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我呢,當時還留在尾亞。
老“盲流”的話把我的胃口調高了。
自以為當不成科員,當不成教師,别的需要文化的工作還多得很,總不能跟那兩個小學還沒畢業的姑娘一樣,也去幹體力活吧。
晚上,我也湊到一堆“盲流”跟前去聊天。
你别說,出門人都有義俠心腸,在外面跑的“盲流”盡管自己經了三災八難,對别人的事卻都挺熱心。
大夥兒聽了我的情況,把畢業證書傳來傳去地看了看,七嘴八舌地給我出了好多主意,最後一緻慫恿我到哈密去,說在哈密能找到會計這一類的工作。
會計也不錯!我在中學還學過珠算,于是決定上哈密。
那時候,尾亞的班車擠得要命,一星期之内别想買到往西去的汽車票。
我等不起,兜裡隻剩下幾塊錢,衣裳也沒啥可賣的了。
我照“盲流”教我的辦法,去尋輛貨車捎個腳。
停車場在這個帳篷城市的西邊。
黃沙灘上橫七豎八盡是車轱辘印,一灘灘油迹把雪染得烏黑;汽車停得也雜亂無章,約摸有一百多輛,誰愛停在哪兒就停在哪兒。
有的車門鎖着,有的司機在車上忙活;有的司機面目和善,有的司機臉上挺橫。
那天清早我在車場轉悠了半天,總不好意思向司機開口。
太陽爬高了。
汽車一輛一輛開動了,我還在畏畏縮縮。
正在這當兒,我突然聽到一輛油罐車的司機說的是咱家鄉話,我就站在他車旁邊看着,像對他修車感到興趣一樣。
記者同志,中國人的家鄉觀念真是根深蒂固,那兩個姑娘因為聽見我說話,才盯上了我,這會兒,我也是聽見這個司機的家鄉話才盯上了他。
過了一會,跟司機說話的那個幹部走了,司機也把車檢修好了。
他把車蓋蓋上轉過臉發現了我,朝我喊“喂,小夥子,把地上那捅水給我遞上來。
” 我把水遞上去,巴結地問“大伯,您這車往哪兒開呀?” 這司機慈眉善目,臉紅撲撲的。
他一聽我的口音就笑了。
“嚯,咱們還是老鄉哇!你要往哪兒去呀?”我說我要去哈密。
他說他上烏魯木齊,正好可以捎我一段。
他說他開的這車不許抽煙,剛剛那個交通廳的幹部要他帶個從“口裡”來的“外調”人員,他想,搞政工的外調人員成天翻人檔案,思謀着怎麼整人,準是個愛抽煙的,還不如把我這個不抽煙的小夥子捎上哩,何況又是老鄉。
他加好了水,從保險杠上跳下來,叫我趕緊去拿行李。
我把小包袱向他晃了晃,說家當全在這兒啦。
他又笑了笑,打開車門,摸了摸我腦袋,說了聲:“走吧!” 咱們車走上大路,就看到那個交通廳的幹部領着一個提黑皮包的人邊跑邊朝我們叫喚…… 不瞞你說,這司機就是我的師父。
在車上,我把咱們老家的情況告訴他。
他聽着直搖頭歎氣,說全是“大躍進”搞壞的。
誰都知道,“太躍進”那陣子,就數咱們老家吹得邪火。
他又問我去哈密找誰,有哪門親戚在那兒。
我一五一十把我的想法說了,又掏出畢業證書給他看。
他說别看不起體力勞動,世界就是工人創造的,所以當工人最光榮。
他四七年在老家參軍以後就開車,四九年進了疆,上面叫他當幹部他還不當,轉了業,照舊開他的車。
他跟我一路聊得挺對脾氣,還沒到哈密,就決定收我當他徒弟了。
這樣,車經過哈密,我就沒下車,跟他一塊兒直奔了烏魯木齊。
這會兒,我師父早退休了。
今年他整七十歲,在家成天養個花,弄個草。
我經常去看他老人家。
他說,你來看我啥也别帶,要有好花,給我讨換一盆來。
你看見你背後那棵君子蘭沒有?這就是我昨天從一個東北老客手裡面,花了五十塊錢買的。
明天給他送去,他一準喜歡! 我說的這些你不厭煩吧?你們記者愛寫大人物、英雄模範。
我這一輩子沒幹過大事,平平凡凡。
雖說也受過表揚,得過獎狀,不過那都是咱公司内部的,連《新疆日報》也沒上過。
我說的這些,我知道你是不會寫的,寫了也沒哪家報紙登,我隻是給你提提神罷了。
你坐好,前面一拐彎就上山了…… ……從此,我開上了車。
日子就跟車轱辘一樣,轉得飛快;而且是,好日子就像加足了油門的轱辘,一小時八十邁,煩心的日子就像陷到泥坑裡的轱辘,光打轉轉不出來。
不管怎麼樣吧,反正一晃就是二十來年。
這期間,車也換了好幾輛了。
我開的頭一輛是蘇聯的“嘎斯”,後來換了咱們的“解放”,捷克的“司柯達
老“盲流”的話把我的胃口調高了。
自以為當不成科員,當不成教師,别的需要文化的工作還多得很,總不能跟那兩個小學還沒畢業的姑娘一樣,也去幹體力活吧。
晚上,我也湊到一堆“盲流”跟前去聊天。
你别說,出門人都有義俠心腸,在外面跑的“盲流”盡管自己經了三災八難,對别人的事卻都挺熱心。
大夥兒聽了我的情況,把畢業證書傳來傳去地看了看,七嘴八舌地給我出了好多主意,最後一緻慫恿我到哈密去,說在哈密能找到會計這一類的工作。
會計也不錯!我在中學還學過珠算,于是決定上哈密。
那時候,尾亞的班車擠得要命,一星期之内别想買到往西去的汽車票。
我等不起,兜裡隻剩下幾塊錢,衣裳也沒啥可賣的了。
我照“盲流”教我的辦法,去尋輛貨車捎個腳。
停車場在這個帳篷城市的西邊。
黃沙灘上橫七豎八盡是車轱辘印,一灘灘油迹把雪染得烏黑;汽車停得也雜亂無章,約摸有一百多輛,誰愛停在哪兒就停在哪兒。
有的車門鎖着,有的司機在車上忙活;有的司機面目和善,有的司機臉上挺橫。
那天清早我在車場轉悠了半天,總不好意思向司機開口。
太陽爬高了。
汽車一輛一輛開動了,我還在畏畏縮縮。
正在這當兒,我突然聽到一輛油罐車的司機說的是咱家鄉話,我就站在他車旁邊看着,像對他修車感到興趣一樣。
記者同志,中國人的家鄉觀念真是根深蒂固,那兩個姑娘因為聽見我說話,才盯上了我,這會兒,我也是聽見這個司機的家鄉話才盯上了他。
過了一會,跟司機說話的那個幹部走了,司機也把車檢修好了。
他把車蓋蓋上轉過臉發現了我,朝我喊“喂,小夥子,把地上那捅水給我遞上來。
” 我把水遞上去,巴結地問“大伯,您這車往哪兒開呀?” 這司機慈眉善目,臉紅撲撲的。
他一聽我的口音就笑了。
“嚯,咱們還是老鄉哇!你要往哪兒去呀?”我說我要去哈密。
他說他上烏魯木齊,正好可以捎我一段。
他說他開的這車不許抽煙,剛剛那個交通廳的幹部要他帶個從“口裡”來的“外調”人員,他想,搞政工的外調人員成天翻人檔案,思謀着怎麼整人,準是個愛抽煙的,還不如把我這個不抽煙的小夥子捎上哩,何況又是老鄉。
他加好了水,從保險杠上跳下來,叫我趕緊去拿行李。
我把小包袱向他晃了晃,說家當全在這兒啦。
他又笑了笑,打開車門,摸了摸我腦袋,說了聲:“走吧!” 咱們車走上大路,就看到那個交通廳的幹部領着一個提黑皮包的人邊跑邊朝我們叫喚…… 不瞞你說,這司機就是我的師父。
在車上,我把咱們老家的情況告訴他。
他聽着直搖頭歎氣,說全是“大躍進”搞壞的。
誰都知道,“太躍進”那陣子,就數咱們老家吹得邪火。
他又問我去哈密找誰,有哪門親戚在那兒。
我一五一十把我的想法說了,又掏出畢業證書給他看。
他說别看不起體力勞動,世界就是工人創造的,所以當工人最光榮。
他四七年在老家參軍以後就開車,四九年進了疆,上面叫他當幹部他還不當,轉了業,照舊開他的車。
他跟我一路聊得挺對脾氣,還沒到哈密,就決定收我當他徒弟了。
這樣,車經過哈密,我就沒下車,跟他一塊兒直奔了烏魯木齊。
這會兒,我師父早退休了。
今年他整七十歲,在家成天養個花,弄個草。
我經常去看他老人家。
他說,你來看我啥也别帶,要有好花,給我讨換一盆來。
你看見你背後那棵君子蘭沒有?這就是我昨天從一個東北老客手裡面,花了五十塊錢買的。
明天給他送去,他一準喜歡! 我說的這些你不厭煩吧?你們記者愛寫大人物、英雄模範。
我這一輩子沒幹過大事,平平凡凡。
雖說也受過表揚,得過獎狀,不過那都是咱公司内部的,連《新疆日報》也沒上過。
我說的這些,我知道你是不會寫的,寫了也沒哪家報紙登,我隻是給你提提神罷了。
你坐好,前面一拐彎就上山了…… ……從此,我開上了車。
日子就跟車轱辘一樣,轉得飛快;而且是,好日子就像加足了油門的轱辘,一小時八十邁,煩心的日子就像陷到泥坑裡的轱辘,光打轉轉不出來。
不管怎麼樣吧,反正一晃就是二十來年。
這期間,車也換了好幾輛了。
我開的頭一輛是蘇聯的“嘎斯”,後來換了咱們的“解放”,捷克的“司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