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奪新野故友雙絕交 襲荊州君臣共議策
關燈
小
中
大
幾日南京城内到處可見白布白幡,街巷之中都紮着白的牌樓,家家戶戶也挂着白布,吳侯府前紮的是素牌坊。
一片素色。
到底出了什麼事呢?原來江東的吳國太在數日前壽終正喪。
吳國太一死,舉國上下都要為她披麻戴孝,喪事要延續一個多月。
昊國太是八月中旬過世的,如今已是九月中旬,喪事已到尾聲。
前番死了個魯肅,今日又去了個吳國太,東吳能夠說話作主的人物,而且都是主張聯劉抗曹的人物相繼去世,這不能不說是對關雲長的最大損失,失卻了對江東的依傍,也就失去了保障。
因而他們一死,孫權久欲奪回荊州的心思即刻就會變為行動。
這一日,孫權料理完日常軍政事務,閑坐大堂,他早已得知關羽北伐勢如破竹,屢傳捷報,雖然觑視荊襄長久,倒也不敢貿然出兵,以防引火燒身。
今日聚集文武,便欲商議過江的計謀,問兩旁道:&ldquo衆位,關羽拔襄陽,攻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衆位以為如何?&rdquo 這一聲問包涵着兩層意思:一是要乘關羽遠離荊州,打他一個措手不及,二是出兵相助關羽,一起伐魏。
然而對于孫權來說,後一層意思是根本不存在的,為的是手下這些文武中也有這種想法的。
問聲落地,文班中走出一人,不是别人,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ldquo瑾見主公。
&rdquo 孫權不用問,就可以知道他要說些什麼。
但他一向忠心自己,因而十分敬重他,便故意問道:&ldquo子瑜有何高論?&rdquo 諸葛瑾道:&ldquo主公,昔日江東與劉備聯合,赤壁破操百萬大軍,令操不敢正視江東。
先都督子敬在世,常勸主公聯劉拒曹,八年之内江東安然無事。
國太生前亦時時叮囑主公與劉備聯盟。
如今君侯舉兵北伐,其勢猶如排山倒海,銳不可擋。
依下官之見,主公可即刻出兵徐州,攻魏軍之後,使操進退不得,首尾難顧。
滅操之後,可與劉備共坐天下。
主公以為如何?&rdquo 要是聽了諸葛瑾的話,漢業就可能複興。
但孫權無論如何聽不進去。
他想,荊州本是我江東之地,赤壁之後被劉備鑽了個空子,強占了去。
為了荊州,周瑜被孔明氣死,胞妹嫁去複回,我恨不得一步跨過江去奪它回來。
如今魯肅已死,國太也亡,再不奪聞荊州也顯得我太沒志氣了。
問題在于關羽長驅直入,所向披靡,要是他在用兵上稍有不當,我便立即出兵,奪回荊州。
你諸葛瑾向來是主和派,看來不能采納的,還是讓衆将來否定你。
便對諸葛瑾道:&ldquo子瑜言之甚善。
然孤有三計,尚在狐疑之中。
&rdquo 諸葛瑾不知他有什麼計策,便問:&ldquo主公妙計何不早說?請問第一計。
&rdquo &ldquo第一計,孤從諸葛子谕之言,出兵徐州,相助關羽,共滅曹操。
&rdquo &ldquo第二計呢?&rdquo &ldquo第二計,相助曹操,兵取荊州,一統長江南北,以慰先大都督周公瑾在生之願!&rdquo 諸葛瑾忙搖手道:&ldquo主公,萬萬使不得。
這第三計&hellip&hellip&rdquo &ldquo第三條計是按兵不動,坐觀兩家之戰,見機行事,從中漁利。
&rdquo 諸葛瑾焦急地問道:&ldquo主公以為何計為上?&rdquo &ldquo孤意未決。
子瑜退下。
&rdquo 諸葛瑾是個忠厚老實的人,被孫權最後一句話搪塞了過去。
要是略動一下腦筋,就可以猜測出孫權的用意。
遂垂首退了下去,心裡還在想,既然還沒決定,那就過幾天再勸他出兵相助關羽。
主和派以諸葛瑾為主,而主戰派自然是呂蒙為首了。
如今呂蒙不在,一般将士都不敢貿然請戰。
故而堂上一時竟無人出班。
孫權隻得傳令退堂。
其實堂上早有一人洞察了孫權的心機,此人今年三十歲。
到三十三歲書生拜帥,火燒劉備的連營。
此人姓陸,名遜,字伯言。
他知道國太一死,孫權就會進取荊州,但在大堂上又不住公開自己的想法。
所以一退堂,陸遜就跟進内堂。
&ldquo吳侯,下官有禮。
&rdquo 孫權對陸遜早就有好感,遠在十一年前火燒赤壁時就顯示出了他驚人的智慧,共打曹操的合淝時又體現了他超人的計謀,稱得上是江東的後起之秀。
此時回首一看是他,料知定有要事,便道:&ldquo伯言到此,必有教益。
&rdquo &ldquo吳侯,曹操據中原之廣,劉備據兩川之艱,吳侯據長江之險。
然江東不取荊襄,猶似珠不聯璧,玉不盡潔。
昔魯子敬于陸口請雲長到此,數索荊州,此願未遂。
下官久知吳侯欲取荊州,苦無良機,如今機會正好。
若荊襄歸我江東,才能與魏、蜀平分疆土,鼎足天下。
&rdquo 孫權看着陸遜笑了,心裡想,你真聰明,日後必成大器。
三言兩語已将我心裡話全說了出來,真是個明白人。
便招呼他坐下,&ldquo伯言揣知孤意,堪稱奇才。
然出兵荊州,舉足輕重,伯言可有良謀?&rdquo 陸遜正待要說,外面報說:呂大都督從陸口趕來求見吳侯,有要事相告。
孫權聞之大喜,急令相請。
呂蒙今年四十五歲,自魯肅一死,他就以副為正,總督江東軍馬。
生一個紫棠色的臉,兩條闆刷眉毛,一對(人匡)儴大眼,大鼻闊口,兩耳招風,滿臉的胡須。
進得内堂,見吳侯與陸遜對坐,心裡已十知其八九了。
遂上前叩見道:&ldquo主公在上,蒙拜見!&rdquo &ldquo子明少禮。
請坐!&rdquo 呂蒙與陸遜并行一禮,各自歸坐。
呂蒙正要開口,陸遜已問道:&ldquo大都督到此,莫非為荊州之事麼?&rdquo 呂蒙為這年輕書生感到驚歎,想不到他竟能看透自己深藏多年的心思。
不過略一轉念,便微笑道:&ldquo先生在此,莫非亦為荊州之事與主公商議?&rdquo 陸遜毫不否定地着了着孫權,孫權對呂蒙笑笑說道:&ldquo子明到此正與伯言不謀而合。
&rdquo 君臣三人相視大笑。
陸遜試問道:&ldquo都督自陸口來,必有所教?&rdquo 呂蒙道:&ldquo今雲長提兵圍樊城,曠日持久,可乘其遠出,襲取荊州,全據長江。
&rdquo &ldquo此言正合孤意。
&rdquo 然而呂蒙不無顧慮道:某探得關羽在沙頭鎮沿江上下,或二十裡,或三十裡,高阜處各有烽火台,日則燃煙,夜則舉火,提防甚嚴,數十裡外視之明了。
況荊州城内尚有精兵二十萬,守将劉安善能用兵。
若從陸路進兵,必經公安,此處離樊城又近,若雲長收兵,定然相遇。
某苦于思索,并無良計。
特來請教。
陸遜聽完呂蒙的話,隻是淡淡一笑,反問道:&ldquo大都督,關某所為,則是為甚?&rdquo 呂蒙想,這話問得太幼稚了,關羽這樣做,還不是為了防備我們江東偷襲荊州?便不屑一答地說道:&ldquo何須多問,乃是防我江東。
&rdquo &ldquo是啊。
既是防我江東,緣何子敬在世時,荊州毫不防備?&rdquo &ldquo這?&rdquo呂蒙不料被這一句話問得目瞪口呆,默然無語。
陸遜意味深長地笑道:&ldquo我有一計,可令沿江守吏,不能舉火,荊州之兵,束手歸降。
&rdquo &ldquo願聞良策。
&rdquo呂蒙不能不歎服,正是: 北魏兵将方喪膽,東吳儒雅又獻智。
欲知陸遜要說出何等妙計來,且看下回分解。
一片素色。
到底出了什麼事呢?原來江東的吳國太在數日前壽終正喪。
吳國太一死,舉國上下都要為她披麻戴孝,喪事要延續一個多月。
昊國太是八月中旬過世的,如今已是九月中旬,喪事已到尾聲。
前番死了個魯肅,今日又去了個吳國太,東吳能夠說話作主的人物,而且都是主張聯劉抗曹的人物相繼去世,這不能不說是對關雲長的最大損失,失卻了對江東的依傍,也就失去了保障。
因而他們一死,孫權久欲奪回荊州的心思即刻就會變為行動。
這一日,孫權料理完日常軍政事務,閑坐大堂,他早已得知關羽北伐勢如破竹,屢傳捷報,雖然觑視荊襄長久,倒也不敢貿然出兵,以防引火燒身。
今日聚集文武,便欲商議過江的計謀,問兩旁道:&ldquo衆位,關羽拔襄陽,攻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衆位以為如何?&rdquo 這一聲問包涵着兩層意思:一是要乘關羽遠離荊州,打他一個措手不及,二是出兵相助關羽,一起伐魏。
然而對于孫權來說,後一層意思是根本不存在的,為的是手下這些文武中也有這種想法的。
問聲落地,文班中走出一人,不是别人,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ldquo瑾見主公。
&rdquo 孫權不用問,就可以知道他要說些什麼。
但他一向忠心自己,因而十分敬重他,便故意問道:&ldquo子瑜有何高論?&rdquo 諸葛瑾道:&ldquo主公,昔日江東與劉備聯合,赤壁破操百萬大軍,令操不敢正視江東。
先都督子敬在世,常勸主公聯劉拒曹,八年之内江東安然無事。
國太生前亦時時叮囑主公與劉備聯盟。
如今君侯舉兵北伐,其勢猶如排山倒海,銳不可擋。
依下官之見,主公可即刻出兵徐州,攻魏軍之後,使操進退不得,首尾難顧。
滅操之後,可與劉備共坐天下。
主公以為如何?&rdquo 要是聽了諸葛瑾的話,漢業就可能複興。
但孫權無論如何聽不進去。
他想,荊州本是我江東之地,赤壁之後被劉備鑽了個空子,強占了去。
為了荊州,周瑜被孔明氣死,胞妹嫁去複回,我恨不得一步跨過江去奪它回來。
如今魯肅已死,國太也亡,再不奪聞荊州也顯得我太沒志氣了。
問題在于關羽長驅直入,所向披靡,要是他在用兵上稍有不當,我便立即出兵,奪回荊州。
你諸葛瑾向來是主和派,看來不能采納的,還是讓衆将來否定你。
便對諸葛瑾道:&ldquo子瑜言之甚善。
然孤有三計,尚在狐疑之中。
&rdquo 諸葛瑾不知他有什麼計策,便問:&ldquo主公妙計何不早說?請問第一計。
&rdquo &ldquo第一計,孤從諸葛子谕之言,出兵徐州,相助關羽,共滅曹操。
&rdquo &ldquo第二計呢?&rdquo &ldquo第二計,相助曹操,兵取荊州,一統長江南北,以慰先大都督周公瑾在生之願!&rdquo 諸葛瑾忙搖手道:&ldquo主公,萬萬使不得。
這第三計&hellip&hellip&rdquo &ldquo第三條計是按兵不動,坐觀兩家之戰,見機行事,從中漁利。
&rdquo 諸葛瑾焦急地問道:&ldquo主公以為何計為上?&rdquo &ldquo孤意未決。
子瑜退下。
&rdquo 諸葛瑾是個忠厚老實的人,被孫權最後一句話搪塞了過去。
要是略動一下腦筋,就可以猜測出孫權的用意。
遂垂首退了下去,心裡還在想,既然還沒決定,那就過幾天再勸他出兵相助關羽。
主和派以諸葛瑾為主,而主戰派自然是呂蒙為首了。
如今呂蒙不在,一般将士都不敢貿然請戰。
故而堂上一時竟無人出班。
孫權隻得傳令退堂。
其實堂上早有一人洞察了孫權的心機,此人今年三十歲。
到三十三歲書生拜帥,火燒劉備的連營。
此人姓陸,名遜,字伯言。
他知道國太一死,孫權就會進取荊州,但在大堂上又不住公開自己的想法。
所以一退堂,陸遜就跟進内堂。
&ldquo吳侯,下官有禮。
&rdquo 孫權對陸遜早就有好感,遠在十一年前火燒赤壁時就顯示出了他驚人的智慧,共打曹操的合淝時又體現了他超人的計謀,稱得上是江東的後起之秀。
此時回首一看是他,料知定有要事,便道:&ldquo伯言到此,必有教益。
&rdquo &ldquo吳侯,曹操據中原之廣,劉備據兩川之艱,吳侯據長江之險。
然江東不取荊襄,猶似珠不聯璧,玉不盡潔。
昔魯子敬于陸口請雲長到此,數索荊州,此願未遂。
下官久知吳侯欲取荊州,苦無良機,如今機會正好。
若荊襄歸我江東,才能與魏、蜀平分疆土,鼎足天下。
&rdquo 孫權看着陸遜笑了,心裡想,你真聰明,日後必成大器。
三言兩語已将我心裡話全說了出來,真是個明白人。
便招呼他坐下,&ldquo伯言揣知孤意,堪稱奇才。
然出兵荊州,舉足輕重,伯言可有良謀?&rdquo 陸遜正待要說,外面報說:呂大都督從陸口趕來求見吳侯,有要事相告。
孫權聞之大喜,急令相請。
呂蒙今年四十五歲,自魯肅一死,他就以副為正,總督江東軍馬。
生一個紫棠色的臉,兩條闆刷眉毛,一對(人匡)儴大眼,大鼻闊口,兩耳招風,滿臉的胡須。
進得内堂,見吳侯與陸遜對坐,心裡已十知其八九了。
遂上前叩見道:&ldquo主公在上,蒙拜見!&rdquo &ldquo子明少禮。
請坐!&rdquo 呂蒙與陸遜并行一禮,各自歸坐。
呂蒙正要開口,陸遜已問道:&ldquo大都督到此,莫非為荊州之事麼?&rdquo 呂蒙為這年輕書生感到驚歎,想不到他竟能看透自己深藏多年的心思。
不過略一轉念,便微笑道:&ldquo先生在此,莫非亦為荊州之事與主公商議?&rdquo 陸遜毫不否定地着了着孫權,孫權對呂蒙笑笑說道:&ldquo子明到此正與伯言不謀而合。
&rdquo 君臣三人相視大笑。
陸遜試問道:&ldquo都督自陸口來,必有所教?&rdquo 呂蒙道:&ldquo今雲長提兵圍樊城,曠日持久,可乘其遠出,襲取荊州,全據長江。
&rdquo &ldquo此言正合孤意。
&rdquo 然而呂蒙不無顧慮道:某探得關羽在沙頭鎮沿江上下,或二十裡,或三十裡,高阜處各有烽火台,日則燃煙,夜則舉火,提防甚嚴,數十裡外視之明了。
況荊州城内尚有精兵二十萬,守将劉安善能用兵。
若從陸路進兵,必經公安,此處離樊城又近,若雲長收兵,定然相遇。
某苦于思索,并無良計。
特來請教。
陸遜聽完呂蒙的話,隻是淡淡一笑,反問道:&ldquo大都督,關某所為,則是為甚?&rdquo 呂蒙想,這話問得太幼稚了,關羽這樣做,還不是為了防備我們江東偷襲荊州?便不屑一答地說道:&ldquo何須多問,乃是防我江東。
&rdquo &ldquo是啊。
既是防我江東,緣何子敬在世時,荊州毫不防備?&rdquo &ldquo這?&rdquo呂蒙不料被這一句話問得目瞪口呆,默然無語。
陸遜意味深長地笑道:&ldquo我有一計,可令沿江守吏,不能舉火,荊州之兵,束手歸降。
&rdquo &ldquo願聞良策。
&rdquo呂蒙不能不歎服,正是: 北魏兵将方喪膽,東吳儒雅又獻智。
欲知陸遜要說出何等妙計來,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