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成宗“守成”與武宗時朝政的衰弛

關燈
第一節 成宗之立及其“持盈守成”的國策 至元十年(1273),忽必烈依漢制冊立真金為皇太子。

    二十二年真金去世,以後沒有再立皇太子。

    不過,至元三十年(1293),世祖命真金幼子鐵穆耳撫軍漠北,行前以皇太子舊印授之,使其位居于數年前即已出鎮嶺北的兄長甘麻剌之上。

    忽必烈逝世之前,又遣内侍谕真金遺孀,向她推薦張留孫,謂“張上卿朕舊臣,必能善事太子”①。

    看來忽必烈确實有意要讓鐵穆耳繼承帝位。

    但由于沒有經過立诏建儲的法定手續,即使從漢制的角度說來,鐵穆耳的嗣君地位也不是必定無疑的。

    而若按照蒙古舊制,大汗去世後,則當由皇後臨朝攝政,再擇期舉行忽裡台大會,由宗室勳舊“協謀推戴”新汗登位。

    在這個過程中,皇後的個人意志就很可能在新君人選問題上發生重要影響。

    至元後期,繼察必以後被立為皇後的南必,權勢日大,經常幹預朝政,“相臣常不得見帝,辄因後奏事焉”(《元史·後妃傳》)。

    南必有一子,名鐵蔑赤;世祖的其他兒子,當時活着的也還有好幾個人。

    忽必烈死後,鐵穆耳能否順利地入繼大統,困難是很大的。

     世祖病危之前,顯然已意識到身後帝位繼承問題上的層層陰霾。

    三十年十二月,他驿召待命大同的伯顔回朝。

    看來他決心循用中原王朝以顧命大臣宣布遺诏的故事,來實現自己的意志。

    這時的中書右丞相完澤雖然曾任詹事府首任長官,是真金舊人,但他是一個典型的圓滑世故的官僚,很難期望會有剛毅果敢的作為;而伯顔是平宋戰争的主帥,這時又以知樞密院事掌天下兵權,所以最終被忽必烈選為“揚命群王”的代言人①。

    三十一年正月,伯顔抵達大都。

    自是他與中書平章政事不忽木便始終不離世祖左右。

    十天後世祖病死,二人遂以顧命大巨的身份控制朝廷,由伯顔“總百官以定國論”②;由不忽木主持引樞北葬等治喪事宜。

    現存史料完全沒有提到南必皇後在這一時期的行動。

    但這時發生的傳國玉玺事件表明,南必似乎并不甘心束手就範。

    她與顧命大臣之間可能經曆了一場心照不宣的激烈較量。

     至元三十一年年初,木華黎後人持一玉石求售,經鑒定竟是秦以來曆代相傳、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玺文的傳國玉玺。

    因此,在世祖“宮車晚出之後甫八日,傳國神寶不求而出于大功臣子孫之家,速由台谏耳目之①袁桷:《張留孫家傳》,《清容居士集》卷三四。

     ①②元明善:《伯顔碑》,《元文類》卷二四。

     司,直達于皇太妃(按指真金妃)禦前”③。

    這件事,很可能是伯顔及其支持者們精心安排的,藉此把帝位将歸于真金系的定策搶先昭示天下,以正視聽;同時也可以預防南必通過扣留世祖禦印來幹預選君。

    此後兩個多月,伯顔執朝政,“守正體”一如平日,等待鐵穆耳從北邊南返。

     四月初,鐵穆耳和随同出征的知樞密院事、禦史大夫玉昔帖木兒趕回漠南。

    玉昔帖木兒立即成為臨時執政集團最核心的成員之一。

    右丞相完澤不得預議機密,隻好結托真金妃打聽消息。

    真金妃召伯顔、不忽木和玉昔帖木兒探問,卻受到玉昔帖木兒的一頓搶白①。

    這時候,與鐵穆耳競争帝位的最強有力的對手,應是他的胞兄、真金長子、出鎮嶺北的晉王甘麻剌②。

    玉昔帖木兒先發制人,在宗親合議前私下逼迫甘麻剌說:“宮車晏駕,已逾三月。

    神器不可久虛,宗祧不可乏主。

    疇昔儲闱符玺既有所歸,王為宗盟之長,奚俟而不言。

    ”甘剌麻雖然勉強表态:“皇帝踐祚,願北面事之。

    ”但他内心終究仍有些不服。

    後來經真金妃提議,命兄弟兩人當衆比賽誦讀祖宗寶訓,優勝者為大汗。

    甘麻剌因口吃,競賽失敗。

    至此,親王間猶有違言者。

    “伯顔握劍立殿陛,陳祖宗寶訓,宣揚顧命,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辭色俱厲。

    諸王股栗,趨殿下拜。

    ”鐵穆耳終得以繼位為帝,由真金妃親手授以新發現的傳國玉玺,并于四月十六日正式登基,是為成宗。

    也直到這時,他的擁立者們才如釋大負。

    玉昔帖木兒說:“大事既定,吾死且無憾。

    ”伯顔則表示隻願“與諸王飲于宮前,餘非所知也”。

    南必皇後也參加了上都選汗大會。

    她與顧命大臣的沖突,尚未發展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所以後來一直受後代祭祀。

    朝會結束後甘麻剌返回漠北晉邸,潔實彌爾奉太後命送他就國。

    一路上,潔實彌爾“亹亹俱道太祖皇帝、世祖皇帝宏模遠範,及往古近代所行善行美德可法可監者。

    顯宗然之,賜衣一。

    公還白,太後大喜。

    成宗曰:&lsquo汝善處吾兄弟之間&rsquo。

    ”①這段史料表明,鐵穆耳和甘麻剌确因汗位之争曾有不快,這在當時并不是什麼秘密。

     成宗即位後起用的軍國重臣,差不多全是忽必烈朝後期政府的原班人員②,這就從人事方面保證了按世祖遺規實施“持盈守成”的國策③。

    成宗一朝③陶宗儀:《辍耕錄》卷二六《傳國玺》。

     ①據《元史》卷一三○《不忽木傳》,真金妃召三人問事是在世祖彌留之際。

    玉昔帖木兒答曰:“臣受顧命,太後但觀臣等為之。

    臣若誤國,即甘伏誅。

    宗社大事,非宮中所當預知也”。

    惟據玉昔帖木兒碑傳,他随鐵穆耳鎮北,直到“鼎湖上仙”,才“奉銮馭而南”。

    因此真金妃召問三人之事,隻能發生在鐵穆耳南還之後。

    見閻複:《玉昔帖木兒耳碑》,《元文類》卷二三。

     ②甘麻剌究竟是否與鐵穆耳同出一母,史文頗有含糊之處。

    見周良霄:《蒙古選汗儀制與元朝皇位繼承問題》,《元史論叢》第3輯,1986年。

     ①吳澄:《潔實彌爾神道碑》,《吳文正公集》卷三二。

     ②顧命大臣伯顔和不忽木受完澤忌恨,似未重用。

    玉昔帖木兒仍守漠北。

    其他朝臣,則大多為世祖末年擇定人選。

     守成政治的基本精神,是對内外都強調寬宥“惟和”④。

    即位翌月,成宗即決定罷征安南,将年前被忽必烈拘留的安南國陪臣陶子奇釋放回國,遣使持诏撫慰;同時将至元三十年任命的安南行省平章劉國傑改授為湖廣行樞密院副使。

    大德二年(1298),臣下用兵日本的建議亦被成宗拒絕。

    在西域方面,元軍防線到大德中葉也稍事退縮,從火州撤至哈密,以期減少西北藩王對嶺北的侵擾。

    在此前後,廣西洞寨騷亂,帥臣建言征讨,樞密院已奏準發兵,廷議後仍追回成命,遣人招谕。

    元貞、大德中葉以前,從江南海運漕糧入京,每年僅四十萬石到七八十萬石不等,當時漕運能力已達每年百萬石以上。

    漕糧減額北運的主要原因,是“京畿所儲充足”。

    可見中原農業經濟當時相對穩定。

    在南方,自平宋以後,一時間新政未孚,“如大病始愈,必有餘疾,此才已而彼又見”⑤;“新官莅任,數有重難之役,并緣侵漁豪橫吞噬之徒,又乘間而出,短于支拄者,率身隕家毀”。

    直到元貞、大德年間,這裡的局勢才逐步澄清,“世道清平,人獲休息”①。

    完澤為相,雖然尚苟且而不圖進取,但在當時情況下,他凡事“處之以安靜”,畢竟還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時人稱贊最初舉薦完澤的燕公楠“一薦完澤,天下享和平清靜之樂餘十五年”②。

    由是可見元貞大德的“守成”政治在當時人心目中的估價。

     第二節 元貞大德間的朝政和社會 “惟和”政治 “惟和”政治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天下粗安的局勢,但自然不可能完全消除朝廷政争和社會對抗。

    在成宗從世祖手裡接過來的中書省班底裡,首相完澤“小心慎密”,遇事敷衍推诿,得過且過;其他成員則大都是精通回回法的理财家。

    至元時期的回回名臣賽典赤之孫伯顔,世祖末年起入為中書平章政事中的第一人,并被賜予其祖父的舊稱,所以史料中亦多稱之為賽典赤。

    阿合馬餘黨阿裡,也在世祖末年以待罪之身進入中書省。

    成宗即位後,禦史台想乘一新朝政的機會将他參罷,但結果他仍在中書省臣庇護下“執政如故”。

    中書省的另一名核心人物梁德珪雖然是漢人,卻有一個回回名字梁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