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于文則受命統精銳 龐令明扛榇設誓言
關燈
小
中
大
道:&ldquo汝可去解樊城之圍,正合吾意。
&rdquo 于禁道:&ldquo某求一将作先鋒,領兵同去。
&rdquo 曹操又問:&ldquo誰敢作先鋒?&rdquo 一将奮然而出,說道:&ldquo某願獻犬馬之勞,生擒關某,獻于麾下。
&rdquo 曹操急視之,乃是無敵大将軍,西涼龐德。
大喜道:&ldquo關羽威震華夏,未逢敵手;今遇令明,真勁敵也。
&rdquo遂即加于禁為征南将軍,加龐德為征西都先鋒,大起七軍,這七軍皆是精勇強壯之士。
當時,領軍将校董衡、董超引各頭目參拜于禁,董衡說:&ldquo今将軍提七支重兵,去解樊城之危,期在必勝,而用龐德為先鋒,豈不誤事?&rdquo 于禁聽了大吃一驚,大叱道:&ldquo汝怎敢信口胡言!&rdquo 董衡道:&ldquo龐德原系馬超手下副将,不得已而降魏;今其故主在蜀,職居&lsquo五虎上将’況其親兄龐柔亦在西川為官。
今使他為先鋒,是潑油救火也。
将軍何不啟知魏王,另換一人去?&rdquo 于禁頓然醒悟,趨步上前告道:&ldquo千歲,某素聞令明之兄及故主皆事劉備,今遣為先鋒,某深恐于軍不利。
&rdquo 曹操心裡也頗為震動,當即将龐德喚至跟前,令納下先鋒印。
龐德大驚道:&ldquo某正欲與大王出力,何故不肯見用?&rdquo 曹操正色道:&ldquo孤本無猜疑;但今馬超現在西川,汝兄龐柔亦在西川,俱佐劉備。
孤縱不疑,奈衆口何?&rdquo 龐德想,都是于禁的不是,說話欺人太甚。
當年魏王滅了東川張魯,我早與兄長割斷恩義,與馬超主仆之情已絕,魏王還親自為我作主,将李典将軍的千金匹配給我。
想不着到了今天還有人會揭起這種事,重新引起魏王對我的疑心,這教我怎麼解釋這種事情呢?龐德懇切道:&ldquo某自漢中投降大王,每感厚恩,雖肝腦塗地,猶恐不能補報,大王何疑于德也?德昔在故鄉時,與兄同居,嫂甚不賢,德乘醉殺之,兄恨德入骨髓,誓不相見,恩已斷矣。
故主馬超,有勇無謀,兵敗地亡,孤身入川,今與德各事其主,舊義已絕。
德感大王恩遇,安敢再萌異志?望大王切莫聽信道路之言、離間之詞。
&rdquo 前面的話都講得不錯,就是最後這一句措辭顯然太激烈了些。
一旁的于禁哪裡吃得消,一跳八丈高,仗着自己是曹操的心腹老臣,暴怒道:&ldquo令明将軍休要出口傷人!我且問爾,龐柔可是令兄,馬超可是汝主?某據實而禀,何曾離間于你!想那關雲長武藝超群,刀法絕倫,汝有多大能為敢作先鋒!&rdquo 龐德也是一介武夫,聽得于禁這樣貶低他,哪裡就肯認帳,争鋒相對道:&ldquo量汝無謀之輩,怎堪為征南将軍?&rdquo 廢話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不客氣,兩人争得面紅耳赤,也忘了大殿的規矩,于禁道:&ldquo某随魏王千歲三十年,東征西蕩,屢建功勳,威名遠播四海,爾敢藐視我否?&rdquo 俗話說:相打無好拳,相罵無好言。
龐德想,這又有什麼好誇耀的呢?一個人總有好的,也有壞的事,你說三十年一向威風,那就沒有一樁被人唾棄的事了。
我倒要說點給大家聽聽。
遂反唇相譏道:&ldquo德常聞将軍大名,赤壁鏖戰,兵走華容道,将軍豈不是威風凜凜從關雲長青龍刀下昂首而過!&rdquo 此話一說,滿殿文武都驚得眉橫眼瞪,曹操自然也是滿臉的不高興,愠色已現。
不過曹操立刻意識到龐德并不是有意影射自己,而是不慎失口。
于禁初時倒面露愧色,啞口無言,可是一回味這句話,馬上又省悟了,見大殿上的文武包括曹操在内幾乎人人都對龐德怒目相視,便知他觸犯了衆怒,旋即轉守為攻,&ldquo龐德,可知華容道上千歲以舊情感動關羽,得以轉危為安,汝敢當衆羞辱千歲,可知罪麼?&rdquo 龐德自覺失言,急得張口結舌,&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 兩旁文武被他刺了這麼一句,都倒向了于禁的一邊,衆口一辭道:&ldquo千歲,龐德出言不遜,性傲志驕,目中無人,若掌兵權,必坐外心。
請千歲熟思。
&rdquo 曹操被衆文武這麼一說,倒也慎重起來,不得不考慮重新命人作先鋒将,故而對龐德說:&ldquo令明暫歸本班,孤再遣一人為先鋒。
&rdquo 本來隻要解釋清楚就沒事了,為了華容道的話激怒了大家,反而連前面的事情也說不清了,而且越說越沒人聽,越說越顯得心虛膽怯,好像是真的一樣,龐德心裡明白,要是這一番不能去,從今以後就再沒說話的地位,更難在曹操手下為将了。
而且這種嫌疑将永久地留在他們的記憶當中無法抹去。
遂免冠頓首,血流滿面而設誓道:&ldquo龐德若心存異志,天誅地滅!&rdquo 曹操見龐德将頭都叩破,黑臉變成了紅臉,心頗憐憫,明知他并無過失,不過是于禁自憂自擾罷了,乃扶起龐德撫慰道:&ldquo孤素知卿忠義,前言特以安衆人之心耳。
卿可努力建功,孤亦必不負卿也。
&rdquo 龐德聽到魏王這般說話,方才将一顆懸着的心放了下來。
&ldquo謝大王恩典,某必效死相報!&rdquo &ldquo文則聽令。
&rdquo 于禁跨上幾步應道:&ldquo小将在。
&rdquo &ldquo命爾為行軍大都督,往各州挑選精兵七萬,領龐德、何成、董衡、董超,兵進樊城,抵擋關羽。
&rdquo邊說,邊用眼睛對他看了幾下,意思是,龐德武藝好,年紀又輕,你各方面都要忍讓一些。
将帥要和好,一切看在我的份上,别因為小事而讓關羽鑽空子。
于禁心領神會,&ldquo遵命。
&rdquo其實心裡大不樂意,暗自思量道:龐德啊,憑你本領高強,到了我的手下卻由不得你來擺布自己,總不會讓你得逞。
便接令退下。
曹操想,此番出兵,先鋒強于主将,兩人又不和睦,最容易出錯,讓我來告誡龐德幾句。
遂對一旁滿面鮮紅的龐德呼道:&ldquo令明。
&rdquo &ldquo魏王。
&rdquo &ldquo孤今命卿為頭隊正先鋒,遇事皆遵文則之命,切莫鹵莽行軍。
凱旋之日,孤必有封賞。
&rdquo &ldquo末将明白。
&rdquo龐德戴上頭盔,拭去臉上的斑斑血迹,慷慨激昂道:&ldquo德此去樊城,定要挫動關雲長三十年威風。
請大王耳聽佳音。
&rdquo 雖是這麼說,而龐德卻心灰意冷,因為所去的這些戰将中,于禁年事已高,不堪征戰,何成曾為馬超聽擒,董衡、董超武藝平平,都不是沖鋒陷陣的料子,要想殺退關羽,看來隻有我才能勝任。
實際上隻是我在與關某争鋒,殿上的司馬懿看到他們倆的神态,心中暗自好笑:似這般将帥關系,怎能齊心協力與關雲長交戰! 退殿之後,于禁連夜入府求見曹操,将日間大臣上争執的事重又提起,表明自己雖為主将,買難調遣蠻橫驕狂的龐德。
曹操也覺得于禁說的話很有道理,他們兩個人在一起,隻怕要弄出點事情來。
但是,令出如山,再也不能收回成命了。
曹操沒有别的辦法,為了顧全大局,隻得寫下一道手谕,令于禁收藏,一旦龐德不服聽調,以此示之,但也不可動辄出示。
于禁得了曹操的親筆手谕,方才得意洋洋地出府回家,以待來日往各處去調集人馬,号令十天之日趕到許都校場聽令。
卻說龐德受了一肚子氣,悻悻然回到了家中,先把先鋒令箭供奉在大廳上,然後獨自閑坐,對着這支令箭發起呆來。
龐德的确是員勇猛無比的骁将,但也和多數猛将一樣,智謀極少。
于禁說他心存二意,他就要争這口氣,越要表明與龐柔、馬超一無瓜葛,越要表現出對魏王的忠心始終不渝。
當即吩咐家人到城内棺坊中命匠人打造一口木榇,即刻便要擡回家中。
家人聽了都發呆:自古以來,出兵打仗總要講些大吉大利的話,從沒聽說先買棺材的。
原來龐德買這口棺材并不是放在家中等到自己百年之後受用,而是要擡到樊城,與關雲長以死相決。
帶着棺材上陣,這是古今罕有的,隻有《三國》中的龐德。
家人不敢違抗,按照主人的意旨到棺坊中真的打造了一口棺材扛到了将軍府,四平八穩地放置在廳堂上。
其妻李氏為龐德生下一子,取名龐會,今年才滿兩歲,聽得丈夫退殿歸來,急來探望,不料見廳堂上擱着這樣一口大棺材,吓了一大跳,又見丈夫滿面憂色,似有不樂意之事。
忙問:&ldquo将軍緣何憂傷?&rdquo 龐德歎一口氣道:&ldquo夫人,樊城告急,大王欲舉兵相援。
德踴躍為先鋒,于禁及諸文武皆告吾兄與故主在蜀,不使德為先鋒。
故而心甚不平,設誓頓首方才釋得魏王之疑。
德自東川歸魏,忠心不二,怎敢再萌異志?因此嗟歎。
&rdquo 李氏說:&ldquo将軍出師,何用此不樣之物!&rdquo 龐德謂其妻道:&ldquo吾今為先鋒,義當效死疆場。
我若死,汝好生看養吾兒;吾兒有異相,長大必當與吾報仇也。
&rdquo 李氏痛哭流涕,知道男人們為了打仗争功可以抛妻别子,當然不敢勸阻,隻得用好言來寬慰幾句,希望他此番出城可以安然無恙地回來,再與妻兒團聚。
這一次出兵要調集各州人馬,又要挑選吉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走的,除了再處理掉些軍務,龐德可以從從容容地與親友叙别。
第二天,諸親好友得知他當了先鋒将,一則來拜賀,二則來餞别,龐德就在大堂上設下筵席款待親朋。
衆親友見堂上擱着這麼一件大東西,驚得張口結舌,不知如何是好,一個個面面相觑,呆若木雞。
龐德見大家面色尴尬,舉杯說道:&ldquo龐德乃魯莽之人,但知有
&rdquo 于禁道:&ldquo某求一将作先鋒,領兵同去。
&rdquo 曹操又問:&ldquo誰敢作先鋒?&rdquo 一将奮然而出,說道:&ldquo某願獻犬馬之勞,生擒關某,獻于麾下。
&rdquo 曹操急視之,乃是無敵大将軍,西涼龐德。
大喜道:&ldquo關羽威震華夏,未逢敵手;今遇令明,真勁敵也。
&rdquo遂即加于禁為征南将軍,加龐德為征西都先鋒,大起七軍,這七軍皆是精勇強壯之士。
當時,領軍将校董衡、董超引各頭目參拜于禁,董衡說:&ldquo今将軍提七支重兵,去解樊城之危,期在必勝,而用龐德為先鋒,豈不誤事?&rdquo 于禁聽了大吃一驚,大叱道:&ldquo汝怎敢信口胡言!&rdquo 董衡道:&ldquo龐德原系馬超手下副将,不得已而降魏;今其故主在蜀,職居&lsquo五虎上将’況其親兄龐柔亦在西川為官。
今使他為先鋒,是潑油救火也。
将軍何不啟知魏王,另換一人去?&rdquo 于禁頓然醒悟,趨步上前告道:&ldquo千歲,某素聞令明之兄及故主皆事劉備,今遣為先鋒,某深恐于軍不利。
&rdquo 曹操心裡也頗為震動,當即将龐德喚至跟前,令納下先鋒印。
龐德大驚道:&ldquo某正欲與大王出力,何故不肯見用?&rdquo 曹操正色道:&ldquo孤本無猜疑;但今馬超現在西川,汝兄龐柔亦在西川,俱佐劉備。
孤縱不疑,奈衆口何?&rdquo 龐德想,都是于禁的不是,說話欺人太甚。
當年魏王滅了東川張魯,我早與兄長割斷恩義,與馬超主仆之情已絕,魏王還親自為我作主,将李典将軍的千金匹配給我。
想不着到了今天還有人會揭起這種事,重新引起魏王對我的疑心,這教我怎麼解釋這種事情呢?龐德懇切道:&ldquo某自漢中投降大王,每感厚恩,雖肝腦塗地,猶恐不能補報,大王何疑于德也?德昔在故鄉時,與兄同居,嫂甚不賢,德乘醉殺之,兄恨德入骨髓,誓不相見,恩已斷矣。
故主馬超,有勇無謀,兵敗地亡,孤身入川,今與德各事其主,舊義已絕。
德感大王恩遇,安敢再萌異志?望大王切莫聽信道路之言、離間之詞。
&rdquo 前面的話都講得不錯,就是最後這一句措辭顯然太激烈了些。
一旁的于禁哪裡吃得消,一跳八丈高,仗着自己是曹操的心腹老臣,暴怒道:&ldquo令明将軍休要出口傷人!我且問爾,龐柔可是令兄,馬超可是汝主?某據實而禀,何曾離間于你!想那關雲長武藝超群,刀法絕倫,汝有多大能為敢作先鋒!&rdquo 龐德也是一介武夫,聽得于禁這樣貶低他,哪裡就肯認帳,争鋒相對道:&ldquo量汝無謀之輩,怎堪為征南将軍?&rdquo 廢話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不客氣,兩人争得面紅耳赤,也忘了大殿的規矩,于禁道:&ldquo某随魏王千歲三十年,東征西蕩,屢建功勳,威名遠播四海,爾敢藐視我否?&rdquo 俗話說:相打無好拳,相罵無好言。
龐德想,這又有什麼好誇耀的呢?一個人總有好的,也有壞的事,你說三十年一向威風,那就沒有一樁被人唾棄的事了。
我倒要說點給大家聽聽。
遂反唇相譏道:&ldquo德常聞将軍大名,赤壁鏖戰,兵走華容道,将軍豈不是威風凜凜從關雲長青龍刀下昂首而過!&rdquo 此話一說,滿殿文武都驚得眉橫眼瞪,曹操自然也是滿臉的不高興,愠色已現。
不過曹操立刻意識到龐德并不是有意影射自己,而是不慎失口。
于禁初時倒面露愧色,啞口無言,可是一回味這句話,馬上又省悟了,見大殿上的文武包括曹操在内幾乎人人都對龐德怒目相視,便知他觸犯了衆怒,旋即轉守為攻,&ldquo龐德,可知華容道上千歲以舊情感動關羽,得以轉危為安,汝敢當衆羞辱千歲,可知罪麼?&rdquo 龐德自覺失言,急得張口結舌,&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 兩旁文武被他刺了這麼一句,都倒向了于禁的一邊,衆口一辭道:&ldquo千歲,龐德出言不遜,性傲志驕,目中無人,若掌兵權,必坐外心。
請千歲熟思。
&rdquo 曹操被衆文武這麼一說,倒也慎重起來,不得不考慮重新命人作先鋒将,故而對龐德說:&ldquo令明暫歸本班,孤再遣一人為先鋒。
&rdquo 本來隻要解釋清楚就沒事了,為了華容道的話激怒了大家,反而連前面的事情也說不清了,而且越說越沒人聽,越說越顯得心虛膽怯,好像是真的一樣,龐德心裡明白,要是這一番不能去,從今以後就再沒說話的地位,更難在曹操手下為将了。
而且這種嫌疑将永久地留在他們的記憶當中無法抹去。
遂免冠頓首,血流滿面而設誓道:&ldquo龐德若心存異志,天誅地滅!&rdquo 曹操見龐德将頭都叩破,黑臉變成了紅臉,心頗憐憫,明知他并無過失,不過是于禁自憂自擾罷了,乃扶起龐德撫慰道:&ldquo孤素知卿忠義,前言特以安衆人之心耳。
卿可努力建功,孤亦必不負卿也。
&rdquo 龐德聽到魏王這般說話,方才将一顆懸着的心放了下來。
&ldquo謝大王恩典,某必效死相報!&rdquo &ldquo文則聽令。
&rdquo 于禁跨上幾步應道:&ldquo小将在。
&rdquo &ldquo命爾為行軍大都督,往各州挑選精兵七萬,領龐德、何成、董衡、董超,兵進樊城,抵擋關羽。
&rdquo邊說,邊用眼睛對他看了幾下,意思是,龐德武藝好,年紀又輕,你各方面都要忍讓一些。
将帥要和好,一切看在我的份上,别因為小事而讓關羽鑽空子。
于禁心領神會,&ldquo遵命。
&rdquo其實心裡大不樂意,暗自思量道:龐德啊,憑你本領高強,到了我的手下卻由不得你來擺布自己,總不會讓你得逞。
便接令退下。
曹操想,此番出兵,先鋒強于主将,兩人又不和睦,最容易出錯,讓我來告誡龐德幾句。
遂對一旁滿面鮮紅的龐德呼道:&ldquo令明。
&rdquo &ldquo魏王。
&rdquo &ldquo孤今命卿為頭隊正先鋒,遇事皆遵文則之命,切莫鹵莽行軍。
凱旋之日,孤必有封賞。
&rdquo &ldquo末将明白。
&rdquo龐德戴上頭盔,拭去臉上的斑斑血迹,慷慨激昂道:&ldquo德此去樊城,定要挫動關雲長三十年威風。
請大王耳聽佳音。
&rdquo 雖是這麼說,而龐德卻心灰意冷,因為所去的這些戰将中,于禁年事已高,不堪征戰,何成曾為馬超聽擒,董衡、董超武藝平平,都不是沖鋒陷陣的料子,要想殺退關羽,看來隻有我才能勝任。
實際上隻是我在與關某争鋒,殿上的司馬懿看到他們倆的神态,心中暗自好笑:似這般将帥關系,怎能齊心協力與關雲長交戰! 退殿之後,于禁連夜入府求見曹操,将日間大臣上争執的事重又提起,表明自己雖為主将,買難調遣蠻橫驕狂的龐德。
曹操也覺得于禁說的話很有道理,他們兩個人在一起,隻怕要弄出點事情來。
但是,令出如山,再也不能收回成命了。
曹操沒有别的辦法,為了顧全大局,隻得寫下一道手谕,令于禁收藏,一旦龐德不服聽調,以此示之,但也不可動辄出示。
于禁得了曹操的親筆手谕,方才得意洋洋地出府回家,以待來日往各處去調集人馬,号令十天之日趕到許都校場聽令。
卻說龐德受了一肚子氣,悻悻然回到了家中,先把先鋒令箭供奉在大廳上,然後獨自閑坐,對着這支令箭發起呆來。
龐德的确是員勇猛無比的骁将,但也和多數猛将一樣,智謀極少。
于禁說他心存二意,他就要争這口氣,越要表明與龐柔、馬超一無瓜葛,越要表現出對魏王的忠心始終不渝。
當即吩咐家人到城内棺坊中命匠人打造一口木榇,即刻便要擡回家中。
家人聽了都發呆:自古以來,出兵打仗總要講些大吉大利的話,從沒聽說先買棺材的。
原來龐德買這口棺材并不是放在家中等到自己百年之後受用,而是要擡到樊城,與關雲長以死相決。
帶着棺材上陣,這是古今罕有的,隻有《三國》中的龐德。
家人不敢違抗,按照主人的意旨到棺坊中真的打造了一口棺材扛到了将軍府,四平八穩地放置在廳堂上。
其妻李氏為龐德生下一子,取名龐會,今年才滿兩歲,聽得丈夫退殿歸來,急來探望,不料見廳堂上擱着這樣一口大棺材,吓了一大跳,又見丈夫滿面憂色,似有不樂意之事。
忙問:&ldquo将軍緣何憂傷?&rdquo 龐德歎一口氣道:&ldquo夫人,樊城告急,大王欲舉兵相援。
德踴躍為先鋒,于禁及諸文武皆告吾兄與故主在蜀,不使德為先鋒。
故而心甚不平,設誓頓首方才釋得魏王之疑。
德自東川歸魏,忠心不二,怎敢再萌異志?因此嗟歎。
&rdquo 李氏說:&ldquo将軍出師,何用此不樣之物!&rdquo 龐德謂其妻道:&ldquo吾今為先鋒,義當效死疆場。
我若死,汝好生看養吾兒;吾兒有異相,長大必當與吾報仇也。
&rdquo 李氏痛哭流涕,知道男人們為了打仗争功可以抛妻别子,當然不敢勸阻,隻得用好言來寬慰幾句,希望他此番出城可以安然無恙地回來,再與妻兒團聚。
這一次出兵要調集各州人馬,又要挑選吉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走的,除了再處理掉些軍務,龐德可以從從容容地與親友叙别。
第二天,諸親好友得知他當了先鋒将,一則來拜賀,二則來餞别,龐德就在大堂上設下筵席款待親朋。
衆親友見堂上擱着這麼一件大東西,驚得張口結舌,不知如何是好,一個個面面相觑,呆若木雞。
龐德見大家面色尴尬,舉杯說道:&ldquo龐德乃魯莽之人,但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