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呂子明詐死薦吳帥 陸伯言稱謙犒漢軍
關燈
小
中
大
内帳。
&rdquo 呂霸忙道:&ldquo衆位,我家父親今晨感到胸悶氣塞,預感劫數已盡,故而早有交代:萬一不測,隻請吳侯入帳,文武不得辄入。
&rdquo 文武聞言,隻得卻步。
孫權站起身來,又跟着呂霸進了内帳。
須臾,孫權回到大帳,仰天長歎:&ldquo公瑾歸天有子敬,魯肅赴陰托子明。
今番呂蒙棄塵俗,何卿替代掌帥印?&rdquo 呂霸道:&ldquo父親臨行有一言:&lsquo若以伯言代蒙之任,必有所濟。
&rsquo望吳侯熟思。
&rdquo 孫權聽了此話,虎顔漸開,略作思索道:&ldquo昔周公瑾薦魯子敬以自代,後子敬又薦子明自代,今須薦一才望兼隆者代之為妙。
孤今已心亂如麻,既子明薦伯言以自代,孤便從之。
&rdquo 兩旁文武聽說由陸遜來代理陸口都督之職,嘴上不說,臉上不悅者有之,心裡不平者有之,以為陸遜年紀太輕,資曆又淺,雖然文章有些小名,畢竟是個文儒之輩,打仗用兵實不相稱。
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戰将,打了幾十年的仗,僅僅也隻能站立階下聽從将令,從來沒有發号施令統帥過三軍,如今見孫權要把兵權交給一個年輕的文墨書生,實在感到不放心。
潘璋從旁閃出道:&ldquo吳侯,末将以為,當今鼎足三分之勢初成,荊州未曾奪取,江東尚在動蕩之際,若将大權付于書生,恐難與蜀魏抗衡。
請吳侯斟酌。
&rdquo 潘璋這麼一講,兩旁盡都附和:&ldquo請吳侯三思!&rdquo 陸遜忙謝道:&ldquo吳侯,某年幼無學,恐不堪重任。
&rdquo 孫權道:&ldquo子明保卿,必無差錯。
卿毋庸推辭。
&rdquo &ldquo某深恐衆位不服耳。
&rdquo 孫權當即拜陸遜為大都督,代蒙守陸口。
又對衆文武道:&ldquo孤意已決,不得違抗。
否則即以軍法治之!&rdquo 衆人這才無言。
孫權命掌印官将都督的印绶取出,又親自交給了陸遜。
陸遜拜受畢,傳令起鼓升帳。
頃刻鼓聲齊起,文武兩旁站立。
陸遜中間坐定,孫權上首坐下。
文武一齊上前參拜,但神情十分勉強。
陸遜并不理睬,自行其事,第一條令就是與呂蒙買棺盛殓,處理善後之事。
第二條令是布置各營頭扯白布,揚白幡,三軍戴孝。
那個時期,皇帝去世,天下缟素。
主帥身亡,三軍戴孝。
頃刻之間陸口一片白色,十萬吳軍的頭上都頂着白帽。
陸遜的第三條令就是下呂蒙的帥旗,扯陸遜的帥旗。
号令發布下去,三軍無不遵照執行。
這一日,陸口上下無人不在忙碌。
呂霸渾身粗麻重孝,進進出出,悲聲不絕。
棺枋擡進内帳,隻有呂霸跟了進去。
半天過後,十六個心腹手下擡着棺枋出了大營。
呂霸在後護衛着同行,孫權與他們同船離了陸口,大船直往秣陵而去。
船抵南京,自有人護着孫權回到吳侯府。
呂霸将棺枋擡入家中,在大廳上設下一座孝堂,府前紮下素牌樓。
呂蒙之妻聞得官人忽然夭折,扶梓痛哭不已,立即換上了素服。
呂蒙亡故的噩耗項刻間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整個南京城,三親六眷,遠朋近鄰,紛來沓至,吊唁的有之,幫忙的有之,車馬盈門,料理不完的事。
上半年魯肅,八月裡國太,九月裡呂蒙,短短幾個月裡連辦三樁大白事,南京城就像交的是死運,老是死大人物,弄得百官沒精打彩,搞得萬民垂頭喪氣。
呂蒙府上挂白幡,最傷心的自然是他的妻子,在靈前哭得死去活來。
呂霸見母親哭得這般模樣,怎不痛心?邊勸邊扶着她到房裡歇息。
不料進得房裡一看,隻見呂蒙精神抖擻坐在那裡發笑。
其妻隻道陰魂未散,驚得哭不出聲來,頓時呆若木雞。
呂霸飛身撲到母親跟前告道:&ldquo娘親切莫悲傷,父親安然無恙。
&rdquo 呂蒙之妻一下子哪裡弄得清楚眼前是人還是鬼,隻覺得自己飄飄然,不知身在何處。
有頃,方才從夢中驚醒過來,繃緊的心弦一下松了下來,頓覺渾身無力,搖搖晃晃便向地上墜去。
心裡卻凄慘地想道:死人是大事,怎麼可以随随便便詐死呢?想着,雙眼又滴下酸楚的淚來。
呂蒙搶步上前扶住,&ldquo夫人受驚了。
你我坐下細談。
&rdquo 夫人靠在椅中,無力而又不解地問道:&ldquo夫君緣何詐死?&rdquo &ldquo夫人,蒙詐死實是為了荊州也。
吳侯久欲收回荊州,一統大江南北,借無時機。
如今孟德來約期起兵,關羽又遠離荊州,呂蒙正可趁時而動。
&rdquo &ldquo陸口兵精将勇,何用此不吉之計?&rdquo婦道人家最怕當家的壯年身亡,失去依傍。
&ldquo關雲長所懼者唯蒙一人。
蒙詐死,關某便無恐懼,定将重兵撤去。
蒙便可另思良謀襲之,則荊州可歸江東,以遂吳侯數年之願。
為國家之計,蒙豈論計之吉兇。
萬望夫人見諒。
&rdquo 這等國家大事,呂夫人即使有一萬分的冤屈和不滿,也隻得埋在心裡,不得不從。
雖知是詐死,但隻有假戲真做,既要接待祭吊的人,又要假惺惺地在靈堂内哭泣,倒也忙得沒抽身的工夫。
卻說陸口大寨中的陸遜,送走了孫權和呂霸等人。
第二天又坐帳與衆文武道:&ldquo兩旁聽了,呂帥已去,本督奉命挂印,願諸衆協力相助,共保江山。
&rdquo 兩旁和道:&ldquo願為陸都督效犬馬之勞!&rdquo &ldquo江東數年以來邊堆安靖,無刀戈之亂,無外敵之擾,令魏軍不敢來犯。
皆因子敬治軍有方,又仗君侯坐鎮荊州,内外無憂,軍民安樂。
今聞關君侯帶兵北上,三挫魏軍之銳,威震四海,實是江東之幸。
某初任要職,理應結好鄰邦,欲命人往君侯軍前犒賞三軍,略表微意。
未知帳上何人代某之勞?&rdquo 那天呂蒙還在高叫着要奪回荊州,今天竟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說要犒賞漢軍,這簡直太不能讓人接受了。
衆将都在想,呂都督屍骨未寒,陸遜竟敢未奉君命違背初衷,年輕人太狂了!因此,大家的臉上都露出了忿忿之色,誰也不來接他的話音。
大帳上這些人中隻有一人覺得事态發展這樣急轉直下,令人不可理解。
他就是文人呂範。
他想,既然那天呂蒙是奉了吳侯的意旨回來,要他殺過對江奪回荊州,那麼為什麼他一死,呂蒙卻遺言要主和的陸遜來接任呢?可見得其中的事情是很有點蹊跷的。
呂範雖然看不透呂蒙是假死,但一團疑窦已經無法解開,他不願随着那班武将來抱怨陸遜,而是想弄清楚事情為什麼這樣前後不呼應而出現的種種矛盾。
便從旁閃出:&ldquo都督在上,下官呂範願往。
&rdquo 陸遜暗想,這個人是聰明的,對我的意圖定是有所察覺。
便在案桌上開出一長串禮物之名,候墨迹幹,遞到了呂範的手中。
同時,将一封早已寫好了的書信交給了他,關照他一定要親自交到君侯的手上。
呂範将禮單上的東西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
暗自想道:好一份厚禮,衆将見了豈不要氣死!隻見上面排列着。
黃金十萬兩,白銀百萬兩,美酒十萬壇,豬羊牛馬一萬頭,&hellip&hellip其餘禮物更不必多說,即便是貢奉皇上也隻如此而已。
陸遜道:&ldquo大夫即刻啟程,不得有誤。
&rdquo待呂範應聲退下,這才宣布&ldquo退帳&rdq
&rdquo 呂霸忙道:&ldquo衆位,我家父親今晨感到胸悶氣塞,預感劫數已盡,故而早有交代:萬一不測,隻請吳侯入帳,文武不得辄入。
&rdquo 文武聞言,隻得卻步。
孫權站起身來,又跟着呂霸進了内帳。
須臾,孫權回到大帳,仰天長歎:&ldquo公瑾歸天有子敬,魯肅赴陰托子明。
今番呂蒙棄塵俗,何卿替代掌帥印?&rdquo 呂霸道:&ldquo父親臨行有一言:&lsquo若以伯言代蒙之任,必有所濟。
&rsquo望吳侯熟思。
&rdquo 孫權聽了此話,虎顔漸開,略作思索道:&ldquo昔周公瑾薦魯子敬以自代,後子敬又薦子明自代,今須薦一才望兼隆者代之為妙。
孤今已心亂如麻,既子明薦伯言以自代,孤便從之。
&rdquo 兩旁文武聽說由陸遜來代理陸口都督之職,嘴上不說,臉上不悅者有之,心裡不平者有之,以為陸遜年紀太輕,資曆又淺,雖然文章有些小名,畢竟是個文儒之輩,打仗用兵實不相稱。
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戰将,打了幾十年的仗,僅僅也隻能站立階下聽從将令,從來沒有發号施令統帥過三軍,如今見孫權要把兵權交給一個年輕的文墨書生,實在感到不放心。
潘璋從旁閃出道:&ldquo吳侯,末将以為,當今鼎足三分之勢初成,荊州未曾奪取,江東尚在動蕩之際,若将大權付于書生,恐難與蜀魏抗衡。
請吳侯斟酌。
&rdquo 潘璋這麼一講,兩旁盡都附和:&ldquo請吳侯三思!&rdquo 陸遜忙謝道:&ldquo吳侯,某年幼無學,恐不堪重任。
&rdquo 孫權道:&ldquo子明保卿,必無差錯。
卿毋庸推辭。
&rdquo &ldquo某深恐衆位不服耳。
&rdquo 孫權當即拜陸遜為大都督,代蒙守陸口。
又對衆文武道:&ldquo孤意已決,不得違抗。
否則即以軍法治之!&rdquo 衆人這才無言。
孫權命掌印官将都督的印绶取出,又親自交給了陸遜。
陸遜拜受畢,傳令起鼓升帳。
頃刻鼓聲齊起,文武兩旁站立。
陸遜中間坐定,孫權上首坐下。
文武一齊上前參拜,但神情十分勉強。
陸遜并不理睬,自行其事,第一條令就是與呂蒙買棺盛殓,處理善後之事。
第二條令是布置各營頭扯白布,揚白幡,三軍戴孝。
那個時期,皇帝去世,天下缟素。
主帥身亡,三軍戴孝。
頃刻之間陸口一片白色,十萬吳軍的頭上都頂着白帽。
陸遜的第三條令就是下呂蒙的帥旗,扯陸遜的帥旗。
号令發布下去,三軍無不遵照執行。
這一日,陸口上下無人不在忙碌。
呂霸渾身粗麻重孝,進進出出,悲聲不絕。
棺枋擡進内帳,隻有呂霸跟了進去。
半天過後,十六個心腹手下擡着棺枋出了大營。
呂霸在後護衛着同行,孫權與他們同船離了陸口,大船直往秣陵而去。
船抵南京,自有人護着孫權回到吳侯府。
呂霸将棺枋擡入家中,在大廳上設下一座孝堂,府前紮下素牌樓。
呂蒙之妻聞得官人忽然夭折,扶梓痛哭不已,立即換上了素服。
呂蒙亡故的噩耗項刻間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整個南京城,三親六眷,遠朋近鄰,紛來沓至,吊唁的有之,幫忙的有之,車馬盈門,料理不完的事。
上半年魯肅,八月裡國太,九月裡呂蒙,短短幾個月裡連辦三樁大白事,南京城就像交的是死運,老是死大人物,弄得百官沒精打彩,搞得萬民垂頭喪氣。
呂蒙府上挂白幡,最傷心的自然是他的妻子,在靈前哭得死去活來。
呂霸見母親哭得這般模樣,怎不痛心?邊勸邊扶着她到房裡歇息。
不料進得房裡一看,隻見呂蒙精神抖擻坐在那裡發笑。
其妻隻道陰魂未散,驚得哭不出聲來,頓時呆若木雞。
呂霸飛身撲到母親跟前告道:&ldquo娘親切莫悲傷,父親安然無恙。
&rdquo 呂蒙之妻一下子哪裡弄得清楚眼前是人還是鬼,隻覺得自己飄飄然,不知身在何處。
有頃,方才從夢中驚醒過來,繃緊的心弦一下松了下來,頓覺渾身無力,搖搖晃晃便向地上墜去。
心裡卻凄慘地想道:死人是大事,怎麼可以随随便便詐死呢?想着,雙眼又滴下酸楚的淚來。
呂蒙搶步上前扶住,&ldquo夫人受驚了。
你我坐下細談。
&rdquo 夫人靠在椅中,無力而又不解地問道:&ldquo夫君緣何詐死?&rdquo &ldquo夫人,蒙詐死實是為了荊州也。
吳侯久欲收回荊州,一統大江南北,借無時機。
如今孟德來約期起兵,關羽又遠離荊州,呂蒙正可趁時而動。
&rdquo &ldquo陸口兵精将勇,何用此不吉之計?&rdquo婦道人家最怕當家的壯年身亡,失去依傍。
&ldquo關雲長所懼者唯蒙一人。
蒙詐死,關某便無恐懼,定将重兵撤去。
蒙便可另思良謀襲之,則荊州可歸江東,以遂吳侯數年之願。
為國家之計,蒙豈論計之吉兇。
萬望夫人見諒。
&rdquo 這等國家大事,呂夫人即使有一萬分的冤屈和不滿,也隻得埋在心裡,不得不從。
雖知是詐死,但隻有假戲真做,既要接待祭吊的人,又要假惺惺地在靈堂内哭泣,倒也忙得沒抽身的工夫。
卻說陸口大寨中的陸遜,送走了孫權和呂霸等人。
第二天又坐帳與衆文武道:&ldquo兩旁聽了,呂帥已去,本督奉命挂印,願諸衆協力相助,共保江山。
&rdquo 兩旁和道:&ldquo願為陸都督效犬馬之勞!&rdquo &ldquo江東數年以來邊堆安靖,無刀戈之亂,無外敵之擾,令魏軍不敢來犯。
皆因子敬治軍有方,又仗君侯坐鎮荊州,内外無憂,軍民安樂。
今聞關君侯帶兵北上,三挫魏軍之銳,威震四海,實是江東之幸。
某初任要職,理應結好鄰邦,欲命人往君侯軍前犒賞三軍,略表微意。
未知帳上何人代某之勞?&rdquo 那天呂蒙還在高叫着要奪回荊州,今天竟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說要犒賞漢軍,這簡直太不能讓人接受了。
衆将都在想,呂都督屍骨未寒,陸遜竟敢未奉君命違背初衷,年輕人太狂了!因此,大家的臉上都露出了忿忿之色,誰也不來接他的話音。
大帳上這些人中隻有一人覺得事态發展這樣急轉直下,令人不可理解。
他就是文人呂範。
他想,既然那天呂蒙是奉了吳侯的意旨回來,要他殺過對江奪回荊州,那麼為什麼他一死,呂蒙卻遺言要主和的陸遜來接任呢?可見得其中的事情是很有點蹊跷的。
呂範雖然看不透呂蒙是假死,但一團疑窦已經無法解開,他不願随着那班武将來抱怨陸遜,而是想弄清楚事情為什麼這樣前後不呼應而出現的種種矛盾。
便從旁閃出:&ldquo都督在上,下官呂範願往。
&rdquo 陸遜暗想,這個人是聰明的,對我的意圖定是有所察覺。
便在案桌上開出一長串禮物之名,候墨迹幹,遞到了呂範的手中。
同時,将一封早已寫好了的書信交給了他,關照他一定要親自交到君侯的手上。
呂範将禮單上的東西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
暗自想道:好一份厚禮,衆将見了豈不要氣死!隻見上面排列着。
黃金十萬兩,白銀百萬兩,美酒十萬壇,豬羊牛馬一萬頭,&hellip&hellip其餘禮物更不必多說,即便是貢奉皇上也隻如此而已。
陸遜道:&ldquo大夫即刻啟程,不得有誤。
&rdquo待呂範應聲退下,這才宣布&ldquo退帳&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