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開祖廟祭弟除逆子 繼宗祀撫民稱仁君

關燈
這三日中,孔明與諸文武商議,言天下不可一日無君,欲尊漢中王為帝。

    今見劉備這麼說,便引大小官僚上表,請漢中王即皇帝位。

     劉備覽表,大驚道:&ldquo卿欲陷孤為不忠不義之人耶?&rdquo 孔明奏道:&ldquo非也。

    曹丕篡漢自立,王上乃漢室苗裔,理應繼統,以延漢祀。

    &rdquo 漢中王勃然變色道:&ldquo孤豈效逆賊所為!&rdquo 孔明又奏道:&ldquo今漢天子已被曹王所獄,王上不即帝位,興師讨逆,不得為忠義也。

    今天下無不欲王上為君,為獻帝雪恨。

    若不從臣等所議,是失民望矣。

    &rdquo 劉備道:&ldquo孤雖是景帝之孫,并未有德澤以布于民,今一且自立為帝,與篡竊何異!&rdquo 孔明苦勸數次,劉備堅執不從。

    心想,自關雲長一死,我的話就象耳旁風一樣,你一點也沒有聽從過。

    孔明一口氣歎在肚子裡,便坐了一下去。

     忽有一人站起,聲若宏鐘。

    &ldquo老臣啟奏千歲:聖上被害,大王理當繼位。

    若不稱帝,反被國賊篡竊,名不正,言不順,讨伐東吳,師出無名。

    望大王早日身登大寶,則萬民所幸,亦老臣之願。

    &rdquo 孔明在旁想,老黃忠雖然主張伐吳,但在這一點上和我想到了一起。

    主公要他伐吳,不知怎樣來回拒黃忠的這片誠意。

    劉備近來将大報仇的重任寄托在黃忠等人身上,過往多于平時,感情也比别人深一層。

    哪怕同樣一句話,就容易接受得多。

    隻見劉備和顔悅色道:&ldquo老将軍,兵進東吳,報雲長之仇,乃是當務之急。

    若雲稱帝一事,備豈敢自專。

    老将軍請坐。

    &rdquo 黃忠哪裡就肯坐下了說道。

    &ldquo天下無主,曹丕專橫,若君侯九泉有知,亦難瞑目矣。

    &rdquo 劉備正要開口回絕,一旁又走出個人來,人不到,聲先來,大喊道:&ldquo主公,老将軍言之有理,下官可以作證。

    &rdquo 劉備側首一看,原是大夫馬良。

    見他一個斯斯文文的人,也在跌跌撞撞搶上來說話。

    不知他說什麼有道理,便問:&ldquo季常大夫,作證些什麼?&rdquo 馬良拱手道:&ldquo臣奏主公君侯早有此志,願大王早登帝位,以繼漢統。

    &rdquo 黃忠聽到馬良在附和他的話,一手撩着白須,高興得笑,起來,&ldquo嘿&hellip&hellip老夫片言無虛,君侯果有此心。

    &rdquo 劉備茫然道:&ldquo大夫此言怎講?&rdquo &ldquo昔日君侯圍困樊城,屯兵襄江,曾有漁人從江中撈得一方玉玺寶印,命副将高守仁護送入川。

    未知高将軍何故遲遲未到,恐是途中絆羁,不日便可到達。

    若玉玺到此,大王豈不是有九五之福。

    &rdquo 劉備聽了這番說話,心裡一頓:前不久,天文大師谯周曾說:近有祥風慶雲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黃氣數十丈,沖霁而起,帝星見于畢、胃、昂之分,煌煌如月,說我當即帝位,以應天意。

    我當時并不相信,今日馬良又說出這樣的話來,與谯周所言頗有契機,莫非事出偶然?劉備既不敢相信,又不敢不相信,遂故意道,&ldquo大夫不可胡言!&rdquo 大殿兩旁馬上走出伊籍、胡班、劉安、廖化等人,他們都是關羽的原班人馬,見劉備不相信馬良的話,出班齊奏道:&ldquo大王,馬大夫所言皆實,某等願作證。

    &rdquo 劉備一聲不響,站起身來,往内殿一走了之。

    衆文武猜不透劉備的心思,便亦紛紛退出。

     孔明召衆官到府上,囑咐他們,如此這般。

     來日漢中王臨殿,見兩旁文武十去其三,以孔明為首的關鍵人物一個也沒在場。

    遂命手下去軍師府打探,回報說:軍師染病,十分沉重。

     别的人生病,劉備是不太急的,唯獨軍師不能生病,這個&ldquo家&rdquo少不了他。

    此時雖然兩人各執所見,而且各不相讓,但一聽到孔明病勢不輕,劉備心裡已經急得不得了。

    十多年來,為了這三分天下,的确是操碎了心,辛勞萬分,這是誰也無法和他比的。

    再說,自關羽一死以後,處處地方都是他在勞神,鐵打的身體怕也熬煎不起。

    萬一真的大病起來,我的三分天下交托何人呢?劉備想到這兒,立即傳旨道:&ldquo殿上衆位,随孤同往軍師府中探視。

    &rdquo 當即升輿駕車,坐轎騎馬,劉備帶領文武百宮來到軍師府前。

    府中出接的是一個老管家,懷中抱着一個孩童,便孔明先生的兒子,今年五歲,叫諸葛瞻。

    孔明一生文儒雅靜,生個兒子卻是力大無窮,今後在姜維手下成為一代名将,可惜的是有些呆頭呆腦。

    因而司馬鼓譏諷道:&ldquo諸葛不生諸葛子,司馬尚有司馬兒。

    &rdquo言下之意,他的兩個兒子都是非常的能幹,并且孫子司馬炎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

    老管家上前見禮道:&ldquo軍師身子不爽,公子在此迎接大王。

    &rdquo 看到孔明的兒子,劉備想到了自己的兒子阿鬥。

    那時阿鬥隻有三歲,尚在襁褓之中,長坂坡一仗敗得寸土全無,全仗軍師聯絡東吳,赤壁破曹。

    從此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得了東西兩川,我晉升為漢中王,衆官也各有封賞。

    隻有軍師仍是軍師,未封一官半職,而辦事卻是這樣忠誠。

    這樣好的軍師。

    唉!就是不贊成我出兵伐吳。

    劉備親到府中,命衆臣就在書院中暫坐,直入卧榻邊。

    隻見四面窗戶緊閉,光線昏暗,看都看不清,唯聞咳嗽之聲。

    劉備這才循着聲音到榻邊,見家人捧着的盂缽中一片鮮紅,似是血迹。

    暗地吃驚:軍師此病怎麼這般沉重,一病如此竟也不令人來報個信。

     早有家人輕聲對孔明道:&ldquo主人,漢中王駕到。

    &rdquo 劉備忙搖手示意:&ldquo不必驚擾軍師。

    &rdquo 孔明聽得劉備的聲音,想着要坐起來行君臣之禮,可是撐了幾下,怎麼也直不起來,還是倒在榻上,惹得他喘息不定,咳嗽不止。

    便倚着枕襲略一行禮道:&ldquo大王到此,吾有失迎接,罪該萬死。

    &rdquo 劉備忙道,&ldquo備來探視貴恙,多有滋擾。

    &rdquo說罷對榻上一看,兩條被子,三個枕頭。

    孔明頭紮白綢,戴的是獻帝的孝,在這暗淡的卧室中,愈見孔明臉色蒼白。

    劉備就在榻邊坐下,細聲問道:&ldquo軍師所感何疾?&rdquo 孔明剛要開口答話,嘴一張,又是咳嗽,又是喘氣,家人忙捧痰孟。

    劉備側身讓開,隻聽得幾口痰吐完,家人退下,才轉身面對孔明,見他臉上一塊紅、一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