十六年,盡取江南,即準備再舉征日,命高麗及江南四省造戰船,并命南宋降臣範文虎籌劃征日事宜,顯然意在驅使新附軍由南路進取日本。
範文虎受命後,派屬下周福、栾忠與一來宋日僧同去日本傳遞诏書,同時奏請待所遣人回報日本是否從命,再決定進兵。
十七年初,元廷獲悉使臣杜世忠等已被害。
範文虎所遣二人也一去不返(到日本不久即被殺)。
于是決定進行大規模侵日戰争,特立行省專任其事,大臣阿剌罕與高麗王王■任右、左丞相,忻都、洪茶丘、範文虎右丞,李庭左丞,張禧參政;拟定方略:忻都、茶丘率蒙、漢、高麗軍四萬發合浦,範文虎等率新附軍十萬發江南,會師一岐島,共同進兵其國,志在必取①。
十八年五月,忻都、茶丘與高麗元帥金方慶率東路軍四萬多,乘戰船900艘出發,攻對馬、一岐;六月初,不待江南軍來會即進至築前志賀島登陸。
日本已有防備,在博多灣沿岸陣地構築工事,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與元軍激戰。
元軍未能取勝,退屯鷹島,月末移軍一岐。
範、李、張等率江南軍十萬,乘戰船3500艘,六月十八日由慶元(今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