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呂子明走魔入陰司 曹孟德壽終歸天府

關燈
性命,使他才有今日之地位,今日之威望。

    一想到關羽的死,曹操便要忌恨江東,恨孫權器量狹窄,鼠目寸光,殺掉這樣一個文武全才,實在是再愚蠢不過了。

    今日曹操身坐大殿,手捋腮下絲絲銀須,思量着東吳損了雲長,将作何打算。

    忽有差役上殿報道:&ldquo啟奏老千歲,今有江東孫權遺使贲送君侯首級至此。

    &rdquo 曹操聽說孫權将雲長之首送到了洛陽,初時感到茫然,後揚聲笑了起來,&ldquo哈&hellip&hellip列公!&rdquo &ldquo千歲哪!&hellip&hellip&rdquo &ldquo關君侯竟來了!&rdquo 文武想,江東送來的又不是活的關羽,隻是一個沒有屍體的頭,這又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ldquo是啊。

    &rdquo 曹操喜道:&ldquo雲長至此,吾夜眠貼席矣。

    &rdquo這句話包涵多種意思:第一點,首級到洛陽,我還可以看上最後一眼,盡到了朋友之義;第二點,雲長死後,再也沒有人敢北上伐魏,我再也用不着東奔西走;第三點,劉備知道了此事,必定要找孫權算帳,我就能坐觀成敗,高枕無憂了。

     階下一人出班,&ldquo大王。

    &rdquo 曹操一看,卻是司馬懿,便問道:&ldquo仲達有何奏來?&rdquo &ldquo東吳送雲長首級至此,乃移禍之計也。

    &rdquo &ldquo此乃何故?&rdquo 司馬懿答道:&ldquo昔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之時,誓同生死。

    今東吳害了關羽,懼其複仇,故将首級送至洛陽,使劉備遷怒大王,不攻吳而攻魏,他卻于中乘便而圖事耳。

    &rdquo 張昭想出來的這條&ldquo移禍之計&rdquo,被司馬懿三言兩語就說穿了。

    文武覺得司馬懿的話很有道理,紛紛應和。

     曹操為難道:&ldquo仲達之言雖是,然孤何以解之?&rdquo &ldquo某有二策在此,願大王鈞裁。

    &rdquo &ldquo汝且講來。

    &rdquo &ldquo既知東吳是計,大王不必召見來使,令使者原船回去,此計便不成功。

    &rdquo 曹操急忙反對道:&ldquo昔日君侯在此,孤再三留之不住,常感遺憾。

    今君侯到此,豈可拒而不接?&rdquo 司馬懿暗中好笑:老賊啊,你真是越老越糊塗了,以前是活人,現在隻有個頭,而且其中尚有東吳的計策,取來又有什麼意思?&ldquo大王,君侯已亡,接來恐着計謀。

    &rdquo 曹操肅然道:&ldquo仲達差矣。

    朋友生死一體,雖陰陽阻隔,九泉亦有知耳。

    來而不接,非禮也。

    &rdquo 司馬懿道:&ldquo大王若不用此謀,可将來使迎入,将關羽首級刻一香木之軀以配之,葬以大臣之禮。

    劉備知之,必深恨孫權,盡力南征。

    我卻觀其勝負,蜀勝則擊吳,吳勝則擊蜀。

    &mdash&mdash二處若得一處,那一處亦不久也。

    &rdquo 曹操聽了這些話,大喜道:&ldquo此言正合吾意。

    &rdquo 曹操雖然年紀不小了,并不遲鈍,孫權要想把禍端移到他的身上,那是不可能的。

    他想,我與劉備打了幾十年的仗,劉備的脾氣我還不清楚?當年取徐州,圍關羽,并不要他性命,就是為了以後還有通融的餘地。

    東吳人手段太辣,殺了關羽又想逍遙而過,今日我若不接,便顯得心虛膽怯。

    我不僅要收下雲長的首級,而且還要大張旗鼓地隆重迎接,還要為他立廟塑像。

    我這樣一做,莫說百姓見了要說我恩怨分明,就是消息傳到了西川,劉備也會有感于懷的。

    我待關羽這樣情深義重,劉備豈會向我興兵?畢竟江東是兇手,下了這樣的毒手,川中怎能無動于衷? 在這一點上,曹操的眼光放得比較寬,因為他與劉、關、張都有過接觸,對他們的性格、胸襟了如指掌,别人以為他又在做得不償失的蠢事,而事情恰恰在他的預料之中,證明了他的深謀遠慮是完全正确的。

    曹操當即吩咐手下從魏王府前到城外碼頭,遍紮黃布牌樓,銀銮殿上擺設香案,百姓人家都要焚香點燭。

    一切完備後,一頂牙鑲大轎停在殿前。

    曹操喚道:&ldquo列公,随孤出城迎接關君侯!&rdquo說着,出了大殿,上了大轎。

     在大轎後面,又備了一頂空轎,相随而去。

    文武上馬,簇擁其後,一路出洛陽。

    離碼頭半裡路,曹操傳令停隊,出了大轎。

    文武見狀,亦統統下了馬背。

    曹操率領文武百官數步一拱來到江邊。

     &ldquo魏王千歲在此,奉請君侯登岸。

    &rdquo 東吳使者從艙中捧出黃綢包着的木匣,小心在意地上了岸,恭恭敬敬地呈到曹操面前,說:&ldquo關羽首級在此,請大王驗證。

    &rdquo 曹操搶步上前,就像當面遇見了關羽一樣,朝着黃綢包裹十分虔誠地拱手道:&ldquo君侯,老夫在此有禮。

    &rdquo 文武見曹操這般認真,誰敢馬虎,一一行過了禮退下。

    始命使者捧盒登轎。

    這使者靠了關君侯的餘威,居然也坐上了十六人擡的大轎,威風顯赫地走在最前面。

    魏軍在前吆喝開道,兩旁盡是觀看的人群。

    至魏王府,停轎下馬。

    大殿侍官伴着吳軍使者先上銀銮殿,将黃布包放在中央的香案上,然後分列兩旁。

    文武按着官職大小的次序分成前後兩排,曹操居中,走近案桌,望着黃布包囊,思緒萬千。

    雲長啊,自從你離開了許昌以後,十多年來竟不能好好地聚在一起訴說友情。

    當年你曾住過的宅所至今還保留着原來的樣子,每逢我想念你的時候,就到你的卧室或書房看一看,消除纏人的愁思。

    你臨行時曾有三裡橋挑袍的佳事,我就在三裡橋坡下立一石碑,上鑿:&ldquo關君侯挑袍處&rdquo,以志紀念,希望你有這麼一天能夠看到這塊碑石。

    誰知物在人已去,這一天再也不會有了。

    雲長啊,我是何等悲傷!世上最值得我欽佩的人從此将不複存在,西蜀中再無知音。

    想到這兒,便命吳使揭開黃綢,打開盒蓋。

    一邊跪下去,一邊沉痛地叩了四個頭。

    然後站起身來,走到匣前,探頭眯着雙眼向匣中仔細看去,容顔如故,臉上七痣仍然顆顆暴出,虬曲着的長髯卻已花白。

    曹操又将雙手一拱:&ldquo二将軍,關君侯,雲長兄,美髯公&hellip&hellip&rdquo曹操每逢見到關公,總要報出一連串的稱呼,以示他對關公的尊敬和親近,一個也不會忘。

    無意中脫口而出道:&ldquo别來無恙?&rdquo 這句話他是用習慣了,不分場合地亂說一通。

    可是今天就不能說這話了,人已死,還談得上什麼健康不健康?曹操自己也覺察到了失口,心裡不覺一頓?問這種話不是在諷刺他嗎?真該死! 恰在此時,一陣寒風吹上堂來,原先虬曲着的長髯忽兒飄揚起來。

    曹操本來心怯,見雲長的長髯飄拂,活像生前時發怒的情景,心裡一震顫抖。

    再加上這顆首級放在匣中數十天,一股令人作嘔的氣味直撲鼻腔。

    嗅到這股氣味,曹操忽覺頭痛如尖錐那樣難忍,雙手捧着自己的腦袋大聲疾呼:&ldquo喔呀,嚯&hellip&hellip痛死老夫也!&rdquo 文武離得遠,既沒看到長髯飄動,也未聞到惡臭氣味。

    見曹操這般大叫,急忙上前扶住,令手下将木匣蓋上,撤去了香案供桌,這才讓曹操坐定。

    曹操覺頭痛稍解,然心悸尚餘,遂令東吳差使回複孫權。

     曹操贊道:&ldquo雲長真天神也!&rdquo遂即令軍中能工巧匠為君侯制一沉香木軀體,又造一口極其精細的棺材,連同這顆首級一起放入棺中,以王侯之禮,葬于洛陽南門之外的西鼠山下,令大小官員送殡,曹操親自拜祭。

    不日修下一座關廟,廟内塑像五尊:中間雲長一手捧書,一手撩須,作讀《春秋》狀,左首周倉手捧青龍刀,右手關平按劍侍立,跟前是趙累、王甫二人,因為這幾個人追随了關羽多年,形影不離,而且全都為君侯盡忠盡義的心腹義士。

    奏明萬歲,贈關羽為荊王。

    因而這座廟就稱為關王廟。

    廟内鋪砌的是大方磨細磚,高梁粗柱都是新漆的油彩,牆上镌刻着無數碑石,記載着關羽的生平事迹。

    &mdash&mdash中國的第一座關王廟是曹操建造的,後來劉備大報仇,起兵打江東,孫權為了止息戰亂,讨好劉備,在江東到處為關羽建祠築廟,從那以後,人們常常焚香祭奠,求神呵護。

    由此,關羽的形象在民間逐步升級,到了清朝時,統治者為了籠絡人心,要人們學關羽對君王忠心不二,對關羽大封特封,什麼&ldquo協和大帝&rdquo、&ldquo赤天大帝&rdquo,因此關王廟也就成了關帝廟。

    雖然曆經滄桑,好多關帝廟已遭毀壞,但保存下來的仍然不少,尤其是洛陽城外的關陵至今尚存,是很值得一看的。

    &mdash&mdash曹操傳令手下早日破土動工,原打算在廟成之後再隆重地祭拜一下。

    可歎的是,關王廟建成之時,曹操已經不在人世。

    造廟的人沒能看到這座宏偉的廟貌,曹丕即位以後,他雖然不像父輩那樣虔誠地信奉關羽,但有礙于父親的遺命,仍将關王廟造得極其壯觀考究。

     見了關羽的首級以後,曹操從此頭痛不止,漸漸病重。

    急傳旨遍求良醫治療,不能痊可。

    正是: 收得圓滿功德去,遺下彌漫禍害來。

     欲知江東用此移禍之計,劉備怎樣興兵,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