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韓林兒 劉福通 徐壽輝 陳友諒 明玉珍

關燈
凡數十”(《國初群雄事略》卷七,引《鐵崖泳史樂府》)。

    一些将領也極為腐化堕落,“大将喪師失地亦置不問,驕恣成習”(《隆平紀事》)。

    張士誠政權的權力實際上操縱在一些舊官吏和政客手裡,“士誠兄弟,驕奢淫侈,懈于政事,又谙于斷制,權為元吏所竊”(《明太祖實錄》卷二○)。

    這一夥新生地主分子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和運糧支持殘元政權,加緊對其控制區人民的剝削和壓迫。

    以昆山一地為例,“張氏以來,比于前元多增糧額,民以窮困,輸官不敷。

    ..今催糧裡長人等,破家蕩産,累遭杖責,監系囹圄,受罪數月,逃亡缢死,不知其數”①。

    松江地方也是“數年間軍旅之需殷而賦斂之役亟”②。

    他們已經完全從農民起義的隊伍中叛離出來,堕落成割據一方的地主政權。

     至正二十三年(1263)二月,張士誠遣呂珍突襲宋政權都城安豐(今安徽壽縣)。

    宋政權自三路北伐失利後,繼而汴梁失守,被迫退至安豐,當時已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呂珍圍安豐,“城中人相食,有屍埋于地而腐者,①謝應芳:《吳府侯書》,《龜巢稿》卷一二。

     ②高啟:《送劉俠序》,《高太史凫藻集》卷三。

     亦掘而食之,或以井底泥為丸,用人油炸而食之者”③。

    劉福通遣人求援于朱元璋。

    元璋不顧陳友諒乘機進攻的危險,毅然親往救援,呂珍敗退,小明王韓林兒和劉福通被救出後安置于滁州。

    元璋退兵後,士誠軍遂占領安豐。

    張士誠乘人之危,奪取安豐,是他投降元朝、與紅巾軍為敵的必然結果。

    之後,由于陳友諒進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與陳友諒展開鄱陽湖大戰,張士誠覺得機會來了。

    這年九月,士誠自稱吳王,請求元廷批準,元廷不準;元廷向士誠征糧,士誠不與。

    此後,他與元朝斷絕了關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八月,張士誠逼迫元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貼睦迩讓位給其弟張士信,達識貼睦迩無奈,隻好移居嘉興,不久被鸩殺。

    張士信當了江浙行省左丞相後,隻顧尋歡作樂,過着荒淫無恥的生活,一切政事全由黃敬天、葉德新、蔡彥文三個文人掌管,民衆氣憤地以十七字歌謠加以譏諷:“丞相作事業,專用黃菜葉,一朝西風起,幹癟!”(《國初事迹》)至正二十三年冬,張士誠為增加農業收入,疏通常熟白茆塘,群衆編民謠曰:“好條白茆塘,隻是開不全,若與開得全,好與西帥歇戰船。

    ”(《國初群雄事略》卷七《周張士誠》),西帥指朱元璋,可見張士誠統治區的人民對這夥新貴恨之入骨。

     張士誠稱吳王後,為了突破朱元璋的包圍,曾派投降過來的原朱元璋部将領謝再興進攻東陽(今屬浙江),派李伯升率60萬大軍四攻諸暨,派張士信攻長興,都未獲勝。

    至正二十五年(1365)月,又派李伯升、謝再興五攻諸暨,又遭敗績。

    到這年十月,朱元璋在滅漢政權後,開始發動削平群雄的大規模戰争,第一個目标就是張士誠。

     朱元璋消滅張士誠的戰争,主要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占領張士誠在蘇北、淮河流域的地盤;第二階段是占領江南地區的城市,形成對平江的包圍;第三階段是圍攻平江。

     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發布文告,指責“士誠啟釁多端,襲我安豐,寇我諸全,連兵構禍,罪不可逭”(《明太祖實錄》卷一八)。

    令徐達、常遇春、胡廷瑞、馮國勝、華高等率馬步舟師,水陸并進,規取淮東、泰州等處。

    到次年四月,徐達等攻占了泰州、通州、興化、鹽城、高郵、淮安、濠州、徐州、宿州、沛縣、邳州、安豐等地,奪取了張士誠在蘇北和淮河地區的全部占領區。

    五月,朱元璋發布《平周檄》,列舉張士誠八大罪狀:“惟茲姑蘇張士誠,為民則私販鹽貨,行劫于江湖;兵興則首聚兇徒,負固于海島,其罪一也。

    又恐海隅一區難抗天下全勢,詐降于元,坑其參政趙琏,囚其待制,二也。

    厥後掩襲浙西,兵不滿萬數,地不足千裡,僭号改元,三也。

    初寇我邊,一戰生擒親弟;再犯浙省,楊苗直搗其近郊;首尾畏縮,又詐降于元,四也。

    陽受元朝之名,陰行假王之令,挾制達丞相,謀害楊左丞,五也。

    占據江浙錢,十年不貢,六也。

    知元綱已墜,公然害其丞相[達]失貼木兒、南台大夫普化貼木兒,七也。

    恃其地險食足,誘我叛将,掠我邊民,八也。

    凡此八罪,又甚于蚩尤、葛伯、崇侯,雖黃帝、湯、文與之同世,亦所不容。

    理宜征讨,以靖天下,以濟斯民。

    ”(《明太祖實錄》卷一八)八月,朱元璋令徐達為大将軍、常遇春為副将軍,率師20萬進攻張士誠。

    至十一月,徐達等先後攻占湖州、杭州、紹興、嘉興等地,隻有無錫仍為士誠部将莫天佑駐守,朱軍已形成對平江的包圍。

    張士誠的重要将領呂珍、李伯升、③《國初群雄事略》卷七《周張士誠》引俞本《皇明紀事錄》。

     張天骐、潘元明等均投降朱元璋。

    十一月,開始圍攻平江。

     圍平江後,朱元璋用葉兌的鎖城法,由徐達、常遇春、華雲龍、湯和、王弼、張溫、康茂才、仇成、何文輝等分兵駐守各門、各方之外,城四周築長圍困之,架木塔(名曰敵樓)三層,監視城中動靜,每層施弓弩火铳,又用襄陽炮日夜轟擊。

    張士誠依仗城堅死命堅守。

    至正二十七年(1367)六月,士誠數次突圍未成,士信于阊門督戰中石炮死。

    九月,徐達破葑門、常遇春破阊門,士誠諸将周仁、潘元紹等皆降。

    士誠先令其妻妾自盡,然後亦自缢,氣未絕,俘送應天,自缢死,終年47歲。

    不久,元璋軍克無錫、常熟,張士誠割據政權滅亡。

     第七節 方國珍 方國珍(1319&mdash1374),名珍(因避廟諱更名真),以字行,其字又稱谷貞。

    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

    “世以販鹽浮海為業”(《明太祖實錄》卷八),身高七尺,狀貌魁梧,臉黑而體白。

     至正初,黃岩有李大翁嘯衆反元,出入海島,劫奪漕運舟,殺使者。

    其地有蔡亂頭起兵,元命江浙江行省參知政事朵兒隻班讨伐,禍及平民。

    國珍仇家陳氏乘機誣告國珍與蔡亂頭通,國珍怒殺陳氏,陳氏家屬訴之于官,官府追捕,國珍“大恐,屢傾資賄吏,尋捕如初”,遂與其兄國璋、弟國瑛、國珉等謀曰:“朝廷失政,統兵者玩寇,區區小醜不能平,天下亂自此始。

    今酷吏借之為奸,媒蘖及良民。

    吾若束手就斃,一家枉作泉下鬼,不若入海為得計耳!”(《國初群雄事略》卷八引《秘閣元龜政要》)遂與其兄、弟及鄰裡之懼禍逃難者逃入海中,旬月間得數千人。

    他們劫掠漕運糧,梗海道,嚴重影響糧食海運。

    元廷命江浙行省參政朵兒隻班率舟師捕之,兵敗,反為所執。

    國珍逼迫朵兒隻班為其請朝廷下招降之诏。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無奈,授國珍慶元定海尉。

    國珍得官後返回故裡,但其所聚兵士不解,勢益暴漲。

    至正十年(1350),方國珍不受元廷節制,四出劫奪。

    五月,兵至大、小篑衍當,元宣慰司命元帥扈海率萬戶孫昭毅等往捕,潰于小澳,扈海被俘。

    十二月,方國珍入海攻掠沿海州郡。

    攻入溫州,焚燒漕舟,登岸入鎮海門,官兵逃竄。

    次年正月,國珍率舟退出港。

    二月,元命孛羅貼木兒為江浙行省左丞,總兵讨方國珍,駐慶元(今浙江甯波),以泰不花為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分兵駐溫州,對國珍進行夾攻。

    未幾,方國珍再次進攻溫州,泰不華縱火筏焚之,國珍逃去。

    孛羅貼木兒與泰不華密約以六月乙未合兵進讨國珍。

    孛羅貼木兒先期至大闾洋,國珍夜襲,官軍赴水死者過半,孛羅貼木兒被執,反為國珍上書朝廷,元廷遣大司農達識貼睦迩等至黃岩招降,國珍兄弟投降,元複授其兄弟官職有差。

     至正十二年(1352)初,徐州芝麻李起兵後發展至十餘萬人,阻塞南北運河,元命逮魯曾為淮東添設元帥前往鎮壓,又命江浙省原募舟師守大江。

    方國珍心起疑窦,又率舟入海反元。

    三月,元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發兵扼黃岩之澄江,國珍以小舸二百突海門,入州港,進馬鞍諸山,與泰不華激戰,泰不華與臨海尉李輔德、千戶赤盞等皆戰死。

    國珍又北上襲擊太倉劉家港,燒海運舟船無數。

    閏三月,元命左答納失裡為江浙行省左丞讨方國珍。

    五月,元又命江南行台禦史大夫納麟給宣敕與台州民陳子由、楊恕卿、趙士正、戴甲等地主武裝,夾擊方國珍。

    國珍率衆攻台州城(今浙江臨海),自中津橋直上,登城南垣外水仙樓,樓坍,國珍兵縱火焚城外民居。

    六月,國珍破黃岩,克之。

    十一月,元命江浙行省左丞貼裡貼木兒總兵讨方國珍。

     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方國珍率舟2000餘艘,登岸掠溫州。

    元江浙行省官遣使至國珍船上招降。

    三月,元再命江浙行省左丞貼裡貼木兒、江南行台侍禦史左答納失裡招谕方國珍。

    時元廷上下為招降方國珍事頗有分歧,中書右丞相脫脫主征讨,中書平章政事定住則主招降,江浙行省都事劉基亦主“捕而斬之”。

    方氏兄弟為達到投降的目的,重賄劉基,為劉基拒收;又使人浮海至京師,重賄省、院、台大小官員,故有準貼裡貼木兒等招谕方國珍之議。

    至是年十一月,元廷授方國珍徽州路治中、國璋廣德路治中、國瑛信州路治中。

    貼裡貼木兒等設立巡防千戶所,納國珍船,散遣其徒衆。

    國珍不從,率其船1300餘艘,仍據海道,阻絕海運。

     至正十四年(1354)四月,貼裡貼木兒、左答納失裡因方國珍降而複叛,被禦史台臣所劾。

    元命阿兒溫沙為江浙行省右丞、恩甯普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領兵讨方國珍。

    阿兒溫沙等令各州縣樹栅捍江,加緊備戰,但元兵入海遇國珍兵皆潰而歸。

    方國珍依然橫行海上,曾北至太倉劉家港,為元水軍副萬戶董抟霄所敗。

    九月,方國珍拘執元帥也忒迷失、黃岩州達魯花赤宋伯顔不花、知州趙宜浩為人質,要挾元廷再次招安。

     元廷為中原、江浙各地紅巾軍所困,河運已經中斷,京師發生糧荒,而方國珍據海上,海運亦中斷,京師糧荒愈加嚴重,故元對國珍仍以招撫為主。

    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元以方國珍為海道運糧漕運萬戶,兼防禦海道運糧萬戶,其兄國璋為衢州路總管,兼防禦海道事。

    時泰州白駒場(今屬江蘇東台)人張士誠在取得高郵之戰勝利後,已從蘇北渡江南下,據平江(今江蘇蘇州)為都,占有蘇南大片富饒土地,元廷為之不安。

    十七年八月,元廷升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兼海道運糧萬戶,命其率兵讨士誠。

    國珍率兄弟諸侄等以舟師5萬進擊士誠昆山州,士誠遣其将史文炳等禦于明子橋,國珍七戰七捷。

    未幾,張士誠降,元廷命方國珍罷兵。

    士誠“乃托丁氏往來說合,結為婚姻,于是兩境之民稍息”。

    國珍還,開府于慶元,兼領溫、台兩州,以兄國璋、弟國瑛居台州,侄明善居溫州,留弟國珉為副手。

     至正十八年(1358)底,朱元璋的軍隊已東下衢州(今屬浙江)、婺州(今浙江金華),逼近方國珍所據的慶元、溫、台諸地。

    十二月,朱元璋遣蔡元剛至慶元招降方國珍。

    國珍招集其兄弟謀曰:“方今海内雖亂,而元運未終,然惟建業善用兵,威振遠迩,恐吾兄弟不足與抗。

    不如姑示順從,以觀天下之勢。

    ”乃遣其子完為質子入侍,元璋知其無誠意,命完歸去。

    (《明太祖實錄》卷七、卷八) 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方國珍遣使奉書于朱元璋,并獻黃金50斤、白銀100斤、金織文绮百端。

    其書略曰:國珍生長海濱,鱿鹽負販,無聞于時。

    向者因怨構誣,逃死無所,遂竄海島。

    為衆所推,連有三郡,非敢稱亂,迫于自救而已。

    惟明公倡義濠梁,東渡江左,據有形勝,以制四方,奮揚威武,以安百姓。

    國珍響風慕義,欲歸命之日久矣,道路壅遏,不能自通。

    今聞親下婺城,撫安浙左,威德所被,人心晾從。

    不棄犷愚,猥加誨谕,開其昏朦,俾見天日,此國珍所素願也。

    謹遣使奉書上陳懇款,或有指揮,願效奔走。

    首言為定,明神實臨。

    (《明太祖實錄》卷七) 三月,方國珍遣郎中張本仁以溫、台、慶元三郡獻元璋,且以次子關為質,元璋命關返還。

    九月,元璋授國珍福建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國璋福建行中書省右丞、國瑛福建行中書省參政、國珉樞密分院佥院。

    并令國珍“奉龍鳳為正朔”,以本部兵馬城守,俟命征讨,國珍“欲不受,業已降;欲受,又恐受制”(《明太祖實錄》卷七),真可謂“心持兩端,觇伺成敗”,因而提出借口,“不奉正朔”,“姑以至正為名”(《國初事迹》)。

    果然,這個詭詐多端的兩面派在地主政客劉仁本、張本仁等人的慫恿下,接受朱元璋封職才一個月,就又接受了元朝封他的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的官職。

    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至二十三年,每年派出大批海船,運送張士誠的十餘萬石糧到大都(今北京)去,元順帝大為贊賞,封國珍為江浙行省左丞相,賜爵衢國公。

    至正二十二年五月,方國珍曾遣使至山東察罕帖木兒處,并願為之效勞,适察罕帖木兒被田豐、王士誠殺,察罕帖木兒養子擴廓帖木兒對國珍使臣“于禮特優”。

     方國珍害怕朱元璋派軍來攻,僞裝“惶懼謝罪,以金寶飾鞍馬獻”(《明史·方國珍傳》)。

    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部苗帥蔣英叛亂,殺胡大海,持大海首級奔國珍,國珍不受,自台州奔福建。

    時方國璋守台,截擊之,為蔣英所敗,國璋被殺,朱元璋遣使吊祭。

    次年,溫州人周宗道以平陽降元璋,方明善以兵争,元璋參軍胡深擊敗之,進兵瑞安、溫州。

    國珍恐,請歲輸白銀3萬兩,俟元璋下杭州城後,即納土歸附。

    元璋遂命胡深班師。

    而國珍仍北通擴廓帖木兒,南交福建陳友定,企圖形成犄角之勢。

     元廷對方國珍不斷拉攏。

    至正二十五年(1365),以國珍為淮南行省左丞相。

    二十六年九月,以國珍為江浙行省左丞相,弟國瑛、國珉,侄明善并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未幾,進太尉。

    至正二十七年(1367)四月,朱元璋的軍隊攻克湖州、杭州,進而圍攻平江張士誠。

    “國珍擁兵坐視,屢假貢獻觇勝敗,為叛服計”。

    朱元璋見其反複,以書數其十二過曰:“當爾起事之初,元尚承平,天下誰敢稱亂?惟爾倡兵海隅。

    元官皆世襲子弟,顧惜妻子,其軍久不知戰,故臨陣而怯,爾得鸱張于海隅。

    及天下亂,爾遂陷三州之地,扼海道之沖,竊據山島二十餘年。

    朝送款于西,暮送款于北,此豈大丈夫所為,爾過一也。

    吾下婺時,四方強敵甚多,豈暇用兵海島,與爾較短長。

    爾自懷懼,遣子納降。

    吾以誠心待人,不逆爾詐,即遣還爾子。

    爾乃詭詐多端,不數年間,疊生兵隙,爾過二也。

    近者浙左會稽、浙右錢塘諸郡皆下,爾陰蓄異志,時遣人觇吾虛實,爾過三也。

    未有釁端,先起猜忌自懷反側,爾過四也。

    易交而輕悔,爾過五也。

    擴廓貼木兒以曹操之奸,将烏合之兵,東奔西擾,頓師之糧;又為李思齊、張思道逐出潼關,三秦已失,中原徐、邳、宿郡為吾藩籬,大河為吾門戶,吾舟師往還,如入無人之境。

    爾不能料中原事勢,顧且泛海交好,聲言擊我。

    虛張聲勢以速怨尤,爾過六也。

    彼若倉卒有事,爾隔海濱,豈能應援,敗亡由爾;彼若無事,交疏禮菁,則豪傑之怨,禍亂之生,由此始矣,爾過七也。

    爾兄弟無功于朝,無恩于下民,盜據海隅,以勢要君,以私賄下,坐邀民爵,跋扈萬狀。

    今歸于我,而又不能善保富貴,欲驅民于鋒镝,爾過八也。

    爾兵數出,掠我并海之民。

    上帝好生,下民思治,乃違天虐民,爾過九也。

    爾若有大志,盡驅溫、台、慶元之民,與我較勝負,此果決丈夫之志也。

    今不能此,徒遣數舟狗偷鼠竊,小舉而興大怨,爾過十也。

    吾遣兵入浙,下湖州,軍舊館,張氏将士盡皆降附,遂搗姑蘇,對壘深溝,民安如故。

    爾乃誘我海上土豪作亂,近已平定,匿其首惡,此豈良謀,爾過十一也。

    福建陳友定,奸誠待爾,反自疑貳,辄以詐罔,所謂首言為定者何在?爾過十二也。

    ”(《明太祖實錄》卷二三) 是年七月,朱元璋責令方國珍貢糧23萬石,同時又緻函以威脅。

    方國珍惶惶不已,日夜運珍寶,集海船,準備下海逃跑。

    九月,朱元璋軍攻克平江,消滅張士誠割據勢力後,遣軍分兩路進攻方國珍。

    參政朱亮祖一路攻台州,方國瑛敗逃黃岩,朱亮祖又攻溫州,方明善逃走,亮祖分兵取瑞安,自率舟師敗方明善于樂清之盤嶼,追至楚門海口。

    征南将軍湯和一路先取餘姚、上虞,進攻慶元,方國瑛逃入海中,湯和率師追擊,克定海、慈溪等縣。

    十一月,朱元璋再命廖永忠為征南副将軍率舟師入海,與湯和合擊方國珍,國珍見其諸将皆降,黔驢技窮,不得不納款投降,這股割據勢力終于被平定。

    元璋軍得其步卒9200人,水軍14300人,官吏650人,馬190匹,海舟420艘,糧151900石。

     洪武元年(1368)正月,方國珍至明京師叩首謝罪,明太祖朱元璋授其為廣西行省左丞,食祿京師,洪武七年(1374)卒,享年五十有六。

     第八節 陳友定 陳友定(?&mdash1368),一名有定,字安國,福州福清縣人,後徙汀州清流縣明溪。

    幼孤,幫傭于富室羅氏,鄰舍王氏妻以女,使其習商販,因虧本,充明溪驿卒。

    為人沉勇,喜遊俠,鄉人畏服。

     至正十二年(1352),南方紅巾軍天完政權遣各路兵四出,福建各地民衆起兵響應。

    甯化有曹柳順起兵據曹坊,擁衆數萬,遣其兵八十餘人至明溪索馬,友定率衆盡殺之。

    柳順大怒,率步騎千餘奔明溪。

    友定募集賴政、孫通、胡璃等500人,将當地老孺引入山寨,大敗柳順軍,友定追殺至曹坊,俘獲曹柳順以歸。

    時汀州府判官蔡公安至清流募義兵,友定請見,公安令統所集民兵,授為明溪寨巡檢。

    後從福建佥都元帥吳按灘不花剿滅汀、延、邵、建諸山寨起義軍,以功升清流縣尉、主簿、縣尹,再升延平路(治今福建南平)總管。

     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天完元帥陳友諒遣其将康泰、趙琮、鄧克明等進攻邵武。

    十一月,鄧克明占領汀州,進圍清流。

    陳友定駐兵于縣前平安寨,夜襲紅巾軍軍營,大敗之,追至甯化,收複清流。

    乃修繕崆峽嶺關寨及南北寨,加以堅守。

     十九年,友諒移康泰取邵武,鄧克明攻汀州,轉略延平、将樂等地。

    元福建行省授友定汀州路總管,率兵抵禦紅巾軍,雙方戰于黃土寨,友定獲鄧克明将鄧益,克明敗退。

    友定以功升行省參政。

    十一月,陳友諒遣軍破杉關,友定力戰,友諒兵退卻。

     二十一年,漢政權(陳友諒在至正二十年篡奪天完政權,改國号為大漢)将領鄧克明再克汀州,轉攻永豐、甯都、石城、甯化等縣,克甯昌,破杉關,攻光澤,經順昌以攻建甯(今建瓯),漢軍于城西北立數十寨,以鐵炮、火箭、雲車、機弩輪番攻擊,前後達半年之久,城中食将盡,元守将、行省平章完者帖木兒急檄陳友定解圍。

    八月,友定率數十騎突圍入戰,焚橄榄山寨,奪水南寨,敗克明軍于菱角塘,其将孫通等複建陽、崇安、浦城等縣。

    克明退守撫州。

    友定尋複邵武諸縣。

     二十二年五月,陳友定自延平南引兵,水陸并進,一由順昌出将樂,一溯延平溪而上清流,會攻汀州,漢軍敗退。

    友定既複汀州,萌生占有全福建之心,于是威迫行省平章燕隻不華,“所收郡縣倉庫,悉入為家資,收官僚以為臣妾,有不從者,必行誅竄,威鎮閩中”①。

     二十四年,元置分省于延平,以友定為平章。

    至是福建諸路及廣東潮州俱由友定據而守之。

    唯泉州一帶為亦思巴奚(波斯語Isbah的音譯,意為軍隊,由中亞穆斯林士兵組成)占有。

    至正十七年春,義兵萬戶賽甫丁、阿速裡相率亦思巴奚占領泉州。

    十八年,奉行省平章普化帖木兒命進攻福州廉司兵。

    二十年,與興化分省右丞苫思丁謀,出兵興化(今莆田),攻陳從仁。

    次年,苫思丁殺從仁,亦思巴奚進入興化,參與漢人割據勢力互相攻伐。

    二十二年二月,代表蒲氏(元初福建行省左丞莆壽庚後裔)勢力的那兀納(又譯阿巫那)據泉州,殺阿速裡丁。

    五月,新任福建行省平章燕隻不華殺賽甫丁于福州。

    那兀納乘機擴充勢力,拒絕行省命官,控制泉州、興化,清除賽甫丁餘黨。

     ①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一三《陳友定》引《秘閣元龜政要》。

     二十五年二月,陳友定攻朱元璋吳政權控制之處州(今浙江麗水)。

    吳政權參軍胡琛往援,友定遁去。

    胡琛追至浦城。

    四月,胡琛克松溪,獲友定守将張子玉。

    五月,朱元璋命指揮朱亮祖由鉛山、行省左丞王溥由杉關,會胡琛軍進攻福建。

    六月,亮祖克崇安,進攻建甯時,胡琛被執遇害。

     二十六年四月,亦思巴奚頭目那兀納遣其将白牌、馬合謀、金阿裡等攻興化柳伯順,陳友定遣軍與城中柳伯順軍夾擊亦思巴奚軍,亦思巴奚軍大敗。

    五月,友定破泉州,擒殺那兀納,大肆殺色目人,又發蒲氏諸冢,緻使大批穆斯林逃離泉州,遷徙鄉間或他方,多隐姓埋名,以求生存。

    八月,元中書左丞李國鳳上其功,升友定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友定既為平章,發兵讨省内未服者,遠近聞風獻城,惟漳州總管羅良不服,以書指責友定:“今郡邑之長,君命也,固不可以加害;百司之職,君役也,固不可以加竄。

    足下破郡邑為家資,驅官僚為臣妾,口言為國,心實私耳。

    ”(《龍飛紀略》)友定得書大怒,“益發兵攻之,羅良巷戰死之,友定遂據漳州。

    元福建宣慰使陳瑞孫鎮守福清州,不服友定,被執,瑞孫憤罵不已,遇害,其妻及幼女皆投井死。

    崇安令孔楷,因拒友定亦遇害。

    建陽詹斡結兵自保,不從友定,亦遇害”。

    是時,“友定據全閩,八郡之政,皆用其私人以總制之。

    朝廷命官不得有所與”(《元史·失裡彌實傳》)。

    友定每年遣海舶運糧由海道經登、萊等州運抵大都,雖得達者僅十之三四,元廷大加嘉獎。

     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在削平方國珍割據勢力後,命中書平章胡廷瑞為征南将軍、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為副将軍,率安吉、甯國、南昌、袁州、贛州等衛軍由江西取福建。

    十二月,吳軍度杉關取邵武,友定守将李宗茂降;至建陽,守将曹複疇降;吳将沐英破分水關,克崇武;李文忠克浦城,殺守将胡璃。

    是月,朱元璋命征南将軍湯和、副将軍廖永忠、都督佥事吳祯等率舟師自明州(今浙江甯波)由海道攻福州,駐師南台河口,遣人入城招谕守将曲出、賴正孫、謝英輔等,曲出殺使者,吳師圍西、南、水部三門,曲出等遁去,正孫、英輔逃奔延平陳友定處,其餘元臣多自殺死。

    湯和遣使招谕興化、漳州、泉州諸路,分兵攻略福甯等州縣未附者。

     洪武元年(1368)正月乙亥,朱元璋即皇帝位,國号大明,建元洪武。

     壬辰,胡廷瑞克建甯,守将達裡麻降。

    庚子,湯和破延平,執陳友定。

    先是友定大會諸将,殺明招降使者,置其血酒于壺中,慷慨飲之,誓衆死守。

    湯和師至延平,隔水而陣,廖永忠渡水攻西門,友定諸将請出戰,不許,諸将屢請不已,友定疑其部将蕭院判、劉守仁有貳心,殺蕭院判,劉守仁被迫降明,諸士卒亦多逾城夜遁。

    明将李文忠、胡廷瑞率部會師,攻城益急。

    友定見大勢已去,飲藥自盡,其将白哈麻、謝英輔自殺,賴正孫出降。

    明兵入城,友定氣未絕,值大雷雨複蘇,械系送京師。

    友定子宗海自将兵來援其父,亦被俘送至京師。

    朱元璋責之曰:“元綱不振,海内土崩,天命更革,豈人力所能為。

    爾竊據偏隅,負固逆命,害吾參軍,殺吾使者,陸梁弗服,欲何為哉!&rsquo友定對曰:“事敗身亡,惟有死耳,尚何言!”父子均被誅殺。

    二月,明兵取興化、泉州、漳州、潮州諸路。

    友定餘部金子隆、馮谷保等曾在将樂、清流、甯化等地據山寨反抗,至是年七月,均被平定。

     陳友定出身貧寒,曾為富戶傭工。

    元末農民起義爆發,他因鎮壓福建當地起義群衆有功,從士兵升為軍官,從小軍官又升至行省參政、平章。

    他以結集義兵、鎮壓起義群衆起家,成為割據全閩的土皇帝,專權跋扈,作威作福,敵視農民起義、忠于元廷始終如一,直至兵敗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