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義平生

關燈
“還不止呢!”倪匡跟着就把蔡瀾精于棋詩書的事,一一告訴了金庸。

     “嘩!真是英雄出少年,什麼時候給我介紹一下!” “他很忙,我替你約約看。

    ”倪匡吊金庸胃口。

     又過了三天,倪匡對金庸說,蔡瀾約好了。

    金庸盛裝赴會,一見蔡瀾,态度誠懇得出人意表,令蔡瀾不知所措。

     三人欣然就座,天南地北的談,至中席,金庸推了推倪匡,輕聲說:“我想請蔡先生替《明報》寫點東西,不知道蔡先生有沒有時間?” 倪匡一聽,皺了皺眉頭,結結巴巴地說:“這個……這個嘛!” 金庸又推了他一把,倪匡這才勉強說了。

    蔡瀾一聽,欣喜若狂,因為距他求倪匡向金庸說項前後僅兩個星期而已! 與金庸相熟的人,都說他很有人情味,很重感情。

    對倪匡好,不用說了,就是對其他人,也非常的好。

     王司馬就是一個例子。

    金庸很欣賞王司馬的漫畫,自己的武俠小說修訂重版時,指明要王司馬為他設計封面和插畫。

     王司馬因患病去世,金庸聞訊,不禁流下眼淚。

    王司馬的殓葬費,全由金庸支付。

     出殡那天,他趕去扶靈,神情懊喪,就像死去的是自己的兒子一樣。

     《明報周刊》總編雷坡在台灣榮民醫院養病的時候,無暇再兼顧周刊的編務,但金庸照發他的工資。

     後來雷坡返港,金庸懇請他再任總編,同時了為了照顧他的身體健康,不限制他的上班時間,另外還給他大幅加薪。

     對于人才,對于朋友,金庸從不吝啬。

    對于社會公益,對于文化事業,金庸也出手大方。

    有一次,他将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親自捐贈給香港大學,港大校長過支票時,開了句玩笑,說金庸寫漏個“零”字。

    金庸卻當了真,立即又送去九百萬。

     多年來,金庸名下各種各樣的捐贈,實在不計其數。

     金庸“闖蕩江湖”數十年,認識的人自不會少,而他人品高潔,才高八鬥,又俠義心腸,胸懷寬厚,朋友自然也多。

    且看他們心目中的金庸又是何等樣人。

     名作家倪匡年輕時人稱“小搗蛋鬼”,老了自然便成“大搗蛋鬼”。

    他性格直率,敢怒敢罵,有時候不免“胡作非為”,與金庸的性格完全不同。

    但他們相交相知三十多年,是一對要好的朋友。

    金庸稱倪匡為“匡兄”,倪匡稱金庸為“老查”。

     倪匡佩服金庸,佩服得五體投地。

    他說金庸以前,沒有這樣好看的小說,金庸以後也不會有這樣好看的小說。

    他一連寫了四本《我看金庸小說》,開啟了金學研究之先河。

     倪匡既是名作家,又是金庸的好朋友,他筆下的金庸就多了幾分生動和真實。

    想要了解金庸,不能不讀倪匡的文章。

    在此特輯錄幾段倪匡記述他倆之間友誼的妙論,以飨讀者。

     坊間有流言:金庸小說,有不少是倪匡代寫的。

    聽到這種流言,倪匡樂不可支,認為真正太看得起倪匡了。

    他說,他若能寫得出金庸小說的十分之一,已是死而無憾。

     但這些說法自何而來呢? 金庸寫完《倚天屠龍記》後,《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第一天開始連載時,金庸約晤倪匡,在座的還有新加坡的一位報館主人。

     這位新加坡人是特地來香港找金庸,要求金庸别結束《倚天屠龍記》,繼續寫下去。

     而金庸已将全副心神投入創作《天龍八部》,不可能同時寫兩篇,所以特此約晤,要倪匡代地撰寫《倚天屠龍記》的續集。

     當金庸一提出這個要求時,倪匡頓覺腦中轟地一聲響,幾乎飄然欲仙。

    當時的對話,大抵如下: 金庸:新加坡方面的讀者十分喜愛《倚天屠龍記》,希望有續篇。

    我沒有時間,特地約了新加坡的報館主人來,竭力推薦,請倪匡兄寫下去,一定可勝任。

     新加坡報館主人:金庸先生的推薦,我絕對相信,要請倪匡先生幫忙。

     倪匡大口喝酒,半晌不語之後,神色莊肅,開始發言。

    這大抵是他一生之中最正經的時刻。

     倪匡:今天是我有生以來最高興的日子,因為金庸認為我可以續他的小說,真是太高興了。

    其高興的程度,大抵達到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可是我這個人有一個好處,就是極有自知之明。

    而且,我可以大膽講一句,世界上沒有人可以續寫金庸的小說。

    如果有人膽敢答應:我來續寫,那麼這個人,一定是睡覺太多,将頭睡扁了。

    我當然不會續寫《倚天屠龍記》,因為我雖然睡覺不少,但幸保腦袋未扁。

     不過這件事,倪匡至今認為是極大榮幸,頗有逢人便談之樂,所以久而久之,就有“倪匡代筆”之說了。

     而且,真是确曾“代筆”。

    那是金庸在寫《天龍八部》期間,忽有長期出遊歐洲計劃。

    而香港報紙的長篇連載一般來說不能斷稿。

    于是金庸找倪匡,求他代寫三四十天。

     當時在場的還有名作家董千裡(項莊)先生。

     金庸說得很技巧:“倪匡,請你代寫三四十天,不必照原來的情節,你可以自由發展。

    ” (倪匡語:這等于是說,千萬不可損及原著,你自管去寫你自己的好了!換個别人,或許會生氣,但倪匡不會,高興還來不及!若是連自己作品和金庸作品之間有好幾百萬光年距離這點都不明白,那是白癡了。

    幸好還算聰明,所以一點不生氣,連連點頭答應。

    ) 金庸又說:“老董的文字,較洗練,簡練而有力,文字的組成能力又高,你的稿子寫好之後,我想請老董看一遍,改過之後再見報!” (倪匡語:這等于說,倪匡你的文字不好,雖然任由發展,還是不放心,要找人在旁監督,以防萬一出毛病。

    換了别人,又可能會生氣,但倪匡不會,因為金庸所說是實。

     董千裡先生文之簡練有力,海内外共睹,能得到他的幫助,對今後小說創作的文字運用方面,可以有很大的改進,所以欣然答應。

    ) 商議定當之後,就開始撰寫,倪匡自覺思想負擔之重,一時無兩。

    戰戰兢兢地寫了大約六萬字左右,到金庸歐遊回來,才算松了口氣。

     金庸在事前的擔心,倒不是白擔心。

    因為他深知倪匡的脾氣,喜歡“搗亂”,所以才事先特别叮囑“你隻管寫你自己的”。

    然而當他回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