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屯高阜小将露峥嵘 駐低窪老帥失計較

關燈
rdquo 于禁對他本來就有成見,此時哪裡肯聽他的話。

    再說出戰不出戰本由主将定奪,怎由得部将說了算?心裡不由得來了氣,瞪目叱道:&ldquo休得多言,某自有主張。

    &rdquo 一個專愛擺架子,以功臣自居,仗勢壓人,一個生性極傲慢,嘴上不饒人,武藝高超。

    因此兩個人的話說不到一塊,一觸即發。

    龐德哪裡還買他的帳,心裡暗恨道:若不是中了箭,我早就同關羽拼他個你死我活了,軍醫要我靜養一個月,你身為主将,不但不加安慰,反而用冷嘴冷臉來嘲諷我。

    便忿忿不平道:&ldquo某受魏王厚恩,欲圖報效,如今身披箭瘡,身不由己。

    将軍乃大王二十年之舊臣,忠誠不已,奈何事逢危急,竟坐視不管?&rdquo 被他這麼一番話,于禁就像挨了一悶棍,竟然想不出相應的話來回答,一時語塞。

    少頃,方才想到魏王臨行時的戒旨,說道:&ldquo關羽智勇雙全,某以守為上。

    &rdquo 龐德冷笑道:&ldquo汝為上将,不宜臨陣。

    然帳上善戰之将非止某一人,何不使之與關羽交戰?&rdquo 于禁想,你幹涉得也太寬了,難道你受了傷就一定要别人也應步你後塵?何況交不交戰由我作主,你憑什麼來指責我?不由怒從心頭起,大聲喝斥道:&ldquo本督已傳下将令,妄自出戰以軍法懲治,彼等何敢相悖!将軍不必多慮,請回帳調養箭瘡。

    &rdquo嘴上說得還算客氣,其實心裡已經非常不耐煩了,恨不得立即将他轟出大帳。

     龐德聽了哪裡放在心上,哈哈大笑道:&ldquo似爾等貪生怕死之輩,魏王的天下早晚要斷送,縱是鐵打江山,亦難長久矣!&rdquo 龐德粗魯,說話不懂輕重,亂說一通,不怕得罪衆人。

    于禁可就受不了了,不禁橫眉相視,拍案大罵道:&ldquo大膽匹夫,口出穢言,毀罵本督,若再如此,休怪本督無情!&rdquo 龐德面無懼色,揮動着右臂指着于禁道:&ldquo似汝這等膽小怕事,錯失良機,便是對魏王不忠。

    龐德便藐視汝,汝便如何?&rdquo 于禁被他氣得臉都轉了色,跳起來指着龐德切齒怒罵道:&ldquo某久聞汝有反心,今日果然大白,悔不該當初發兵時未納下先鋒印,緻有今日之果。

    爾還要這等放肆!待我修書許都,請魏王另遣先鋒将來再與關羽交戰未遲。

    &rdquo 龐德聽他這麼說,更加不服氣,還想與他再争辯幾句,一旁何成從中勸解道:&ldquo龐将軍,大敵臨前,将帥不睦,于軍不利。

    何況将軍身有箭瘡,不宜動怒,理應将息。

    軍中之事皆由都督發号施令,堅守不戰,實是上策。

    待将軍瘡口愈合,再議進取之事未為遲也。

    &rdquo 帳上衆将說的話都站在于禁一邊,龐德奈何不得,歎一口粗氣,右手捧着懸挂在胸前的左臂,憤然離開大帳,回本帳去安歇。

     此時,守營軍士奔上大帳來報營前消息,說道關雲長已引軍自退,于禁又率領衆将上營牆登高瞭望,果然營前退得一個漢軍也沒有。

    正要回帳,眼中意外地看到了樊城外有一彪人馬,偃旗息鼓,毫無聲息地回轉漢營,于禁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來日便早早地登上營牆觀察漢營動靜。

    不多時,相當于昨晚的一彪人馬大張旗鼓地往樊城後關行去,既不像操兵,又不像攻營,實在弄不清這些人在幹什麼。

    等到太陽升起,見關羽又來營前讨戰。

    于禁隻是不戰,漢軍便一擁而上,欲攻破營牆。

    于禁親自指揮魏軍以亂箭射住來勢兇猛的漢軍。

    戰有兩個時辰,太陽當頂的時候,關羽便收軍而去。

    于禁目送走了關羽,遠眺樊城後關時,見那兒也有一彪人馬偃旗回營。

    如此數日,都是這般。

    于禁暗自犯起疑來:關羽攻營不急,又命人往北門,這為的是什麼呢?莫不是想前後圍困樊城和我?若是這樣為話,退路切斷,糧草無法運來,縱然能守住樊城和大營,也難持久。

    一旦被他攻破,營中還有誰可以抵禦關羽。

    想到這兒,于禁感到陣陣不安,好像有一種不祥的陰影籠罩住了他。

    便立即修書許都向曹操告急,說明龐德中箭養傷,關羽攻營又急,請千歲另遣上将來此助戰。

    同時,于禁為了防止關雲長得知他向許昌求救的消息而來截斷他的後路,便連夜兵退樊城後關。

    這樣一來,既可以避免與漢軍的接觸,又可讓龐德有養傷的環境。

     然而,事情的變化是難以逆料的,等不到曹操派人來救急,這七萬人馬全部成了落水鬼。

    雲長自從孔明出山以後,在用兵上看得多了,也學到了不少兵家知識,火燒博望、新野,兩把火充分發揮了自然界的威力。

    在他奉命白河決水的那一戰中,一場水沖了整整三萬曹軍,這是他的親身體驗,雲長從這一點上的啟發也最大,深深意識到了自然界的每一滴水,每一把火都可以發揮它的無可估量的作用,隻不過是人們怎麼去利用它而已。

    &ldquo陸軍不連營,水軍不連舟&rdquo,曆史上各種沉痛的失敗完全證明了這一點。

    赤壁連舟,曹操一仗大敗。

    劉備大報仇,紮下數十裡連營,七十五萬人馬全軍覆沒。

    &ldquo孤山不紮營&rdquo,馬谡孤山紮營,誤失街亭。

    &ldquo狹處須防火&rdquo,七擒孟獲過程中,孟獲屯兵盤蛇谷狹窄之處,被諸葛亮一把火燒得藤甲兵藤枯人焦。

    &ldquo低處流水沖&rdquo,于禁移兵罾口川,七萬精兵葬身水底。

    &ldquo密林防火攻&rdquo,夏侯惇領十萬兵進入博望坡茂密的樹林中,被大火燒得無一生還。

    還有背水紮營,此乃兵家大忌,東川決戰時,曹操背水安營,一敗塗地&hellip&hellip以上所舉事例都與&ldquo水&rdquo&ldquo火&rdquo二字有關,自古以來,用兵都要有計劃,不懂得掌握地理環境的主将,沒有不敗的。

    當然,将計就計者可另當别論。

     于禁退兵罾口川,不論從主觀上還是客觀上看,都有他的原因。

    主觀上,他對樊城四周的地形一點也不熟悉,盲目地抱定宗旨要死守營寨,而對關羽的動靜絲毫沒有引起注意。

    客觀上,龐德身不能戰,罾口川地處樊城北關外,僻靜安全,不受漢軍擾亂,又可讓龐德早日康複。

    他以為,隻要阻擋住了關羽北渡黃河,就是大功告成了。

    因此于禁深夜移營,唯恐被漢軍得知乘勢追擊,兵貴神速,小半夜的工夫,六萬人馬已經退得幹幹淨淨。

    罾口川地處荒郊,土山層疊,到處都是低窪和草叢。

    讀者不禁要問:既然是這麼個去處,魏将于禁、龐德等人難道一個都沒發現在這兒屯軍的不利嗎?是的,包括善于守關的曹仁當時也沒覺察到,于禁更是連想都沒有多想。

    罾口川雖說狹小、低窪多,但并不是一裡半裡,少說也有十裡方圓大小,地勢坎坷不平,向川内慢慢地低下去,看不出有傾斜的坡度,但往裡面走得深了,無形中已比外面短了一大截,卻是感覺不到。

    于禁打仗并不像諸葛亮那樣處處留神,節節提防,考慮問題不是面面俱到,心裡想的隻是如何防備關雲長的侵擾,避免當面摩擦。

    本來紮在樊城南面,擋住了漢軍的進攻,減少了對樊城的威脅,現在躲到了樊城後面,把樊城當作了他的擋箭牌。

    這且不談。

     到天亮,漢軍從朦胧的晨曦中隻看到樊城的輪廓,卻看不到城外魏軍大營的影蹤,料知軍情有變,急下營牆往大帳去禀報。

    關羽聞訊,心中大喜,待天色放明,帶了文武一起上營牆觀察,果然見城前層疊起伏的營寨不翼而飛,變成了一片空曠的平地。

    一夜之間,魏軍退得幹幹淨淨,連一點聲息也沒有。

    是不是退往罾口川去了呢?關羽此時還不敢完全斷定,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