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曹彰恃勇戰五虎 劉備晉位定三分

關燈
隻有曹操蹑手蹑足地撩開篷布,一忽兒弄來了幾根黃須,連同金爪一起送到了界首。

    幸得曹彰病中昏睡,再吵再鬧也喚不醒他,否則會有這麼太平麼?再則,曹操怕孔明在此周圍伏下精兵,假如再起兵戈,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以息事甯人為上。

    張苞收了金爪,又仔細看了一回又細又軟的黃須,高興得很,用一片小布将它包起來,作為對斜谷激戰黃須兒的留念,藏于胸前。

    然後一聲令下,帶着漢軍閃在界口兩旁,讓魏軍大隊徐徐退出了東川。

     曹操無可奈何,也是甘心情願地逃回了許昌,留在東川的一些文官武将得到了這個消息,也不敢再留在那裡,收拾了一切也都棄了住地,到許昌去見曹操。

     曹彰雖然病重如山,但治療及時,精心休養了一陣,逐漸恢複了健壯的體魄,繼續受命駐守長安去了。

    後來,曹丕即了父親的位,他怕黃須兒與他争權奪位,動搖他的勢力,就收去了曹彰在握的兵權。

    曹彰一氣之下,舊症複發,從此一病不起,緒果還是死在了傷寒症上。

    因此孔明這一仗,為曹彰潛伏了緻命的隐患。

     曹操兵退斜谷,又因曹彰得病,急急班師,三軍銳氣堕盡。

    孔明就命張飛父子攻取南鄭諸郡,衆魏将聞魏王已棄漢中而走,皆奔逃回去。

    張飛安撫民心已定,大賞三軍,人心大悅。

     孔明與劉備領着文武将士回歸西川成都,命毛仁、苟璋護着張飛的家眷到任上安居。

    又遣劉封、盂達去川口守住上庸,兼管房陵。

    于是,衆将都有推尊劉備為帝之心,隻是未敢輕啟,皆來禀告諸葛軍師,孔明說,我已經有了主意了,遂引着衆文武去見劉備。

    說道:&ldquo今曹操專權,百姓無主;主公仁義著于天下,今已撫有兩川之地,可以應天順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順,以讨國賊。

    事不宜遲,便請擇吉。

    &rdquo 劉備聽了大驚道:&ldquo軍師之言差矣。

    備雖漢之宗室,乃臣子也;若為此事,是反漢也!&rdquo 孔明見他滿口拒絕,急忙解釋道:&ldquo非也。

    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生忘死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風,建功立名也。

    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衆人之望。

    願主公熟思之。

    &rdquo任憑孔明怎樣陳述利害,劉備隻是不允,&ldquo要吾僭居尊位,吾必不敢。

    可再商議長策。

    &rdquo 衆人見主公這般搪塞,齊言道:&ldquo主公若隻推卻,衆心解矣。

    &rdquo 孔明便說:&ldquo主公平生以義為本,未肯便稱尊号。

    今有荊襄、兩川之地,可暫為漢中王。

    &rdquo 劉備想,我奉天子血诏以來,為漢室收複了不少江山,已坐鎮了三分天下。

    如今曹操稱王稱霸,仍然氣勢滔天,倘然一再推诿不肯晉位,隻怕文武百官都要灰心。

    不過一旦稱王,天下人豈不要笑話我有野心?便婉轉說道:&ldquo軍師,汝等雖欲尊吾為王,然不得天子明诏,是僭也。

    備不為此等勾當!&rdquo 孔明再勸道:&ldquo今宜以權,不可拘執常理,先進位漢中王,然後表奏天子,未為遲也。

    &rdquo 劉備再三推辭不過,隻得依允。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築壇設儀。

    群臣依次排列,法正等請劉備登壇,進冠冕玺绶訖,面南面坐,受文武拜賀為漢中王。

    劉備既為漢中王,遂修表一道,差人赍赴許都奏請天子。

     取了東川,劉備又晉位漢中王,兩川安定,對文武各拟功定爵。

    命手下打造了&ldquo漢壽亭侯&rdquo"一虎上将&rdquo二方金印,差費詩去荊州赍送。

    諸事辦妥,安靖升平。

     一日,孔明與劉備閑坐,言道:主公,亮自建安一十三年下山,至今已十一載。

    賴主公洪福,得荊襄,取西川,克東川,漢室中興,勢成鼎足,威震四海,萬民歸附。

    亮自思才德菲薄,恐難再助主公進取,欲回隆中躬耕南陽。

     劉備聽這話,驚得張口結舌。

    隻是想道:這怎麼行呢?我劉備之所以能夠坐鎮三分天下,全仗你諸葛亮運籌用智,從新野時九十五人起手,掙下了這麼大的基業,其中凝聚了你的全部心血和精力。

    如今文武将士都封侯受祿,皆有所得。

    而你兩袖清風,一無所取。

    你對我劉備這樣盡心竭力,我感激在心,正要讓你享幾天福,再圖攻伐中原的長策。

    這個關鍵的時刻,怎能放你走昵?劉備被孔明這幾句話說得不知怎樣是好,&ldquo這&hellip&hellip&rdquo劉備深深地意識到孔明對複興漢業的作用,盡管有了三分天下,要是沒了諸葛亮,仍然有失去的可能,何況自己的基業并不是到此為止了,怎麼少得了他!再說,孔明年紀還不到四十,早早引退,豈不可惜?因而劉備感慨萬分道:&ldquo軍師,備受天子之诏,一生戎馬,誓滅操賊。

    今雖擁荊襄、兩川之地,然操賊尚逍遙中原,天子仍受挾于水火之中,備何忍之?軍師亦何忍之耶?卿若舍孤而去,漢業将半途而廢,傾于一旦。

    軍師,若此豈不惜乎?&rdquo說着,竟淚流滿面,失聲地哀傷起來。

     孔明被他這一番真摯的情義所感動,感激劉備待他情如股肱,對他言聽計從,從而使得孔明的願望得以全面實現。

    但有了今天的局面,再要擴大地盤和勢力,顯然已經不能夠了,江東孫權依仗着長江之險,立足于不敗之地;曹操擁有中原地帶,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人材荟萃,隻有他能出擊,别人卻動不了他的根基。

    一個占着地,一個得了天,劉備以人和取勝,方能與曹操、孫權形成鼎足之勢,能夠長期穩固住這三分天下尚且需要謹慎用事,再要脫出身來進取别處,恐怕力所不能及了。

    這就是當時的政治形勢,在當時來說也就是&ldquo天意&rdquo,能夠看到這一點,也就是對三國局勢有一個正确估計,誰要是倒行逆施,其結果必定是事與願違。

    這些問題孔明在出山前決定助劉扶漢的時候,就與山林名士分析到了,有充分的認識。

    所以今天要辭别劉備,但當看到劉備這般悲哀的模樣,孔明又不忍心讓别人來糟蹋自己十數年心血經營起來的漢業,在劉備十分懇切的一再挽留下,隻得答應下來。

    劉備這才破涕為笑。

    這且不提。

     奏章送到許都,曹操聞知劉備自立漢中王,大怒道:&ldquo織席小兒,安敢如此!吾誓滅之!&rdquo即刻傳令,欲起傾國之兵,赴兩川與漢中王決一雌雄。

    一人出班急谏曰:&ldquo大王不可因一時之怒,親勞車駕遠征。

    臣有一計,不須張弓隻箭,令劉備在蜀自受其禍;待其兵衰力盡,隻須一将往征之,便可成功。

    &rdquo 正是:漢胄初定千秋功,魏主又發百戰師。

    未知谏者何人,曹操可曾采納,本冊恕不相告,下卷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