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招雄魂劉備設靈台 謀奸事彭羕寄反書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此是東吳欲移禍于曹操。
操知其謀,故以厚禮葬關公,令王上歸怨于吳也。
&rdquo 劉備把一世對曹操的仇恨全部遷移到了孫權的身上,咬牙切齒道:&ldquo孤與東吳,誓不同日月也!吾今即提兵問罪于吳,以雪吾恨!&rdquo &ldquo不可。
方今吳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吳,各懷詭計,伺隙而乘。
王上隻宜按兵不動,待吳、魏不和,乘時而伐之,可也。
&rdquo 劉備恨不能一步踏上南國強土,立斬孫權,哪裡肯聽孔明的這番話,說道:&ldquo如今看來,江東之奸,有甚于操。
孤先吞吳,再滅操賊。
軍師不必阻谏,旁側請坐。
&rdquo 孔明好像被人潑了一盆冷水,從頭涼到腳底。
他的話一向被劉備言聽計從,這幾日來,居然接二連三地遭到回絕。
這使孔明既後悔,又難堪。
心想,桃園弟兄的确情深意長,非常人之比,但征伐之事是複興漢業的大事,更甚于弟兄私情。
主公被弟兄之情纏繞得心煩意亂,看來勸阻伐吳,還得費一番周折。
孔明遂不複言語,一旁坐定。
另一邊座上又有人起身,&ldquo雲啟奏千歲。
&rdquo 劉備聽聲音已知是趙雲,便問道:&ldquo四弟,有何奏來?&rdquo 趙雲谏道:&ldquo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
操欲篡漢,神人共怒。
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兇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
願陛下察之。
&rdquo 劉備恨道:&ldquo孫權害了吾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等皆有切齒之仇,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孤恨!四弟何阻耶?&rdquo 趙雲道:&ldquo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願陛下以天下為重。
&rdquo 劉備怒道:&ldquo孤不為弟報仇,雖有萬裡江山,何足為貴?&rdquo遂不聽趙雲之谏,擺手示意他退下。
孔明和趙雲一文一武,可稱是劉備開創漢業的第一心腹,居然所谏之言不為劉備所采納,大家都知道主公劉備這一次是鐵了心的要伐吳了,即使是九牛二虎之力也難拉回,所以大家也就不敢再多言多語,免得劉備火冒三丈,翻臉無人。
别人都不敢講,可有些人不得不講,為什麼呢?因為孔明一得到關羽身亡的消息,就把那些得力的文武召到了府中,說明了利害關系,要衆人齊心協力勸阻劉備不去伐吳。
因此,馬超一見趙雲退下,也不去考慮劉備對反對伐吳的人是怎樣反感,接着上前道:&ldquo臣啟奏大王。
&rdquo &ldquo孟起,何事禀來?&rdquo 馬超铮铮有詞:&ldquo以臣之見,蔓兇除暴,拯救萬民于水火之中,乃天下人之首任。
臣初時歸漢,亦因大王向以天下為重,與操賊誓不兩立。
大王如今得三分天下,首當滅魏、再伐東吳,臣不辭水火,願戰死沙場!&rdquo說完,心裡想,說不說由我,聽不聽由你。
劉備心頭之火一蹿一蹿,恨不能眼中噴出怒火,助他伐吳的人一個也沒有,都是做勸客的,而且講得頭頭是道。
隻因馬騰與他同是漢室志士,劉備不便與馬超頂真,否則早已罵他個不識好歹了。
心想,你們都是一條邊的不聽我的話,那我就一條邊的不用。
我就不信殿上這許多文武都不想伐吳的?二弟的仇怎可不報!便亦将手一擺,&ldquo孟起不願伐吳,便留于蜀中,孤不勉強。
&rdquo 一個個都被劉備斥退,大殿上頓時肅穆起來,因為像這種場面,文武都覺得再勸也沒意思,所以都免得開口。
可有一人大感為難,勸又不好,不勸也不好。
他就是魏延。
其實對伐吳的事,魏延并沒有自己的觀點,如果命他去,他不反對,不命他去,也沒意見。
本來他可以不勸劉備的,隻因為孔明早已囑咐過他,今日上殿前還暗示過他。
魏延一向懼怕孔明,不敢不勸幾句,可明擺着必遭劉備訓斥一通,所以魏延犯難。
心想,劉備是不會聽從我的勸谏的,看來隻得冒着被罵幾聲的危險,忍耐幾下。
便閃了出來,&ldquo魏延啟察千歲。
&rdquo 劉備已經受了三個人的氣,正因為一個是軍師,一個是四弟,一個是世侄,不便發難。
現在見魏延神情惶驚地走上來,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心思。
盡管魏延也是堂堂都定侯,身居漢中太守的要職,便比起前面三位來,容易說話得多了。
劉備不等魏延開口勸說,便将面孔一闆,大聲道:&ldquo文長,若是勸孤休伐東吳,且免開尊口!&rdquo 被這樣一說,倒弄尴尬了魏延,話到口邊又咽了回去,但走了出來一句話也不說,怎麼交代得過?魏延腦筋一轉,臉上堆滿笑意,說道:&ldquo主公伐吳,乃是報君侯之大仇,全桃園之大義,理所當然。
殺盡吳兒,踏平江東,亦某之夙願,魏延豈敢相阻東征大事?&rdquo 話題一轉,引起了劉備的興趣,因為今天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順耳的話,隻當魏延與自己同心。
遂緩和了一下口氣道:&ldquo文長,孤今起兵,汝當如何?&rdquo 魏延想,不好了,漢中王要和我定下主意了,要是贊成了東征,今後就再難在孔明手下為将了。
便将眼睛朝孔明看去,隻見孔明對他橫眉怒視,魏延隻覺身上像觸電一樣,馬上将目光移到劉備的臉上,脫口而出道:&ldquo大王當以大局為重,魏賊滅,則吳勢孤,大王便可一統天下。
&rdquo 劉備聽他一句進,一句出,搞了半天仍然勸自己不要伐吳,一口氣實在忍不住,大聲罵道:&ldquo爾這匹夫,大殿饒舌,速速退下!&rdquo 魏延&ldquo嚯唏&mdash&mdash&rdquo一聲長歎,滿臉晦氣地退了下去。
心想,我是受人之托,身不由己。
多少年來,沒少挨罵,甚至還要殺我的頭,今日罵這幾句我也不在乎,總算也完了一件心事。
大殿上當真沒有人贊成劉備伐吳?有,非但是有,而且大有人在。
有的人明知東征将給漢業帶來不利,将是一次戰略上的失誤,但為了報答劉、關、張三兄弟的知遇之恩,挺身而出,也有的是因為惋惜關雲長的死,又見劉備傷心到了極點,以為隻有伐吳,才能将漢中王從悲憤中解脫出來。
但也有的人是因為好戰,而躍躍欲試。
當時,老将軍黃忠便從座上擡身,朗聲道:&ldquo漢中王千歲,昔日長沙荷蒙君侯不殺之恩,老漢銘心镂骨,常記在心。
千歲若起兵東伐,忠當為先鋒,赴湯蹈火,血戰沙場,補報君侯。
&rdquo 語未畢,又有一人出班,健步走到黃忠身旁,向上拱手道:&ldquo漢中王千歲,老夫雖則年近九旬,筋骨尚健,驅馳疆場不在話下,願助千歲共往東吳,與君侯報仇雪恨!&rdquo 劉備一看,差一點笑了出來,原是老将嚴顔。
心想,一個七老,一個八十,鬓發雪白,胡須染霜,這大把年紀叫他們上戰場去厮殺,豈不被東吳笑煞!可擡頭仔細打量一下他倆,滿面紅光,精神如故,簡直像一對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便點頭贊道:&ldquo二位将軍果然老當益壯,孤出兵伐吳,全仗二位将軍出力。
&rdquo 黃忠、嚴顔二人聽了劉備的話,當即表示道:&ldquo我等願效死力,以報王上之恩!&rdquo 隻要有人開了一個頭,願戰的人就接踵而來,馬上閃出了一大批戰将,其中要數刀王陽群更為理直氣壯,走到劉備面前一躬到底:&ldquo臣奏千歲:江東久有窺漢之心,謀害君侯,其奸相已露,江東不可不伐,臣願助主公掃蕩東吳,與君侯報仇!&rdquo 陽群自投奔劉備以來,一直很祟拜關雲長,不僅因為關羽為人正直,而且他的刀法天下絕倫,無人可敵。
因為自己的老師蔡陽一世未遇敵手,就是死在關雲長的青龍刀下,所以想象不出關羽到底刀法好到什麼程度,尤其在昔年攻打近天嶺的時候,曾見趙雲使過一路關家&ldquo春秋刀法&rdquo,,可稱變化無窮,神鬼未測。
因而對關雲長早已在心中暗暗佩服得五體投地,殷切希望君侯早日入川,便要拜他為師,向他讨教刀法。
如今關羽一死,陽群惋惜之餘,對江東切齒痛恨,把為關羽報仇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時間,叫戰呼聲漸高,大殿上站滿了文臣武将。
這樣一來,劉備心中有了底,遂說道:&ldquo待孤調齊人馬,即刻出兵。
&rdquo 正是: 為念當年同誓死,忍教今日獨捐生! 欲知劉備伐吳可曾成功,且看下回分解。
操知其謀,故以厚禮葬關公,令王上歸怨于吳也。
&rdquo 劉備把一世對曹操的仇恨全部遷移到了孫權的身上,咬牙切齒道:&ldquo孤與東吳,誓不同日月也!吾今即提兵問罪于吳,以雪吾恨!&rdquo &ldquo不可。
方今吳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吳,各懷詭計,伺隙而乘。
王上隻宜按兵不動,待吳、魏不和,乘時而伐之,可也。
&rdquo 劉備恨不能一步踏上南國強土,立斬孫權,哪裡肯聽孔明的這番話,說道:&ldquo如今看來,江東之奸,有甚于操。
孤先吞吳,再滅操賊。
軍師不必阻谏,旁側請坐。
&rdquo 孔明好像被人潑了一盆冷水,從頭涼到腳底。
他的話一向被劉備言聽計從,這幾日來,居然接二連三地遭到回絕。
這使孔明既後悔,又難堪。
心想,桃園弟兄的确情深意長,非常人之比,但征伐之事是複興漢業的大事,更甚于弟兄私情。
主公被弟兄之情纏繞得心煩意亂,看來勸阻伐吳,還得費一番周折。
孔明遂不複言語,一旁坐定。
另一邊座上又有人起身,&ldquo雲啟奏千歲。
&rdquo 劉備聽聲音已知是趙雲,便問道:&ldquo四弟,有何奏來?&rdquo 趙雲谏道:&ldquo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
操欲篡漢,神人共怒。
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兇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
願陛下察之。
&rdquo 劉備恨道:&ldquo孫權害了吾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等皆有切齒之仇,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孤恨!四弟何阻耶?&rdquo 趙雲道:&ldquo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願陛下以天下為重。
&rdquo 劉備怒道:&ldquo孤不為弟報仇,雖有萬裡江山,何足為貴?&rdquo遂不聽趙雲之谏,擺手示意他退下。
孔明和趙雲一文一武,可稱是劉備開創漢業的第一心腹,居然所谏之言不為劉備所采納,大家都知道主公劉備這一次是鐵了心的要伐吳了,即使是九牛二虎之力也難拉回,所以大家也就不敢再多言多語,免得劉備火冒三丈,翻臉無人。
别人都不敢講,可有些人不得不講,為什麼呢?因為孔明一得到關羽身亡的消息,就把那些得力的文武召到了府中,說明了利害關系,要衆人齊心協力勸阻劉備不去伐吳。
因此,馬超一見趙雲退下,也不去考慮劉備對反對伐吳的人是怎樣反感,接着上前道:&ldquo臣啟奏大王。
&rdquo &ldquo孟起,何事禀來?&rdquo 馬超铮铮有詞:&ldquo以臣之見,蔓兇除暴,拯救萬民于水火之中,乃天下人之首任。
臣初時歸漢,亦因大王向以天下為重,與操賊誓不兩立。
大王如今得三分天下,首當滅魏、再伐東吳,臣不辭水火,願戰死沙場!&rdquo說完,心裡想,說不說由我,聽不聽由你。
劉備心頭之火一蹿一蹿,恨不能眼中噴出怒火,助他伐吳的人一個也沒有,都是做勸客的,而且講得頭頭是道。
隻因馬騰與他同是漢室志士,劉備不便與馬超頂真,否則早已罵他個不識好歹了。
心想,你們都是一條邊的不聽我的話,那我就一條邊的不用。
我就不信殿上這許多文武都不想伐吳的?二弟的仇怎可不報!便亦将手一擺,&ldquo孟起不願伐吳,便留于蜀中,孤不勉強。
&rdquo 一個個都被劉備斥退,大殿上頓時肅穆起來,因為像這種場面,文武都覺得再勸也沒意思,所以都免得開口。
可有一人大感為難,勸又不好,不勸也不好。
他就是魏延。
其實對伐吳的事,魏延并沒有自己的觀點,如果命他去,他不反對,不命他去,也沒意見。
本來他可以不勸劉備的,隻因為孔明早已囑咐過他,今日上殿前還暗示過他。
魏延一向懼怕孔明,不敢不勸幾句,可明擺着必遭劉備訓斥一通,所以魏延犯難。
心想,劉備是不會聽從我的勸谏的,看來隻得冒着被罵幾聲的危險,忍耐幾下。
便閃了出來,&ldquo魏延啟察千歲。
&rdquo 劉備已經受了三個人的氣,正因為一個是軍師,一個是四弟,一個是世侄,不便發難。
現在見魏延神情惶驚地走上來,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心思。
盡管魏延也是堂堂都定侯,身居漢中太守的要職,便比起前面三位來,容易說話得多了。
劉備不等魏延開口勸說,便将面孔一闆,大聲道:&ldquo文長,若是勸孤休伐東吳,且免開尊口!&rdquo 被這樣一說,倒弄尴尬了魏延,話到口邊又咽了回去,但走了出來一句話也不說,怎麼交代得過?魏延腦筋一轉,臉上堆滿笑意,說道:&ldquo主公伐吳,乃是報君侯之大仇,全桃園之大義,理所當然。
殺盡吳兒,踏平江東,亦某之夙願,魏延豈敢相阻東征大事?&rdquo 話題一轉,引起了劉備的興趣,因為今天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順耳的話,隻當魏延與自己同心。
遂緩和了一下口氣道:&ldquo文長,孤今起兵,汝當如何?&rdquo 魏延想,不好了,漢中王要和我定下主意了,要是贊成了東征,今後就再難在孔明手下為将了。
便将眼睛朝孔明看去,隻見孔明對他橫眉怒視,魏延隻覺身上像觸電一樣,馬上将目光移到劉備的臉上,脫口而出道:&ldquo大王當以大局為重,魏賊滅,則吳勢孤,大王便可一統天下。
&rdquo 劉備聽他一句進,一句出,搞了半天仍然勸自己不要伐吳,一口氣實在忍不住,大聲罵道:&ldquo爾這匹夫,大殿饒舌,速速退下!&rdquo 魏延&ldquo嚯唏&mdash&mdash&rdquo一聲長歎,滿臉晦氣地退了下去。
心想,我是受人之托,身不由己。
多少年來,沒少挨罵,甚至還要殺我的頭,今日罵這幾句我也不在乎,總算也完了一件心事。
大殿上當真沒有人贊成劉備伐吳?有,非但是有,而且大有人在。
有的人明知東征将給漢業帶來不利,将是一次戰略上的失誤,但為了報答劉、關、張三兄弟的知遇之恩,挺身而出,也有的是因為惋惜關雲長的死,又見劉備傷心到了極點,以為隻有伐吳,才能将漢中王從悲憤中解脫出來。
但也有的人是因為好戰,而躍躍欲試。
當時,老将軍黃忠便從座上擡身,朗聲道:&ldquo漢中王千歲,昔日長沙荷蒙君侯不殺之恩,老漢銘心镂骨,常記在心。
千歲若起兵東伐,忠當為先鋒,赴湯蹈火,血戰沙場,補報君侯。
&rdquo 語未畢,又有一人出班,健步走到黃忠身旁,向上拱手道:&ldquo漢中王千歲,老夫雖則年近九旬,筋骨尚健,驅馳疆場不在話下,願助千歲共往東吳,與君侯報仇雪恨!&rdquo 劉備一看,差一點笑了出來,原是老将嚴顔。
心想,一個七老,一個八十,鬓發雪白,胡須染霜,這大把年紀叫他們上戰場去厮殺,豈不被東吳笑煞!可擡頭仔細打量一下他倆,滿面紅光,精神如故,簡直像一對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便點頭贊道:&ldquo二位将軍果然老當益壯,孤出兵伐吳,全仗二位将軍出力。
&rdquo 黃忠、嚴顔二人聽了劉備的話,當即表示道:&ldquo我等願效死力,以報王上之恩!&rdquo 隻要有人開了一個頭,願戰的人就接踵而來,馬上閃出了一大批戰将,其中要數刀王陽群更為理直氣壯,走到劉備面前一躬到底:&ldquo臣奏千歲:江東久有窺漢之心,謀害君侯,其奸相已露,江東不可不伐,臣願助主公掃蕩東吳,與君侯報仇!&rdquo 陽群自投奔劉備以來,一直很祟拜關雲長,不僅因為關羽為人正直,而且他的刀法天下絕倫,無人可敵。
因為自己的老師蔡陽一世未遇敵手,就是死在關雲長的青龍刀下,所以想象不出關羽到底刀法好到什麼程度,尤其在昔年攻打近天嶺的時候,曾見趙雲使過一路關家&ldquo春秋刀法&rdquo,,可稱變化無窮,神鬼未測。
因而對關雲長早已在心中暗暗佩服得五體投地,殷切希望君侯早日入川,便要拜他為師,向他讨教刀法。
如今關羽一死,陽群惋惜之餘,對江東切齒痛恨,把為關羽報仇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時間,叫戰呼聲漸高,大殿上站滿了文臣武将。
這樣一來,劉備心中有了底,遂說道:&ldquo待孤調齊人馬,即刻出兵。
&rdquo 正是: 為念當年同誓死,忍教今日獨捐生! 欲知劉備伐吳可曾成功,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