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呂子明走魔入陰司 曹孟德壽終歸天府

關燈
馬背。

    這寶馬好像深知人情世故,關羽一死,它水也不喝一口,料也不食一些,終日嘶鳴,數日不食草料而死。

    關羽的青龍寶刀落到了潘璋的手中,從此就用此刀上陣。

     孫權帶着本部軍馬先回荊州,呂蒙仍留在荊襄處置各種善後之事,一月不到,将關羽數十萬大軍一網打盡,奪了荊襄九郡之地,夙願得償,呂蒙感到躊躇滿志,以為天下唯自己第一。

    可事過之後,呂蒙恍恍惚惚又覺得若有所失,好像得了荊州,害了關羽,總有點理屈詞窮,不盡人意。

    最令他擔憂的是關羽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誓以同死,要是劉備真的來報仇,這可怎麼辦?沒達到目的時,呂蒙雄心勃勃,無所畏懼,哪裡想得到這些利害關系?可是一切成了事實以後,靜下心來,便覺得有些惶悚不安了。

    仔細一分析,自己的謀略遠不如諸葛亮,武藝尚不能與諸虎将為敵,一旦到來,自己憑什麼可以抵擋漢軍呢?因此,越想越後怕,越想心越亂。

    眼睛一閉,就出現了威武不屈的關羽身影,橫眉怒目站在面前盯着自己。

    有人喚他,呂蒙也會以為這是關公在喚他而心驚膽顫,部将的喉嚨稍微響一點,呂蒙也會吓一大跳,遇事疑神疑鬼,好像每處都有關羽在怒視着他,令他食不甘味,睡不安枕,神思恍惚,滿腹孤疑。

    呂蒙草草地安排了荊州的事務,帶潘璋、馬忠等将匆匆地離了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一,呂蒙船抵秣陵。

    今日秣陵碼頭上熱鬧非凡,彩牌樓高聳入雲,吹鼓聲連綿不斷,吹鼓手吹吹打打,鑼鼓喧天,為的是迎接這位英雄人物。

    莫說是尋常文武在江邊迎接,就是吳侯亦在此等候了許久。

    如此隆儀,在江東實屬罕見。

    東吳共有三次場面最為隆重,第一次是在建安十七年,周瑜在都陽湖操演水軍,被孫權請回商議破操之計,那時首府還在南徐州,設下的排場的确不小,曾轟動一時。

    第二次就是建安二十四年,呂續收複荊襄九郡,班師而回,孫權用此隆重典禮迎接他。

    第三次是陸遜拜帥以後,火燒連營,殺敗劉備七十五萬人馬,不僅保全了東吳地盤,而且還大獲全勝,因此孫權以最大的禮儀來慶賀大軍凱旋而歸。

     &ldquo迎接呂大都督!歡迎呂大都督!&hellip&hellip歡呼之聲猶如山呼海嘯,一陣蓋過一陣,聲傳數裡之外。

     孫權站立碼頭,文武全都下了馬,環列在主公的四周。

    遠遠地看到了江面上駛來長長的一隊戰艦,最前的一艘一号大戰船上飄揚着一面大纂旗,膘遠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旗上寫的大字: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兼荊襄九郡大都督,理内外事,呂。

    大船的兩翼和後邊盡是戰艦艨踵,滿載着無以勝數的得勝之師,江邊沸騰已久的聲浪越過了江濤,傳到了江中的大船上。

     呂蒙出了荊州,一個人獨坐中艙,呆呆地想着心思,也不知船行到了什麼地方,外邊發生了什麼事情,隻覺紅臉老是閃現在自己的眼前,無法驅散,可定睛看時又不見影子。

    心中煩惱,十分痛苦。

    忽有手下進艙來報,大軍将抵秣陵,江邊吳侯迎候。

    被窗外的江風一吹,呂蒙頓然從呆滞中清醒過來,耳邊聞得歡呼之聲,便叱退手下,傳文武入艙。

    震耳欲聾的迎接聲,又使呂蒙振奮起來,感到今番回到江東實在是無比的威風,不由自主地自贊道:&ldquo豪氣貫長虹,大江成一統。

    諸位,秣陵已到。

    &rdquo 文武齊聲應道:&ldquo是啊。

    &rdquo 少頃,手下又來報:&ldquo大都督,船至碼頭,吳侯率百官江岸迎接。

    &rdquo 呂蒙想,在荊州時坐立不安,怎麼一回到這兒就覺得心情一暢?真是不可思議。

    又想,江東列任都督,常思收回荊州,往往是紙上談兵,寸土未得,我呂蒙初負重任,非但收回吳地,而且擒獲蓋世名将關羽,還有誰能和我争高低,比功勞?呂蒙一掃愁情,令衆文武整頓盔甲袍帽,按序出了船艙。

     孫權見呂蒙離船登了岸,也迎了上去,&ldquo呂大都督,孤在此迎候已久,路途辛苦了。

    &rdquo 呂蒙頓覺臉上生輝,搶步上前拱手道:&ldquo蒙何德何能,勞主公遠迎?蒙拜見了。

    &rdquo 孫權高聲贊譽道:&ldquo都督一統長江南北,其功無人可比,縱公瑾再世、子敬重生,亦難與都督論比。

    &rdquo 呂蒙一聽到有關收複荊襄的話,就會隐隐約約地感到有種說不出的惆怅和迷惘,自己不敢多想,也怕别人提起此事。

    因而臉上立刻顯露出了一絲不為人所察覺的不悅,興味索然道:&ldquo主公過獎了。

    &rdquo 文武百官又是一陣恭維和慶賀,呂蒙也隻淡淡地将手一擺:&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罷了。

    &rdquo 呂蒙上馬,與孫權并辔而行,文武随後簇擁着往城中。

    彩牌樓從江邊一直紮到吳侯府,道路兩旁都是喜氣洋洋的人群,家家戶戶都挂燈結彩,軍隊和百姓都沉浸在喜笑的氣氛中。

    來到城中,呂蒙與孫權道:&ldquo吳侯,先回,蒙來日大堂繳令。

    &rdquo 孫權亦道:&ldquo都督且回府中歇息,來日大堂宴請都督,與衆文武共飲賀功喜酒。

    &rdquo并吩咐文武,不論大小官員,來日均須穿戴嶄新服飾。

     呂蒙回到府中,第一件事情就是令心腹侍衛将吳侯的寶劍和将令供奉在大堂中央,打算明天赴宴時繳回孫權。

    聞報主人回來,上下人等傾宅而出,迎入大堂。

    呂蒙坐定,呂霸上前拜見:&ldquo父親此番大獲全勝,舉國慶賀,兒亦沾喜許多。

    在此拜見。

    &rdquo 剛才的一團興緻已全部消失,見到兒子,又想起了什麼東西,一邊心神不定地東張西望,一邊心不在焉地将手一招,示意兒子退下。

     呂霸見父親一回到家中就這樣心緒不甯,好像丢了什麼似的。

    便問道:&ldquo父親,尋覓何物?&rdquo 呂蒙馬上說道:&ldquo兒啊,前番所設孝堂,現在何處?&rdquo &ldquo父親,荊州已取,詐計大成,孝堂早拆,留此不利之物何用?&rdquo呂霸心裡納悶道:父親這是怎麼回事?回來了不思早點會見母親,卻首先想到了這些不祥的東西,到底是為了什麼? 呂蒙嚴厲道:&ldquo唉!休得胡言亂語,此乃大吉大利之物,汝父複取荊州,全仗此物。

    &mdash&mdash來,将棺材擡入大廳。

    &rdquo 呂霸愈加不明白父親為什麼要這麼做,覺得他此番回家有些反常。

    父命不可違,令家人将前番收貯在下房的棺材拾了出來,擱置在大堂上。

    呂霸不解地問道:&ldquo父親回來,理當阖宅大慶,豈可将此物置于堂中?&rdquo 呂蒙看到了這件東西,臉上方才露出了滿意的神色。

    說道:&ldquo兒啊,為父以此相詐,獲取荊州,實是大吉大利之物,何況人生百歲,終究入木,常言道:&lsquo一木蓋身,萬事盡了。

    &rsquo又何論吉兇?速将此棺油漆一新。

    &rdquo &ldquo父親不必過急,孩兒遵命就是了。

    &rdquo &ldquo為父等用,今日便要,不可耽誤!&rdquo &ldquo父親今年尚不足五十,吳中大業全仗父親,這等催促何故?&rdquo &ldquo吾兒有所不知,為人先緻死而後緻生,早備此物,無後顧之憂矣。

    &rdquo 呂霸無奈,當即着人油漆棺木。

    内室中呂夫人久等丈夫不來,差人到堂上來請。

    呂蒙令人回複道:&ldquo來早見了吳侯,再進内室與夫人相會。

    &rdquo 手下回複夫人,呂夫人隻道呂蒙注重禮節,便不強求,與小兒呂匡在内室等候來日相見。

    哪裡知道今日不見,竟成永訣。

     呂霸将府中分撥停當,在大堂上設下酒席,父子對飲:&ldquo父親,來日大堂宴慶,吳侯定有厚賜。

    &rdquo 呂蒙笑道:&ldquo吾兒有功于吳侯,來日共往大堂領賞。

    &rdquo 第二天一早,呂蒙換了身嶄新衣甲,手捧将令和寶劍,在侍衛的荷護下,父子二人并馬來到吳侯府,見衆文武大多已聚集在大堂上了,興高采烈,神采奕奕,一派新意。

    隻有諸葛瑾、顧雍、張溫、嚴畯等人面無笑容,依舊往常裝束。

    孫權一早升堂,全新的龍冠龍袍,跨出麒麟門,一聲痰嗽,&ldquo自古吳人多智謀,長江一統複荊州。

    &rdquo居中落座。

     文武一齊上前參拜,孫權将手一擺:&ldquo退下。

    &rdquo 手下來禀:&ldquo吳侯,呂大都督求見。

    &rdquo 孫權要緊站起身來,帶着文武一起出接。

    過去君臣之間禮儀甚嚴,從沒像孫權這樣數番降階相迎的,無形中擡高了呂蒙的身價。

    到外面,孫權首先招呼道:&ldquo呂大帥到此,權相迎來遲。

    &rdquo 呂蒙慌忙行禮道:&ldquo蒙有何德,敢勞吳侯屈尊相迎。

    拜見了。

    &rdquo &ldquo都督請。

    &rdquo &ldquo吳侯請。

    &rdquo 君臣一起回進大堂。

    待孫權坐定,呂蒙佩劍捧令上前,&ldquo蒙見吳侯,繳令。

    &rdquo說罷,将令與劍一一呈上。

     孫權插好令箭,接過青鋒寶劍,浮想聯翩起來:昔日賜劍周瑜,火燒赤壁,今番又贈劍呂蒙,取荊襄九郡,可知孤之寶劍一旦出鞘,必定威震天下,立不朽之功。

    遂将寶劍入鞘。

    笑道:&ldquo子明今番功勳非等閑可及。

    速速請坐。

    &rdquo &ld