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樂文謙新野送糧 夏侯惇死裡逃生

關燈
掘起來,除此之外總是要爆炸的。

    孔明想,若然我說沒有相克,恐怕皇叔今後要阻止我用此埋伏。

    但是,我諸葛亮今後還是要用着這些東西。

    是不是說孔明的用兵,隻會用地雷、火炮來消滅敵人呢?當然絕對不是!孔用殺敗敵人的辦法真是變化無窮。

    目前,實在你皇叔兵力微弱得很,要是靠實力來抵抗,恐怕你這些兵全部葬送也難以戰勝敵人。

    我是以此來代表兵力而去殺傷敵人。

    要是你皇叔給我十萬、八萬的人馬,我就能用其他的方法來抵擋。

    這是以少勝多的辦法。

    當然,要是這樣與你解釋,不但一時講不清楚,恐怕說話之中反而得罪你皇叔。

    為了避免誤解起見,孔明就說了一句假話:&ldquo主公聽了,天雷能克地雷。

    &rdquo 皇叔一聽有道理,&ldquo天地&rdquo二字,天字在上,他字在下,必然天能克地。

    諸葛先生今日在這裡講了一句天能克地的話,自古以來,确有這種巧合。

    今日博望坡火燒是第一次,到今後第六次出祁山,也是孔明一生中最後的一次火攻,便是火燒&ldquo葫蘆谷&rdquo,亦稱謂&ldquo上方谷&rdquo,就是燒司馬懿父子三人,準備一仗消滅魏國主将司馬懿。

    正在上方谷裡燒得烈火熊熊之時,諸葛亮認為大事可定了,在滿天星鬥的夜空之中,頓然連聲巨雷在天空中轟鳴着。

    接下來一陣傾盆大雨,不但地雷全部失效沒有打響,而且把所有烈火全部澆滅,司馬懿父子三人活着性命逃出了蘆谷。

    所說天雷克地雷,到二十七年之後果有其事!總之,孔明一生用過很多火攻,單是前《三國》中博望、新野和赤壁就有三把火,今後火燒藤甲兵,火燒木門道,火燒上方谷等等,每次用火攻總是被他大批殺傷敵人。

    因此,後世人有幾句說話,就是中國自古以來有三個人能把天、地、人掌握在手,任意翻覆,易如反掌。

    第一乃是西漢中的範增,據說能移星換鬥;第二是明朝的劉伯溫,據說可遣動風水;再者便是諸葛亮,可稱人之精靈。

    雖然這是一種雅話,可見中國有史以來真是人才輩出,何止這三個人呢!在這裡,到時候劉備、諸葛亮有衆将保護,包括趙雲在内一起回轉新野縣,後書再提。

     再說,夏侯惇離孤山不遠,隻聽得後面一聲巨響,吓出了一身冷汗,回想自己幸得早走一步,否則葬身在地雷之中。

    他望到四周死屍成堆,臭氣沖天。

    他對着李典說;&ldquo李将軍你看,正是:&lsquo煙霧騰空起,青煙往上飄。

    南方丙丁火,北方魂膽消。

    &rsquo&rdquo 他為什麼要講這幾句?因為想着出兵之前,徐庶對我相過一面,對我說新野在于東南,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

    夏侯惇想,被這家夥象放屁一般全部說中。

    再想到孔明的用兵實在太兇了,即使擺一個八陣圖,九九八十一門,其中也要擺下生門,可是諸葛亮在博望坡的埋伏真是一無出路。

    當時,活着的曹兵确實沒有幾個,跟随在夏侯惇、李典後面隻剩下幾個燒得焦頭爛額的步兵了。

    他們拚着死,釘着他倆不放。

    跑到前面,隻聽得有曹兵叫喊之聲:&ldquo大都督,不要來!不要來啊!&hellip&hellip&rdquo 夏侯惇聽見&ldquo不要來&rdquo的喊叫聲,立即與李典扣住戰馬,二人三隻眼睛對前面一看,隻見離自己數文之路有一堵火牆阻攔去路。

    其實這裡是博望坡的所謂後門,兩山合抱是前門,夏侯惇進前門出後門。

    這堵火牆從何而起?因為,毛、苟、劉、龔四将昨天帶着四百兵在這裡挖掘了一條一人深、一丈多闊的壕溝,在溝内鋪滿稻草、茅草、硫磺、煙硝、石塊、石片等,所有的藥線都系在附近的茅草上,茅草燒完,這條壕溝炸了起來,石片、石灰亂飛。

    因此,在這一帶附近的屍體遍地皆是。

    壕溝雖然炸開了,可是附近的零星野樹都燃燒着了,順着風火舌都連在一起,因此形成了一堵火牆。

    夏侯惇一看,生路沒有,又來了一條死路。

    李典也看得清楚,他就請夏侯惇在此稍等片刻,待我上前探路。

    李将軍他沿着火溝一路尋找過來,就在一座山腳的附近轉彎的地方,壕溝不闊,火勢不大,隻有幾棵野樹在焚燒,有着兩個火舌,順着山風一忽兒合并起來,阻止了去路。

    但是,一陣風又把它們吹了開來。

    一合一分,象兩扇門一樣一開一關。

    在壕溝附近的曹兵,他們拚着命跳過火海竄了過去。

    一到外面,便是逃出了博望坡,就算脫離了&ldquo火口&rdquo。

    李典一看生路來了!他想,小兵的兩條腿能跳出去,何況我們大将的戰馬!因此他要緊掉馬回來到夏侯惇馬前,開口說道:&ldquo恭喜都督,賀喜都督!&rdquo 夏侯惇一聽,對李典看看。

    你這個家夥說話象不吃粥飯的,燒得這個樣子,哪裡還有什麼喜事? 夏侯惇:&ldquo喜從何來?&rdquo 李典:&ldquo生路便在前面!&rdquo 夏侯惇想,被你李典所料到,果真還有生路。

     夏侯惇:&ldquo速速與我馬前帶路!&rdquo 夏侯惇跟着李典來到前面一看,他想,确是一條生路。

    見到附近的小兵一個個都在向外面竄出去。

    李典回過頭來招呼夏侯惇說:&ldquo大都督請吧!&rdquo 夏侯惇頓住不跑。

    他在考慮,兩個火舌一合一分,要是我跳過去的時候,正巧火舌分開來,那就沒有危險。

    不要在我剛到火溝的時候,兩個火舌正好合攏來,把我人馬夾在中間,這還當了得。

    他一隻眼睛轉了一轉,對李典說:&ldquo李将軍先請!&rdquo 李典想,這又不是吃喜酒,你請我請的,為的是你是都督,應該占先。

    既然叫我先跳,那再好也沒有了,因此他将戰馬退後幾丈,然後兩腿一夾,将馬一拎,連人帶馬竄向火溝。

    夏侯惇看得清楚,在李典到火溝的時候,左右兩個巨大的火舌正巧合攏起來。

    這時,馬上的李典顧不得一切。

    他起手把臉一遮,馬上一伏,然後将馬一拎。

    巧極了!在你跳火溝的時候,一陣風将兩個火舌吹了開來,李典連人帶馬在這空間當中穿了過去,絲毫無損地到了火溝的外面,扣住了馬匹。

    他回頭望着火溝裡面的夏侯惇,連連招呼他說:&ldquo大都督,快跳吧!跳到了這裡你就沒有危險了!&rdquo 夏侯惇一動也不動。

    他坐在馬上正在細細地琢磨着。

    他想,李典這家夥運氣真不錯,在他跑到火溝的時候,火舌合起來。

    在他正當要跳出火溝的時候,火舌正好分開來。

    我也要等這個機會。

    其實,在這種地方的确隻能碰巧。

    任何人都算不準确的。

     可是,夏侯惇自作聰明,等着等着,感到一直不巧。

    時間一長不好了,兩個火舌合在一起之後,再也不分開來了。

    随着呼呼的山風從左往右,從右往左,象巨人的手掌一樣左右揮動。

    夏侯惇一看,越來越兇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